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貓哥
導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為我們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是幾千年的先哲和先人們用他們一生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因為每個成語裡、每句話裡都有故事。因為我們這個民族經歷的多,所以我們也更成熟、更懂得人生、更懂得人情世故。而這句「人不狂妄枉少年」也是前人故事總結的精華
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也成了很多小青年不顧一切追求自我的座右銘,但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有很多人理解錯了,很多人理解的是青春年少就應該無所畏懼一往無前,更有極端的理解為,趁著青春年少做一些猖狂的事情,比如目中無人更或者是犯罪。那麼這句名言就是害人不淺了,但這些理解都是錯誤的。而寫出這句話的唐伯虎用一生詮釋了這句話真正的意思。
這個唐伯虎就是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的唐伯虎,真實歷史上的唐伯虎確實是風流倜儻,但那是在少年時期。16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府學讀書,28歲成為應天府鄉試第一的解元。此後朋友稱呼唐伯虎為唐解元。但29歲的時候入京會試蠻有信心的考取功名卻被捲入科場舞弊案 (可能是被人陷害)取消成績。此後的唐伯虎對科場失去信心,醉心書畫晚年窮困潦倒致死。大才子唐伯虎自此成為後人口中的「風流才子」的廢物。
而另一位被後世稱為聖人的王陽明在這一年考中了進士。但王陽明卻考了三次用了8年時間才得中。而王陽明第一次考試失敗說:
「世人以不中為恥,吾以不中動心為恥」
已經有了心學的風範了。王陽明一生經歷磨難卻又見招拆招,終成聖人。而唐伯虎卻成為「風流倜儻」的廢人
50歲的唐伯虎還有四年就要去世,他哀嘆一生無所作為寫了一首自嘲的詩,《老少年》:
人為多愁少年老,花為無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
後人總結唐伯虎的經驗,引申出「人不狂妄枉少年」這句話。唐伯虎少年得志,中年認命,晚年窮困潦倒。
人年少的時候要拼搏不能認命,要不然就枉費了青春年華。這才是「人不狂妄枉少年」的真正意思
但這句話只是說了一部分加上後半句才完整。後半句就是,少年無志事難成
這句話的意思都在字面上了,青春年少要有大志向,如果沒有志向啥事也幹不成。和前半句人不狂妄枉少年,形成了對人少年時的指導。那麼這兩句話的連在一起說就是:
人在少年的時候要立下大志向,要努力拼搏。這樣才不枉費青春年華,才能有所成就。
人如果只是拼搏而沒有立下志向就會不知方向,到頭來也會一事無成。所以後半句相比於前半句更是至理名言
結語:很多時候我們把古人的意思理解錯了,理所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理解,其實真正理解古人的成語和俗話,對我們的人生幫助非常大,比如這句
人不狂妄枉少年,少年無志事難成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