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7:21 |寧海發布
今年11月8日
是第21個中國記者節!
中共寧海縣委宣傳部、
寧海縣新聞工作者協會、寧海傳媒集團
評選、表彰
十佳新聞工作者、十佳新聞新銳獎
十佳新聞工作者
十佳新聞新銳獎
今天
讓他們做一次新聞版面的主角
傾聽他們的心聲
感受新聞背後的力量和故事
十佳新聞工作者
▼
潘旭婷:信念 從這裡出發
2005年春節過後上班第一天,我開啟了人生另一重身份——記者。在這個崗位一待就是15年。
在這裡感受過普通人的溫暖和快樂,也見證了非常故事人歷經艱險後的榮光和成就。忘不了當所有人為「快遞哥」徒手接住女童而讚嘆欽佩時,只有我知道,面對榮譽背後的「快遞哥」們,仍是一如平常揀件、派件,絲毫不受影響;忘不了,寧海的愛心人士和志願者為了幫助3歲患癌男童,一天時間就募集到10多萬元愛心款,為這個貧病的家庭帶去了希望;忘不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寧海籍護士長王海文說起自己一次次赴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執行護航任務時的雲淡風輕,只是坐在對面的我,內心卻是驚濤駭浪……
15年裡,讓自己成長了很多,收穫了很多。今年8月轉崗至編輯崗位,從一線轉為幕後,從當初的「衝鋒陷陣」到如今甘為綠葉。新聞人的情懷依舊,敬畏理想,相信未來。
沈潔:披荊斬棘 一路前行
進入新聞行業已經近13年了,從最開始懷揣理想卻又冒冒失失,到如今學會獨立去思考、能夠全面看問題,我覺得這十幾年的工作經歷帶給我極大成長。我們的工作容易被關注,也容易被誤解,容易獲得掌聲,也容易遭受非議,但是既然選擇這行,我們就得恪盡職守。就像老報人王芸生在《報魂》中所說:「新聞記者這一職業,就現在的情形看來,似乎人人都可以幹,但要幹得盡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不論時代怎樣發展,傳播方式怎樣更新,新聞人的信念不會改變。承擔起應盡社會責任,用我們的努力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我們現在在做的《電視問政》、《主播幫幫幫》,還有《百姓事馬上辦》以及各種動態新聞報導,所有的一切都是新聞人為自己的職業信念所盡的努力。希望我們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從此披荊斬棘,一路前行。
張帆:做一個褲腿上沾著泥巴的記者
入行17年整,面容已不再年輕,青春已漸漸遠去,但我感到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需要激情的職業,選擇了它,就意味著選擇了艱辛與汗水。作為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我們能夠上山下海、進車間入田頭,到達一切我們能夠到達的地方,奔向新聞發生的現場。
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來臨時,我們奔赴抗疫一線,來到海拔最高的交通卡口,採訪68歲的「護士奶奶」;走進隔離區,用鏡頭真實反映防疫措施;為了了解外來務工人員的復工路,蹲守動車站、高速路,走到外來務工人員中間,走近志願者群體……隨著復工復產的大潮,聽到廠房裡機聲隆隆,看到商場裡人頭攢動,我們在記錄歷史的同時,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
活躍在人民群眾中,穿梭於社會萬象間,傳播黨的聲音,反映民生民意,我願讓自己的褲腿永遠沾著泥巴,在新聞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婁偉傑:在感動中堅守
轉眼間,已是進入新聞單位工作的第11個年頭了。這些年裡,我做過記者,也幹過辦公室的工作,也曾經被縣裡抽調到其他機構工作過,最終還是回到了記者崗位,從事我最喜歡的新聞採訪工作,經歷很多,收穫也多。記者是新聞事實的觀察者、報導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從事新聞工作以來,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者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為此,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職責,為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而驕傲。還記得曾經採訪過一位小病人的故事,在刊發出來後,很多讀者打電話給我,表達要幫助這位小病人的意願,這一個個電話,深深地感動了我;還曾多次報導過山東女孩來寧海尋親的故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幫助幾位山東姑娘順利在寧海找到了親人,至今,我們在微信上還時有交流……這些,就是激勵我不斷前行的動力所在。
