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事新說 | 王審知入閩

2021-02-13 福建僑報

 舊事新說-No.92

王審知入閩

文 |  林小宇  鄧麗敏

自唐末以來,內政紊亂,藩鎮割據,戰火四起,爭城略地。中原河南王緒乘黃巢起義之際,也起兵攻佔了壽州光州,其後固始王氏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加入,一路輾轉徵戰進入閩地。

未曾想到的是,這些千裡之外的人卻落腳八閩,而三兄之一的王審知後來成為了人們敬仰的閩王,一千多年過去後,人們還深深地敬愛著他,每年重禮祭拜他……

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家在河南固始縣東鄉王集。885年初,王緒駐兵於河南東部的光州和安徽西部的壽州,但受到唐蔡州節度使秦宗權的討伐,不得已率軍南下,王氏兄弟等幾千名固始籍軍民,扶老攜幼,隨王緒南下。

在江西廣東轉了一圈後,部隊進入到了福建閩西,佔領汀州,王緒自稱汀州刺史。隨後又南下到達漳浦,與另一支攻打贛州的部隊匯合。之後,從漳浦沿海東上,到達南安。隨即在南安發生了兵變,王氏三兄弟掌握了軍權,接著一路北上經永春、德化、大田,到達沙縣。其行動意圖是想重回中原,畢竟一路徵戰,官兵疲憊且又思鄉。

此時的王家軍非之前的王家軍,之前王緒濫殺無辜,所至剽掠。易幟後的王氏三兄弟一路上秋毫無犯,有口皆碑。到達沙縣後,聽聞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且又有泉州張延魯等眾人帶著牛酒趕到沙縣請求王潮軍班師泉州,解救泉州百姓於水火之中。於是王氏三兄弟發兵圍攻並奪取泉州,這個勝利不僅提振了軍隊的士氣,也震懾了福州的陳巖,原本他意欲發兵圍剿王氏軍隊,但發現王家軍作戰英勇,勢不可擋,迫不得已只好以既成事實委任王潮為泉州刺史。 

從王緒到王氏三兄弟,軍隊還是那支軍隊,人馬還是原先的人馬,但泉州一役,不僅戰可勝,更是受到民眾歡迎。也是從那時起,王氏三兄弟似乎更懂得「順應民心」才是勝利之本。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是一個分裂戰亂的時代。所謂五代是史書上記載的:「唐亡後迭據中原之梁、唐、晉、漢、周」。而在長江、浙江、閩江、珠江流域,又有吳、南唐、前蜀、後蜀、楚、吳越、閩、南漢、荊南,加上太原之北漢,故稱十國。

五代十國的「閩」,成立較晚,論資排輩,它排在吳國(楊行密)之後,吳越(錢鏐)之前,是第七位了。此時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正如歐陽修所指出的:「於此之時,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弒相尋」。

五代統治時期,自梁太祖朱全忠開平元年(907年)至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一共分裂54年,最後為宋所統一。這或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所致,分久必合,人心所向,即使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冥冥之中也有回歸的心願。王氏三兄弟來自中原,雖入閩可偏隅一方,但畢竟還是中華民族,還是血脈同源,回歸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的事。

景福二年(893年),王氏三兄弟揮師福州,用了近1年的時間攻佔了福州城,4年之後,長兄王潮病逝,其弟王審知接任威武軍節度使,公元910年被封為閩王,開啟了一個新的「閩國」時代。

其實,早在徵戰期間,王審知就有「掌權」機會。據說,在推翻王緒後,為「公平」解決誰取代王緒為軍中之主問題,王潮將一柄佩劍置於石上,說誰能拜劍而起,則奉誰為主。結果眾人一一拜過,佩劍紋絲不動,直至王審知一跪之下,佩劍竟然冉冉升起,先後三拜,劍竟三起,於是眾人慾擁戴審知為主,可審知以兄為長,又推王潮為主。

王審知不愧是一位「明主」,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從大的看,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四分五裂;從小的看,福建被分成了20多個武裝割據,這些小股勢力「佔山為王」。期間的「十國」也是徵戰不斷,而吳越、南越都是「強國」,且又與閩為鄰,彼此戰事連連,長久以往,民不聊生。

王審知主政後,與鄰為友、聯姻外交:梁貞明二年(916年)吳越王之子來閩聘婦,王審知從之;次年,王審知次子延鈞娶了南漢王劉隱的次女。此後,王審知的閩國再無戰爭,而在這之前與之後的福建,卻是戰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不僅與鄰國結友邦,境內也對地方割據施以「歸化」,很快一個分裂的閩國,在王審知的努力下,真正成為了統一的福建。後梁開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全忠加封王審知為中書令,封為閩王。

