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賽站上中國雷射雷達第一股

2021-01-16 蓋世汽車資訊

雷射雷達領域持續火熱,2020年Velodyne、 Luminar已經在納斯達克完成上市,Aeva 將於 2021 年第一季度完成 NYSE 上市,Innoviz 將於 2021 年第一季度完成 NASDAQ 上市,Ouster 計劃 2021 年上半年完成 NYSE 上市。

文丨AutoR智駕  諾一

成立六年時間,禾賽科技站上中國雷射雷達第一股。

1月7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外公布了雷射雷達公司禾賽科技提交的科創板上市招股書。

根據招股書披露,禾賽此次擬融資約 20 億元,擬發行股本不超過 6360 萬股,每股面值1人民幣,該股本佔發行後總股本的不超過 15.01%,按此計算,禾賽的估值約為133 億元。

禾賽科技共擁有32名股東,前十大股東及其持股佔比分別為孫愷(持股10.23%)、李一帆(9.9%)、向少卿(9.9%)、Lightspeed Opportunity(7.98%)、百度中國(7.88%)、博世中國(7.65%)、上海樂以(7.13%)、Lightspeed HS(4.86%)、遠瞻豐源(3.51%)、Light Select(3.43%)。

禾賽共同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孫愷、李一帆、向少卿,本次發行前合計直接持股比例為 30.03%,通過員工持股平臺上海樂以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控制公司7.13%的股份,共同合計控制禾賽科技 37.16%的股份。

報告期內,禾賽淨利潤分別為-2,427.23 萬元、1,611.23 萬元、-14,973.35 萬元及-9,379.75 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2,827.06 萬元、787.46 萬元、949.65 萬元及-10,909.90 萬元,2018 年、2019 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正。

整體變更時,截至 2020年4月末,母公司累計未彌補虧損為-22,261.23 萬元,截至 2020 年 9月末,合併層面累計未彌補虧損為-3,873.85 萬元。

報告期內,禾賽營業收入分別為 1,947.40 萬元、13,287.01 萬元、34,847.41 萬元及 25,320.52 萬元。

與此同時,研發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分別為 2,940.99 萬元、6,183.93 萬元、

16,839.23 萬元及 16,312.93 萬元,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151.02%、46.54%、48.32%及 64.43%。

據悉,禾賽未來銷售收入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國內外無人駕駛、 高級輔助駕駛、機器人與車聯網等領域對雷射雷達需求的增長、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戰略客戶開發進度等因素。

技術是雷射雷達的核心要素。

根據招股書顯示,禾賽具備先進性體現在雷射雷達整機系統、晶片化研究成果、雷射雷達通用技術研究成果、雷射氣體傳感器技術研究成果等方面。

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 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擁有專利權 177 項,其中國內專利 167 項,境外專利 10 項。

今年7月,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下屬的Core Research for Evolu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日本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with Enterprises, Research Institute and Academia共同支持的雷射雷達測評組(由於該機構在公開市場上未能買到公司最新產品 Pandar128,所以評測中只選擇了 Pandar64 作為公司最高性能雷射雷達的代表)發表測評文章,測試範圍包含 4 家廠商的 10 款雷射雷達產品。

測評中禾賽的Pandar64 及 Pandar40P 在實際測遠及目標物點雲數目、全距離 範圍精準度、全距離範圍內對不同反射率目標的探測一致性、噪點和丟點控制、 反射強度分離度等方面表現突出。

例如,測評中比較不同型號的雷射雷達在多個距 離下對同一輛轎車進行探測的點雲數目,該能力直 接反映無人駕駛車輛對不同距離下物體的識別能力,是雷射雷達最核心的指標。

Pandar64、VLS-128(Velodyne 產品)、HDL-64(Velodyne 產品)、OS1-64(Ouster 產品)通道數目大於等於 64,測試結果具有一定可比性。

