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支現場都是情侶的小眾樂隊,滿足了我對浪漫搖滾樂的所有幻想
和我們常聽到的搖滾樂不同,稜鏡沒有抗拒和怒吼,他們偏向於被文藝青年鍾愛的小資,表達的更多是個人情感,很容易被歌迷接受。很多人說稜鏡樂隊的作品就是流行音樂,這樣說也不無道理。成立於2015年的樂隊,要想存活下去,風格也自然符合新時代惡臭青年口味。
-
這支現場都是情侶的小眾樂隊,滿足了我對浪漫搖滾樂的所有幻想
世界上搖滾樂有很多種,金屬、朋克、英倫等等。浪漫主義搖滾樂,是我聽到某支樂隊後腦海中不自然浮現的一個名字。這個從未在真實歷史中被使用的兩個名詞,成為這支小眾樂隊最恰當的形容。「稜鏡樂隊」,名如其實,他們就像那支被中學生拿來做物理實驗、在陽光下可以折射出五彩斑斕線條的透明物體。有時一文不值,有時當作擺飾,有時分發溫暖。
-
曾經的非主流音樂,非主流三大巨頭,你現在喜歡誰
導語:曾經的非主流音樂,非主流三大巨頭,你現在喜歡誰想必大家都有過非主流的時期,現在翻一下自己初中時候的照片都覺得那時候真是非主流到了極點,明明那麼醜的髮型為什麼還覺得好看呢?那些曾經的非主流音樂,你還喜歡嗎?那非主流三大巨頭,你又還在喜歡誰呢?
-
地下絲絨VS感恩之死:50歲的搖滾樂邪典之王
Cult是一個很難翻譯的英文單詞,它意為著強烈的個人色彩,怪異而實驗性的異常風格,非主流,甚至帶有一點邪教崇拜的色彩。在歷史上的所有邪典樂隊中,從來沒有任何樂隊像他們一樣獲得過如此巨大而持久的影響力,無數的樂隊和音樂人都把他們當做是自己的音樂教父;而也有多種音樂子流派可以追根溯源到感恩之死或者地下絲絨。而與像披頭四或者鮑勃迪倫這樣的60年代搖滾樂先行者相比,這兩支樂隊至今仍然被當做異類經典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
-
香港搖滾教父夏韶聲:搖滾樂才是世界主流
今天夏韶聲玩這一類音樂,是因為我過去出身就是要做這種類型音樂。當年面對美國的大兵,不能彈得不好,不然他們會喝你倒彩。今時今日,當年的很多酒吧還存在。那個時候我們在灣仔做,是很開心的,而且當時我很小,也還沒結婚。通常一天走完這一間,就這樣背著吉他到另外一間彈,這種工作每天都有,所以這個事情或者與今時今日的樂隊比較,今天的樂隊是不會像我們這樣每天都彈的,所以如果我們彈得好的話,是應該的。
-
「怒放」十年,熱血難涼,搖滾樂還能佔據主流音樂市場嗎?
風華秋實文化傳媒的CEO唐正一談起怒放的時候這樣說:「再好的情懷也需要好的商業運作才能在當今市場環境中生存,我不排斥它被認為是商業行為,但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能給喜歡搖滾音樂的歌迷們帶來一些美好的東西。」
-
樂隊的夏天火了,小眾音樂商業化的春天來了嗎?
試想觀眾在厭倦了靠飆高音論成敗,靠主流音樂來迎合觀眾口味的節目之後。這樣一檔能打出反差的"稀缺資源"給觀眾所帶來的,就不僅僅只是多一個選擇那麼簡單了。更多的是啟發了觀眾對於音樂的一種全新思考。
-
為了中國搖滾樂的未來,這一戰,我們必須打響.
第一期節目中,面孔樂隊只獲得了現場樂迷投票的126票,各位後輩樂隊和五位超級樂迷一片譁然。這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討論——製作人張亞東說:「我們現在聽音樂的方式變得非常的窄,大家只聽一樣的東西。不會給其他的類型更多的機會,所以現在年輕人可能並不了解這種音樂方式。」
-
草莓、迷笛…小眾音樂節憑什麼出圈?
