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慶元兩地重建龍慶橋紀實
重建後龍慶橋效果圖。
龍慶橋施工現場。
挖土機在作業。
施工隊在建橋墩。
龍慶橋舊址墩石。
木材加工基地。
浙江在線4月15日訊 四月的清晨,鮮潤的春之氣息正悄悄瀰漫……
當縷縷晨曦透過薄薄的霧靄,輕輕地拂醒微波蕩漾的梅溪時,龍泉市小梅鎮梅一村的劉竹山老人與慶元縣黃田鎮曹嶺村的王春法老人不約而同地走出家門,朝著同一個方向疾步而去,那便是位於梅溪之上的龍慶橋施工現場。
儘管這裡溪石溼滑,處處泥濘不堪,但兩位老人卻走得踏實穩健。原來,自從去年12月23日舉行重建龍慶橋的開工典禮後,兩位老人每天都守候在這裡,從早到晚,寸步不離,早已習慣了這裡的每一塊石子、每一把泥巴。
「龍慶橋是我們兩地人民的『友誼橋』,承載了我們無數的記憶……離開了六十多年,如今我們要親眼看著它一天天『回來』……」說著,兩位老人眼眶溼潤,兩隻蒼老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惋惜之痛:戰火毀橋,世代遺憾
「美麗的龍慶橋頭便是我的家。」王春法說,「從前,我常常這樣向別人介紹自己的住址。」說到「從前」二字時,我聽到了他語氣中的無奈和惋惜。於他而言,如果沒有重建龍慶橋,再次目睹龍慶橋的風採便會成為奢望。
這座古廊橋所承載的,不僅是他一個人的記憶,更有兩地人民的友誼,甚至是一段延續近百年的人文歷史——
梅溪是龍泉溪的上遊,是歷史上龍泉、慶元通向溫州甌江上遊起始的第一個碼頭,而龍慶橋便建於溪水之上。龍慶橋,曾名濟川、通福、壽川,橫跨甌江主源梅溪之上,東踞龍泉小梅鎮,西峙慶元曹嶺村,既是一座歷經滄桑的古廊橋,又是小梅、曹嶺兩地人民的友誼橋。建成以來,龍慶橋「不惟是龍慶二縣之孔道,且為二浙、八閩水陸交通之要津。琉田(大窯)、金村、竹口等地窯場青瓷器品,龍慶二縣大宗竹木山貨,均以此為啟運碼頭而遠銷海內外」。
這座慶元、龍泉兩縣合資興建、引以為豪的龍慶橋為石木結構屋式廊橋,長140米、高14米、寬5米,重建於1920年,竣工於1924年。當時民國中央政府農商總長、著名的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清末狀元張謇,欣然為大橋更名、題匾,寫下「龍慶橋」三個大字。這也使得龍慶橋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座有狀元題詞的廊橋。
橋下五個大橋墩,全部由大塊石條壘砌而成,不用任何粘合材料,精密得連石縫中都插不進一張紙,堅如磐石的橋墩頂部雕鑿著一個巨大的鷹頭,甚為壯觀。橋上有三十六間橋屋,雕梁畫棟,正中設有觀音神佛,終年香火不絕。一位叫王倬的老人曾用詩描繪了當時美景:「臺湖山上白雲清,龍慶橋邊水色明。三兩孩童持小網,綠茵底下捉蜻蜓。」
龍慶橋,跨江而建,為煙雨甌江第一廊橋。當人們踏上一級級石階的同時,也踏過一級級生活的階梯。然而,它自己卻「踏」不過熊熊戰火的吞噬——
1949年5月中旬,一批從戰場潰敗而逃的國民黨第18師官兵準備逃亡到福建、臺灣。途經此橋時,膽顫心驚的敵人為了阻擋解放軍的追擊,撬開了橋面石板,將澆滿煤油的破布鋪在橋上,點燃大火,焚燒了龍慶橋。從氣勢恢宏到蕩然無存,只用了三個小時。
自此,人們對於這座古廊橋的追尋,除了通過書籍史料的記載外,便是殘留在梅溪上的兩個橋墩。橋墩頂部的那隻「鷹頭」翹首立於天地之間,以一副飽經風霜、榮辱不驚的姿態顯示著一種成熟、堅韌之極的神韻,在悽涼中成為記載歷史的碑文。
