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衫龍王跟陽頂天可能有一定的情感關係:
以下是過度腦補:
一、紫衫龍王如此喜歡韓千葉,為何卻對兩人的女兒比較無情淡漠?如果真是愛韓千葉,卻對與所愛所生的女兒如此無情,有些說不過去。
二、紫衫龍王為啥喜歡韓千葉,膽量嗎?明教最不缺的就是膽量之人吧!相貌、性格嗎?明教缺人才嗎,缺性格各異的人嗎,有瀟灑如楊逍,美男範遙,結果紫衫一個也不動情!
這可能是三種可能,一是性格問題,二是心有所愛,三是前兩者兼而有之。性格問題不必說了,很多人分析了,龍王心高氣傲,並且表現出很大的自私。長的極度漂亮,又有本事的女人,能特立獨行..心高氣傲往往也是難免的。
而關於自私這個問題,天性方面不好證,但人之經歷一定是有影響的,一來是波斯明教之所教,而另一方面還有別的經歷.從頭到尾,我們都有一種感覺.龍王跟明教的人格格不入,就不是一路的人!是的,不是一路的人,所以對她對於明教,融不進去,不當自己人,這就是一種孤獨,在她這裡,只有她,她才是最重要的——這也便呈現給大眾一種自私。
三、龍王既然跟眾人不是一路人,為何還要留在明教?
從小說裡透露出來的是,紫衫龍王是有任務的,換句話說,她是一個間諜似的人物。可是問題是,這個間諜似乎也並不忠於組織啊,也許有人說是因為情動韓千葉,鬧出了麻煩,才悖離的組織,這一定性上是存疑的,此處先不談,後面將會再做分析。
更有意思的是,紫衫龍王一個如此美貌漂亮,還有著外國人長相的女子,縱然有合理理由引進到明教來,可又怎麼不會引人關注了?而且,明教的人都是些何種人物,可都不傻,這樣的「異類」不值得懷疑?除非,有一個資歷足夠高的人給她支撐,能夠為她排除眾議!而這個最恰當的關鍵人物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明教教主,陽頂天!
四、關於陽頂天的描述並不多,但從各方面看的出來,這是個了不起的武功兼統御式的英雄人物。
武功、胸襟都是一等一,明教英雄人物何其之多,卻個個都折服於他,其人格魅力也是可想而知。以至於對敵人都以禮相待的——從韓千葉那裡可以看的出來,韓千葉這樣的人,只要他肯動手指,炮灰都不知道做多少次了(也許武俠世界裡,有武功做支撐,政治陰謀類的就會相對少些)。又愛老婆(他給老婆的遺書可以看出來,這是真的愛啊).當然,這種種的固然是個人胸襟,往往也是壞事的地方,比方說,韓千葉這樣的尋仇,你可是教主啊,要真搞下不了臺,或者來個意外丟了命,不待這樣玩的。
更有人說,他太愛老婆了,結果至於縱容,老婆犯教規,最終還無意害死了他。當然,這裡多扯了,總之,這是一個相當有個人魅力與統御力的英豪了,以至於他一死,明教就四分五裂了.
五、好,分析到這一步了,把紫衫龍王和陽頂天關係扯上!說到這裡,順帶說說金庸的愛情觀,金庸愛情方面的觀念還是很單純的,一來美女愛英雄是常例,二來往往愛都是很專一,朝三暮四的極少。從這個角度來說,紫衫龍王因為愛上了某人,而對明教其他一幹眾視如無物,也挺成立的。而且金庸是追求多種寫法的,像愛上姑姑這樣的事也寫了,愛上姐夫的事情寫了,這個寫愛上長輩的事情寫也是有可能的(事實上是真有,楊不悔愛上殷六俠先不說了,射鵰曾經還把梅超風改成愛黃老邪.當然,金庸也還是在乎娛論的,畢竟會影射到自己的愛情觀上來,所以這裡有可能一直伏筆寫是有可能的.)。
這裡直接先說上這種關係的可能,紫衫龍王心中所愛,陽頂天!也許是一見鍾情,也許是間諜動機,但逐步轉化成對陽頂天的愛意——這也成為她留在明教的又一個潛在原因了,因為如此,龍王對明教其他人所持的愛理不理態度也就較為合理了。