餘婷婷:腳踏實地 繼續前行
入臺以來,擔任過《法在身邊》、《鋒領寧海》專題節目編導、參與策劃《緱城大觀園》、《藝術廊》、《太陽花開》欄目,專題作品多次獲省市政府獎一二三等獎。作為新聞工作者,馬不停蹄、不斷燒腦是我們的生活常態,但節目一播出,又帶來另一種希望與感慨。身處媒體融合大時代,我嘗試不斷地轉換角色,去面對新要求帶來的挑戰,面對新技能帶來的壓力。一個有意思的創想,碎片化的信息捕捉,有力量的新聞傳遞,從業10餘年,這些都能成為我一直堅守採編一線崗位的理由。收穫「十佳」,是一種肯定,也是一份責任,我將懷揣希望,腳踏實地,繼續前行。
楊眉:每個地方都是媒體人的戰場
我記得,有一位導演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對電視要懷揣一顆敬畏之心。他說在直播之前,不管切過多少場晚會,在倒計時讀秒的時候,握著對講機的手,依舊會抖,心中依舊會有一絲忐忑,這份忐忑無關乎經驗,無關乎舞臺的大小,無關乎觀眾的多少,這份忐忑是來自對這個舞臺、對這份職業的敬畏。每一天,在演播廳裡,我們的導演、導播、攝像、燈光、音響、技術,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戰鬥著;演播廳外,每一天每一刻,我們的記者、編導都在不同的戰場戰鬥著,街頭巷尾、荒山孤島,每一個地方都是媒體人的戰場。初心,使命。我想我是幸運的,感謝我的前輩,是他們教會了我對這份工作的敬畏之心,始終把這份敬畏心放在內心最深處,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黃海清:傾聽時代聲音 用文字真誠對話
視覺時代,改變的不僅是閱讀生態,還有我們的思維習慣。如何在視覺時代,依然保持文字的表達力和親和性,真實而生動地記錄這個時代,對於紙媒工作者是個考驗。我相信,只要堅持主動學習,保持好奇之心,寫作時願意下笨功夫,總能創作出高價值作品。
時代有主音,也有雜音,要靜下心來認真傾聽時代聲音,學會分辨和思考。每次寫深度報導,我都會花大量時間畫時間軸、整理事件關係,就是為了讓作品不僅僅局限於展示事實本身,而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坐標中賦予事實意義,或者排除被誤讀的意義。
真誠是寫作最寶貴的品質。無數次排除走捷徑的想法,放棄慣用的套路、討巧的寫法,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文字能和讀者真誠對話,簡潔、準確、直接,老老實實把故事講好。
我相信,文字不能表達一切,卻始終是最高效最準確的傳播介質。
張秀珍:新聞路上趕路人
到今年,剛好從業20年了。20年,是個可以看遍諸多美景、領略很多故事的時長了吧。事實也確實如此,宣傳線上的科室,從主持、記者、編導再到通聯、編輯,跟新聞相關的工種也都輪流體驗了一番。多次參與縣裡大事記的報導,為之自豪;目睹了緱鄉大地日新月異的諸多變化,為之驚嘆;聆聽書寫了無數人生百態,為之感動。但20年感覺又是匆匆,不管是剛參加工作時,一支水筆,一疊稿紙,還是現在數位化時代,各種電子設備,因為新聞工作總是爭分奪秒,趕在路上,求新求快。在融媒發展的當下,如今身負內通外聯的職責,更不敢有絲毫鬆懈,希望通過自身努力,能把本臺同行的優秀新聞作品儘量多地輸送到縣外的各級媒體,講好寧海故事,傳遞好寧海聲音。夢想不大,但不負韶華。
王曉丹:人生無完美 曲折亦風景
十餘年的主持人職業生涯,除了珍惜,還是珍惜,珍惜每一次的播報機會、珍惜與採訪對象的交流、珍惜成為那個每天都進步的自己。曾經,有人勸我退卻,勸我換個輕鬆點的職位,但我內心卻從未想過離開手中的話筒,離開肩負傳遞民生、記錄歷史使命與責任的夢想,告訴自己,道路可以重走,但夢想不會改變。曾幾何時,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行車路上,晚會舞臺中央,都能看到自己追求夢想的樣子。每次坐在鏡頭前,看到那些關心愛護你的朋友,心裡就會倍感溫暖。我會握緊手中的話筒,傳遞愛的聲音,人生無完美,曲折亦風景。
黃濃珍:收穫有時 奮鬥不止
選擇當一名新聞人,就是選擇了做一個永不疲倦的行者。今天,當我在新聞這條道路上行走了5000多個日夜之後,我懂得了新聞人的責任與擔當。
做報紙記者時,我奔波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用文字記錄溫度,用鏡頭捕捉真情;做新媒體時,我學習「十八般武藝」,力求做一名「提筆能寫,對筒能講,舉機能拍」的融媒體記者;每當夜深人靜時,我編輯推送最後一篇新聞稿件,在忙碌充實中結束一天的工作……
熬夜、加班、奔波、孤獨……很多人會問,「做新聞人,累嗎?」「累!但我願意!」因為新聞總是在路上,而我們不敢有片刻停歇;因為一路走來,我們收穫滿滿,我們與時代同步成長。
新聞人的責任與擔當,不斷前行的信念與勇氣,讓我們所有新聞人成為了「戰士」!