20世紀50年代,為了方便群眾通行,政府在僅存的橋骸石墩上搭建木板橋,鄰近的孩童上學都得經過此橋。每至洪水泛濫時節,洪水滔滔,不僅漫過橋面,甚至漫到鎮上,湧進村民家裡。走在橋上,橋身「嘎吱、嘎吱」作響,木板橋便成了危橋。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因橋身潰爛最終被完全拆除。
友誼之舉:兩地人民,齊心建橋
龍慶橋存時,小梅、曹嶺兩地人民在橋上休憩、聊天,更是兩地聯姻的必經之路;龍慶橋毀後,兩地人民的交流不曾間斷,友誼與感情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是梅溪兩岸父老鄉親和社會各界人士日益高漲的呼聲——重建龍慶橋,勢在必行。
面對兩地人民的迫切希望,龍慶兩縣黨委、政府順乎民意,決定發動群眾,重建龍慶橋。
2010年12月23日10時,重建龍慶橋的開工典禮選在了舊址的橋頭舉行,這意味著,蘊藏著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龍慶橋,將以其八百裡甌江第一橋的獨特風姿,在浴火後重生,再現於梅溪之上。
經過詳細的計劃和預算,重建龍慶橋的主體工程投資估算為700萬元,配套設施投資估算200萬元,總投資估算900萬元,資金來源於民間集資、企業贊助和政府補助。
面對如此龐大數字的投資,梅溪兩岸人民卻沒有絲毫的動搖,如果說他們自古以來就有修橋鋪路的優良傳統,那麼重建龍慶橋便是他們朝思暮想的最大心願,而實現這個心願的意志,堅定如磐石。
從開工典禮的第一響禮炮衝上雲霄的那刻開始,以最大的熱情為建橋盛事出資出力,儼然成了小梅、曹嶺兩地人民攜手共進的大事——
對於在小梅鎮鎮政府食堂裡當了28年「廚娘」的郭瑞菊來說,龍慶橋的重建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我們的『子孫橋』,世世代代都要走下去。」就是這句沉甸甸的「子孫橋」,68歲的她一下捐出了5699元,這是她九個多月的工資。
今年83歲的劉成普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小梅人,現居龍泉縣城。此次重建龍慶橋,他捐出了5000元。「開工典禮那天,我沒來得及去,前幾天回老家掃墓,看見橋墩已經逐個立在梅溪上了,我們幾個兄弟都很激動……」
村民劉春強的20萬元個人捐款,一時間成了梅溪兩岸村民熱議的焦點,這些錢,與其說是為了重建龍慶橋,還不如說是為了家鄉建設:「小梅的山水哺育了我,如今有這個機會,我不過是反哺於鄉而已。」劉春強淡淡的話語間流露出濃濃的故鄉情。
很快,重建龍慶橋成了兩岸人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它的影響力,還波及到了另外一些人:有一位祖籍遂昌的老人,古稀之年的他來到小梅鎮養老。對於那些世代生活在梅溪邊上的人來說,他不過是一個與龍慶橋未曾謀面的人。在開工典禮那天,他用顫抖的手將500元錢投進了募捐箱……儘管在眾多的捐助者中,很難注意到他的名字,但是,龍慶橋將永記這樣一位生活在梅溪邊的老人。
樂法文,浙江省水利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自從擔任重建龍慶橋的技術諮詢師後,他推卻了其他項目的邀請,數次到龍慶橋舊址進行義務考察、調研。
