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年來,探討高齡社會下的老齡議題與疾病,成為廣受歡迎的電影題材。從日劇《明日的記憶》中遲暮夫妻在先生失智症病發後,生活產生巨大變化的無奈身影,到美劇《我想念我自己》中,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大學女教授,如何被迫提早退休,這些電影沒有好萊塢式的英雄劇情或浪漫結局,只有高齡社會下真實的人生寫照。近年來,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使得失智症人口逐年成長,而其中有不少屬於早發性或早期失智症老人,對於這些還具有一定行動與認知能力的失智症老人,他們的日常生活活動除了到日照中心或被機構收容、專業醫療院所外,多半居家並由家人或保母照護,很少能參與休閒或藝文活動;而對於長期照護失智症老人的照護者(家人或保母),日積月累的照護工作,也使得他們身心俱疲,少有機會能夠透過休閒及藝文活動來抒發壓力。面對日益成長的失智症人口,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使用非藥物治療,例如:懷舊療法、藝術治療及音樂治療等,也被一些機構所廣泛引介與應用,並期望能推遲病症並促進失智症老人的身心獲得長期情緒穩定。
另外,隨著各種展覽館的普及,我們生活當中增加多了許多儲藏回憶與創新交流的地方,例如按功能定位區分,可分為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企業館、文化館、紀念館六大類等(以下統稱展覽館)。由於展覽館的社會角色日益受到重視,如何促進社會平權並挑戰各種社會議題,例如:身心障礙者文化參與權及老人獲得身心健康權等問題,也促使展覽館可以規劃專屬的活動,希望提供失智症老人及其照護者的愉快展覽館體驗。從「社會設計」的運用,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看待展覽館的功能,同時促進失智症老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利用懷舊對象、品嘗食物與聽老歌等五感,來促進老人透過多元感官的社交互動與回憶?這也是「社會設計」所關心的議題,更是塑造失智症老人友善環境的重要方向。
二、失智症老人感官特質
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這些感知大致可以區分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五種,又稱為「五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五感刺激漸弱,身體各種機能必然逐漸衰退。而身體一旦衰退,許多老人最終會出現許多顧慮,因而會認知出門與人社交見面很麻煩,而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出門,這也是造成失智的許多原因之一。而所謂的「五感」又有哪些特質?說明如下:
1.嗅覺,及早發現有效預防
負責感覺氣味的嗅覺不同於其他感官,不用經由大腦皮質,而是直接與海馬回與杏仁核這些器官相通。海馬回負責記憶、杏仁核負責情緒。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突然飄來一陣香氣引發了自己的食慾,甚至觸發了自己對一段往事的難忘回憶。這是因為感知氣味的嗅覺神經和這些掌管本能與記憶的器官位置非常相近。嗅覺是一種本能的直覺,與失智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以往我們認為「記憶力先衰退,接著嗅覺也退化」,其實不然。阿茲海默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在出現記憶障礙症狀前,往往就會先出現嗅覺衰退的症狀。近年來研究結果顯示,嗅覺退化在先,接著海馬回被破壞才是事實。海馬回與嗅神經不同,一旦破壞就無法回復,所以在嗅覺神經開始退化後,但尚未波及海馬回的初期階段,就先採取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嗅覺,可以在大腦異常的初期階段及早發現。
2.聽覺,惡性循環的開端
