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從聖爸失智、姊洗腎「同時請6看護」嘆越早送養老院越好:照顧者...

2020-12-27 ETtoday星光雲

記者林彥君/臺北報導

唐從聖(從從)日前上胡瓜(瓜哥)與小禎主持的《地球人請回答》,討論「當雙親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哪種照顧對他們是好的呢?」主題,身為過來人的唐從聖認為越早送養老院越好。

唐從聖進棚錄影。(圖/中天提供)

從從舉例:「若工作做到總經理,卻必須辭職回家照顧年邁的媽媽,2個人每天你看我、我看你,有可能媽媽健康不會好,照顧者本身也會瘋掉,經濟上坐吃山空!所以聰明的照顧方法是,趁早期還有一點適應能力的時候就先送去安養院,不然等到中晚期出現暴力傾向,安養院也不收了。」

談到長照分工,唐從聖坦言,「如果沒有外籍看護的話,我們會很辛苦!」因唐爸剛罹患失智症時,巴氏量表分數未達申請外籍看護資格,家裡還有一位洗腎的姊姊,以至於剛開始家裡最多曾同時請6名看護,和另一位姊姊一起共7人分工照顧。他也指出,安養院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像是唐媽小腦已受損,走路搖搖晃晃容易跌倒,需要有人隨時攙扶,難以要求安養院配合,最好是居家照顧。

