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公眾號:柳飄飄了嗎
2019開年的熱搜榜,有點喪。
不是某某明星人設崩塌,就是大神逝世。
唯一令人興奮的,是它——
#臺灣同性戀合法#
一時間,網友奔走相告,大V們連夜趕製爆款文,彩虹旗揚遍朋友圈。
但興奮過後,飄飄仔細看了這個詞條,感覺它其實是有歧義的——事實上,如今不論是在中國哪個地區,同性戀都沒有不合法、被罪名化。
但,若把#臺灣同性戀合法#改成#臺灣同性戀婚姻合法#,也不完全符合現實——
在去年11月24日的臺灣公投中,民法婚姻限定仍是一男一女,而反對保障同性戀婚姻的票數,也是壓倒性的。
只有「民法婚姻以外形式保障同志伴侶」是亮了綠燈的。
這個詞條只能說是「暢快」,方便轉發和擺立場,滿足一些人為平權呼喊的心。
卻並沒有真正釋義《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
而現狀,到底是如何呢,飄飄簡單解釋——
此次各種爆款文所謂的「同性戀合法」,說白了,就是大法官之前指出的「民法中一些規定,有違保障同志伴侶權益」限定修改的日期,即將到了。
而《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也正式作為保障同婚權益的草案。
可以看到,這個同婚專法草案,從命名到內容,多多少少有點「閹割」。還是有別於傳統意義及民法規定的男女婚姻的。
雖然如此,到底是積極作用,還是值得開心。
說起來,臺灣這幾年對於性少數者的包容和了解,真是進步巨大——
從1997年第34屆金馬獎評委以「同性戀演同志角色,是本色演出」為理由,將張國榮從影帝角逐中0票出局。主持人更公然嘲諷《春光乍洩》「那種男人愛男人的戲,我可演不來」。
到第55屆金馬獎,評審團入場時,舉起的彩虹旗幟。
再到今年使邱澤提名金馬影帝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
不僅描繪同志,更將目光移到因同性戀騙婚、催生出的同妻群體。
這進步是——
從只會用「同性戀」的標籤,粗暴定義一個群體下的個體,到了解群體中也會有好好壞壞形形色色的人,並刻畫他們及其周遭的人和事。
可以說是很飛速了。
但進步的背後,刻畫得到底怎麼樣,是真實細膩,還是紙上談兵?
看下去咯。
其實最近常有梅粉cue飄飄寫這部電影——
《誰先愛上他的》
但我很猶豫。
我不知道該以一個影評人的身份,來分析這部電影的結構、運鏡、手法、演員演技……還是,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同志、同妻問題的人來評價。
這矛盾的原因是,它作為一部電影,本身是巧妙的——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切入了社會話題:
父親死前,將保險金悉數留給他出軌的「男小三」,母親劉三蓮,帶兒子上門追討遺產。
小三卻反問:「誰是小三?叫我小王。」
劉三蓮,一個婚姻上的原配,卻淪為了丈夫和小王愛情的小三。
只因為他比她,「多一根」。
怎麼樣,是否已經好奇後續了?