實測結果表 明:HDL-64 探測距離僅至 85 m,OS1-64 探測距離僅至 35 m,Pandar64 探測距離達 180 m;從角解析度來看,Pandar64 雖然在產品手冊指標上的點雲數目少於VLS-128,然而測試中 Pandar64 比線數為其兩倍的 VLS-128 表現更好。

具體比較結果如下圖所示:

同樣對於 Pandar40P、VLP-32C(Velodyne 產品)、RS-LiDAR-32(速騰聚創產品),根據產品手冊,這幾款雷射雷達每幀取得的被測車輛點雲數目應該大致相同。實際測試結果中Pandar40P可探測至 180 m,此外 VLP-32C 點雲數目整體來看低於 Pandar40P。

具體比較結果如下圖所示:

由於實際測試中的突出性能,Pandar64 和 Pandar40P 被認為是此類場景下目標物探測和識別的理想選擇。這也是這兩款產品在無人駕駛市場獲得認可的原因之一。其中 Pandar64 是 2019 年全球無人駕駛市場最具影響力的雷射雷達之一, 單款產品形成了 2.24 億元的銷售。

在招股書上,禾賽還詳細介紹了中距雷射雷達PandarXT,該雷達是禾賽在2020 年 10 月發布的基於晶片架構的中距旋轉式雷射雷達,目標市場為低速服務型機器人應用領域,該領域對成本的要求高於無人駕駛領域。

產品基於公司晶片化 V1.0 的技術積累,收發模塊均使用自研的雷射雷達專用晶片。

其在綜合指標上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從測距能力來看,對於 10%反射率的目標物,探測距離可達 80 m,能夠涵蓋園區封閉場景、低速物流場景的感知需求。近距離通過創新的收發光路架構,實現了測距的「零盲區」,即使物體貼緊光罩仍然能夠輸出點雲信息。

第二,從測距精準度來看,PandarXT 測距準度典型值可達±1 cm,測距精度典型值可達 0.5 cm,相比同類產品,能夠為機器人系統提供更準確的距離信息。

第三,從自研專用晶片的優勢來看,自研多通道發射晶片使得發射端驅動電路成本降低約 70%,自研多通道模擬前端晶片使得接收端模擬電路成本降低約 80%。

未來隨著禾賽上市募資的完成,禾賽計劃將在四個方面持續發力,與市場緊密結合,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新產品和相應功能;在 V1.0 晶片化架構的基礎上,規劃多代晶片化架構,每一代新架構的推出都可以在提升產品性能的同時降低成本;擴大業務範圍,在機器人和 ADAS 領域發力;將手工的精準裝調轉化為由半導體設備保障精度,且保持 不同產品的自動化產線間的一致性,進而降低自動化產線的開發難度和生產成本。

從禾賽計劃中可以清晰看到當前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趨勢,未來雷射雷達未來將主要用於與完全自動駕駛、輔助自動駕駛和服務型機器人等領域。

根據 ReportLinker 研究估計,2025 年全球包括運送乘客和貨物在內的 L4/L5級無人駕駛車輛數目將達到 53.5 萬輛。隨著無人駕駛商業模式的逐步確立,該領域的全球雷射雷達市場也將隨之實現高速增長,據沙利文測算,至 2025 年該領域雷射雷達市場規模預計達到 35 億美元,2019 年至 2025 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 80.9%。

根據 Yole 的研究報告,至 2025 年全球乘用車新車市場 L3 級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將達6%,即每年將近 600 萬輛新車將搭載雷射雷達。雷射雷達在高級輔助駕駛領域的市場規模將在未來5年裡保持高速增長,按照沙利文預計,2025 年雷射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6.1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複合增長率達 83.7%。

伴隨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出貨量的增長以及雷射雷達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滲透率的提升,至 2025 年雷射雷達在該細分市場預計達到 7 億美元市場規模,2019 年至 2025 年的複合增長率為 57.9%。

另一方面,隨著智能城市、智能交通項目的落地,未來該市場對雷射雷達的需求將呈現穩定增長態勢。至2025年,全球雷射雷達在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超過 45 億美元,2019 年至 2025年複合增長率為 48.48%。