五感之中,老人的聽覺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老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就會連帶大幅減少。首先,因年紀增長而造成的聽力衰退主要特徵是「高音的部份聽不清楚」。老人的耳朵很難清楚捕捉到兒童或是女性的聲音,以及說話的內容。有時,家人擔心老人聽不清楚,而刻意提高音量,容易使老人誤會說話者正對自己動怒,久而久之,會刻意迴避彼此交流的機會。此外,家人常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認為是一般的聽力衰退。例如,家人對老人說,「昨天的回鍋肉很美味」時,老人卻毫無反應。有可能因為老人雖然有聽到對話,但對自己吃過回鍋肉這件事毫無記憶,無法理解問題的用意,因此不知道如何響應。如果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老人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在老人聽力衰退,但尚未完全失聰的狀況下,一般的耳鼻喉科通常不傾向使用助聽器來治療聽力衰退。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治療,可能錯過治療的較佳時機。因為當認知功能衰退更嚴重時,老人就再也無法學習如何適當操作助聽器。
3.視覺,促進腦部活性
從眼睛進入訊息,會先刺激眼球底部的視網膜,再透過視神經傳達到位於後腦勺枕葉的視覺中樞,將眼睛看到的訊息做進一步處理,並判斷物體的形狀與顏色。一旦上了年紀,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老化現象,會發生視覺功能衰退,包括老花眼或視力衰退。此外,還有一種因大腦認知功能衰退而引發的視覺異常,其代表性的症狀有「精神性視野狹窄」,這種症狀是眼睛的視覺功能運作正常,但腦部能夠辨識的視線範圍窄化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上的實例包括老人「只吃眼前菜」,滿桌的菜餚,但只吃他眼前的那一道菜,對其他的菜餚漠不關心。這是因為老人的視覺功能雖然能正常運作,看得到所有的菜餚,但腦部對於傳送過來的視覺信息無法做進一步的處理與認識。另外,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會造成不同型態的視覺障礙。對視覺功能影響最巨的是「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此類型失智常見視幻覺症狀,被認為與大腦枕葉的功能衰退有密切相關。失智症會讓枕葉的視覺中樞受傷,使人喪失處理視覺信息的能力,因此會看到異像或實質上不存在的人事物幻覺。
4.味覺,享受生活快樂
「罹患失智症,是不是連味覺都會消失……」很多老人會有這樣的擔憂。有些失智症老人會將包裝精美的香皂當成糖果吃下肚,這是因為失去判斷力導致的誤食,而不是因為味覺喪失。一般的老化現象所造成的味覺退化,首先是會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例如:「食物的味道好像太淡」。另外,根據臨床結果顯示,額顳葉型失智症在發病早期階段就會有飲食嗜好上的變化。例如:本來不嗜甜食的人,忽然變得非常喜歡吃甜的食物等。額顳葉型失智症隨著病程的發展,可能會因為味覺的退化而發生剛剛才津津有味地品嘗食物,過一陣子卻完全不記得這件事的狀況。雖然訓練味覺不能直接預防失智,但可活化腦細胞,間接發揮預防失智的效果。罹患失智後,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少,樂趣也會漸漸減少,讓老人儘量維持味覺、享受食物的喜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5.觸覺,讓心靈撫慰
觸覺的感受遍及老人全身,從頭頂一直到腳趾。例如「熱」、「冷」等溫度的區別,到「痛」、「癢」等皮膚的感覺,如果沒有觸覺器官協助感知,我們無法得知這些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其它的感覺器官一樣,觸覺的衰退無法避免。但是,老人即使罹患失智症,觸覺也不會完全消失,所以即使是重度失智症老人,按摩肩膀同樣能令人感到放鬆舒服,受傷也一樣會產生疼痛不適,只是失智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偶爾會讓老人忘記自己受了傷這件事。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鍊腦部、活化老人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這種與大腦協調的高層次功能同樣負責執行言語與抽象思考能力,也正因為可以自由活用這些功能,老人才可以活出特殊性。但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不管是輕握雙手或是按摩,對老人而言都是一種絕佳的溝通方式,這些動作不單只是觸覺的刺激,也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安全感或是增進彼此意識的交流,並撫慰心靈。