其實從後唐開始,朝廷對王氏統一福建都給予事實上的「承認」——唐昭宗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至乾寧時(894~897年),朝廷升福州為威武軍,任命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後王審知繼任節度使,被朝廷封為琅琊王。

在那個時代,朝廷都朝不保夕,其委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其目的在最低限度下,體現中央集權的管轄。

哪想到,王審知卻對此事「認真」,王審知每年遣使朝貢後梁,而那時閩中與中原隔絕,朝貢一路艱辛,船隊遇風浪,常常損失過半,但王審知一如既往,後唐莊宗李存勖還為此詔令加封功臣。

更重要的是,王審知的「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成為了他流傳至今的一句「名言」。

福建偏隅一方,中原人南下遷徙常常止步武夷山脈,即使是當時的王緒軍隊入閩,也都是由廣東進入閩西。但事實是,福建絕大多數的人都來自於中原,也多數從閩北進入福建,只有客家人多是從江西石城通過地勢較為平坦的隘口,來到了福建。

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過人口大遷徙來到福建,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不無與戰亂有關,尤其王審知開閩後的保境安民政策,閩國的百姓總算過了30多年比較安定的日子,而這也正是中原人「慕名而來」的緣故之一。

雖然王家軍入閩攜帶家眷,也有固始縣多姓氏人士兵隨來,但這畢竟人數有限,很難形成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而恰恰是王審知「和平」主政理念,才使得福建有著難得的發展機會。而王審知不當這「閉門」天子,既可以不與梁、唐「中央」矛盾,又可以藉這些「中央」的優勢,保護自己的邊境安全。

戰爭學的一個基本法則,就是以人口的增減衡量其好壞。而在國破家亡的後唐時代,中原人口在減少,而福建人口在增加,這至少說明了那時的福建處在一個「安定繁榮」時期,也是中華大地上少有的一片「淨土」,而越發讓人倍感珍惜。

在王審知其當政的30餘年裡,福建從未對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境內一片昇平,成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最為安寧的地區。除此之外,他勸農興修水利,圍海造田,發展紡織、陶瓷、冶金、鑄造等工業生產,倡導文教,興辦學堂,培養人才等都成為了可圈可點的非凡業績。

明朝福州詩人徐勃曾寫詩一首《過閩王審知墓》:

八郡封疆一望遙,秋山松柏冷蕭蕭。

宮車去國成千古,劍璽傳家歷五朝。

石馬嘶風金碗出,野狐穿冢寶衣銷。

斷碑猶識唐年月,春雨苔花字半凋。

其中的「斷碑」或許就是指閩王祠裡的那尊高4.9米,寬1.8米,唐天祐三年禮部侍郎於竟撰、弘文館王倜書,記述王審知身世及治閩政績的石碑。

經歷了1100多年的風蝕雨侵,石碑斷裂磨損,但人們對王審知的懷念和敬仰不減當年,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閩王」。

