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這個17歲女學生為了爸爸和弟弟凌晨兩點半出攤,在學校只買半份菜吃,今年她......

2021-03-02 生活報

聽劉思佳講述她的家和那片「綠海」……

「那方寸之地,每寸土壤都承載著父母辛勤的汗水和殷切的期望,我愛這片『綠海』,更愛這個看似貧寒的家。」 這是劉思佳在日記裡寫下的一段話。當所有家長在為如何給孩子增加營養而糾結時,這個冰城女孩卻用稚嫩的肩膀,支撐著這個重組的五口之家。

為了賺錢貼補家用,17歲的她,每到周末或假期,就從道外區萬發屯去水泥廠早市賣菜。不論春夏秋冬,發燒感冒,她都堅持出攤,今年還入圍了「全國最美孝心少年」評選……21日,生活報記者來到哈爾濱市第24中學,聽劉思佳講述她和那片「綠海」的故事……

課堂上的劉思佳

翻開劉思佳的微信朋友圈,照片裡的她笑容燦爛,17歲,本是陽光般絢爛的年華,對於這個高三女生來說,卻顯得有些沉重。在她3歲那年,父親因車禍造成肌肉萎縮,從此左手無力,抬起30斤的東西就已顫顫巍巍。12歲時,她又經歷了一個沉重的打擊——母親離家出走,這讓她和7歲的弟弟變得茫然無措。

回憶起2012年夏天,劉思佳突然眼圈泛紅。放學後,她興高採烈地回家,叫了幾聲「媽」,卻無人回應,屋裡屋外來回找了無數遍,始終不見蹤影。「我開始慌了。」劉思佳哽咽地說,那段時間整個家裡瀰漫著絕望的氣息,母親可能是難以承受巨大的生活壓力,離他們而去了……

沒有媽媽的日子裡,劉思佳扛起了所有家庭重任。第一次做菜,忘放鹽了;第一次洗衣服,手搓腫了;第一次做家務,累得腿軟了。爸爸、弟弟都需要她來照顧,跟同齡的孩子比起來異常忙碌。可聊起那段經歷,劉思佳卻樂觀地說:「生活的壓力總是猝不及防,這些沉重的擔子,會壓得我每一步都留下清晰的痕跡,但也將是我走向成功的墊腳石。」

就這樣度過了一個春秋,繼母張春英的出現,讓這個破碎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

為了多賺些錢,左手殘疾的父親外出打工,一個月難得回家幾次。繼母租了村裡的近三畝地,在大棚裡種植蔬菜。13歲那年,懂事的劉思佳看著繼母起早貪黑地種菜、賣菜,決定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時間,幫她減輕點兒負擔。

「我媽她頭一天晚上去夜市賣菜,回到家已經半夜了。第二天起早幫我割菜,這一宿相當於沒睡,白天還要照顧弟弟,真的很辛苦,我挺心疼她的。」說起自己的繼母,劉思佳沒有一點兒生疏與客氣,口中一直說的都是「我媽」。

2013年,張春英又給劉思佳添了一個小弟弟,四口之家變成了五口之家

劉思佳的奶奶與他們一家五口合影

每逢暑假,凌晨兩點半劉思佳便起床。她在大棚裡跟媽媽一起收菜,把香菜、芹菜打成捆後裝箱。三點鐘她準時出發,搭乘鄰居姐姐的電瓶車,把這些菜運到道外區水泥廠早市。半個小時後,天還沒亮,思佳就要將成箱的菜一點點兒搬下車,汗水浸溼了校服,被涼風一吹,她常因此感冒,還是硬挺著把菜賣完。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人兒有菜賣。」劉思佳說,她之所以那麼早出門,是怕去晚了佔不到好位置。每當看到自己鼓鼓的錢袋時,她心裡充滿了成就感。

「以前,我賣菜時不會吆喝,帶去的菜總是剩下很多。剩了菜特別心疼,便試著張開嘴大聲叫賣,現在我總是喊得最響亮的那個!有一天,我自己賣了38斤大蔥,想著把錢交給我媽時她那高興樣兒,我就樂得合不攏嘴。」

在早市上,劉思佳可是有名的「小算盤」。張春英告訴記者,她雖然沒陪著孩子去賣菜,但總能聽到別人誇獎這孩子。

每天到了早市,劉思佳先從頭到尾走一圈,參考別人的價錢再定價,而且一般會低一點點兒,買多了還給優惠,並告訴買菜的人吃好再來,讓他們幫著宣傳宣傳。攤位收拾妥當後,她會趁著人少時學學英語。過了7點鐘,隨著買菜的人越來越多,她便開始在菜攤前忙活起來。

