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戰場是地獄,那麼你的刀要比魔鬼鋼叉的好」。這句話,是戈博銀色三叉戟的廣告語,也是「軍刀」這種特殊刀具的神髓所在。這支由前海豹老兵James Watson參與設計的作戰匕首,也是現代軍用刀具的典範之一。優秀的持握感受,不對等雙刃設計,兩側都有切割纖維用的鋸齒——這種設計可能不大符合很多人對於「軍刀」的第一印象,但不影響它成為今天文章的主角之一,因為這類設計太具有代表性了。
Gerber銀色三叉戟
或許更多人眼中,軍刀是蘭博用的那樣勢大力沉的鐵片,是陽江網上能當彈弓的「M9」、背齒雄偉的「D80」。其實「軍刀」這個詞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被用爛了,也讓很多人有了誤解。軍刀軍刀,顧名思義,就是軍用刀具。細細分的話,有潛水刀、傘兵刀、槍刺刀、排障刀等多種類別,而大體上則分為兩種——生存(Survival)和格鬥(Combat)。
現代軍刀的選擇趨勢:
無論是哪種類別的軍刀,都逃不開生存和格鬥範疇。在二戰時期,軍刀偏向格鬥的範圍,而越戰與海灣戰爭之後,由於戰場變化的需求,刀不只是面對人體,而也有纖維、繩索、木料的切割需求,因而繼蘇聯、英國開始,各類具有生存屬性的多功能刀具橫空出世,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美軍的M9刺刀。
功能繁多的M9刺刀
M9的刀鞘內有魚線、止血帶、磨刀石等工具,甚至可以當改錐,而配合刀鞘與刀頭的打孔,更是可以剪切鐵絲。這讓M9這把刀成了多面手。不過隨著現代戰爭對於工具需求的變化,M9一類的刀具也遭到了淘汰。因為越來越多的軍隊意識到——刀就是刀,目的就是切割穿刺,不需要有太複雜的功能。
從下圖美軍的一份採購清單中不難看出,類似M9這樣的多功能軍刀已經時過境遷了,而具有一定格鬥功能的生存刀越來越受歡迎。
這個趨勢已經從北約蔓延到了國際上,而軍刀的設計理念,從二戰到越戰到海灣以後繞了一大圈,重新向著堅固的格鬥刀靠攏。換言之——結構靠譜、有塗層、防鏽、也能夠滿足格鬥需求的刀具,才是軍刀的走向,軍刀對付的就是敵人的肉體,最多到繩索一類。而至於剪鐵絲擰螺釘開罐頭拆炸彈?哦,士兵們一般習慣在隔壁胸包裡放一支SOG或是萊澤曼的鉗子。
不過既然提到了軍刀的分類,那麼有兩類特殊刀具還是要提一下的,那就是潛水刀和傘兵刀。因為這兩種刀的用途與結構與一般軍刀不盡相同,雖然通常都劃歸到「生存刀」類的範疇中,但與其他軍刀相比,設計理念頗為不同。
兩類特殊的軍用刀具:
傘兵刀——
安大略499可以算是最經典的傘兵刀之一了。它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背後鋸齒沒什麼特殊的,刀柄尾錘也不算少見設定,塗上一層磷酸鹽的1095鋼刀身保證了堅固度。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估計是它的比例,因為實在是太過奇葩了。刀刃長度和刀柄幾乎差不多,全長25釐米,刀柄就佔了12釐米。這除了有考慮機艙空間狹小,太大不合適之外,偏後的重心也保證了極佳的單手操控感。