不得不說,導演徐譽庭是會講故事的人,把一個很沉痛的社會話題,用較輕鬆的喜劇方式展現出來。
同時,人物刻畫得還很真實細膩。
邱澤飾演的同性戀小王,打扮誇張,衣衫襤褸。
他身上有「反臉譜化」的一面——他不是「房間整潔無異味」的那種gay。
但他也有同性戀角色常見的神秘魅力。有時,甚至看上去似曾相識。
他鬧著要陪癌症男友一起剃光頭時,執拗,單純,像個大男孩。有點像當年的藍宇宙。
亂拿別人東西時,眉目神態那股勁,又作又欠又嬌。
這又像「全世界都得慣著我」的魔王何寶榮。
純粹的男孩與曖昧的男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被糅合,很難用什麼形容詞去告訴你:看,他是這樣的。
只有一句歌詞極襯——他不羈的臉,像天色將晚。
小王的男友宋正遠,也很真實。
這「真實」甚至挺冒險——在去年同志運動正盛時,在如今的政治正確下,導演卻塑造了一個「汙點」,騙婚gay。
而更真實地,是更多的筆墨,給了被他欺騙的妻,劉三蓮。
電影表現劉三蓮這個人物,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
儘管她的形象聒噪、囉嗦、神經大條,但依舊難泯卻觀眾對她的同情。
因為,在這喜劇的皮之外,她的名字,被叫做「同妻」。
同妻,即:男同性戀者的妻子。
一個矛盾且荒誕的形容。
描述的,卻是實際存在於中國的1600萬女性。
飄飄曾長期關注過百度「同妻吧」,後來因為承受不住負能量退出了。
在那裡有3萬餘同妻、關注同妻的網友。
開始關注的原因很簡單:怕中招。
而那裡有很多善良的「過來人」,以自身為例,為受害者畫像——到底什麼樣的女性,容易被男同性戀騙婚。
看了第一條,飄飄就放心了:社交簡單,沒有戀愛經驗,單純,不常上網,對同性戀的概念不了解。
畢竟我對LGBT群體有了解,且有一定的人際接觸面。
但,這的確很真實。
電影《誰先愛上他的》中的同妻劉三蓮,正是這樣一個女性。
單純,社交簡單,貌不驚人。
宋正遠送她一串風鈴,就笑開花。
對於同性戀,她也認知不清。
當丈夫向她出櫃,她還極力挽回,認為性取向是可以「改」的——
而她的遭遇,與現實中的同妻,就更像了。
據2015年調查數據,我國1600萬以上的同妻,超九成受過家庭暴力,其中38.7%曾受肢體暴力,15%曾受嚴重暴力,37.6%曾受冷暴力。
劉三蓮沒有被打,卻經歷幾乎所有同妻都遭受過的冷暴力——被丈夫冷落、打擊到體無完膚。
「同妻吧」中超九成的帖子,都描述過一點:她們的同性戀丈夫,曾多次以言語、行動、表情羞辱過妻子的女性魅力。
開始,她們都覺得是自己哪裡做錯。
她們像劉三蓮一樣改變,打扮、學習新的「招數」,意圖取悅丈夫。
然而,卻屢屢受挫。長此以往,她變得毫無自信,喪失安全感。
卻從來沒想過,錯的不是她,再怎麼「改」,也沒用。
接下來的生活,就是不斷崩潰與重組精神世界。
她無數次地怨命——
從安靜內向,變得歇斯底裡,感覺全世界都對不起她。
後來,她認命了。
只是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小小的——
就沒有一點點愛嗎
全部都是假的嗎
心理醫生失語。
她用嗚咽回答了自己。
這樣悲慘的劉三蓮,其實尚算幸運。
因為真相來得,還算早。
現實中有的同妻,就這樣自問自答了一輩子。
他對我非常冷漠,我不明白,哪個地方讓你不滿意
我那麼大歲數……徹底粉碎了
而有些人,連「一輩子」都沒有了。
還記得女博士羅洪玲嗎?
因發現丈夫多次出軌男人、驚覺被騙婚的她,身患抑鬱,跳樓自殺。
死前,她曾在博客發下一句控訴:「你有那麼多次機會,可以放我一條生路,為什麼非要拖我進泥潭?!」
然而回答她的,只有一句輕飄飄的「對不起」。
我就是個gay,
騙婚就是為了掩蓋自己
電影中,劉三蓮的丈夫,雖然因為身患絕症,想要「做自己」,選擇回頭與同性男友在一起。但在十幾年的婚姻裡,沒有濫交現象。
而現實中大多騙婚gay,尤其是步入婚姻前,一直習慣「約」的。
從一開始,就沒打算「不玩了」,只是想扯女人的裙角,做防護網。
婚後,繼續過自己的花花日子。
這也導致很多同妻,都被迫面臨尖銳溼疣、梅毒、愛滋等疾病的威脅。
「同妻吧」長年的置頂帖,就是如何進行HIV檢查。而出現最多的帖子,就是關於檢查、中了、沒中的大起大落。
這樣的無妄之災,使這些女孩身心受挫。
她們中,很多人在此之前都沒有戀愛經驗,也因此才被騙。
本來都是滿懷著對愛情、家庭的憧憬,步入婚姻的。結果,一個看似平靜、圓滿、有夫有子有雙親的普通家庭,實際從根源就是一場騙局。
看似對你很好的公婆,實際可能只是幻想你能「治療」他們的兒子,早日給他們生一個孫子。
看似正人君子、以禮相待的丈夫,實際是對你不感興趣。
連可愛的兒女,也成了謊言下誕生的產物。
……
而導致這些悲劇的源頭,是什麼?
