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發音的重要性已經被大多數人認可,不過近期也聽到過很多「英語老師」提出異議:英語是交流的工具,能聽懂就可以,不必太糾結髮音。甚至還有人用「假如魯迅教你語文,你會在意他的發音嗎?」這種不對等的比喻推翻英語發音的重要性。
今天我想提出我的觀點就是,學習者的英語口語發音的好與壞對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會有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學習英語的效果。
英語不像舞蹈、美術、音樂那樣,很容易做到學習效果的外化,而外化正是孩子學習找到成就感的重要方式。那麼,怎麼能讓學習者找到英語學習的成就感,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呢?
英語的成就感,來自於能夠像母語國家的人那樣,用標準的發音說出來,在交流的時候,很容易被別人聽得懂,當你把自己說的英語錄下來,聽到自己的發音和母語一樣標準和優美的那種愉悅感,這些能極大的鼓勵學習者,學習英語會更加有動力,我相信這比讓會背寫多少單詞,做出多少選擇題來得更直接一些。
就像中文的演講比賽體現中文的魅力一樣,英語也是需要有聲的表達來尋找成就感。假如你可以像國際上的名人一樣用標準流利的英語進行一段演講,或者模仿幾句地道的電影臺詞,學習英語自信心肯定是爆棚的。
相反,如果在學習多年英語之後,雖然單詞也背了不少,但是當交流的時候,每次都努力地去把一個單詞反覆的描述,而別人還聽不懂的時候,我相信這種經歷,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種興趣上的打擊,學習上的成就感也就無從談起了。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一家青年旅社的前臺,遇到一位實習的前臺小哥在跟一個美國的中年女人交流,女客人問:Do you have anything to eat?小哥非常熱情的說,Yes, we have bread, 缺把bread(麵包)發音說成了bride(新娘),客人疑惑地問他bride(新娘)?他又著急地重複這個單詞好幾遍,也沒能讓她聽懂。我說bread,這時客人才恍然大悟。
事後我了解到,這個實習的大學生還是一位來自某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專業學生。不知道他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發音的問題,但如果發音標準的話,就不會在交流上浪費時間,效率更高,他的自信心肯定也會更強。
其實英語發音的好與壞,很大程度決定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的成就感,並直接影響了學習的興趣。希望更多的英語老師能夠重視起來,在教會孩子單詞、語法的同時,再多花一些時間來幫助孩子們把英語口語和發音再系統地教一下。
最後,想對那些發音不好的老師說,不管人處於什麼年齡,什麼階段,都不要放棄學習,只有自己不斷地讓自己進步,才能更好地去服務學生。有的老師可能在自己學習英語的階段並沒有能夠接觸到比較好的發音課程,或者鄉音比較重(俞敏洪),都沒問題,只要有一顆虛心學習的態度,相信還是能夠把自己最大的價值帶給學生們,而不是逃避,停滯不前。語法、詞彙固然都重要,但是,作為語言,無法標準的去表達,只強調應試能力,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最後,回答一些英語老師的藉口:假如魯迅教你語文,你會在意他的發音嗎?我想說,你是「魯迅」嗎?
如果您覺得有用請關注我,為家長服務,為教培者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