它還有個人見人愛的,被刀友們熟知的名字——「美飛」。
Ontario 499傘兵刀
美飛算是時代比較老的傘兵刀了,從越戰時期就歷經戰火洗禮的它也得到了一線士兵的諸多讚賞。不過安大略沒有閒著,這類產品線也在持續更新。不過,哪怕手柄與鋼材都換成了現代材料,美飛的繼任者,安大略SP2和ASEK,也都保留下了背齒、尾錘、25釐米長度,刀柄至少佔一半兒的優良傳統。
Ontario SP2生存刀
Ontario ASEK傘兵刀
潛水刀——
說到潛水刀,估計很多人都會浮現起某些國家的水鬼部隊一身漆黑,背負水肺,齒間咬著一把銳利短刀的形象。不過現代的潛水刀具與二戰、越戰時期不同,不再是專門摸哨抹脖子的利器,而更偏向於排雷、切割水草的工具用途,格鬥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
Fox大洋霸主潛水刀
舉例這隻狐狸的大洋霸主(Ocean Master)來說,就是比較符合現代軍事需求的潛水刀。刀柄上有醒目的紅色部位以供鎖定位置,全鈦刀身保證了它在執行任務途中不會觸發磁性水雷。尾部的破窗小錘、刀刃清根部分的鋸齒、刀背假刃部分的繩索鉤,能滿足水下特戰隊員在任何情況下的使用。需要一提的是因為用了鈦做材料,它的重量僅僅有155克,而HRC(洛氏硬度的一類)只有47-49,而一般的刀具的HRC都是57-60的。這可以說是一種壯士斷腕的行為,為了追求水下用途而捨棄了軍刀本該有的堅固特性。
同樣有類似設計的還有極端武力的Dicok潛水刀。
Extrema Ratio Dicok潛水刀
Dicok潛水刀的刀鞘、刀柄部分均有黃色醒目標識以供水下迅速鎖定。而刀尾部的不鏽鋼架,可以穿插繩索、帶子進行固定而防止刀具丟失,也可以當做破窗器使用。比起大洋霸主的工具屬性,Dicok則更為過分地取消了刀尖,只保留了鋸齒與刀刃。雖然與大洋霸主一樣是155克的重量,Dicok的鋼材則選用了較為堅固的N960鋼。
卡巴刀,不老的軍刀傳奇:
如果要研究美國軍刀,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牌子——卡巴(Ka-Bar)。甚至過分點兒可以這麼說,美國軍刀的歷史,幾乎就是卡巴牌的歷史。
二戰中腰掛卡巴刀的士兵
作為美國的國牌兒刀具,卡巴的1217型號可謂是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經典,在刀友圈子中幾乎人手一把,各類不同塗裝與紀念版本更是紛繁複雜。如果說真有一把裡程碑式的軍刀,能夠在外形、鋼材、性能上都能得到超出價格許多倍的好評,那麼這支刀非1217莫屬。區區白菜價(約五六十美元,紀念版的貴一些,七八十美元左右),就能獲得一把保持性良好、容易打磨、歷經二戰越戰洗禮的神器。
當然,1217在圈子裡被吹捧的有些太過了。1905鋼的性價比再如何高,也畢竟只是低端鋼材,性能與時下流行的鋼材相比已經落後了。雖然ESEE等中高端生存刀牌子也有使用此鋼,但ESEE的公司熱處理的能力是卡巴1217這類追求性價比的低端軍刀無法比肩的。但是這絲毫不妨礙1217的經典地位,因為在更多使用者的眼裡,Ka-bar的鐫印與漆黑的博伊刀頭,已經成為了一種難以磨滅的文化。
美國大兵在卡巴刀的刀鞘上塗裝星條旗