來源 |  福建僑報

攝影 |  林小宇

新媒體編輯 | 韓惠彬

本文刊登於2019年7月12日出版的《福建僑報》7版

★回顧往期請點擊★

舊事新說 | 女紅之境

舊事新說 | 忠誠的心

舊事新說 | 冠絕儕偶話印泥

舊事新說 | 五指之藝

舊事新說 | 城南往事

舊事新說 | 長樂之人

舊事新說 | 一屋之主

舊事新說 | 共水長流

舊事新說 | 金石之氣

舊事新說 | 銀花之人

舊事新說|一念執著

舊事新說 | 人之所能

舊事新說 | 大山深處

舊事新說 | 阿甘阿妹漈下村

舊事新說 | 拈香一瓣

舊事新說 | 厚土藝深

舊事新說 | 海島老人

舊事新說 | 孔家男兒

舊事新說 | 三指握刀

舊事新說 | 天天日子

舊事新說 | 一代水仙

舊事新說 | 庭院無聲

舊事新說 | 正器堂的男人

舊事新說 | 光祿坊40號

舊事新說 | 風雨中山路

……

更多內容請在公號菜單欄往期內容#舊事新說#中查閱

相關焦點

  • 「迎公太」時節話王審知
    王潮、王審知為閩人贊頌,即「勸農桑,定租稅,交好鄰道,保境息民,閩人安之。」「審知性儉約,常躡麻屨,府舍卑陋,未嘗營葺。寬刑薄賦,公私富貴,境內以安。」之執政、為官方略也!嚴為治有威惠,閩人安之。時黃巢雖平,秦宗權復熾。秦宗權責租賦於光州刺史王緒,緒不能給;宗權怒,發兵擊之。緒懼,悉舉光、壽兵五千人,驅吏民渡江,以劉行全為前鋒,轉掠江、洪、虔州,是月,陷汀、漳二州,然皆不能守也。(王緒之兵自此入閩,為王潮兄弟割據之資。)註:王緒不能給秦宗權「租賦」,又怕秦打他。
  • 曾氏開閩發源地在官橋
    唐五代十國時期,廣明間(880~881年)曾延世輔佐內兄弟三王(王潮、王審邽、王審知 )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因避黃巢之亂南下入閩,轉戰於 汀 、漳 、泉 、福, 平,定福建的內亂
  • 山海閩東志丨說了這麼多年寧德話,你真的說對了嗎?
    —閩東方言閩東語是閩語的一個子方言。閩語——形成故事方言的形成和社會的分化、人民的遷徙以及山林沼澤的天然阻隔等因素是分不開的。福州方言的形成同歷史上中原漢人遷徙入閩是很有關係的。相傳,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時,中原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500餘官兵渡江南下入閩。後王審知被封為閩王,這就是福建歷史上的閩王朝。
  • 許延二,不該被遺忘的入閩許姓一大支派始祖
    《福建許姓入閩六大支派》很好地介紹了各支派入閩的歷史背景、許姓子孫的地域分布等,既是中國姓氏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是福建發展史的研究成果一部分,有著很好的史料價值和欣賞價值。美中不足的是許姓入閩還有一大支派,這個支派的許姓子孫如今人口達到30幾萬,並以分布在世界各地,這個支派就是許延二為入閩始祖的政和許姓。
  • 跨越2000多公裡,3695公斤「藏香豬」入閩!
    藏香豬入閩運輸專車 圖片來源:福建第九批援藏隊 來了!來了!來了! 1月3日,由廈門市供銷社集團組織的首批3695公斤藏香豬肉跨越2180多公裡,經過45個小時冰鮮冷鏈運輸,搭乘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快車,從西藏昌都康巴來到廈門銀祥食品工業園,實現了藏香豬入閩進廈零的突破!今年春節,廈門市民就能品嘗到久負盛名的原產地藏香豬。
  •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上篇)
    降至20世紀中葉,中、韓等國現代化取得長足進展,漸成迎頭趕上之勢,在新的文明水平上,東亞諸國發生著空前深刻的文化互動,東亞文化煥發出新的光耀,對全球文明的影響力也日益巨大,東亞文化與西方文化成為當下世界最為強勁的兩大文化圈。
  • 入閩王氏源流初考——王氏文化
    歷史上的入閩王氏同樣也有眾多的源流與支派。以下進行初步的梳理與考證。一、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王氏入閩第一人王蕃:從文獻見載,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年)建安郡太守王蕃為入閩王氏第一人。《八閩通志》稱其「仕吳為建安太守。郡屬初創, 築城立署,庶務紀綱多蕃勞計。」 《閩書》載:「自有閩,則建安之名最古,其後乃有福州,合而名福建也。」
  • 1958年炮擊金門前奏曲:空軍入閩紀實(下)
    此時正值颱風季節,福建遭遇30年少有的暴雨,這就更增加了「空轉」難度。何況1958年「空轉」還涉及諸多國際的、政治的制約因素。在大戰中隱蔽作戰企圖、給敵以突然性打擊,是劉亞樓軍旅生涯中克敵制勝的拿手好戲。他和聶鳳智把空軍入閩第一步,也就是第一梯隊的行動,稱為「暗渡陳倉」。  劉亞樓確定,「空轉」一梯隊為空一師從江西永新進駐連城機場、空十八師從廣州沙堤進駐汕頭機場。
  • 吳靜怡:「新福建」背景下 讓「閩文化」走出國門
    特邀委員、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助理總裁吳靜怡女士的提案,就如何在「新福建」背景下發展「新閩文化」提了幾點建議。  吳靜怡認為,福建文化產業要狠抓機遇,以新的文化熱點形成大項目,以項目帶動文化發展。  她說,「閩文化」很獨特,比如鼓浪嶼,島嶼很漂亮,島上又很有文化底蘊。每年,吸引了各地遊客前去「一睹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