劉思佳說,由於平時起得太早,她吃不上早飯。有一回忙了一早上,只賺了十幾塊錢,她飢腸轆轆,看見旁邊有賣早餐的卻捨不得買,「賺點兒錢太不容易,買早餐的話,就相當於我白幹了。」不過,一向省吃儉用的劉思佳,去年母親節時卻給張春英送上了一個小禮物。

「我媽捨不得給自己花錢,但是對我很大方。」劉思佳說,只要是她需要的東西,母親全都給她買,每個月還會多給一些零花錢,怕她受了委屈。她兩頓飯沒吃,省下錢買了一束康乃馨送給母親。張春英回憶道:「當時我哭了,我說你好好的就行……」

為了省錢,劉思佳在學校吃飯時總是點一份米飯、半份菜,從來不喝飲料,常年穿著校服。

「劉思佳非常懂事!」班主任曹慧麗稱讚道,這孩子堅強、勤快,學習

也很努力,經常說以後要當老師,去山區支教。高中三年,曹老師一直都很關注劉思佳,對她很欣賞,「最讓人欣慰的是,繁重的家務與照顧家庭的疲憊,並沒有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她是語文課代表,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著班上的每一個人。」

劉思佳午餐只點半份菜

周一到周五,劉思佳住在學校。周末,她從平房倒兩趟公交、一趟地鐵,再走一段路,大概三個小時能到家。每到周末,劉思佳都是最忙的,早上賣完菜回家還來不及睡一會兒,又要開始做家務。劉思佳性格開朗,跟生活報記者交談時,她一直微笑著。一雙大眼睛清澈乾淨,眼神裡透露出倔強與謙遜。她說自己並沒有覺得生活很苦,只要周末和假期少睡幾個小時,就能把家務和功課全部做完,勞動的回報讓她覺得很踏實。