在龍慶橋重建的木工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大紅色的橫幅:虹景廊橋古建——龍慶橋項目。「造橋一方,福祉萬代」的字樣透露出當地政府和百姓對重建工程的熱忱和信心。在這裡,30位來自慶元縣的木拱廊橋師傅正在認真地選材、切割。「參與龍慶橋的重建工作,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但也信心滿懷!」44歲的胡勤峰是龍慶橋木工隊的負責人之一,自14歲開始跟隨外公學藝,至今已有30年。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恢復原貌,木工隊查資料、閱書籍,親自尋訪梅溪兩岸的老一輩村民,力求從他們描繪的每一句話中尋找到龍慶橋的細節構造。
重建之橋:橋現歷史,亦展未來
對於在原址上重建廊橋,無疑讓梅溪兩岸的老人們歡呼雀躍,而方案上的那些數據和描述讓他們很是欣慰:「重建的龍慶橋總長129.99米,寬5.4米,四墩五孔,木結構廊屋,微拱式造型,懸臂式廊橋,中設神龕,並建三簷,突出『牛腿』橫梁工藝之長,在還原龍慶橋原貌的基礎上,吸收各地廊橋建築的藝術精華,突出龍泉地方文化……橋梁採用鋼筋混泥土梁板結構,工藝上做到雅俗共賞,既不失原有古橋結構精巧、古樸典雅的特點,又能體現木拱廊橋基本特徵……」
當得知橋梁主體工程將於今年10月1日前全面竣工時,兩岸的老人們又按捺不住了:每天,他們早早地來到施工現場,看著施工隊清理河道、勘測挖土;或者到木材加工基地,看木工師傅加工木料,搭建廊橋結構……梅溪兩岸的王春法、劉竹山、劉賢康便是其中積極性最高的,他們不光看,還積極參加重建工作報告會,提出自己的建設性意見,發揮餘熱。
每一天,這裡都是熱火朝天,如火如荼。施工隊、木工隊24小時不停工,四周的防護網邊站滿了圍觀的村民們,他們在等待,等待歷盡滄桑、飽含風霜的古廊橋的回歸,等待歷史文化的重生!
在生活於小梅、曹嶺兩地的老人心裡,重建,意味著重現,他們期待著:當自己再次走上龍慶橋的時候,記憶之門便會悄然打開,歲月帶不走的人和事總會一一浮現,還有腦海中那些從來不曾褪去的痕跡。梅三村的甘乃平老人至今還能清晰地說出橋面每一處的結構,清晰地記得孩童時自己曾在溪裡抓魚、摸蝦、光著身子遊泳而母親則在一旁洗衣、淘米的情景。
大橋被燒毀的那年,王春法僅四歲,母親帶著他躲進後山山洞。當他看見漫天的火光映紅整個山頭時,他對於這座橋的記憶,只停留在這座橋的橋名上,停留在姐姐曾帶他在橋上玩耍中,停留在那場熊熊的烈火裡……一句「龍慶橋何時能重建,我何時能再到橋上走一走……」成了母親生前最常念叨的話,也成了她一生的遺憾。
在梅溪兩岸,依然生活著許多老一輩村民,他們要親眼見證龍慶橋的「重生」和回歸,77歲的梅三村邵老漢便是其中一位。「被國民黨燒毀的廊橋,如今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重建了,有生之年還能再走上一趟這廊橋,太不可思議了!」話語中,老人滿是抑制不住的激動和興奮。
然而,喜悅並不僅限於此——
在不久的將來,建成後的龍慶橋仍然服務於兩地村民,依然是他們的休閒場所。夏天,村民可以到橋上納涼休憩;飯後,老人們可以牽著子孫的手回憶孩提時代的自己;而王春法仍然可以大聲地告訴別人:漂亮的龍慶橋橋頭就是我家;更重要的是,在今後、在未來,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子孫、子孫的子孫們,依然可以沿著石階,走上龍慶橋,走過龍慶橋,走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這是他們世代相傳的「子孫橋」。
如今,蜚聲於世的龍慶橋,即將重現於世,它猶如彩虹凌波,通體相貫;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它將以不朽的縱橫、巧妙的結構、磅礴的氣勢,再次讓世人驚嘆不已!(麗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