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湛江民間流行的康皇(又稱康王、康公、康元帥),我們之前已經寫過幾篇文章。康皇在歷史上到底是誰?有幾種說法。
在《宋史·康保裔傳》中記載:康保裔是河南洛陽人,祖上都是為國獻身的將領。康保裔在抗遼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聲名顯赫。後來在一次戰鬥中,他寧危不退,與士兵們共存亡,最後箭矢全部射完,但援兵一直沒到,康保裔與下屬們壯烈犧牲。
至於民間的說法就有多種了,但大多與」康皇是將軍「、「康皇母親歸天」、「鴨子救了康皇」有關,情節和人名略有不同。我舉一個描述得比較詳細的傳說供大家參考一下——
康王的真名叫崔文瑞,是宋朝的邊關大將,一生忠義,他一直遠在千裡守護邊關。他母親去世時他在千裡之外,村民為了讓他見母親最後一面,將屍體入棺放在池塘邊,搭個棚子遮著。崔文瑞從邊關趕回到村裡時,他母親去世已經二十多天。他母親的屍體已經腐爛,屍水流進池塘,池塘裡的番鴨吃了屍水中了毒,鴨的臉全變成了紅色。
崔文瑞回到見到母親已腐爛,他傷心過度,拿起饅頭去沾他母親的屍水一起吃,之後也中了屍毒全身變成了紅色。他死後,百姓為紀念他的忠義,就建廟立他為神。由於番鴨也吃了他母親屍水,所以康王成神後不接受番鴨的獻祭,凡是康王廟都沒有人拿番鴨去拜的。
類似的故事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內容基本上都是歌頌康皇的忠心、孝心及感恩之心,是符合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的。康皇也因此受到了歷代朝廷的嘉封,建廟立祠,受萬世祭拜。在兩廣、福建、臺灣甚至中原地區,都有不少康皇廟,湛江地區數量也很多。
在湛江眾多的康皇廟中,雷州關部的康皇廟是比較出名的。它座落在雷州大道南段的關部街,始建於康熙年間,佔地約640平方米,與天后宮、真武堂、雷祖祠一起成為雷州知名的祠廟建築文物之一。雖然現在廟前是熱熱鬧鬧的雷州大道,汽車行人絡繹不絕,但在清朝的時候,康皇廟所在的位置是海灣,有一座關部碼頭,經常停泊駁船、小艇、大帆船等。
當時,海關口岸的駐地就設在康皇廟裡。如今廟前牆壁上還有碑文記載。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雷州關稅司出面向停泊碼頭的來往船隻徵收燈泊費,還規定大船小艇徵收關稅的標準,所以康皇古廟是古海關的重要文物。
康皇廟大多數是建在城鄉的中心位置,方便民眾祭拜,為何雷州的這座康皇廟卻建在城外?這就有故事了,而且是一個特別的故事。民間關於康皇的傳說都是歌功頌德,聽上去悲壯無比,雷州關部關於康皇的這個故事,卻是講康皇做錯事被皇帝罰,也是我所知的唯一的一個黑康皇的故事,今天就講給大家聽一下。
從前,雷州有一個窮秀才和一個富員外是一對朋友。一天,富員外請窮秀才到家裡飲酒。酒後,窮秀才回家去了。一個時辰後,富員外匆匆忙忙趕上來說:「秀才,喝了我的酒,為什麼還私自拿走我的100兩銀子呢?」窮秀才莫名其妙,答道:」我喝完酒,空著手回家,根本不知道你家什麼銀子?「富員外說:「我家丟了銀子,今天只有你到過我家,不是你,還能是誰?」
窮秀才越爭辯,富員外越懷疑,一個說有,一個說無;一個說要搜身搜家,一個說清白人容不得侮辱。兩人爭執不下。於是,雙方約定到大家崇敬的康皇神像面前,希望康皇能主持公道。窮秀才跪在康皇面前宣誓:「康皇靈應,如果我是偷到100兩銀子願受惡報……」話還未說完,他就倒在地上暈倒了!
員外喊醒秀才,說:「朋友,康皇報應作證了,你還有什麼話說呢?」窮秀才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委曲求全說:「既然康皇懲罰我了,我就承認欠下你100兩銀子的債,以後再還好了。」
窮秀才回到家裡悶悶不樂。他恨康皇為神不公,辜負了自己的信任,從此發憤苦讀,日夜不停。第二年果然考中了舉人,遊了金街。皇帝問他有什麼要求,他怨恨地說:」我想回雷州城內剷除康皇廟!」接著把100兩銀子的事稟告皇上。
於是,皇帝傳旨把康皇傳來質問真相,康皇說不知這回事。康皇回廟查問部下左右,左右オ說有這麼回事——富員外和窮秀才來宣誓,窮秀才無錢燒香,就念念有詞,還聽不清說什麼,就一掌把他打昏了。
後來,康皇就到員外家翻箱倒櫃,發現櫃底有個窟窿,一百兩銀子原來是掉進窟窿裡了,根本沒人偷走!真相大白,康皇回報皇帝。皇帝聽了,責成康皇處分部下,了結冤案。但窮秀才不同意,堅決要剷除康皇廟。康皇為保衛祖國壯烈犧牲,才得立神,但他的部下委屈了窮秀オ,也應處理。於是,皇帝就傳旨:「把康皇廟遷往城外,了結此案!」既然皇帝開金口,從此以後,康皇廟就遷到雷州城外了。
從歷史常識角度來看,這個故事是漏洞百出,完全不可信的。一是古人中舉人是不能遊金街的,必須是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才能享受遊街的待遇;二是雷州康皇廟建於清朝,遠在北京城的皇帝來過問一座小廟的事幾乎無可能;三是皇帝一傳旨就叫來康皇是不可能的,因為康皇已在北宋犧牲了。
儘管如此,這個神奇的故事卻反應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現實和民眾的希望,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在封建社會,皇權大於神權。其實民間的大多數人神,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受千年香火,都是受朝廷認可並冊封的,從某種意思上說,神也是「臣」,群臣等級不能亂。
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窮書生之所以能洗清洗冤情,全靠苦讀中狀元。當時的讀書主要是指八股文,一種為當權者服務的教材。
三、當時社會的不公無處不在。康皇的手下因為窮秀才無錢燒香,而胡亂處置他的案件,判決他為小偷。在《西遊記》中,唐僧到了西天取經書,還被管經書的和尚索賄。這些故事說明了封建社會的不公無處不在,神佛也不例外。
四、寧欺白髮翁,莫欺少年窮。只要年輕,就有機會,就有可能翻身,翻身後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神仙也跑不掉!
五、正義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雖然這只是封建社會窮人的一個夢想,但也是故事的中心思想。連康皇做錯事也要受到懲罰,何況是官員和老百姓?官員應該管控好手中的權力,秉公執法,才能保住烏紗帽。
關於康皇的這個獨特的傳說,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