青梅枯萎、竹馬老去。患難與共的戰友多年後隨風而逝,不共戴天的敵人卻成了牢靠盟友。我想,這就是時間的殘酷與戲謔。然而光陰並沒有讓卡巴公司成為立在陵園的一個十字架,相反卻將它磨礪的更為堅強。
現代的卡巴刀
現在,卡巴公司延伸出了許多產品,除了1217系列之外,更開發了戶外、戰術、救援等多個類別的刀種。1905鋼被各方面數據都更優的D2鋼所代替,牛皮鞘換成了流行的Kydex鞘,牛皮柄換成了克拉通材料手柄。如今的卡巴也與時俱進,用更好的技術包裝著自己。但不變的,終究是戰場上卡巴刀與大兵們生死與共、破陣殺敵的傳說。
卡巴刀的傳奇仍在繼續
越戰角鬥場上的雙刃利劍:
說到軍刀中的格鬥用刀具,我想很多人都會和我一樣想到戈博的馬克2。馬克2作為最經典的格鬥刀之一,於1967年誕生以後,就在越戰中名聲大噪,也成為了日後電影中被津津樂道的角色。《潛龍轟天》系列、《美國隊長2》《異形2》等大片中均有它的驚鴻一瞥,不過他的熒幕首秀,還是梅爾·吉勃遜主演的《瘋狂麥克斯》系列。
Gerber馬克2
但是今天我們聊得當然不是電影。在越南戰爭時期,這把銳利的「大釘子」受到很多士兵的喜愛,成為他們在叢林作戰中的好夥伴之一。而其中就包括MACV-SOG部隊。
反戴Gerber馬克2的越戰大兵
現在的馬克2,使用420 HC鋼材。HRC達到59,硬度、耐磨度、保持性都只算普通水準。但瘦長的外形,重心偏後的配重,就註定它的主要功能是穿刺,而非是劈砍或切割。換句話說,它對付的就是人肉,甚至在早期某些版本的馬克2中,連雙邊鋸齒都沒有。
在上世紀60年代初設計這支格鬥匕首的時候,戈博公司參考了英軍FS匕首的優點,融合了古代羅馬劍的靈感,誕生而出這把讓無數士兵都津津樂道的軍刀。作為格鬥刀來說,馬克2幾乎可以算是教材版的設計,也影響了其他許多牌子對於雙刃刀具造型的把握。它的細長外形能造成很嚴重的貫穿傷,為此,軍隊甚至一再停止它的生產,直到一個人給它添上了「鋸齒」的設計,讓它有了生存刀的味道,才得以延續。
這個人,就是被譽為華裔刀具設計師之光的已故前綠扁帽隊員,大名鼎鼎的刀具大師——馬國森。
越戰紀念版的Gerber馬克2,沒有雙邊鋸齒
說到馬克2的設計靈感來源英軍FS匕首,則有一段源遠流長的歷史了。這類匕首由英軍上尉威廉·費爾班與上尉艾力克·賽克斯共同設計。而費爾班與中國的淵源頗深,曾經在上海租界警察局擔任多年的近身格鬥教練。
尖銳的FS匕首
而FS匕首,便是二戰前夕適應部隊的特殊刺殺需求而生。這種刀的作用有且僅有一個,就是殺人。費爾班-賽克斯匕首的重心靠後,極其尖銳,能迅速造成貫穿傷。十分適合對咽喉、內臟的穿刺殺傷。這種匕首一旦從頸窩,或是二三節肋骨處穿刺入人體,便能破開隔膜直通心肺,往往會造成內出血與窒息。因為殺傷力可觀,二戰時,這類匕首被廣泛運用於英美多支特種部隊中。
關於這種刀有一張著名的照片如下,內容便是一名頭戴飛碟鋼盔的英軍士兵口咬費爾班-賽克斯匕首。
各國特種部隊的配裝刀具:
既然前面提到了越戰,就不能不說那支大名鼎鼎的MACV-SOG部隊。著名刀具公司SOG的名稱便是由此而來。其實在越戰時期,部隊對軍刀的要求並沒有那麼統一,很多士兵都有自己的佩刀,而也都遵循的是自己的喜好。
越戰中使用大博伊刀的大兵
說到特種部隊,各國軍隊中的菁英們,對刀具的選擇又有怎樣的要求呢?