十佳新聞新銳獎
▼
潘怡帆:做有溫度的新聞
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媒體人的初心,意味著對職責使命的堅守。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我們的身影。作為一名基層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行走在緱鄉大地的田間地頭、大街小巷,活躍在人民群眾之中,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著寧海這個城市的點滴變化,和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從一開始的報社文字記者到電視臺記者再到如今的全媒體記者,在從事新聞行業的9年裡,儘管身份在改變,但不變的是我對於新聞的執著和堅守。在新聞工作中,耕耘、收穫、艱辛、汗水,苦樂都盡在其中。我由衷地為自己是一名記者而感到無比驕傲。很榮幸成為一名新聞人,今後,我會在新聞工作者這條道路上繼續前進、繼續拼搏,用鏡頭去發現世界的美,用文字傳播正能量,繼續挖掘有溫度有價值的新聞,擔起作為一名記者的職責與義務。
吝肖冉: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
小時候,經常有人問我,長大了你要做什麼?我要做主持人啊!有一顆夢想種子,似乎在1991年的春天就種下了。幸運的是,我所學,所愛,所用都沒有離開最初的夢想。大學畢業後,我來到寧波鎮海,成為網絡主播——望潮小妹。在媒體轉型發展的初期,我立志要做有溫度有價值又輕鬆又有趣味的網絡直播。經過不斷嘗試和努力,在2017年,新媒體專欄《望潮》獲得寧波新聞一等獎。2018年,來到寧海傳媒集團,擔任《寧海新聞》播音員。新的環境,新的挑戰,不變的是在主持人行業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長。現在,作為《寧海新聞》、《主播幫幫幫》、《主播遊寧海》、《電視問政》等多檔節目的主持人,我的「羽翼」日漸豐滿。在媒體融合和節目形態形式更多元更開放的當下,我會邊學邊做邊思考。
用笑容陪伴觀眾的春秋冬夏,用聲音見證世界的風雲變幻。在主持人職業發展道路上,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卓佳洋:砥礪前行 腳步不停
作為一名記者,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我們的身影。記者是觀察者、報導者,也是時代的見證者,用文字傳播正能量是我的責任和使命。在寧海的三年多時間裡,我走進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採訪過暖心的百姓故事,挖掘過堅守在一線的手工藝人,宣傳過綻放在鄉村裡的歷史故事與文化瑰寶,用文字展現寧海發展,樹立寧海形象。當一篇篇稿件呈現在報紙上並得到讀者認可時,所有的辛苦都會化為收穫和自豪。記者生涯讓我學會了用語言與被訪者溝通,用眼睛去觀察,用文字去記錄,用頭腦去思考。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又迎來了新的挑戰。激情永在,動力依然,腳步沒有停歇,作為年輕記者,我們將不斷提升業務創新能力,轉變採寫思路和方式,掌握新技術、新手段,以創新推動融合,用融合實現轉型。
吳帥:永葆「速度與激情」
2020年,是我入職寧海傳媒集團的第三個年頭。三年中,「儘快熟悉新的事物和挑戰」成了工作的常態,新事物不斷、挑戰不斷,直播、短視頻、小視頻、Vlog、H5……新媒體技術迭代的速度遠超所有人想像。
在全媒體環境下,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新媒體打造精品力作的保障。現場感,是新媒體內容創作最重要的要素,「到現場去」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是最基本的要求;眼力即是觀察力、發現力,新媒體記者要從繁雜的信息中篩選出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增強腦力,打開腦洞,才能讓作品花開萬千枝、覆蓋更廣泛;而筆力是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招牌。腳力、眼力、腦力,最後都要通過筆力體現,新媒體作品更應該文案當先。
入門不易,精通更難,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新的技術與表達形式,在實踐中「打怪升級」,才能適應全媒體「日日新」的速度與激情。
張嘉宸:三年新聞路 齊心再出發
從2017年畢業至今,一晃眼我已經從事新媒體工作三年了。在這三年裡,我非常慶幸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新媒體人,用時下最流行的方式,把發生在寧海這座城市的點滴傳播給大家。
作為一名新媒體人,我們需要「十項全能」:採訪寫稿、微文推送、攝影攝像、視頻製作等等。用一篇篇採訪稿,見證緱城歷史時刻;用一篇篇微信推文,記錄緱城大小事件;用一個個短視頻,記錄緱城變化發展。用心記錄點滴,用情傳遞溫暖,以滿腔熱血投入到各項新媒體工作中。
未來的路,我必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為大家講好「寧海故事」,傳遞「寧海真情」。
屠以撒:腳上沾滿塵土 心中溢滿光熱