三、懷舊與音樂治療的重要性
懷舊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發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記憶不僅可以被簡單地重拾,也可以被重塑。懷舊療法從1986年由Norris引入失智症老人的照護中,主要利用一些有形物的提示(例如:利用照片、熟悉的對象、音樂和錄音等)對過去經歷事件的喚起和討論。在美國的護理措施分類系統中(NIC),對懷舊療法定義為:「通過對過去事件、情感及想法的回顧,幫助人們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質量及對現有環境的適應能力」。由於失智症老人對久遠的事物印象較為持久與鮮明,且聽覺記憶也較晚遭受破壞,因此懷舊療法與音樂治療被廣泛應用在非藥物治療中。在英美等國,展覽館應用懷舊療法關懷老人已經行之有年,在我國則較少關注與運用。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懷舊療法」究竟會引發老人哪些類型的記憶(懷舊回憶有哪幾種類型)?一般可分為六類如下:
1.統整型回憶:認同個人的過往是有價值的,並且了解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對於過去負面的事件或衝突,能達到和解狀態。
2.工具型回憶:將過去的經驗,作為解決現在問題的方法,為問題導向解決型的回憶。
3.傳承型回憶:將個人的經驗與智慧透過回憶法與說故事的方式傳承,分享給年輕的世代。
4.逃避型回憶:只彰顯過去的光榮,甚至誇大神化個人的英雄事跡,以維護自尊,並且有過度美化過去及逃避現實的傾向。
5.固著型回憶:源自於對於過去的罪惡感,經常會對個人的過去以痛苦、罪惡感及絕望的方式呈現。
6.敘事型回憶:對於過去的回憶主要是描述性而非詮釋性的,包括日常生活的自傳性數據及軼事,偏向信息提供。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成功老化的老人,其回憶內涵多偏向「統整型」與「工具型」回憶,尤其是居住在社區、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更為顯著。此外,由於失智症老人幾乎完全遺忘了自己的經歷,但是他可能記得許多樂曲,音樂甚至是某些失智症老人與這個世界的唯一連繫,因此,音樂治療也是一種相當有效的介入方式。而當我們在規劃懷舊療法時,須注意失智症老人對於音樂及身體方面的記憶往往較持久,一起唱熟悉的歌曲可以促進團體的認同感以及歸屬感。還有就是播放音樂旋律引導老人做肢體動作,只要進行每周兩次為期3個月的活動,並在後期加入老歌哼唱活動,即可發現參與的失智症老人在認知與憂鬱方面都可以達到顯著的改善。倘若播放老人所熟悉的音樂,則老人的自我意識與情緒方面會有大幅改善。如果展覽館的背景音樂是聆聽鄧麗君歌曲時,甚至還能引發某些老人的正面感受及轉移疼痛,達到懷舊與人際情感連結的療效。其中,也需注意極少數老人會因為聆聽音樂反而帶來的負面回憶,例如:想到往生的妻子或者抱怨不幸的婚姻等。整體而言,規劃老人參觀展覽館活動,若透過多元感官來學習,所記憶的經驗將比單一感官來得有效;而聽覺是失智症老人最後喪失的感官,因此如何應用音樂於展覽館活動中,也值得大家進一步探討。
四、展覽館與失智症老人如何互動
展覽館與老人如何互動?總結展覽館與失智症老人互動的3種主要模式:「懷舊療法、藝術欣賞與討論,以及針對照護者使用展覽館資源的訓練課程」。但也有結合懷舊及藝術創作,鼓勵失智症老人以各種方式表達。展覽館與一般醫療機構或照護機構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擁有包含藝術、歷史及科學人文等豐富多元的文物,其隱涵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知識,可成為引發老人內省及回憶的重要資源。因此邀請失智症老人及照護者參觀展覽館,可以運用展覽館的懷舊場景進行交流與對談,喚起他們的回憶與生命連結。
