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沒有看過三國的人來說,恐怕能說出三國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就幾個,但我相信這裡面一定有小學學過的桃園三結義。如果是人物的話也就是劉備,諸葛亮,曹操,張飛,關羽這幾個人吧。而相對於張飛和關羽,後人都笑話劉備除了哭無是處,之所以能有作為便是結拜了這倆兄弟和一群有才能的大將和謀士。這些追隨者中有趙雲和張飛人極其相似,力大無比,有勇有謀,同樣是劉備座下的大將,曹營的張郃卻只把趙雲一人放在眼裡,瞧不起張飛。
先不說張郃,只說這張飛和趙雲二人,他倆究竟有何不同讓張郃如此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對待呢?
張飛這個人嗓門非常大,據說只要他一上戰場先吼個兩嗓子就能把敵方嚇個夠嗆。所以張飛不論和誰作戰都氣勢很足,他本人也是毫不懼色任何敵人的,而且確實是英勇善戰的代表,卻不知為何被張郃說的一文不值。
趙雲,這個人在歷史上也被給予過很高的評價。他這個人確實是膽量過人,曾經單槍匹馬衝進曹軍的陣營,救出劉備的兒子阿鬥,連劉備都說趙雲渾身是膽。但是趙雲和張飛都是劉備手下大將,為何張郃只懼怕趙雲兒卻瞧不起張飛呢?他們三人之間又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張郃是曹操手下的大將,在曹營中有著舉足輕重要的地位。但張郃也是多次投靠不同的陣營最後才輾轉到曹操的手下。張郃一開始只是韓馥軍中的軍司馬,後來,韓馥去世之後,張郃便投到了袁紹的隊伍。張郃在袁紹的部隊中得到重用,可是到了官渡之戰的時候,張郃被小人誣陷,就只因為作戰方案的不同。最後袁紹輕信他人的作戰方案而導致戰爭失敗,於是一些奸佞之臣便將全部過錯推到張郃的身上。張郃被逼無奈只能投到對方的陣營,成為曹操的手下。張郃本是袁紹所用的得力幹將,由於張郃是帶領一大部分精悍的部隊投到對方的陣營,這直接導致了袁紹無兵對抗曹操的進攻,以致官渡之戰的失敗。而曹操這邊對於張郃的投靠表現的非常欣慰。張郃的投靠讓曹操興奮的幾天睡不著覺,覺得袁紹也真是不會用人。
曹操愛惜人才,張郃在曹營又得到重用。張郃又屢建奇功,是個難得可貴的人才。
說到張郃並不懼怕張飛,也是有原因的。第一個張郃雖然是個武將,看似是個粗人但是他喜歡和文雅的鴻儒交往。而張飛呢?在張郃的眼裡他只是個粗漢,從心裡認為張飛是一個沒有腦子的人,所以他看不起張飛。第二個呢,其實張郃與張飛曾多次交戰。並且多次敗在張飛的手下。到了後期的時候,張郃能力大有提升,多次自動請纓去攻打張飛,往往最後也是與張飛大戰幾百回合也非不出勝負,所以這也是張郃放言說並不害怕張飛的原因吧。
雖然張和並沒有直接說出懼怕趙雲的話。但是其實張和這個人是打心眼兒裡懼怕趙雲的。這一切都源於他與趙雲的兩場戰爭。第一場穰山之戰。在這一場長之前,雖然張和曾經敗在趙雲的手下所以她有心有怨氣。在容山之戰中,由於指揮的失誤,劉備被前後夾擊。正當高嵐與張和想要拿下劉備,帶著劉備的人頭回曹雲忠么紅一雪前恥的時候。趙雲居然單槍匹馬出現。就一槍救僵不注意點高嵐橋至馬夏。帶到漳河會過時來。劉備已經被趙雲就走。但是到手的人頭張合怎麼會放過?他纏住張飛非要一決高下,奪回劉備。趙雲忙著保護劉備,沒有發揮出全力與章何必聽。但是張和明顯已經招架不住與趙雲大戰幾回合之後變滄桑逃跑。這時候的趙人已經從心裡開始懼怕趙雲,但是身為一位猛將他內心的傲氣也絕不會因為兩次的失敗而徹底服氣的。
直到後來張郃又有了與趙雲一搏高下的機會——長坂坡之戰。張郃把握住這個機會徹夜研究戰術要將趙雲生擒活剝。在戰爭快要結束,趙雲只想快站結束的時候,張郃一直追著趙雲不放。趙雲心生厭煩想要這次直接結束了張郃省的以後費事,趙雲一回頭便掉入了張郃準備良久的陷阱。張郃本喜從心生覺得終於一雪前恥,趙雲確駕馬一跳長槍一揮差點要了張郃的性命。這次可好,又沒有打敗趙雲還差點賠上自己的命。
自這兩次戰役以後,張郃雖身為曹軍大將卻也是從心底裡怕了趙雲。
其實再回看張郃與張飛,張郃雖然後來與張飛不分上下但是張郃之前也是多次敗在張飛的手下,就算內心並不害怕也不至於到了直接看不起的地步吧,內心不害怕可能是真的但也絕對不會覺得張飛是個不值一提的人。其實這句看不起張飛的話是在張郃又與張飛交戰之際所說。雖然張郃並不懼怕張飛,但是並不代表他手下的士兵們不害怕,況且,在這場戰役開始之際又有軍師曾經預言這次的戰役可能取不到什麼好的結果。這種話在古代那些迷信人的眼裡恐怕會被無限放大的,所以張郃這樣說其實也是想穩定軍心,避免軍心渙散。
其實從張郃的這句話中還是可以看出來張郃這個人是身經百戰並且有勇有謀的,但是在最後張郃還是死在了蜀的手下,他在一次與諸葛亮的交戰中被流矢射中左腿,戰死沙場。其實也很好奇,張郃碰到和自己不相上下的張飛可以說毫不在乎來穩定軍心,那他如果碰到多次打敗自己的趙雲會怎麼說呢?又會用怎麼樣的辦法來穩定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