六、陽頂天有可能是早就洞悉紫衫龍王的動機的!但是如所說的,他是個人魅力十足的人。所以他不僅沒有對一個間諜下狠手,居然還驚嘆此女為奇女子,意圖收為己用,因而在諸多方面表現出庇護行為也在情理之中(也許對韓秋葉,他也動過這樣的念頭,說不定想用人格魅力徵服人的人,也很容易上癮)。
小說中,在教主失蹤後,紫衫龍王進秘道,被範瑤發現,而獅王的描述中,他也早就知道龍王進秘道的事了.想來,這不是一次兩次了。以範遙和獅王都能發現,在陽頂天時候,陽頂天的能力豈能不知?也許正是陽頂天的保護(打掩護)才能她無恙,當然,也可能做出了某些警告,龍王安心呆在了明教,這裡面,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很難得知(地道裡的故事才是真相)。而後的事,紫衫龍王在明教也是不斷證明自己的能力,而獲得明教一幹眾的認同,以至於可居高層,後來還憑救主一事,列位至四大護教法王。
七、真正的問題來了!陽頂天對紫衫龍王的愛卻是拒絕封閉的!沒錯,就跟言情劇一樣。一來陽頂天年齡是遠遠大於紫衫龍王的,二來陽頂天自己也是個專一之人啊!陽頂天很可能是知道紫衫龍王的愛意的,所以他採取了一個舉動,意圖收之為義女,以表態的方式明確兩人身份問題而,但龍王拒絕了。但這話也夠成了前因,也便寒潭比試的時候,她以義女的身份出戰(眾人視角看到的是冒充)。
(再找了一段原文:「哪知黛綺絲對任何男子都是冷若冰霜,絲毫不假辭色,不論是誰對她稍露情意,便被她痛斥一頓,令那人羞愧無地,難以下臺。我師姑陽夫人有意撮合,想要她與範遙結為夫妻。黛綺絲一口拒絕,說到後來,她竟當眾橫劍自誓,說道她是決計不嫁人的,如要逼她婚嫁,她寧死不屈。這麼一來,眾人的心也都冷了。」這一段幸許連教主夫人也看出了端倪,有意做的撮合,而龍王也採取了博弈,對教主夫人自然不能「痛斥」一頓,索性橫劍自誓、寧死不屈的舉動.)
八、然後我們看到了韓千葉來尋仇了,紫衫龍王代替陽頂天接下了尋仇。
紫衫龍王性格極度自私自利,那麼,一個極端自私的人怎麼會做出這樣有違自己性格的事了?寒潭水的危害不必說了,朝千葉後來因此而死,紫衫龍王終年帶疾,風險可不一般,一個極端自利的人怎麼會這麼愚蠢有害於自己的事。
很大一個可能,是一個為情所困的人所做的舉動,在此之前,可能已遭受了陽頂天的明確拒絕,紫衫龍王此舉,正是自虐性舉動,或許心還存一絲僥倖,驗看陽頂天對自己的態度的,如果陽頂天不惜一切阻止自己下水.那份在意或許便是一絲機會(俗不俗),然而,陽頂天卻看的明白,但兩人的關係是不能拖泥帶水的,也只能做一個表面阻止。
眾人看到龍王冒充了陽頂天義女身份求戰。這義女身份真的是忽如其來的?還是早就有衝突埋下了,在此時正以另一種方式表態著.似乎也難以得知。當然,按我的這過分解讀來,明確無疑了。
九、紫衫龍王因為明白了陽頂天的態度,心灰意冷,在寒潭裡,很可能實為比試,實為自殺。但是韓千葉……察覺到她的異樣,卻選擇救她,韓千葉還受到過龍王攻擊,但不屈不撓的救助(韓千葉明顯傷勢更重)使得龍王在絕望中有一絲觸動——一個陌生人,一個尋仇的敵人,此刻竟然不顧一切的救自己……她終下不了狠手(從韓千葉的本事來看,紫衫龍王要真下死手,他活不了)。
小說中的描述,韓千葉先上的寒潭,匕首扎在他身上。試想想,自己的匕首扎自己身上……打鬥失利?還能夠先上岸,這是逃嘛?如果是逃,最後龍王還要表示對韓千葉的佩服?
十、寒潭一戰後,龍王才得了紫衫龍王稱號……居然還是陽夫人給的。這死亡衝動後,龍王心態發生變化,她去看護養傷的韓千葉,或多或少是有對救命之恩的感謝,韓千葉不僅救了自己,且沒揭穿自己而讓自己難看,她是心生感激的,這種感激源於一種理解,多番交流後,兩人理解加深……
原文中,獅王通過回憶講給張無忌等人聽,當時,龍王跟獅王的解釋是:
她在碧水寒潭中與韓千葉相鬥,水中肌膚相接,竟然情不自禁.