福利國家英國從1980年代,便已經開始利用展覽館針對高齡老人提供懷舊療法,近年來更針對失智症老人及照護者推出各種專屬活動及學習資源,目前我國尚屬初步探索階段,還需要累積更多的經驗與研究評量,以了解亞洲失智症老人的學習方式、回憶特質及互動模式,這也就是展覽館要如何針對失智症老人展開「社會設計」辦理專屬的活動依據;而結合懷舊療法與藝術創作來與失智症老人互動應該是很好的方向。同時可以邀請具有回憶療法、醫護、社工、心理、康復、藝術類等經驗豐富的各個領域專家參與,強調結構性課程及非語言表達作為溝通模式,並將失智症老人與照護者分組,依據照顧等級不同的個別需求來設計活動內容。活動內容可以結合回憶療法與藝術創意,讓參與的失智症老人不僅透過懷舊文物來回憶過往的經歷,也能一起唱歌、跳舞、演戲、烹調等,將人生經驗與故事透過各種不同的媒材創作與表達,要堅決相信失智症老人仍保有許多創意與想法,可以透過語言以外的方式溝通與傳達。活動空間安排方面,將展覽館的懷舊空間可以布置成早期的居家樣貌,有老舊的家具、燈飾及辦公桌等;另外展覽館中讓老人觸摸老電話,或是包括喝咖啡、品嘗根據老食譜所烘焙的餅乾、觸摸文物並引發討論,注意回憶細節也多集中在童年及年輕時期,多激發好奇心和學習欲望,可以帶來回憶高峰,最後共同唱兩首老歌作為結束。但是要留意,有時老人熟悉的文物回憶會帶來壓力(例如:觸摸戰爭時的文物),且對於少數族群或者過去歷經傷痛的老人而言,這些文物反而不見得能獲得情感連結或愉快的。
五、展覽館如何促進照護者受益
展覽館在舉辦失智症教育活動上,隨行的照護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多數活動都是聚焦在失智症老人,但在促進照護者的身心健康方面,展覽館也同步提供創意及靈感的刺激,有益照護者的身心健康,也讓他們暫時解放照護失智症老人的壓力;但是參與展覽館活動也是另一種責任與時間付出,要考慮照護者的立場,避免因為照護者內心不願意參與活動而間接影響參觀學習的整體效果。例如:英國的利物浦展覽館則針對此種模式,近年來對照護者推出不同的訓練活動,讓照護者學習如何運用展覽館的資源於家中或機構中與失智症老人互動,擴大服務範圍與效益。不僅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展覽館還提供豐富的資源與詳盡的課程,讓他們學習如何與失智症老人互動,並開始練習評估成效。照護者會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協助活動的進行,如有人一邊唱歌跳舞,一邊傳遞文物,也有人會播放音樂增加感受與氛圍。同時放置許多文物,讓自行選擇喜歡的對象進行不同活動,讓失智症老人能運用多元的感官互動及回憶,集中注意力並促進所處時空的熟悉感;而對照護者而言,也可以加強他們的文化意識,並更了解失智症老人的觀點、經歷與需求。團體人數眾多時,有些文物如果沒人協助使用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也可能被失智症老人帶走或損毀,要特別留意。
六、展覽館的活動規劃實踐案例介紹
●展覽館的活動規劃理念
具體活動安排內容說明如下:
1.懷舊互動:透過小團體(10人一組)參觀展覽,支持失智症老人的人際互動並鼓勵他們有組織地回想、討論並分享過往的事情及經驗,以增加自己的信心、自尊,進而減輕憂鬱情緒,緩解症狀。
2.手做體驗:以動手做的方式,在創作過程中鼓勵發揮創意和想像力,運用巧手改變舊物,創造襪子新用途或以海洋為元素捏塑輕質土八音盒。藉由襪子娃娃及八音盒DIY等體驗活動與失智症老人互動,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
3.社交參與:在導覽、體驗活動及中午用餐時,希望成員之間能相互協助形成良好人際互動、展開對話、增進參與活動動機,進而減緩退化並建立團體支持網絡。
4.健康食物:堅果類食物對促進老人腦部記憶有益,藉由團體手做堅果燕麥餅乾,教導失智症老人及家屬於家中也可嘗試體驗,並透過咖啡、蜂蜜香氣及餅乾多層次口感,創造咖啡及餅乾記憶地圖。在懷舊互動內容設計方面,由導覽志願者挑選幾個問題和參與者互動。
其中可搭配音樂,選擇在傳統戲曲展區播放《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梅蘿香》等戲曲來和參與者互動。考慮到不同省籍老人有不同的休閒嗜好,也可播放京劇《四郎探母》片段或閩南歌仔戲等。另外,現代感強一點的歌曲《何日君再來》、《我只在乎你》、《榕樹下》、《不了情》等歌曲也不錯。
●參訪活動流程介紹
一般流程為早上10點半左右到達館內後,首先引導團體來到演講廳觀看簡介影片,之後由志願者帶領進行約10分鐘左右的手部體操。接著,將團體分為3至4 組,由導覽志願者分別帶領,依循事先規劃好的不同參觀動線,分別進行約90分鐘的導覽參觀活動,並在特別展示區中選擇一處坐下來進行約15分鐘的懷舊互動。中午午餐過後,將所有人分為兩組,一組在教室內進行做餅乾活動,而另一組在大廳做手工藝品,完成後再兩組交換教室,完成兩項動手做活動,整個活動約到下午3 點左右結束,全部活動時間約4至5個小時。