相關焦點

  • 遭僱主打昏卻被反告「傷害」!外籍看護:就算被打,也不敢離開
    當外籍看護工與僱主同住屋簷下,有僱主限制看護不準鎖門、限制只能睡陽臺睡紙板;當僱主或老人打傷移工,家裡沒有監視器死無對證、甚至有僱主抓傷自己反告看護工「傷害罪」;當一個看護工不堪虐待想逃跑,僱主告她偷竊、告她遺棄罪──懷孕、請長期病假、自由轉換僱主這些一般勞工可以做的事情,在外籍看護工身上更是奢求,無力照顧老人的僱主一天都很難放看護工自由,選擇把負擔加諸於無力反抗的異鄉人身上
  • 冷漠無感,當心是「失智」前兆!一套「蒙特梭利照護法」,有效防止惡化
    、興趣缺缺,哪裡也不想去,總是面無表情,眼神呆滯,常被家屬誤認為「懶惰」、「冷漠」、「難搞」等情緒反應,卻沒想到其實是「失智」了。許多「情感淡漠」的個案,普遍會較為「被動」,容易讓家屬產生誤解,「病人會很孤獨,常常白天跑去睡覺,晚上睡不著,日夜顛倒,形成很多照顧問題。」他說。甄瑞興也見過,許多家屬照顧到後來,因為互動方式不良,常把失智者「丟在一旁」,缺乏友善的互動環境,也沒有提升歸屬感的社交生活,造成症狀加速惡化。
  • 臺灣Group Home,為失智老人創造尊嚴晚年
    在失智症者團體家屋,透過專業人員的照顧,可以讓失智老人過著有尊嚴的晚年生活。一位八十八歲的阿嬤因年老失智,兒子僱請一位本籍看護外加一位外籍看護在家照顧,兩人聯手卻無法應付阿嬤失智的狀況:餵食飯菜都不吃,連嘴巴也不張開;作息時間日夜顛倒,半夜常要人帶她去上廁所;情緒不穩時會有攻擊行為。由於不好照顧,看護來一個走一個,甚至因情緒失控出手打了阿嬤。
  • 住進農家小院養老,醫生每天「查房」:這家田園養老院新增30張床位可照顧失智老人
    在南京市江寧區,就有這樣一處養老院。「我的老伴已經半癱瘓了,日常照顧需要護工保姆。今年疫情期間小區封閉,護工保姆都進不來,我和女兒看了很多養老院,都不滿意。本來是打算在谷裡這裡過渡一下,但住進來就發現這裡的好,我們就在這裡定下來了,在這裡過晚年。」武奶奶告訴記者,大部分養老院就像賓館或是病房,不像在農家小院裡有房間有客廳,不用改生活習慣。「另外最看重的是這裡有醫生,每天查房,我們住這裡,女兒也放心。」
  • 變態裝智障請妹子看護,還說被當嬰兒包尿布「可以滿足XX」
    法院紀錄顯示,迪亞斯利用羅裡(Rory)的網絡暱稱,透過「UrbanSitter應用程式」僱用一名當地的20歲女大生,來照顧科裡(Cory)這個不存在的弟弟,他發訊息告訴看護,需要用「厚實的幼兒手套」來照顧他的弟弟,還需要協助便盆訓練與更換尿布等等。
  • 大家不約而同用「度死日」來形容他們在養老院裡的生活
    我們可以從新聞媒體、社交網絡上看到不少養老院看護虐待老人的新聞,國內有,國外也有。雖然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個案,但它至少說明,照顧既可以是一種為善的手段,但同時也蘊含著暴力和傷害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我們不再把被照顧者當成一個真正的人的時候。
  • 孤單容易失智發胖!快做「孤獨等級量表」遠離風險
    孤單容易失智發胖!快做「孤獨等級量表」遠離風險你知道自己的孤單等級嗎?「DailyView 網絡溫度計」將一個人的生活行為,畫成「國際孤獨等級表」,不少人看了都心酸地默默幫自己「分級」,甚至有人自豪早就「完封」了這張量表。
  • 銀色傳奇丨這家養老院如何做到100%入住率
    雙連安養中心是雙連教會所設立,包括生活能自理的「安養」區、部分或全部不能自理的「照護」區,以及失智區。二十年前,辦松年大學(基督教設立的老人學校)多年的雙連教會,看到高齡者需求,決定打造養老院;當時,教會團隊花六年時間,參觀全球二十五國、走訪全臺逾百家養老院,找出「顧客」真正的需要。
  • 看別人的養老院怎麼做到100%入住率
    雙連安養中心是雙連教會所設立,包括生活能自理的「安養」區、部分或全部不能自理的「照護」區,以及失智區。  二十年前,辦松年大學(基督教設立的老人學校)多年的雙連教會,看到高齡者需求,決定打造養老院;當時,教會團隊花六年時間,參觀全球二十五國、走訪全臺逾百家養老院,找出「顧客」真正的需要。
  • 認知症照顧者的崩潰,比其他人都要脆弱
    八妹仔今日想和大家一起聊聊認知障礙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年痴呆、阿爾茲海默症、失智症)的照顧者這個話題,源於一則新聞,也源於親身見到的這些人……河南周口的王先生的父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認知障礙症),老人因為記憶力不好
  • 強烈安利這檔香港綜藝,豆瓣9.6都給低了
    在東方傳統觀念裡,長壽一直是有福氣的象徵,人活得越久越好。可問題在於,現實是否真的這麼美好?為了探究這個問題,香港 TVB 製作了這檔名為《長命百二歲》的節目。豆瓣評分 9.6,80% 的觀眾給出五星滿分,可惜知道的人實在太少了。
  • 一位失智症醫生得知自己失智後,寫下了這封信
    在信中,她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該信寫於2010年9月,為面向全體關心她朋友的公開信,雖然如今已經距離6年,但信中提到的很多內容依舊對失智症家庭難能珍貴。我們在感嘆之餘未能查到這位可敬的女醫生的後續消息,希望她依然很好。以下為該信原文
  • 失智老人照護經驗5例,值得學習
    失智症的一大特徵就是大腦機能的退化,因此,鍛鍊大腦的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暴躁型的失智老人,該用怎樣的特殊護理呢?丹麥的瑪麗養老院,以護理重度失智老人見長。
  • 【念佛感應事跡】天主教徒,老年失智,坐著念佛往生!
    為了幫助他,我跑到臺中製作念佛機的阮居士那裡,請他教我用計算機nero錄音,回臺北後,買了一支喇叭,就開始用計算機nero 錄音,錄好後剪接,然後刻錄成CD,寄給阮居士,他幫忙製作了三臺念佛機,我把念佛機貼在他的床頭,等於我24小時陪著他念佛。因為失智的人,心智單純,所以八識田裡,只有佛號聲。
  • 超爆笑「明星變胖APP」肉肉版迪麗熱巴撞意外臉彩樺姊
    近期有網友貼出一系列用APP製作的「明星發福前後照」,本來帥氣美麗的藝人們變胖之後真的一秒變路人,超誇張的畫面提醒大家吃美食時還是要節制點,不然真的是「一胖毀所有」啊XD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白遮三醜,一胖毀所有」這句話,本來帥帥的周董變胖了以後,怎麼意外有點胡瓜的感覺呀XD
  • 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
    ,不過問,不照顧,不傾聽……父母願意去養老院就尊重他們意願,那裡有交際圈,有專業人士。不願意,就一起照顧,不要用老思維。@Quorra_babe :從不覺得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這都是幾十年代的陳舊思想了,我以後還想住養老公寓呢!孩子那麼忙哪有空照顧好我,去專業的地方讓專業的人照顧我不好嗎?@Brute殿下 :為什麼會有這個話題,就是有些人把父母送到敬老院後,就真的不聞不問,再加上國內敬老院水平參差不齊,才導致大眾把敬老院和不孝劃等號,但是未來敬老院一定會是大多數老人選擇的地方。
  • 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家裡如何養老?看到這些我就放心了!
    那麼,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家裡如何養老?居家養老都有哪些新模式,老人們對此評價如何?   在家「住上」養老院 「面子顧慮」一招解   上午9點,在北祖師庵44號蔣美珍奶奶家,潘俊醫生照例上門巡診。87歲的蔣奶奶患有老慢支和阿爾茲海默症,時時需要有人看護。蔣奶奶的媳婦說,家裡堅決不會把老人送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