SOG公司的的SEAL系列軍刀
索格公司的一系列特戰刀產品,我想熟悉刀具品牌的人都不會陌生。前有在越戰中嶄露頭角的S1與S2系列,後有其繼承者S37系列。而上圖中便是一支E37與一支Seal2000。Seal系列的直刀,表面採用黑色氮化鋁鈦硬膜披覆處理,耐磨耐鏽。而刀身使用AUS-8鋼,這類產於日本的高碳低鉻不鏽鋼,雖然硬度並不過分(HRC大約是59),但勝在不錯的韌性與耐鏽耐磨能力。在索格公司的測試視頻中,有一段就是把S37在水下使用,用鋸齒切斷鐵釘然後敲扁。
其實Seal系列代表了一類特戰軍刀的設計思路——防鏽防潮,適合水下使用。而硌手的刀柄最好帶上手套持握,尖銳的上揚刀頭適合穿刺,自然也利於貼身格鬥使用。
相比之下,同為海豹部隊曾經採用過的刀具,使命公司的MPK就是另一種設計語言了。與海豹部隊曾經有訂單的並非是所有的MPK直刀,而是少見的MPK12-Ti版本。
美國海軍ATAK計劃遺腹子,Mission MPK12-ti
MPK12-ti的外形與12系列差距不大,只是增加了半齒,將MPK12的普通版本A2鋼材替換為了輕量化、消磁的鈦合金。這種設計倒是和上面提到的Fox大洋霸主有些類似。MPK比其他特戰刀要粗壯許多,尖頭雖然採用了假刃設計,但其實穿刺性能並不強大,它的設計思路更偏向於一個多面手的形象,劈砍切削甚至砸,都是它的強項。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是目前海豹部隊最長壽的用刀。
那海豹部隊在近年,又有什麼替代的刀具呢?這時候就不得不提提溫克勒的Belt系列直刀了。
Winkler Belt戰鬥刀
不得不說,Belt戰鬥刀雖然是現在SEALS的御用刀之一,但它的外形實在是平凡的太過艹蛋了。簡直可以說是把印第安長矛的矛頭撅下來,再按上一個刀柄完事。刀具大師溫克勒以自己名字為這個牌子命名,而他也是曾經的米軍陸軍特種作戰隊隊員。他給刀具的設計靈感很大部分來自於印第安文化,這也是為什麼溫克勒的刀子總會有一個版本是雕刻紅木柄的緣故。
說回刀子本身,Belt戰鬥刀採用的是80CRV2鋼,鋒利度高,有不錯的保持性與韌性,可耐鏽性比較一般,不過也有3V鋼的版本。根據某知名海豹隊員回憶,在刺殺賓拉登的行動中,海豹六隊的佩刀便是溫克勒Belt。
《刺殺賓拉登》電影中,很還原地展示了6隊隊員佩戴Winkler Belt的細節。
溫克勒的刀具,還有一點值得讚賞。就是溫克勒大師有一股執念,在刀鞘的選材上偏好用復古的牛皮。而他又給刀鞘保留了當下流行的戰術設定,所以就有了這種新老結合的爆發——可以說極好的迎合了戰術與經典的兩種品味。
Winkler戰鬥刀新老結合的戰術牛皮K鞘
當然了,除了索格、使命、溫克勒這類還算高大上的特種刀具,另一類特戰軍刀的選擇就截然相反:追求極致的性價比,保證數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國、奧地利、印度所大批量採用的格洛克79、格洛克81軍刀。
Glock的戰鬥刀,有背齒的81和沒背齒的79。格洛克可不止玩槍。
格洛克雖然做槍是行家,但做刀卻真的只能是泛泛之輩。無論是格洛克79還是格洛克81,其粗糙程度都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中線不齊、開刃粗糙、漆面到手就沒不花的、背齒幾乎和沒打磨一樣、10把刀裡面有9把是鈍尖頭的。更不能忍的是刃材,採用的是便宜的彈簧鋼,HRC只有可憐的55左右,甚至帶上防割手套,用點兒力氣就能直接掰彎。
奧地利士兵人手一支的Glock79軍刀
印度NSG黑貓特種部隊也是人手一支Glock79軍刀
這時候就有很多人想問,既然爛到這樣程度,為什麼那麼多國家都採用?這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了。作為一支軍刀而言,它有它無可比擬的優越——在彈簧鋼製作的刀具中,格洛克79/81的質量真算是優秀,耐得住暴力使用,而且基本上用壞了也沒人心疼。區區30美金的白菜價,能讓軍方大規模採購替換,怎麼著用也不會遇到MadDog ATAK那樣的成本問題。
上為Glock79,下為拆掉護手的Glock81,這兩把刀除了背齒外基本沒差距