在進入記者工作的18個月裡,我體味到作為一名記者的艱辛,也感受到了收穫。作為一名記者,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忙碌的身影——「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報紙上;看不見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作為一名「百姓事馬上辦」的專線記者,必須終日奔波在最基層,活躍在人民群眾間,反映民生民意,傳播黨的聲音,力求最完美的解決方案。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跋山涉水、挑燈夜戰,用照片記錄現象,用手撰寫事實。當一行行文字、一個個答覆呈現在受眾面前並得到認可的時候,我能切身感受到,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艱辛與痛苦,都會化作那份收穫的自豪感,這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比擬的。形象地說,真正的新聞工作者總能夠體嘗那至苦至難之後的至甜,總能夠享受那汗水、淚水和血水之後的工作樂趣。
丁倩倩:做一個有熱情有擔當的新聞人
2016年畢業後我便來到了現在的傳媒集團從事電視記者這個職業。從最開始的電視新聞剪輯、拍攝到現場採訪,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適應,好在當時就抱著「笨鳥先飛」的想法,一點點學習、練習。在優秀的同事們的幫助下,最後可以獨立完成拍攝、採訪和寫稿。記者這份職業帶來的獨特人生經歷,不僅僅開闊了我的眼界,也讓我更加勇敢地懷著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去報導新聞事件最真實的一面。我想,記者這份職業的魅力所在,就是讓你能夠在社會中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事物。我們要報導包括時政、民生、文化等各種題材的新聞。我們要搶跑在基層一線,把老百姓的聲音準確地傳遞出來。我們也要經常採訪歸來趕稿至深夜,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
楊矜矜:和「看寧海」一起成長
來到新媒體部已經三年,身邊的小夥伴換了一撥又一撥,作為「看寧海」客戶端的「初創人員」,我是跟她一起成長的。我見證了「看寧海」的從無到有,從當時的「蹣跚學步」到如今的「大踏步前進」。說起寧海的宣傳窗口,大家都會津津樂道「看寧海」,其中的感慨無以言表。三年的光陰,我和「看寧海」一起,為風雪中負重前行的人們送去精神的力量,為攻堅克難的「戰士」送去人民的祝福,一次次颱風中的堅守,每一個深夜的收工,一場場筆尖上的戰役,都為講好寧海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而努力。這次的獲獎,於我是一次認同,更是一種動力,在今後的工作生涯中,我願守土負責,為發展寧海的新媒體事業竭盡所能。
林佳怡:跨行小編 將每一刻精彩與你分享
作為一名工科生,跨行到新聞界,成為了新媒體部的一名小編。工作兩年的時間裡,從無到有,學會了很多,編過微信,也見證了「看寧海」的壯大。
「宇宙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在移動優先的時代,作為「看寧海」客戶端的小編,365天從早到晚,我和同事為你們尋找有價值、有溫度、有趣的新聞內容。早晨有天氣提醒,美味早餐,還有新聞速覽;午睡前,有午間薦讀陪伴你;夜晚,少不了的就是夜讀啦。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作為一名新聞人,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才能應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傳播手段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將懷揣赤子之心,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昂揚的精神風貌,努力成為「提筆能寫、提筒能講、舉機能拍」的全媒體記者,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唐珊珊:講好寧海故事 傳遞寧海聲音
兩年前,我離開了青蔥校園如願成為了一名新聞工作者,也正因為這份職業讓我有機會認識了更多的人,他們當中大都普通而平凡、樸實而陽光,在他們身上沒有絢麗的光環,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他們身上都有一股「正能量」。從業路上,我一次次被這些「正能量」所感動,也深知自己有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去追求理想、守望良知、傳播正能量。
曾經,有一位老記者對我說過:「不管嚴冬酷暑、白天黑夜,哪兒有新聞哪兒就有我們!」這句話讓我認識並始終堅信,新聞記者的責任和擔當就是帶著泥土味兒的,只有腳踩大地、紮根群眾,才能把宣傳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兒上。而我們這一代年輕的新聞工作者,理應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用自己的奮鬥去詮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擔當。
祝所有新聞工作者
節日快樂!
□ 攝影:惠廣亮
□ 編輯:林大海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往期推薦
| END
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
16044817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