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昌花鼓戲俗名「唱花鼓」「調子戲」。起源於廣東樂昌民間圈地作場而演唱的燈彩歌舞——「踩矮臺」,是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小戲。樂昌花鼓的劇目取材於當地的傳統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及社會生活身邊事,音樂源於當地的民歌。2012年入選《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樂昌花鼓小史
清康熙二十五年,《樂昌縣誌·風俗》記載:「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戲劇。」早期的調子戲只由一醜一旦表演,俗稱為「對子」。他們運用本地的民歌,絲弦小調和舞燈彩時對唱的對子小調表演日常勞動生活和男女相悅的故事。所演的劇目多為《小花鼓》《小探妹》一類的「二小戲」「三小戲」,具有民間歌舞對唱的特點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清乾隆十九年,樂昌琅頭鄉興建下手戲臺,有鄺姓調子藝人為「增娛鄉裡」,登上該戲臺「創為扮演」,相傳這就是最早的餘慶堂調子班。光緒元年縣內相繼出現慶豐堂等30多個調子戲班。清末民初,曲江縣一帶的韶南大茶、湖南的同樂園、雙喜班等花鼓燈班、調子班,陸續流入縣境演出。後來,湖南花鼓藝人王世發、謝有德等應邀在樂昌縣郎田沙洲村和北鄉新村一帶傳藝並搭班演出。藝人的來往和劇種的交流,促進了樂昌花鼓戲的發展。
當時的樂昌花鼓戲先後編演了《柴姑記》《下洛陽》《雲南尋夫》《朱習臣賣柴》等中型和大型劇目;一些有名的班社還擁有30多出看家戲。唱腔音樂在小調之外,增加了正調和雜調兩大類,由川子腔、走場腔等組成的正腔,成為劇種的主要唱腔。
新中國成立後,樂昌花鼓戲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獲得了新的繁榮和發展。樂昌縣文化部門組織調查組深入各區鄉,調查了解發掘樂昌縣的地方戲曲和民間藝術,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貴的藝術資料,並發動鄉村的民間藝人成立農村俱樂部和業餘劇團,使面臨枯萎的樂昌花鼓戲藝術及其民間班社的演出重新活躍起來。1959年8月,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樂昌縣花鼓戲劇團成立。
表演特色
樂昌花鼓戲的傳統主要表演程式有旦角的踩臺、丑角的跳加官、矮步、扇花、耍彩巾等。
踩臺由旦角一人表演,旦左手執彩巾,右手持彩扇舞花,蹺步走圓場三圈,之後表演整理雲鬢、扣鞋、理袖、撣塵等動作,最後蹺步至臺中向觀眾施禮,舞扇花走碎步下場。跳加官由丑角頭戴加官面具,身穿紅色官衣,扮成侏儒之像,走中樁矮步,捧加官條幅上場,分別在左、右、中場中亮出「天官賜福」「福祿壽禧」「指日高升」的條幅,最後抱拳向觀眾施禮後走矮步退場。樂昌花鼓戲的扇花有30多種,執扇的方法有五指拿扇,三指拿扇和二指拿扇幾種,開扇、展扇、拋扇、轉扇、繞扇都有各自的技法。耍巾花是旦行經常運用的一種表演技巧,常用的手帕花有正手、反手轉圓帕花,「8」字帕花,雲手、晃手翻浪帕花,甩帕花、滾巾等幾種。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