對於一些不想在軍刀方面花費太多預算,又想要現成的、經歷過戰鬥磨練的品牌中選擇,那麼格洛克79/81無疑是他們的小天使。順帶饒一句,我們灣灣省的女子特戰隊,標配匕首也是格洛克79/81。
刺刀——越來越模糊的種類:
我想說到刺刀,更多的人會聯想到一部電影叫做《中南海保鏢》,裡面有一隻印著「精忠報國」白字的漆黑56式三稜刺。但那畢竟是影視作品了,現實來看,就如同M9刺刀一樣,現代刺刀的設計,基本也是奔著能兼顧做工具刀或是格鬥刀使用的。
俄羅斯特戰隊員正在使用AK系刺刀進行CQC訓練
不過其實現在對刺刀的定義已經越來越模糊。究竟是工具刀,是格鬥刀,還是生存刀?抑或都不是,抑或都有這三類的某種元素。刺刀的設計已經不再明確區分功能了,模糊的種類界定,能應對更多的使用環境,才是未來的大趨勢。這方面的代表者就是M10刺刀,除了能上槍的設計之外,從刀尖到刀柄都沒多少「多功能」的體現,假刃,尖頭,護手,活脫脫一支格鬥直刀。
M10刺刀的上槍刺殺訓練
小型化的軍刀,實用化的未來:
從上述的採購名單中,有提到一把極其具有代表性的現代軍刀——戈博LMF2。這把刀並不長,只有26釐米,而且尾椎比較大。
然而它兼顧了生存刀的粗壯與格鬥刀的銳利,採用的是各方面表現都不錯的12c27鋼,HRC有59左右,耐鏽,耐用。刀鞘沒有花哨的功能,但有綁腿、掛腰等多種佩戴方式。這也是目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軍刀採購方向。
泥色的Gerber LMF2
長度不需要很長,但是得要皮實耐用。未必得有花裡胡哨的功能,但是半齒、尾椎最好能有。當然,最好要泥色、綠色之類貼合環境色彩的塗裝。而這類需求,就是通過大小戰役所篩選下來的。
佩戴Gerber LMF2的澳軍士兵
同理,蝴蝶公司的「獵虎」直刀也是為北約軍隊所採購的軍刀之一,長度區區24釐米,也和LMF2一樣有泥色、軍綠、黑色多種適應環境的選擇。
Benchmade Nimravus,獵虎直刀
獵虎所選用的鋼材是較貴的154CM不鏽鋼,含有15%的鉻,4%的鉬,HRC能達到61左右,有出色的耐腐蝕性,也很耐打磨,因而有優秀的鋒利保持度。不過154CM鋼因為其特性,較少用來製作長刀,獵虎的長度可以說十分合適。除卻金屬尾錘以外,獵虎還有一個軍刀中較為先進的T頭設計,這種設計無疑增加了格鬥中的幾何穿刺優勢。
目前,像是獵虎與LMF2這類摒棄了長度與多功能的新式軍刀,已經在國外軍隊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它們的針對性更強,削減了除卻求生與格鬥之外的冗餘功能,作為更「純粹」的刀伴隨士兵執行各種任務。
我國軍刀之窘境:
我軍的95式步槍刺刀
目前,我軍自然還沒有到特別採購生存刀、格鬥刀作為專用軍刀使用的程度。而部隊配置的軍刀,大部分還是81扁刺、95/03多功能匕首。這類軍刀換湯不換藥地模仿著美俄被淘汰的產品,81系列扁刺模仿的是AK系刺刀;而95/03步槍的刺刀則是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美軍M9匕首的設計。
不過需要指出的就是,無論是AK系列刺刀還是M9匕首,都是在歷經實戰之後被逐漸淘汰的品種。
美軍的上面已經提到很多了。而至於俄軍來說,現更多採用的也是基茲利亞爾的軍刀系列。
Kyzliar鳳凰2,俄羅斯戰鬥刀中的佼佼者,信號旗與阿爾法的心頭好
95/03式步槍刺刀所使用的鋼材,考慮到成本,並不是特別好。但這是目前我軍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階段——先是模仿,然後改進,最後創新。飛機戰車如此,軍刀亦然。當然,我也很希望看到未來有一天,能夠真正有一把從鋼材、長度、使用功能都更貼合於我國軍隊的軍刀出現。
總結:
軍刀,是軍人的夥伴,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信仰。各國的軍刀發展體系不同,品牌各異,有的側重功能,有的側重實用,有的側重性價比。一支好的軍刀,是任務圓滿執行的保證,更是士兵們在彈盡糧絕的最後防線中,所必不可少的一份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