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事新說-No.92
王審知入閩
文 | 林小宇 鄧麗敏
自唐末以來,內政紊亂,藩鎮割據,戰火四起,爭城略地。中原河南王緒乘黃巢起義之際,也起兵攻佔了壽州光州,其後固始王氏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加入,一路輾轉徵戰進入閩地。
未曾想到的是,這些千裡之外的人卻落腳八閩,而三兄之一的王審知後來成為了人們敬仰的閩王,一千多年過去後,人們還深深地敬愛著他,每年重禮祭拜他……
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家在河南固始縣東鄉王集。885年初,王緒駐兵於河南東部的光州和安徽西部的壽州,但受到唐蔡州節度使秦宗權的討伐,不得已率軍南下,王氏兄弟等幾千名固始籍軍民,扶老攜幼,隨王緒南下。
在江西廣東轉了一圈後,部隊進入到了福建閩西,佔領汀州,王緒自稱汀州刺史。隨後又南下到達漳浦,與另一支攻打贛州的部隊匯合。之後,從漳浦沿海東上,到達南安。隨即在南安發生了兵變,王氏三兄弟掌握了軍權,接著一路北上經永春、德化、大田,到達沙縣。其行動意圖是想重回中原,畢竟一路徵戰,官兵疲憊且又思鄉。
此時的王家軍非之前的王家軍,之前王緒濫殺無辜,所至剽掠。易幟後的王氏三兄弟一路上秋毫無犯,有口皆碑。到達沙縣後,聽聞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且又有泉州張延魯等眾人帶著牛酒趕到沙縣請求王潮軍班師泉州,解救泉州百姓於水火之中。於是王氏三兄弟發兵圍攻並奪取泉州,這個勝利不僅提振了軍隊的士氣,也震懾了福州的陳巖,原本他意欲發兵圍剿王氏軍隊,但發現王家軍作戰英勇,勢不可擋,迫不得已只好以既成事實委任王潮為泉州刺史。
從王緒到王氏三兄弟,軍隊還是那支軍隊,人馬還是原先的人馬,但泉州一役,不僅戰可勝,更是受到民眾歡迎。也是從那時起,王氏三兄弟似乎更懂得「順應民心」才是勝利之本。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是一個分裂戰亂的時代。所謂五代是史書上記載的:「唐亡後迭據中原之梁、唐、晉、漢、周」。而在長江、浙江、閩江、珠江流域,又有吳、南唐、前蜀、後蜀、楚、吳越、閩、南漢、荊南,加上太原之北漢,故稱十國。
五代十國的「閩」,成立較晚,論資排輩,它排在吳國(楊行密)之後,吳越(錢鏐)之前,是第七位了。此時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正如歐陽修所指出的:「於此之時,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弒相尋」。
五代統治時期,自梁太祖朱全忠開平元年(907年)至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一共分裂54年,最後為宋所統一。這或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所致,分久必合,人心所向,即使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冥冥之中也有回歸的心願。王氏三兄弟來自中原,雖入閩可偏隅一方,但畢竟還是中華民族,還是血脈同源,回歸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的事。
景福二年(893年),王氏三兄弟揮師福州,用了近1年的時間攻佔了福州城,4年之後,長兄王潮病逝,其弟王審知接任威武軍節度使,公元910年被封為閩王,開啟了一個新的「閩國」時代。
其實,早在徵戰期間,王審知就有「掌權」機會。據說,在推翻王緒後,為「公平」解決誰取代王緒為軍中之主問題,王潮將一柄佩劍置於石上,說誰能拜劍而起,則奉誰為主。結果眾人一一拜過,佩劍紋絲不動,直至王審知一跪之下,佩劍竟然冉冉升起,先後三拜,劍竟三起,於是眾人慾擁戴審知為主,可審知以兄為長,又推王潮為主。
王審知不愧是一位「明主」,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從大的看,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四分五裂;從小的看,福建被分成了20多個武裝割據,這些小股勢力「佔山為王」。期間的「十國」也是徵戰不斷,而吳越、南越都是「強國」,且又與閩為鄰,彼此戰事連連,長久以往,民不聊生。