「家境貧寒不丟人,人窮不能志短。每當看到那些綠油油的菜時,我覺得心胸開闊了很多,總感覺有一些『精靈』在幫助自己,能幫我飛向更廣闊的天空……」劉思佳笑著說。

來源:生活報記者 劉瑩

審核:王軼男

責編:陳哲

相關焦點

  • 「舌尖節約」新風尚 西北師大小份菜半份菜受學生歡迎
    西北師範大學西苑餐廳的打菜檔口「半份菜」中國甘肅網9月9日訊 (本網記者 彭曉姣 實習生 魏晨辰)在西北師範大學西苑餐廳的打菜檔口,一份份西紅柿炒蛋、時蔬玉米、大盤雞蒸騰著熱氣。學生經過時,打菜的服務員提醒:「一份吃不完可以買小份或者半份。」
  • 半份菜設專門窗口 饅頭切成兩半賣……高校食堂頻出「光碟」新招
    新開半份菜窗口,小份菜精細到打1個雞翅、2塊紅燒肉,連饅頭都被切成兩半賣……新學期伊始,北京各大高校的校團委紛紛向廣大師生發出「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光碟行動,從每一餐做起」的號召。大學食堂裡紛紛出創意、使新招,鼓勵和引導同學們按需打飯、物盡其用。
  • 河南6歲半小男子漢:要好好照顧奶奶和弟弟
    2歲多的弟弟很調皮,小卓放學回家帶著弟弟玩,奶奶才能騰出手來做午飯 河南商報記者 唐韜/攝  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 首席記者 高瞻展  今年6歲半的小卓(化名),家住河南省舞陽縣馬村鄉板張村。  20多年前,小卓的爺爺去世了,留下張愛榮和兩個十四五歲的兒子。「不知道那時咋過的。」回憶起那些年,張愛榮一個勁兒地搖頭。好在如今兒子已長大成人,她身上的擔子總算沒那麼重了,不過,家裡的日子卻依舊過得緊巴。  為了省錢,張愛榮能不花的錢絕對不花。她種了菜,春天到秋天就有了蔬菜保證,到冬天再儲藏一些蘿蔔白菜,一冬天的蔬菜也就齊活了。
  • 教育部:學校食堂實行半份拼菜等制度 鼓勵按量收費
    中新網9月16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提升學校食堂管理水平,根據男女生和不同人群餐飲消費特點,實行大小份、半份、拼菜和自助等供餐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實行按量收費制度,方便師生按需購餐。
  • 小份餐半份餐 德州高校餐廳開啟「新食尚」
    餐廳推出新選擇半份餐能吃飽也能吃好走進德州學院餐廳,電子屏幕滾動播出「文明用餐,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的標語,門口、餐具回收處、窗口處站著「志願者」,引導大家自主送回餐盤、光碟行動。「燉菜要一份還是半份?不夠可以再加。」餐廳窗口的工作人員熱情地說,所有菜品和主食都可以要半份,還可以將兩個半份菜拼在一起,口味更豐富還可以避免浪費。
  • 臺灣賣菜老嬤陳樹菊:「小菜攤撬動大世界」
    今年61歲的陳樹菊,文化程度只有小學畢業,職業也微不足道,是臺灣臺東市「中央市場」的菜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女人,卻做出了讓世人欽佩的事情。迄今為止,她以自己微薄的收入向各類機構捐助了上千萬新臺幣的善款,分別用於捐助失學兒童、孤兒院等。「錢,要給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用的」是她的信念。
  • 慢新聞·人物|菜攤邊,微笑大叔一邊賣菜一邊吹笛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文/圖/視頻渝中區長江一路下徐家坡,錢塘玫瑰灣小區外的菜攤邊,時常會響起悠揚的笛聲。48歲的蔣慕友一邊守著攤位,一邊吹笛。附近居民贊他多才多藝,每天歡樂多。▲一邊賣菜一邊吹笛聽,菜攤響起笛聲10多平方米的狹長菜攤,從豬肉、豬肝、排骨到西紅柿、豆腐等幾十種蔬菜,品種豐富。
  • 鍋底能點四分之一,菜可點半份
    服務員小姐姐迅速走到桌前,她扎著利落馬尾,戴著藍色口罩,手捧一個iPad,輕聲招呼:兩位晚上好,我們這裡可以點半份菜,兩位可以多嘗試幾個菜品,兩個人點7-8個半份菜就夠了,不要浪費。」顧客:可以點半份菜太幸福了記者隨機採訪了幾桌人數較少的顧客,食客們對半份菜和四宮格鍋底好評如潮。毫不誇張地說,半份菜和四宮格鍋底大大提升了顧客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一桌3位年輕人愉快表示:「今天朋友過生日,一致決定來海底撈,全點的半份菜,覺得特別划算。因為一整份吃不了,半份就可以多嘗試幾個菜。還送生日祝福和禮物,很開心。」
  • 她是17歲的up主,她主要擅長吃 | 故事星球
    她製作的主要視頻內容是吃。她的直播間名叫「假美食po主」。上海美食、德國美食、柬埔寨夜生活和飲食文化、火鍋、萬聖節特輯、克羅埃西亞日常和美食……從今年7月開始,Xenia已經在Bilibili上發布44條視頻了。這個高三女孩大嚼上海小吃的場面,在B站上共有6萬次播放,收穫了1384個彈幕。一切要從一個逃課的下午說起。