在此影響下,雷射雷達領域持續火熱,2020年Velodyne、 Luminar已經在納斯達克完成上市,Aeva 將於 2021 年第一季度完成 NYSE 上市,Innoviz 將於 2021 年第一季度完成 NASDAQ 上市,Ouster 計劃 2021 年上半年完成 NYSE 上市。

Velodyne 於 2020 年 9 月完成 NASDAQ上市,截至 2020 年 12 月 25 日,Velodyne LiDAR 市值約為 41.64 億美元,根據 Velodyne 預測,2022 年雷射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 119 億美元,其中約 73 億美元來自汽車領域的應用,佔比約 60%;

Luminar 於 2020 年 12 月完成 NASDAQ 上市,截至 2020 年 12 月 25 日,Luminar 市值約為 107.09億美元,根據 Luminar 預測,雷射雷達硬體系統以及配套的無人駕駛和 ADAS軟體系統在 2030 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500 億美元。

從技術選擇路徑和目標市場來看,Luminar、Aeva、Innoviz、Ibeo 主要面向無人駕駛和量產乘用車 ADAS 市場,開發相應的(半)固態雷射雷達,其技術特點各有不同。

Luminar 選用 1550nm 光源和探測器而非市場主流的 905nm 光源和探測器,Aeva 選擇 FMCW 而非市場主流的飛行時間法,Innoviz 通過採用MEMS 二維微振鏡來實現雷射掃描和接收,通過減少雷射器和探測器數量來降低成本,Ibeo 則選用 VCSEL 和 SPAD 面陣的純固態雷射雷達方案。

除了禾賽以外,機械旋轉多線雷射雷達的主要供應商有 Velodyne、Ouster、速騰聚創,產品主要面向無人駕駛和服務型機器人市場。

Velodyne 在這個領域具有先發優勢,在2006年到2017年一度是機械旋轉雷射雷達市場的最主要提供方。

Ouster 從創立開始就選擇 數位化的晶片方案,該方案架構先進,但產品的整體性能非常依賴晶片架構和器件的成熟度,Ouster 當前的產品性能和成本尚不具備優勢。

速騰聚創主攻機器人市場方向,是國內低線數雷射雷達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憑藉量產出貨的技術積累,包括禾賽在內的上述四家機械旋轉雷達公司,也都在積極布局半固態和全固態雷射雷達的開發。

總體而言,以機械旋轉多線雷射雷達作為市場切入點的企業, 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大都會開始布局晶片化和算法解決方案,並以此開發相應的半固態、固態雷射雷達,以豐富產品線,服務更廣闊的市場。

