源於燈彩歌舞的傳統民間小戲

2020-12-24 騰訊網

樂昌花鼓戲俗名「唱花鼓」「調子戲」。起源於廣東樂昌民間圈地作場而演唱的燈彩歌舞——「踩矮臺」,是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小戲。樂昌花鼓的劇目取材於當地的傳統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及社會生活身邊事,音樂源於當地的民歌。2012年入選《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樂昌花鼓小史

清康熙二十五年,《樂昌縣誌·風俗》記載:「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戲劇。」早期的調子戲只由一醜一旦表演,俗稱為「對子」。他們運用本地的民歌,絲弦小調和舞燈彩時對唱的對子小調表演日常勞動生活和男女相悅的故事。所演的劇目多為《小花鼓》《小探妹》一類的「二小戲」「三小戲」,具有民間歌舞對唱的特點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清乾隆十九年,樂昌琅頭鄉興建下手戲臺,有鄺姓調子藝人為「增娛鄉裡」,登上該戲臺「創為扮演」,相傳這就是最早的餘慶堂調子班。光緒元年縣內相繼出現慶豐堂等30多個調子戲班。清末民初,曲江縣一帶的韶南大茶、湖南的同樂園、雙喜班等花鼓燈班、調子班,陸續流入縣境演出。後來,湖南花鼓藝人王世發、謝有德等應邀在樂昌縣郎田沙洲村和北鄉新村一帶傳藝並搭班演出。藝人的來往和劇種的交流,促進了樂昌花鼓戲的發展。

當時的樂昌花鼓戲先後編演了《柴姑記》《下洛陽》《雲南尋夫》《朱習臣賣柴》等中型和大型劇目;一些有名的班社還擁有30多出看家戲。唱腔音樂在小調之外,增加了正調和雜調兩大類,由川子腔、走場腔等組成的正腔,成為劇種的主要唱腔。

新中國成立後,樂昌花鼓戲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獲得了新的繁榮和發展。樂昌縣文化部門組織調查組深入各區鄉,調查了解發掘樂昌縣的地方戲曲和民間藝術,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貴的藝術資料,並發動鄉村的民間藝人成立農村俱樂部和業餘劇團,使面臨枯萎的樂昌花鼓戲藝術及其民間班社的演出重新活躍起來。1959年8月,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樂昌縣花鼓戲劇團成立。

