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初年,李白寫下流傳後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時候,距離歷史上有「福建」這個詞,剛過了10年左右。
如果那個時候李白曾來過福建,他可能驚嘆的是:窩的天,閩道更比蜀道難!
更有可能,他會這樣發問:
這裡,真的是老天眷顧的一片福地嗎?
福建古稱閩。《山海經》云:「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
在古代,一個人想從中原進入福建。首先遭遇的,是武夷山脈。
蜀道雖險,翻越之後便是開闊的四川盆地,巴適得很。
但入閩,好不容易翻過武夷山脈,遊戲才剛剛開始。
福建不僅邊界多山,境內同樣山巒疊起。
東北部有太姥山,中北部有鷲峰山,中部有戴雲山,中南部有博平山,西南部有玳瑁山……
亞熱帶的海洋性季風氣候,讓這裡雨量豐富,河系眾多。
水流在山川間穿梭蜿蜒,將一座座大山分割開來,懸崖峭壁隨處可見。
深入福建的過程,就像陷入一個重複的程序性bug:翻山、過河、翻山、過河、翻山、過河……
即便超級馬裡奧也不敢隨便蹦躂。
《福建省志·交通志》記載:福建全省曾有89關、376隘。
愚公看了想連夜去移山。
走過蜀道的李白沒來成福建。三百多年後,同行曾鞏倒是幫他大大吐槽了一番。
1077年,曾鞏由江西調任福建,從老家江西南豐出發前往福州。
一段直線距離300多公裡的路,從六月走到八月。
山道如此艱險!機智的你或許靈機一動:我走海路!
不好意思,福建東南側全線沿海,且海岸線水深崖陡!
霞浦縣海島鄉
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鄭廷裕 顏晨曦/攝
在落後的古代,沒有強大的造船技術,缺乏先進的工具。
面對一望無際驚濤駭浪的大海——渡海?
想了也白想!
邊界為崇山峻岭和海岸線所裹挾,進出艱難;境內多為山地丘陵地帶,八山一水一分田,少良田耕種。
本想約小夥伴一起商量個對策,結果發現福建方言過於多樣,根本無法交流。
所以,自古以來,福建都是帝王們徵戰鄙視鏈的底端,歷來就是兵家不爭之地。可是——
不爭,不正意味著是避災躲禍的福地嗎?
很長一段時間內,因地處偏遠、山水阻隔,長期遠離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福建這片神秘的土地壓根沒人在意。
然而,當中原大亂鬥時,這裡卻在悶聲發大財。
那些因躲避戰亂翻山越嶺進入福建的人們,在艱難地踏上這片土地後,最驚嘆的,應該是它神秘面紗之下的奇貌吧。
……
最重要的是,當中原版圖還因爭鬥發生著巨變時,這片山與海之間的土地,能夠極好地庇護來到這裡的人們。
他們在此開墾耕作,繁衍生息。與山相依,與海相伴。
山,鑄造了他們的堅韌;
雄偉壯觀的武夷大峽谷 橫跨閩贛兩省80餘公裡
黃雪梅 姜克紅 黃海 蘇琳 陳鳴/攝
海,激蕩了他們的勇敢。
廈門海滄碼頭 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攝
只要有一個合適的契機,他們就能將這份堅韌與勇敢發揮得淋漓盡致,創造出更多自然之外的多元與奇蹟。
這個機會正在到來,屬於福建的舞臺大幕即將拉開——
因為缺乏耕地,福建人轉向以海為田、向海而生。
奇妙的是,高山雖阻隔了道路,卻也讓木產、桐油等物產變得無比豐富。
人們就地取材造船,出海成為可能。
唐時,福建的造船技術已經十分先進,有了福州和泉州兩個造船中心。
泉港復原30米明代福船
福建日報通訊員 林弘梫/攝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福建更是一躍成為歷史舞臺上當仁不讓的C位大咖。
其中泉州尤為亮眼。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曾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像。」
在海上劈風斬浪之時,福建人並沒有停下跋涉山地的腳步。
隨著移民的到來,人口聚集,中原入閩第一站的閩北逐漸成為昌盛之地,一批有影響力的重鎮興起。
建陽成為全國出版中心之一;
建陽建本雕版技藝 李國平/供圖
大儒朱熹在武夷山五夫鎮修書院興私學,開創理學門派。
朱熹晚年定居、講學、終老之地——考亭書院
福建日報記者 鄭雨萱/攝
當時,連通閩浙的仙霞古道上,有著絡繹不絕進京趕考的福建書生。他們創造了福建科舉的高光時刻——
兩宋時,福建路(福建省)的進士總數為7144名,遠超排名第二的浙東路(今浙江省大部)4858名。
這其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名字:蔡襄(北宋男神天團成員之一 想了解更多請點這裡←)、陳襄、遊酢、楊時、蔡元定等等。
1138年,全國科舉考試的前三名都是福建人。
這引起宋高宗的好奇——
俊卿的回答,要是放到現在,活脫脫就是那首傳唱大江南北的流行歌: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這,是福建人自古以來的信條,也是他們在高山與大海之間,生存下來的不二法則。
千餘年前,躲避戰亂的中原移民,選擇前往福建,改變了自己和後代的命運。
愛拼敢贏的福建人,又用一段段歷史證明:我命由我不由天。
福建人的性格,既有農耕文化的堅韌,又有海洋文化的冒險。
當這兩種性格融合,發生化學反應……
「呯」的一聲,福建人開闢出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
進入新紀元,山海之間,皆為通途。橫亙在福建邊緣的山脈早已被徵服!福建人早已實現交通自由——
合福高鐵、向莆鐵路、廈深鐵路,將福建與周邊省份的距離縮短至三小時交通圈內,還建起中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 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攝
環閩鐵路路線圖
遠方的人們慕名前來,醉心於這裡的絕美風光。
三明泰寧大金湖 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攝
寧德白水洋 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攝
南靖土樓 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攝
……
讓我們重新回到篇首有關李白的猜想。
今日,當一個人來到福建,看到這鬱鬱蔥蔥、車水馬龍、繁華盛景之時,他想到的,或許不是宋人張全真那句文縐縐的古話:
「昔甌粵險遠之地,為今東南全盛之邦。」
但他一定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
呀!這裡,還真是一片福地呢!
來源丨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
作者丨李豔
編輯丨郭金銘
漫畫丨黃彥欣
審核丨 雷光美、蘭雲
策劃丨陳煜晃、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