  • 連1/4烤鴨都賣,生鮮電商外賣推「一頓吃光」和「半份計劃」,線上...
    連1/4烤鴨都賣,生鮮電商外賣推「一頓吃光」和「半份計劃」,線上光碟用戶省錢 2020-08-15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少卻想多嘗新菜式?東莞酒樓推出「半份菜」
    李師傅說,當然也會有個別顧客請人吃飯時大方地點了一桌盛宴,這個時候,會提醒顧客份量夠了,先不要點以避免浪費,如果實在不夠,可以吃完再加,適度引導他們理性點餐。在出菜量和食物採購上,老洋坊有一套嚴格標準。「每道菜都有一個『標準量』,出菜前,需要進行稱量,確保準確。同時做到每道菜的比例均勻,不僅營養搭配還避免顧客挑食引起浪費。」
  • 小份菜、半份菜成西安餐飲消費新風尚
    西部網訊(記者 馬晴茹)「一份菜太少不夠吃,兩份菜太多會浪費。」近日,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滿足市民合理就餐需求,西安不少餐飲企業和外賣商家均推出半份菜、小份菜服務。今天(9月2日),西部網、陝西頭條記者街頭走訪後發現,商家菜品中小份菜的銷量明顯增加,小份菜、半份菜成了消費者餐飲新風尚。
  • 2元錢肉、4隻蝦、2個香菇……「光碟」讓吃飯這件事越來越精緻
    記者來到一個蔬菜攤前,試著拿了一棵小青菜、一個西紅柿、兩個新鮮香菇,遞到老闆手裡。「2.8元。」老闆分別稱重後,快速算出了總價,然後將菜裝好,遞了回來,「有的人胃口本來就比較小,一頓飯吃不了多少菜,買多了也是浪費嘛。」價格比較高的水產是不是也可以這麼「零敲碎打」呢?答案是可以的。記者來到一個水產攤前,詢問老闆能不能買4隻蝦。
  • 6歲男童成家中頂梁柱 照顧弟弟和常生病的奶奶
    兩歲半時,母親離開了他再未露面,對母親毫無印象的他,只能依照別人母親的樣子,一遍遍想像自己母親的容貌。  幾年前,父親再婚後,與繼母外出打工,將他和同父異母的弟弟交給了奶奶。打那時起,小卓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照顧弟弟和時常生病的奶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可樂天派的他從不喊累,唯一讓他一直念叨的,就是父親,「想讓俺爸爸回來,我想他了。」
  • 《請回答1988》——改變了德善爸爸「半地下」的含義你知道嗎?
    如果在街上看到有老人家在賣東西,你會因為可憐她幫忙買一些嗎,德善的爸爸會,家裡三個孩子都讀書了,他還會因為可憐寡婦跟人家買胎教音樂,看到賣土豆的奶奶太可憐又買一大箱土豆回家,搞得家裡有一段時間天天吃土豆餅、土豆絲兒、土豆泡菜,老婆很生氣,不是不讓幫,是家裡本來就夠窮了,襪子都穿破洞了
  • 北京日報評論:讓小碗菜半份菜成為時尚
    久而久之,這種習慣某種程度上也異化為擺闊心理、炫富心態、攀比行為,許多人裹挾其中,即便內心並不認同,也不得不為了「面子」隨大流。吃一半扔一半,這到底是「面子」還是「丟人」?遏制餐飲浪費,確實需要社會文化心理上的反思和重塑。
  • 容易上手、經營簡單……今夏冰城街頭,地鍋烤肉「挑戰」冰城燒烤
    而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冰城夏夜街頭美食似乎有些變化:以往佔據鰲頭的冰城燒烤受到一桌又一桌地鍋烤肉的「挑戰」。35歲的小韓曾當過服務員、的哥、還開過網約車……疫情期間,生意慘澹,愛人工作的服裝廠偶爾開工,家庭生活開始吃老本。6月中旬,小韓在朋友的指導下,在南崗區陽光家園小區附近的一處城管指定的小廣場上支起了地鍋烤肉。
  • 弟弟16歲出去打工,只為了供我上學
    02啊芳的娘家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上小學時都要走一段山路才能到學校,可想而知家裡並不富裕。啊芳弟弟小陽比她小3歲,有一次啊芳禁不住零食辣條的誘惑,偷偷拿了父親抽屜裡的5角錢,到學校買零食吃。說完就揚起竹竿,抽了她們姐弟倆幾下,忽然弟弟抓住父親的手說:「爸爸,是我,別打姐姐。」父親手裡的竹竿無情地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親氣喘籲籲罵道:「現在拿家裡的,將來長大了還了得?」當天晚上,啊芳和母親摟著傷痕累累的弟弟,弟弟一滴眼淚都沒掉。
  • 上海大學食堂推小鳥胃專屬餐:小份菜半份飯受歡迎
    上海大學食堂推小鳥胃專屬餐為鼓勵同學減少餐飲浪費,上海大學一開學便推出了「小份菜」「半份飯」的用餐方式,3元炒麵、半份餛飩、小份生煎……精緻的「小份菜」上海大學食堂推小鳥胃專屬餐「小份菜」「半份飯」受到不少同學喜愛。更有同學表示,晚上吃得少時,半份飯很有必要。
  • 廈門17歲女學生吃烤魚燒成火人 父母以血肉之軀滅火
    此時,急於救女的父母,全然不顧火焰的炙熱灼燒,衝上前緊緊地摟住女兒,試圖撲滅火焰……17歲女學生吃烤魚燒成火人意外女兒吃烤魚燒成「火人」  10日傍晚,思明區蓮坂村路邊,瑟瑟寒風中,蔡女士正在擺攤賣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