表演特色

樂昌花鼓戲的傳統主要表演程式有旦角的踩臺、丑角的跳加官、矮步、扇花、耍彩巾等。

踩臺由旦角一人表演,旦左手執彩巾,右手持彩扇舞花,蹺步走圓場三圈,之後表演整理雲鬢、扣鞋、理袖、撣塵等動作,最後蹺步至臺中向觀眾施禮,舞扇花走碎步下場。跳加官由丑角頭戴加官面具,身穿紅色官衣,扮成侏儒之像,走中樁矮步,捧加官條幅上場,分別在左、右、中場中亮出「天官賜福」「福祿壽禧」「指日高升」的條幅,最後抱拳向觀眾施禮後走矮步退場。樂昌花鼓戲的扇花有30多種,執扇的方法有五指拿扇,三指拿扇和二指拿扇幾種,開扇、展扇、拋扇、轉扇、繞扇都有各自的技法。耍巾花是旦行經常運用的一種表演技巧,常用的手帕花有正手、反手轉圓帕花,「8」字帕花,雲手、晃手翻浪帕花,甩帕花、滾巾等幾種。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戲曲·吉安採茶戲|勞動人民的「三小戲」
    吉安採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清中葉,在吉安府的中部和北部幾縣農村流行一種由燈歌演變而成的花鼓戲。一個戲僅有一旦、一醜、一生三個角色,故又稱「三腳班」或「三小戲」。伴奏樂器有竹木邦、小鑼和正反手胡琴各一件,演出劇目多為表現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的單頭戲和「三小戲」。
  • 王萍||芻議西北民間小戲文學敘事特點---以陝西、甘肅民間小戲為主要討論對象
    民間小戲是區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積澱了戲劇學、民俗學、社會學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文化闡釋價值。作為區域文化的反映形態之一,西北民間小戲經明末至晚清趨於成熟,這一時期小戲積累了一大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僅從數量上來看,十分可觀。
  • 梅區達斡爾族傳統歌舞亮相中國民間藝術節
    東北網12月1日訊 日前,第十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十五屆「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初評活動在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舉行。作為我省唯一一個進入本次活動的節目,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選送的達斡爾族傳統歌舞被組委會評選為最優秀的節目之一。
  • 戲曲·秀山花燈|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
    秀山花燈主要分布在秀山的蘭橋、溶溪、峨溶一帶,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於四川、湖南、貴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它起源於唐宋,延續於元明,興盛於清代,清末民初正式命名為『秀山花燈』。
  • 【今日聚焦】臨朐「小戲之鄉」的那些事兒
    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個位於沂蒙山區北部的縣,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群眾性文藝創作興盛活躍,小戲藝術創作與演出活動紅紅火火。千村萬家看戲評戲,村村鎮鎮編戲演戲,成為全縣群眾的文化愛好與習慣。尤其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小戲創作與演出。時任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的馬連禮(後調任山東省副省長),親自靠上抓小戲創作。從重點劇本策劃,到演出後修改,常常全程參與並一抓到底,直至獲得上級大獎。
  • 富源縣傳統類聲樂節目《祭柏神》獲「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彩雲獎...
    本報訊2019年11月17日至21日,雲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行,由富源縣文化館輔導教師負責指導編排的彝族傳統聲樂《祭柏神》在此次展演中精彩亮相併榮獲銀獎。本次展演設傳統性、創新性2種節目類別,按聲樂類、器樂類、舞蹈類3種藝術形式進行展評。
  • 從傳統民間玩具看中國古代玩具設計智慧
    導語:傳統民間玩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啟迪。它們許多具有娛樂、競技、健身、益智功能,根據人們文化生活的需要應運而生。如節令玩具、觀賞性玩具、可食用玩具、健身玩具、音響玩具及益智玩具等。元宵節時的走馬燈、西湖賞春時的風箏、充滿智慧的連環等,傳統玩具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承載了普通百姓的審美情感和生活理想的認知,也是人們祈福除災、盼望美好生活的反映。
  • 圖書資訊丨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叢書
    小劇種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小戲。小戲是相對於元雜劇、南戲、崑曲、京劇、越劇等大戲而言的,產生於大戲之前。南北朝至唐代流行的「踏搖娘」、「參軍戲」等,就是早期的民間小戲。晉南洪洞縣英山舜帝廟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一通碑刻的碑趺上,至今尚存線刻「踏搖」式樂舞小戲的表演場面。
  • 文末贈票|《晴空小侍郎》遇見《國學小戲班》:中秋曉風共嬋娟,兩岸傳統文化的驚鴻一瞥
    《國學小戲班》即順沿這樣的孩童天性,在足跡密集的文化園地裡汲取傳統美德之精髓,張揚起時代文明的精神風帆,藉由一家走南闖北的青青小戲班之各地演繹、吹拉彈唱,串聯數個深入淺出的智慧小故事,將大家引入到中華文明的洋洋大觀之中。
  • 民族民間歌舞常態化展演開始了!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
    民族民間歌舞常態化展演開始了!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又熱鬧起來了!>盛夏的香格裡拉還帶有絲絲涼意,卻阻擋不了各族群眾弘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激情,演員們彈響獨具特色的民間樂器、邁著矯健的舞步、甩著飄揚的長袖,為現場觀眾獻上一場精彩的弦子舞表演。
  • 文化演迪·創意賦能·直面對接·合作共贏 ——燈彩集團黃德春榮獲「川臺文旅交流合作帶頭人」
    活動中,15家企業被授予四川首批「川臺文旅交流合作示範基地」,自貢燈彩集團董事局主席、四川輕化工大學彩燈學院院長黃德春等15人獲頒「川臺文旅交流合作帶頭人」證書。自貢燈彩集團及其子公司從2016年開始便以燈彩為媒,積極與臺灣開展文旅融合,搭建「夜遊新平臺」,讓臺灣同胞通過燈彩的炫麗分享祖國的發展和大陸光影城市之美。
  • 現代廉政題材小戲《樹》、《一個包》在鄂州市鳳凰廣場精彩上演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周碟)11月14日晚,由鄂州市百雲有限責任公司新創的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現代廉政題材小戲《樹》、《一個包》,在鄂州市鳳凰廣場開展線下展演活動,長江雲文化欄目「雲上劇場」專題頻道同步進行了雲上展播。
  • 日本的傳統文化-歌舞伎
    2018年推出的《日本的傳統● 文化系列》就是其中一例。 按計劃,這個系列將在2-3年的時間裡出4季。每一季又包括明信片郵資(現為63日元)、平信郵資(現為84日元)2組,共20枚。這樣算下來,這個系列將包括4*2*10=80枚郵票。也許是書信發送量大,明信片發送量小,按照慣例,明信片組的發行量一般只有平信組的一半,僅有100萬套左右。
  • 自貢燈彩:擦亮國家文化名片 在創新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自貢燈彩:擦亮國家文化名片 在創新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2020-06-1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盤點:黃梅戲的傳統劇目!網友:黃梅戲唱腔清新悅耳
    黃梅戲唱腔清新悅耳、韻味樸實濃厚、服裝甜美脫俗,傳統劇目分成精緻大方的正本戲,歡快活潑的小戲【經典劇目】《天仙配》推薦嚴鳳英大師、王少舫先生、張雲風先生主演的電影電影《天仙配》劇照(圖片源於網絡)《女駙馬》首先推薦嚴鳳英大師、陳文明先生、王少舫先生主演的電影,其次是馬蘭老師主演的舞臺全劇。
  • 掃黑除惡丨西洋鎮:舉辦「掃黑除惡」民間文藝聯歡晚會
    ▲西洋鎮本土小演員陳思方、陳思元雙胞胎姐妹表演的快板書《掃黑除惡揚正氣 福地西洋頌平安》▲現場知識問答▲現場法律諮詢此次活動有18個基層單位參與;晚會節目異彩紛呈,有當地的民俗民間非遺展示、歌舞、旗袍秀、民樂合奏、山歌小戲和掃黑除惡、平安建設福地西洋等知識競賽搶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