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月30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下轄國光劇團創作的戲劇作品《十八羅漢圖》,將自3月起在海峽兩岸多地巡演,為觀眾展現臺灣京昆新美學。
30日,《十八羅漢圖》演出暨新書發表會在臺北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該劇將於3月在臺灣戲曲中心率先登臺演出,4月將赴上海大劇院進行島外首演,然後於6月在臺灣新竹、臺南進行巡迴演出。
臺灣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表示,《十八羅漢圖》代表了臺灣人文新美學的重要飛躍,印證了京劇在臺灣呈現的當代價值。該劇跳出傳統京劇的思維,探討的是「何為藝術創作」。
「臺灣京昆新美學所提出的命題是,我們對於京劇的傳承,不僅是仿效臨摹前輩藝術家留下來的傳統遺產,而是要在創作過程中成為我們自己的樣子。」張育華說。
《十八羅漢圖》講述的是紫靈巖上,淨禾女尼從山澗救起一男童宇青,兩者圍繞畫作《十八羅漢圖》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該劇創造了「山上」清修的紫靈巖與「山下」喧囂的凝碧軒兩個對比的空間,透過曲折的故事,探討「藝術的真假」,由書畫品鑑的真假辨偽,引出本劇對於真假虛實變幻莫測的人生思索的主題。
劇中飾演「宇青」的溫宇航曾在位於北京的北方崑曲劇院從業逾十年,如今已在臺灣國光劇團工作近十年。他說,國光劇團每年都聘請大陸的戲曲表演藝術家來進行傳承交流,並在自主品牌意識的驅動下不斷創新發展京劇與崑曲藝術。
在溫宇航的眼中,臺灣的京昆新美學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劇本的文學化和精緻化,使文學性不如崑曲的京劇能夠在劇本上實現文學美學方面的飛躍;二是傳遞不同的人文關懷,通過「向內凝視」,發現自己的內心和本質,然後以表演展現出來;三是將青年觀眾喜歡的藝術元素有機地融化在舞臺上,儘管演員也是經過傳統的「四功五法」訓練,但在節奏和表達方式上卻不斷貼近年輕世代。
當日,國光劇團還發布了《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與《國光的品牌學》兩部新書,將舞臺稍縱即逝的演出瞬間轉化為文字與圖像共存,並與讀者分享該劇團打造「臺灣京昆新美學」之路。
臺灣國光劇團成立於1995年,以現代化、文學化為發展核心,導入企業管理經營思維,近年來陸續推出創新劇作《金鎖記》《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等,並與交響樂團合作推出新編京劇《快雪時晴》等跨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