為避免重複性活動讓照護者產生厭煩感,展覽館不定期有時會在早上先動手做餅乾後進行導覽,下午則增加進行海洋八音盒製作及使用水下考古虛擬實境VR體驗。
●展覽館活動安排留意事項
1.對話方式注重技巧:在展覽導覽方面,失智症老人不易吸收新知,內容要更簡易並以失智症老人為主體,加強與他們的互動,導覽內容不應該與一般觀眾的導覽內容相似,信息量不宜過度,並應降低語速,語言的表現也需要少用專業術語,一次表達一種內容,解說內容吸引老人,解說過程中偶爾穿插提問,並引導老人觀賞作品獲得回應。但對於中重度失智症老人,很少主動響應導覽員的提問時,則整個導覽過程中可安排1-2個休息點,例如:規劃懷舊互動區及走廊拍照打卡區。
2.喝咖啡容易聊是非:多元感官的懷舊互動安排,除了拿著咖啡粉讓失智症老人運用嗅覺,引發懷舊記憶,同時邀請參與者自願協助泡咖啡。但現場最好擺放食物或懷舊對象作為引導物,否則不容易勾起童年回憶。可以詢問失智症老人小時候玩什麼遊戲?詢問大家的拿手菜是什麼?大家在生活物資缺乏年代都吃些什麼?同時活動進行前,因為已經事先在每個餐桌上放置古早味零食和懷舊對象,待參與者陸續就座後,導覽志願者可以請大家盡情享用桌上的零食,並問大家會想起什麼?最後準備抽抽樂給失智症老人體驗,其中可以是抽紙牌的方式,中獎的話可以拿一片糕點最為獎勵。
3.大家一起來演戲:在展覽館傳統戲曲區布置了一個簡易的小型戲臺子,並在戲臺前放置板凳,讓觀眾可以坐著觀看,戲臺旁播放的《三娘教子》做背景音樂。導覽志願者以平板計算機播放一段影片,讓參與者猜猜看是哪一齣戲曲的片段,接著再討論當中的故事情節。老人一穿上戲服後舉手投足都會受到過去記憶的影響,神情會變得很專注,隨後招呼著一旁的老人一起照相同樂,並與照護者在戲臺合照留念,互動性十足,很適合失智症老人參與。整體而言,隨然戲曲互動區會隨著導覽志願者的專業而有不同的互動內容,有些注重解說與問答,有些強調表演與體驗,未來如能更以失智症老人為中心,鼓勵參與體驗及互動,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4.聆聽老歌與歡唱:每場活動,展覽館需安排手做餅乾工作坊。首先,由導覽志願者介紹製作餅乾的材料後,再透過PPT投影講解餅乾製作的步驟。在講解內容上,因為失智症老人一次只能注意一樣東西,因此一張PPT只能介紹一項食材;同時也可以運用藏寶箱的概念,將所有食材放入同一個籃子內,由導覽志願者詢問「麵粉在哪裡?」,讓他們取出,將製作餅乾的過程結合認知功能訓練。在等待餅乾烘焙時,鼓勵大家一起歌唱,因為都是老人耳熟能詳的老歌(兒歌),因此許多人都很開心的跟著哼唱,餅乾的香氣加上老歌優美的旋律,使得氣氛溫暖而歡樂。小組合唱後,導覽志願者會引導大家一起拍照作成專輯封面,並透過網絡QR code,就可以下載、播放大家共同錄製的單曲,透過展覽館的巧思設計,也讓大家有著共同的回憶與成果,讓許多失智症老人走出錄音室時仍意猶未盡地哼著歌曲。
5.動手做工藝品活動:每次參觀活動,除了手做餅乾外,展覽館可安排一場動手做工藝品活動。工藝品以製作襪子娃娃為例時,請照護者先協助失智症老人完成作品,並運用活潑幽默的口吻進行示範;過程中老人可以獲得專注認真的神情,來操作黏貼眼睛與塗膠等動作,雖然較細微,但可以讓失智症老人充分運用手臂肌肉。注意襪子娃娃需要較精細的手藝且難度較高,老人容易出現挫折感,視情況可以改為製作胸章,透過簡單的繪圖透過機器印壓就可以完成作品,使形成成就感。進行工藝品海洋八音盒製作時,可以發放材料後拿出幾個模板給大家參考比對,讓大家自行發揮創意去完成。
七、總結
我國過去的展覽館數目非常少,許多老人很少在學習成長的階段,有機會培養參觀展覽館的習慣。在平日休閒嗜好上很難有機會能夠回憶過去的場景,只有展覽館才有可能刻意保留這些過往回憶。展覽館的存在價值可以作為一種另類療法的載體,特別是針對失智症老人。在展覽館裡選擇一些符合老人年青時代的流行老歌,一邊烤餅乾,一邊聆聽老歌,讓回憶充滿香氣與旋律,甚至帶來些許的青春感受,並引起老人的共鳴。
而就展覽館整體功能而言,儘量考慮針對失智症老人偏好充滿嗅覺、聽覺及社交互動的咖啡試喝及手工餅乾、聽老歌作為一種活動主題安排,另一方面,也可以針對照護者的喜愛,提供較需創意及技藝的靜態手工品製作等活動內容,這兩者活動類型都可以屬於社會設計的範疇,同時放在展覽館中都不衝突。最後,本文的主要目的,還是希望拋磚引玉,提出一些案例以及個人淺見,把展覽館做為友善環境創造的延伸,視失智症老人為社會服務關懷的重要對象,並做到真正「以人為本」積極為老人賦能的空間營造,這或許也是展覽館肩負的另一個重要歷史使命。
※本文章部分參考專業書籍與網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