王審知主政後,與鄰為友、聯姻外交:梁貞明二年(916年)吳越王之子來閩聘婦,王審知從之;次年,王審知次子延鈞娶了南漢王劉隱的次女。此後,王審知的閩國再無戰爭,而在這之前與之後的福建,卻是戰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不僅與鄰國結友邦,境內也對地方割據施以「歸化」,很快一個分裂的閩國,在王審知的努力下,真正成為了統一的福建。後梁開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全忠加封王審知為中書令,封為閩王。
其實從後唐開始,朝廷對王氏統一福建都給予事實上的「承認」——唐昭宗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至乾寧時(894~897年),朝廷升福州為威武軍,任命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後王審知繼任節度使,被朝廷封為琅琊王。
在那個時代,朝廷都朝不保夕,其委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其目的在最低限度下,體現中央集權的管轄。
哪想到,王審知卻對此事「認真」,王審知每年遣使朝貢後梁,而那時閩中與中原隔絕,朝貢一路艱辛,船隊遇風浪,常常損失過半,但王審知一如既往,後唐莊宗李存勖還為此詔令加封功臣。
更重要的是,王審知的「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成為了他流傳至今的一句「名言」。
福建偏隅一方,中原人南下遷徙常常止步武夷山脈,即使是當時的王緒軍隊入閩,也都是由廣東進入閩西。但事實是,福建絕大多數的人都來自於中原,也多數從閩北進入福建,只有客家人多是從江西石城通過地勢較為平坦的隘口,來到了福建。
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過人口大遷徙來到福建,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不無與戰亂有關,尤其王審知開閩後的保境安民政策,閩國的百姓總算過了30多年比較安定的日子,而這也正是中原人「慕名而來」的緣故之一。
雖然王家軍入閩攜帶家眷,也有固始縣多姓氏人士兵隨來,但這畢竟人數有限,很難形成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而恰恰是王審知「和平」主政理念,才使得福建有著難得的發展機會。而王審知不當這「閉門」天子,既可以不與梁、唐「中央」矛盾,又可以藉這些「中央」的優勢,保護自己的邊境安全。
戰爭學的一個基本法則,就是以人口的增減衡量其好壞。而在國破家亡的後唐時代,中原人口在減少,而福建人口在增加,這至少說明了那時的福建處在一個「安定繁榮」時期,也是中華大地上少有的一片「淨土」,而越發讓人倍感珍惜。
在王審知其當政的30餘年裡,福建從未對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境內一片昇平,成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最為安寧的地區。除此之外,他勸農興修水利,圍海造田,發展紡織、陶瓷、冶金、鑄造等工業生產,倡導文教,興辦學堂,培養人才等都成為了可圈可點的非凡業績。
明朝福州詩人徐勃曾寫詩一首《過閩王審知墓》:
八郡封疆一望遙,秋山松柏冷蕭蕭。
宮車去國成千古,劍璽傳家歷五朝。
石馬嘶風金碗出,野狐穿冢寶衣銷。
斷碑猶識唐年月,春雨苔花字半凋。
其中的「斷碑」或許就是指閩王祠裡的那尊高4.9米,寬1.8米,唐天祐三年禮部侍郎於竟撰、弘文館王倜書,記述王審知身世及治閩政績的石碑。
經歷了1100多年的風蝕雨侵,石碑斷裂磨損,但人們對王審知的懷念和敬仰不減當年,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閩王」。
來源 | 福建僑報
攝影 | 林小宇
新媒體編輯 | 韓惠彬
本文刊登於2019年7月12日出版的《福建僑報》7版
★回顧往期請點擊★
舊事新說 | 女紅之境
舊事新說 | 忠誠的心
舊事新說 | 冠絕儕偶話印泥
舊事新說 | 五指之藝
舊事新說 | 城南往事
舊事新說 | 長樂之人
舊事新說 | 一屋之主
舊事新說 | 共水長流
舊事新說 | 金石之氣
舊事新說 | 銀花之人
舊事新說|一念執著
舊事新說 | 人之所能
舊事新說 | 大山深處
舊事新說 | 阿甘阿妹漈下村
舊事新說 | 拈香一瓣
舊事新說 | 厚土藝深
舊事新說 | 海島老人
舊事新說 | 孔家男兒
舊事新說 | 三指握刀
舊事新說 | 天天日子
舊事新說 | 一代水仙
舊事新說 | 庭院無聲
舊事新說 | 正器堂的男人
舊事新說 | 光祿坊40號
舊事新說 | 風雨中山路
……
更多內容請在公號菜單欄往期內容#舊事新說#中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