聽到這裡,張無忌的反應:
張無忌「啊」的一聲,隱隱約約覺得有甚麼事情頗為不妥,但到底何事,一時卻想不明白。
這一聲張無忌的「啊」,何嘗不是作者的一聲「啊」。這確實不妥啊,在冰樣冷的水裡,身上觸覺都凍沒了,還憋著一口氣,你怎樣情不自禁法,也只有獅王這樣一根筋腦袋的人會相信!
而同時,這上升到龍王跟韓千葉的整段愛情,何常不是一樣的「讓人隱隱約約覺的不妥」!從頭到尾,紫衫龍王喜歡韓千葉的事,都是以明教的人視角,而非是紫衫龍王第一人稱視角顯的,都是表面然之而想當然,這讓人隱隱覺的突兀,又不知道突兀在哪。
十一、龍王對陽頂天的愛正在消融期,或許轉為恨意也難說,於是龍王藉以結婚之事去應對陽頂天,並不突兀(當然,明教中的人外行看熱鬧,自然驚了那個奇)。或許此時的韓千葉對陽頂天的仇也消了,但出於對龍王的理解,依然甘心配合……理解萬歲,也因為如此,龍王很感激韓千葉!
當然,更多是互為理解,畢竟韓千葉也失去了尋仇之心,他的生命意義也弱了很多,而因為有了龍王,也有了新的生命意義。於是,龍王之後為韓千葉所做的一些事情也就很在理了。
對了,龍王和韓千葉的婚禮,一個明教的人,幾乎都不願意參加婚禮,只有陽頂天和謝遜去了!陽頂天做為明教代言人,此刻也太有點大不違了吧,但他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或許他是真心認為龍王能有歸宿就是好事情。也許席上透著一些怪異情況,但謝遜這粗腦袋哪看的明白了。
也許這件事後,龍王是真的在心裡也淡下來,不再強求,而是就這樣,能看到他也好(金庸寫單戀的,求而不得,然後認命退而求其次到就這樣也好的,還真不少。比如程靈素對胡斐,阿紫對蕭峰,胡逸之對陳圓圓等等)。
不信,試想想,當時的情況,龍王這時跟整個明教關係已經弄塌了,她為何還要留在明教,甚至嘗試讓韓千葉加入明教?對明教一幹眾的感情已經是說不上了;對明教的信仰?這就太搞笑了吧;至於為了總壇的任務?天啊,她要真是為了任務,就不該跟韓千葉拉上這段關係,搞的這麼僵對執行任務沒半點好處;這時候能留在明教的原因……恐怕也就是陽頂天了吧。
十二、接下來就是陽頂天的失蹤,對於當時的明教來說,陽頂天生死是成謎的,只歸為失蹤。真正知知道陽頂天之死的,不是別人,卻是進了秘道的龍王。前面有所說,明教中人都不敢進秘道,但範遙和獅王都是發現了龍王進過秘道的。但龍王並沒有告訴真相,甚至還嘗試進秘道,被獅王連賭三次,才放棄。龍王對獅王的解釋是要尋找武功心法,將功抵過,這確實是一個原因,但也許也只是一個原因……畢竟女人的心思你別猜。
十三、陽頂天死後,龍王幾乎對明教一點留戀之意都沒有。其他教眾或多或少聚在明教周圍,甚至從後面的表現來看,龍王絲毫不曾在意過明教的生死存亡,甚至根本不當自己為明教中人,出現的幾次,甚至還是跟明教中人做對的行為。試想,她早就跟明教的人弄崩了,為什麼不離開明教?而陽頂天一死,她就決意要離開。去參加她婚禮的只有陽頂天和謝遜,至於謝遜,雖然是感激,但在屠龍刀一事上,龍王對謝遜可沒表示出過任何感激之情,那這個問題點,只能在一個人身上。
十四、所以小昭的悲劇也來了。這源於,龍王與韓千葉的感情的複雜性,幸許,理解之情讓兩人成為所謂的一路人,也就是自己人、同盟者,一個異鄉者。無人理解,始終是希望著心靈上的理解的,兩人相互扶持,彼此照應……這一段時間,或許龍王也確實是幸福的。
但有些東西,不同,始終是不同的。而且這種理解之情是無法繼承的,延續不了。也便是韓千葉是韓千葉,小昭是小昭——也許,她對這小昭這個孩子的出現,都未做好準備,所以對於小昭,龍王始終缺乏一種真正的、到位的母親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