相關焦點

  • 「雷射雷達第一股」來了!
    來源:萬象財經GT近日,成立六年的禾賽科技站上了中國雷射雷達的第一股。近兩年國內雷射雷達市場規模持續增長,企查查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雷達相關企業共1.4萬家,2020年新註冊企業2640家,同比增長29.3%,其中四季度新註冊728家。
  • 禾賽科技衝刺科創板:擬募資20億 要做國內雷射雷達第一股
    雷帝網 雷建平 1月8日報導上海禾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禾賽科技」)昨日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要做國內雷射雷達第一股。禾賽科技計劃募資20億元,其中,12億用於智能製造中心項目,6.5億用於雷射雷達專屬晶片項目,1.5億用於雷射雷達算法研發項目。以此計算,禾賽科技的估值可能超過100億元。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自動駕駛|雷射雷達|luminar|...
    雷射雷達解決什麼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天氣、視線不好、視覺算力不足、視覺Corner情況(各種邊界)的時候,雷射雷達還可以繼續支持自動駕駛,可以構造出三維立體圖像,把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從99%提升到99.99%。1、 雷射雷達在惡劣天氣的時候有優勢,很多人第一直觀的感覺是雷射雷達不適合差天氣?這個是傳統雷射的認識,需要再學習汽車雷射雷達知識。
  • 華為卡位雷射雷達賽道,ARCFOX極狐HBT或成量產第一車
    12月21日,華為首次面向公眾正式發布車規級高性能雷射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消息人士稱,華為此次官宣的雷射雷達,正是極狐HBT所量產搭載的96線中長距雷射雷達產品,ARCFOX極狐HBT有可能成為搭載華為3顆雷射雷達的極狐HBT成為量產第一車。
  • iPhone12雷射雷達掃描儀有什麼用 雷射雷達怎麼用
    iPhone12雷射雷達掃描儀有什麼用 雷射雷達怎麼用 蘋果iPhone12今年在高端型號iPhone12Pro
  • 雷射雷達成功「破圈」,駛入量產快車道
    AGV多採用磁軌導航技術,無法自主避障,雷射雷達可解決該短板。2)導航視覺方案需優化。雷射雷達可實現路徑規劃,不用額外安裝反光板,定位精度、路徑柔性高。今年,雷射雷達在工業領域持續放量,據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預計2020年AGV市場規模將較上年增長20%。同時,雷射雷達在C端應用場景需求一路走高。其中,掃地機器人銷量暴增,據京東數據,1-9月掃地機器人銷量同比增長91%。
  • 五大雷射雷達技術路線分析:齊聚美股 車載雷射雷達將走向何方?
    本田(HMC.US)和豐田(TM.US)已確定在其L3級自動駕駛車型上使用雷射雷達;奔馳、沃爾沃、寶馬、蔚來(45.77, -1.24, -2.64%)(NIO.US)和小鵬(XPEV.US)等廠家也準備在2021年的量產車上選用雷射雷。 可以說,雷射雷達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 ARCFOX極狐HBT成搭載華為雷射雷達方案量產第一車
    同一天,ARCFOX極狐HBT諜照曝光,顯示該車型成為首個搭載了華為三個雷射雷達方案的智能電動車。據消息人士透露,華為此次官宣的雷射雷達,正是極狐HBT所量產搭載的96線中長距雷射雷達產品,伴隨華為車規級雷射雷達的亮相,搭載華為3顆雷射雷達的極狐HBT成為量產第一車。
  • 雷射雷達即將迎來大爆發,你看得懂它麼?科普雷射雷達指標參數
    國外的奔馳、奧迪、寶馬、沃爾沃、本田;國內的小鵬、北汽、長安、長城都紛紛表示要在量產車型上搭載雷射雷達。小鵬P7尤其是新能源純電汽車,車企們在電池、電機和電控上很難拉開距離,所以自動駕駛註定是一個標榜技術實力的戰場,而雷射雷達,由於硬指標非常直觀,更是無人駕駛中的兵家必爭之地。
  • 華為、小鵬爭相入局,雷達概念美股大漲,雷射雷達成汽車行業下一風口?
    圖片來源於企業官網一時間,雷射雷達甚至成為資本市場相關板塊的催化劑。美東時間12月22日,汽車雷達傳感器公司Luminar(LUZR.NASDAQ)收漲超6%,創收盤記錄新高,該股21日更大漲超27%。另外,包括Velodyne Lidar(VLDR.NASDAQ)以及借殼上市的InterPrivate(IPV.NYSE)等雷達概念股均大漲超10%。
