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心苑健康管理、文/蔡怡琳
如涉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失智症的症狀各異,常見如忘東忘西、方向感迷航、情緒失控等例子,不勝枚舉,值得注意的是,還有許多患者在初期會表現出「情感淡漠」(apathy),例如對任何事情反應冷淡、興趣缺缺,哪裡也不想去,總是面無表情,眼神呆滯,常被家屬誤認為「懶惰」、「冷漠」、「難搞」等情緒反應,卻沒想到其實是「失智」了。
臺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紀念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說明,「很多失智老人不是憂鬱,他根本就沒有感情,沒辦法思考。」失智者的憂鬱症診斷有一定標準,而「情感淡漠」也可能是早期憂鬱的症狀之一,透過適當的照護方式,後續有望幫助患者延緩惡化!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他解釋,由於失智者的情緒,是透過不同「腦部管道」產生——不經過海馬回,而經過杏仁核,所以容易吵鬧不安,甚至會有妄想、幻覺、行為幹擾,給人「失控」的印象,必須找到發生的原因,才能減少藥物。「為什麼情感淡漠,面無表情?就是因為沒有生活品質,沒有希望。」他表示,如患者表現淡漠,打翻食物,記錯事項,照顧者容易直接「否定」,反而傷害患者的自信,而改善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找出讓患者「快樂」的事情。照顧者應從何做起?甄瑞興建議,可參考加拿大、英國等推動行為治療的經驗,學習「蒙特梭利」式的失智照護方法,更能幫助患者製造快樂的氛圍,留住記憶,減少負面情緒。「蒙特梭利」原本運用於幼兒教育,以此來改善失智者情感淡漠問題,重點就在於「提高他生存的願望」,如同教導智能障礙的小孩,如果用一般教學方式,不只學不到東西,也會因為跟不上產生負向的情緒,「要用特殊設計和環境,以他現在的能力去訓練他,才會進步。」「失智老人不是植物人。」甄瑞興強調,失智症患者不只要活,也想像一般人一樣,擁有活得「快樂」的希望。他曾收治一名長輩,年輕時很會下象棋,失智後仍然沒忘記這項技能,和別人比賽常得勝,因此在這樣的活動交流中,所獲得的快樂與成就感,能讓情緒更穩定。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國外,這套方法已應用在失智患者身上多年,他建議,若家中有失智的長輩,透過蒙特梭利的「NISA」的評估模式,能找出最有幫助的方式,依此來引導,患者就不會覺得無聊,進而達成「認知悠能」(DementiAbility)概念,要點如下。N(Need):首先要了解病人本身需求是什麼,如建立信心。
I(Interest):興趣是什麼,如下棋、聽音樂。
S(Skill):有什麼專長技術,如烹飪、跳舞。
A(Ability):還保有什麼樣的能力,如行走、識字。
「雖然他腦袋逐漸失智,還是能發揮出僅有的能力,這是我們要做到的。觀察他的行為,尋找他是誰?能做什麼?就能帶出照顧的精髓。」甄瑞興說。治療過無數失智患者,甄瑞興的母親同樣也患有失智症,他特別能體會照顧者的壓力。身為專科醫師,理論依據瞭然於心,但與母親相處也曾出現衝突,「吵完後就覺得我很不應該,也不能要求每個家屬都能做到。」他時時反思,如何改變面對母親的照護方式,「一定要多點磨練,才能達到好的結果。」這段經歷,讓他更重視門診時與失智患者的「對話」。圖片來源:攝圖網
過去常詢問陪診的家屬,「他(病人)有沒有好一點?有沒有出現妄想幻覺?晚上睡不睡覺?」他發現,病人似乎被晾在一旁,總是沉默不語,益發淡漠。但是當他開始和病人「溝通」後,發現藉由傾聽,反而讓患者更願意主動開口或參與活動。參照加拿大、瑞典等國的醫療經驗,共通點是「他們都很在乎老人」,又從蒙特梭利照護方式中體會,即使是面對失智者,也該思考如何讓他的晚年活得更有「尊嚴」,感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讓生命更有意義。他提醒,失智症目前雖然沒有藥物可根治,只能保持警覺,若發現周遭親友出現「情感淡漠」等失智症狀,別消極地認為只能聽天由命,任由疾病惡化,治療的目標即在於「治療可治療的,轉變可轉變的。」多運動、存腦本,採取最適合的照護方法,還是能帶給失智者家庭更好的生活品質。▶ 一套歐洲很火的「椅上瑜伽」,老年朋友動起來~(含視頻動作分解)
▶ 高膽固醇、高血脂~老人這幾個指標別弄錯了!學會這2招,疏通血管、遠離腦中風
▶ 腸胃老毛病又犯了?一套「腸胃調養操」很有效,快試試吧!
▶ 注意!老年人儘量別做這個動作!教你一套搓手操,保護心腦血管~
▶ 警惕!血管堵塞太容易忽視?常做3個動作疏通血管~
▶ 中國人正在死於什麼?你猜中了幾條?
▶ 腦洞大開的漫畫:《人體使用說明書》
▶ 水不能多喝!世衛組織最新聲明:千萬別超過這個量!
▶ 教你一招,如何篩選可疑痴呆症患者 | 4個動作,讓大腦不衰老!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智庫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