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證明,華人運通醉翁之意不在酒。
9月24日,高合HiPhi X上市預售,NEDC續航630公裡, 2021年上半年開始交付,售價68-80萬元。如果用一句話描述高合HiPhi X的話,那麼「一款很酷的車,但可能不是一款好賣的車」比較合適。
這款車推出後,出現了兩個有趣的悖論:
第一:華人運通對高合HiPhi X的市場銷量是怎樣預期的?如果和絕大多數用戶感受一樣,肉眼可見的低銷量,其推出的意義是什麼?
第二:華人運通主打的「三智戰略」,智能汽車作為基礎節點,如果都沒有量,那麼怎麼為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業務提供助力?
2017年初,丁磊和樂視汽車分道揚鑣,同年華人云通成立。那麼,華人運通究竟是忽悠,還是另有計劃?
一:價格勸退
單看產品,高合HiPhi X確實有吸引人的亮點。
在發布會上,華人運通不玩車企外觀、配置依次介紹的老一套,而是把十二項全球首創技術娓娓道來。給到媒體的78頁word文檔了,實實在在的秀著產品和技術的肌肉。
以NT展翼門進出系統為例,用戶可以對著B柱5釐米左右隔空揮手喚醒顯示屏,通過人臉識別的方式解鎖車輛,整個上下車的過程完全不需要接觸車門,六扇門和電機背後,是一套完整的車身控制計算平臺的智能進出系統。據悉,未來高合HiPhi X展翼門系統還可以通過OTA持續優化開啟角度、速度以及個性化情景模式。
再看價格,直接勸退絕大部分消費者。
目前市場上的純電動產品選擇已經相對較多,從特斯拉到蔚來,從小鵬到理想,再到極星,以及各大傳統車企的新車型,消費者在20-40萬大區間,已經能選擇到比較有競爭力的產品了。
這時候,68-80萬的高合HiPhi X,消費者要怎麼說服自己?要知道,售價區間與高合HiPhi X差不多的奧迪e-tron,即使降價幅度高達10萬元,過去幾個月的月均銷量也只有不到幾十臺,而且那還是奧迪。
再退一步說,都已經觸摸到80萬的價格了,同樣是2021年開始交付的特斯拉Model S Plaid已經做到了超過800公裡續航,百公裡加速不到2秒。品牌和產品力均超越HiPhi X,難道真不香嗎?
二:曲線救國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華人運通的團隊不至於對高合HiPhi X的市場終端銷量沒有預期,如果知道不好賣,這款產品的問世意義在哪?
有一種聲音認為高合HiPhi X主要是為了打品牌,為下一款產品助力。但似乎並非如此,或者說華人運通做的不夠極致。
以特斯拉和蔚來的第一款產品Roadster和EP9為例,這兩款產品的共同點在於從沒考慮過讓普通消費者購買。Roadster第一批7輛 「創始人系列」提供給馬斯克和包括艾伯哈德、拉裡·佩奇、謝爾蓋·布林等人,EP9第一批6輛車的車主則分別是馬化騰、劉強東、雷軍等6位創始投資人,並且不斷的刷新包括德國紐博格林北環在內的多條賽道圈速。對比來看,高合HiPhi X的傳播路徑並不是這樣。
事實上,從華人運通幾次發布會的情況看,都會給參會者「不明覺厲」的印象。
大家可能不太理解的清楚「HOA、HOD、HOV」都是什麼,也不太清楚「VEA、RSA、CDA」這些平臺都能為所謂HOA超體智能架構提供哪些能力,但這些包裝出的概念,準確的像所有人傳遞出一個信息——華人運通很懂技術,在「三智」領域是超前的。這一次高合HiPhi X作為「三智」的重要節點,其重要訴求,在於鞏固這種印象。
為什麼要鞏固這種印象?
這裡要說一下丁磊的背景,1988年7月於復旦大學固體物理學專業畢業後進入上汽, 2005年1月出任上海通用汽車總經理。2011年2月,出任張江高科董事長,並於2013年8月出任浦東新區副區長,直至2015年6月辭官。
基於這樣的綜合背景,丁磊主導華人運通的業務邏輯和一般的新造車公司是不同的,他更多會把造車和城市規劃結合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三智戰略」中,「三智」雖然互有聯繫,但也是可以相互獨立存在的。要知道,目前華人運通在「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業務領域,已經開始有項目並且實現收入,例如鹽城7公裡的智路項目,以及落地上海張江園區的車路城一體化的「智城」系統。丁磊曾表示,「政府看到相關系統的報價,對比能夠提供的服務和非常好的效果,很意外也很滿意。」
未來,當華人運通「三智」技術領域實力很強的印象不斷加強後,即使撇去了智能汽車的toC售賣業務,單看與政府合作的相關智慧交通與智慧城市的toB業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業模式,並且市場巨大。
三:風險猶存
不過,目前華人運通能夠做的,主要是體量相對較小的封閉道路和園區項目,可以批量化複製,但想要實現單個項目的體量擴大化,例如把7公裡的智路變成70公裡甚至700公裡,並不現實。
在丁磊的計劃中,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單個企業能起到的作用在於牽頭與統籌,華人運通就希望成為這個牽頭者。不過,想當牽頭者的不止華人運通一家,未來,誰能更多的掌握智慧交通和城市中的關鍵目標物,誰就能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毫無疑問,車一定是關鍵目標物中的核心環節。因此這個事情往遠了看,單一品牌旗下產品的銷量越大,用戶數越多,話語權也一定越強。
華人運通在多個場合都曾提到蘋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商業生態典範的蘋果,一開始更多的精力在於專注硬體,有了iPod的成功,才慢慢演化出itunes,有了iPhone的巨大銷量,才孵化出App Store。
任何事情,都是有一才有二,難道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