  • 馬斯克diss的雷射雷達要成為新風口
    2020年9月30日自動駕駛雷射雷達行業的領頭羊Velodyne實現借殼上市,成為了全球雷射雷達第一股。12月3日,雷射雷達新銳Luminar Technologies在納斯達克上市,股價在12個交易日漲幅超過4倍。
  • 科創板IPO|攜未彌補虧損衝刺科創板,禾賽科技能否成國內「雷射雷達...
    其中,面向廣義機器人應用的雷射雷達為公司核心產品,廣義機器人包括具有無人駕駛功能的汽車,也可稱之為輪式機器人,另外還包括實現無人清掃、無人運送等功能的新型服務機器人。據悉,科創板目前已上市公司中還沒有企業涉及雷射雷達業務,若此次禾賽科技成功上市,或將成為國內雷射雷達「第一股」。
  • 雷射雷達下半場:前裝量產高地之爭
    由於初期用於 「駕駛輔助」的定位,這款雷射雷達沒有追求很高的性能指標——在兼顧成本與可製造性的情況下,第一代Scala僅堆疊到4線,第二代也只堆疊到16線。轉鏡式是截至目前唯一通過車規認證的雷射雷達方案。然而,這套方案的局限性在於,線數很難做高;這導致垂直視場角和角解析度都受到很大限制。
  • 鮑君威離開百度,自立門戶做世界第一的雷射雷達 | 未來汽車開發者
    如今,一年過去了,他們的長距離圖像級雷射雷達在探測距離和解析度兩個方面都已經達到L4級自動駕駛的指標,並且已經有一些訂單交付完畢了。這家矽谷的初創公司讓現有的自動駕駛核心技術雷射雷達全面革新,做到了堪稱世界第一的水準。為什麼這麼說呢?目前雷射雷達技術在全球最為知名的是百度曾投資的Velodyne,已佔據全球80%市場份額。
  • 華為車規級前裝雷射雷達的詳細介紹
    相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雷射雷達在目標輪廓測量、角度測量、光照穩定性、通用障礙物檢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在部分難點場景上,如城區非規範行人、非規範道路,甚至是非規範駕駛的行為終端,急需雷射雷達解決。
  • 車規級雷射雷達量產的「渴」,華為能解?
    12月22日,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T10 ICV CTO峰會上,華為首次面向行業正式發布車規級高性能雷射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此前北京車展上,華為也曾展出過雷射雷達產品,但彼時細節尚不外宣。這一次,華為融合感知產品部總經理段忠毅揭開了其雷射雷達產品面紗。而「車規級」、「高性能」等產品特性是華為給行業帶來的大禮。
  • G.metro可調諧雷射技術在雷射雷達和車聯網產業的應用與實踐
    全會上正式通過並發布,編號為ITU-T G.698.4。雷射源發射的雷射經過耦合器1後分成兩路光信號,一路經過耦合器2和前端鏡頭髮射,另一路經過耦合器3到達探測器。反射回的雷射信號依次經過鏡頭、耦合器2和耦合器3後,進入平衡探測器和第一路本地光進行混頻,利用數字處理電路將混頻後的電信號進行處理,得到對面物體的距離和速度信息。這種原理和相干光通信機制十分相似,具備抗背景噪聲幹擾、發射功率低、人眼安全和探測精度高等諸多優點。
  • 雷射雷達:ToF與FMCW之爭
    圍繞汽車級雷射雷達的技術路線之爭,愈加激烈。 近日,有報導稱,調頻連續波(FMCW)雷射雷達將徹底改變目前的汽車級雷射雷達市場格局,並倒逼ToF雷射雷達退出主流市場。
  • 華為發布車規級前裝雷射雷達,已量產
    在部分難點場景上,如城區非規範行人、非規範道路,甚至是非規範駕駛的行為終端,急需雷射雷達解決。UH2ednc 近距離加塞,這種場景在中國道路上尤其常見,毫米波雷達的角解析度不夠,攝像頭通常來說需累計多幀,需要幾百毫秒才可以確認加塞,而雷射雷達由於精確的角度測量能力和輪廓測量能力,可以2-3幀確認加塞,百毫秒內做出判斷。 同樣的原因,對於近端突出物,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相對不足,而雷射雷達可以做出快速判斷。
  • 【車雲報告】雷射雷達與自動駕駛,最佳CP初養成
    本著「誰行誰上」的原則,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完成了全套感知,保證在不同時間氣候下,360度範圍內檢測車道、交通、行人、標誌、剎車燈和路障等各類實時信息。在這其中,雷射雷達最擅長的部分是障礙探測與障礙追蹤。與雷達原理相似,雷射雷達使用的技術是飛行時間(TOF,Time of F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