從2000年開始,被譽為「中國的伍德斯託克」的迷笛音樂節始終堅守搖滾樂的陣地,克服種種阻礙,連續舉辦38屆。每一屆的主題各不相同:向勞動者致敬、搖滾支持動物保護、永遠年輕、拯救中國河流、內心的歌唱、拒絕塑料飯盒……搖滾樂柔軟的內核從每一屆的主題裡得以展露在公共視野中。
-
暴露年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非主流音樂
(請在wifi下觀看哦,土豪隨意)六六刷微博看到一個視頻,是回憶當年校園時代聽過的非主流音樂,像《飛向別人的床》、《玫瑰花的葬禮
-
音樂分類知多少——搖滾樂
上幾期我們講了所有的音樂類型,音樂品種、合成樂、民歌、orchestra、 house、R&B、迪斯科、soul、reggae雷鬼、巴西音樂這期我們專門來了解一下1951年,克利夫蘭電臺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裡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
-
爵士樂的命運:被搖滾樂毀掉還是轉型成古典音樂
沒有了年輕人,爵士樂也就無法存活下來,很少有爵士樂迷會在二十歲之後改變他們的聆聽習慣。一九六〇年之後的三年,也就是黃金年代正達其高峰的這一年,「披頭四」樂團(Beatles)席捲全球,爵士樂真的被擊垮了。雖然仍可見到「菜鳥帕克現場演出」(『Bird Lives』)塗寫在孤寂的牆上,但是紐約著名的爵士樂演出場所「鳥地」(Birdland)——為了紀念菜鳥帕克而取的名字——已不復存在。
-
「小眾優越」到底從何而來?丨草東問鼎金曲之後發生的事
相比我們一直鄙視五月天是「真流行、偽搖滾」,草東對他們的碾壓無疑在音樂創作水平以及搖滾樂的思想理念(所謂「搖滾精神」)上相信都是一次更符合我們心目當中的獎項評判,享受殊榮的絕不僅僅是草東,也是整個華語搖滾樂。
-
北京的搖滾樂有何不同?英媒:這是一種平等而純粹的熱愛
活在中國首都北京的獨立搖滾樂隊在某種程度上游離在世界音樂之外,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音樂人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原始的聲音。飛躍牌的高幫球鞋踩上效果器,鼓聲和吉他聲開始響起,然後一群人的身體跟隨著聲音節奏舞動,這就是北京地下音樂的風景。搖滾樂隊在北京老城區的地下酒吧裡像英雄般受到崇拜,中國各地的年輕人來到首都,部分人就是因為非主流音樂能在這裡受到認真地對待。
-
樂隊的夏天:小眾音樂的「破圈」
國內的綜藝節目流行很多年了,從超女快男到哥哥姐姐,題材終於擴展到小眾的現場音樂了,大概是得益於時代大環境對藝術多樣性的寬容和音樂市場對個性聲音的需求。看到許多混跡於live house多年的搖滾樂隊粉墨登場,很多以搖滾樂迷自居的人們心情是多少有些複雜的——既不希望自己喜歡的樂隊被規規矩矩地放到臺上供人評頭品足,又期望這些現場樂隊能被更多的人認可。
-
嘻哈音樂逐漸走向主流,rapper撐起各大音樂節臺面
當年一檔《中國有嘻哈》讓嘻哈音樂從地下走向主流,不少聽眾因為這個節目而喜歡上嘻哈音樂,也有不少rapper因為該節目得以改變人生。然而隨著嘻哈音樂走紅的不只有音樂本身的魅力,嘻哈文化的「劣根性」也隨著音樂的走紅相繼展現,很快就出現了一些抵制嘻哈音樂的聲音,不少主流媒體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
《安靜的做個非主流》2——非死不可.
我以一個小眾品牌主理人/設計師/庫管/宣傳/客服的身份告訴你,我認識號稱小眾文化從業者們,甭管嘴上多瞧不起流行,看不上大眾,但晚上回家看自己微博多幾個粉絲恨不得能樂出聲兒來。要是僥倖能跟大公司合作一把,鼻涕泡都能樂出來。看到這你一定以為我在嘲諷玩小眾文化的這幫人裝逼,但實際上我個人非常喜歡小眾文化,因為我天朝的主流文化實在是。。。。不好形容。
-
昔日「QQ音樂三巨頭」,如今只剩他還帶著「非主流歌手」的標籤
前段時間戀情曝光之後,粉絲們全都不哭也不鬧,清一色的祝福聲音,因為對於一直以來追隨著他的粉絲們來說,深知他「長大」之路的不易。不過戲劇性的是,汪蘇瀧的戀情曝光,隨之被cue熱搜的不是前女友,而是徐良。許嵩、徐良、汪蘇瀧,這三個存在於90後青春記憶裡的人物,曾被譽為是「QQ音樂三巨頭」,他們的《斷橋殘雪》、《客官不可以》、《小星星》等曾是7年前紅遍大街小巷的網絡神曲。
-
謝霆鋒、汪峰所推崇的搖滾樂到底是什麼呢?
眾所皆知,謝霆鋒和汪峰是搖滾樂的發燒友。但是搖滾樂在我們中國的語境當中,搖滾樂是一個割裂的特別嚴重的一個名詞。為什麼呢,因為喜愛的人愛得死去活來,討厭的人恨得咬牙切齒。今天小柴來講講搖滾樂的起源吧。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搖滾樂誕生於美國。
-
《樂隊的夏天2》:不止是一場小眾音樂的勝利
「是你們讓小眾音樂有了大的格局。」頒獎臺上汪峰話音未落,華東閉上雙眼,緩緩伸開雙臂,迎接他們的是臺下樂迷傳遞而來的獎盃。在總決賽的片尾,一位樂迷在彈幕上留下了這樣的評論。從第二季中我們也能直觀的看到這種變化,如果說第一季樂隊風格還更多集中在很直給的搖滾樂的範疇之內的話,第二季中無論是HAYA的世界音樂以及超級斬的「電子核」,亦或是大波浪的電子舞曲、重塑的後朋,都讓我們看到並且了解到樂隊文化風格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