或者說,同性戀騙婚的本質,是什麼?
對於「為什麼要騙婚」這一問題。
騙婚者對外的答案,往往是:壓力大,社會逼的。
就像前兩天,一個被轉爆的同性戀站子製作的一組海報,每張圖片的傾訴對象都不同,但想說的只有一句話:
傷害你,因為我別無選擇
請支持同婚合法化
這種言論,其實跟「我很窮、所以我合理搶銀行」「我不好過,所以我可以持刀砍小孩」是一個道理,荒謬至極,不值一哂。
而壓力大,會是騙婚的根本原因嗎?
同婚合法,真的能杜絕騙婚現象嗎?
也未見得吧。
首先,婚姻,它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時間、金錢、精力成本的「壓力活兒」。
現在隨便找一個男青年,問他目前最大的壓力是什麼,十個有九個都會說「結婚」。
而對於同性戀,還要忍著生理排斥、頂著經濟壓力、哭著和老情人分手、冒著良心譴責、人格破裂、被拆穿後昭告天下的風險去騙婚。
等於為了解決一個壓力,而選擇了一堆壓力。
這麼「蠢」的事,為什麼大家都願意幹,因為我們想要、需要婚姻帶來的紅利與輕鬆——
有段時間,網上曾廣為流傳一個《同志騙婚手冊》。
內裡詳細講述了為什麼騙婚、怎麼騙、騙哪些人、被發現後若魚死網破該如何「收拾」老婆等等。
其中,僅針對為什麼要騙,就簡單列舉了從自己的工作、高堂的父母、女人的子宮、老年的生活等七項好處。
壞處只有一個,還「瑕不掩瑜」。
在這些好處面前,壓力,似乎不能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理由。
而手冊也很快給了我們比「壓力」更接近騙婚真相的答案——
同性戀婚姻,只是兩個人組成一個家庭
但就生理意義來說,並不能繁衍後代
這話,很接近同妻們常說的一句:「騙婚的本質,是騙子宮。」
——是繁殖欲在作祟。
去年下半年,一個gay博主,梳理了一篇關於「倡導同性戀婚姻合法化」 的文章。
條目清晰,煞有介事。轉發逾6萬,飄飄也是其中之一,並且我看到,幫忙吶喊呼籲的,一多半都是女性。
就在我為女性與生俱來的共情能力感嘆時,異樣的聲音傳出——
別再轉了,這個博主夾帶私貨!
提倡同婚合法的同時,還提倡早婚、代孕合法化?
一時間,微博炸了。
這些平日滿口佛心,經常為動物轉發「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君子,在繁殖欲的驅使下,沒有一丁點為他們不愛、但同為人類的女性著想過。
在國內人口拐賣、重男輕女現象的泛濫下,「代孕」的口子一開,有多少女性會失學、失教、甚至要用人身安全,去填這張巨大的利益網。
跟著,很多女權博主出來嘲女性——你以為同性戀是弱勢群體?你以為同婚合法能遏制騙婚?人家雖然愛男人,也還是能惦記女人的生殖能力。
飄飄倒不覺得她們罵得對,畢竟,呼籲的初衷,是為了人權平等,並不是為了少數臭蟲。
但的確,很多人潛意識裡會覺得,同性戀就沒有繁殖欲。
其實不然,很多騙婚gay都強烈表示,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
領養的不行,甚至非男孩,也不行。
騙婚要生,形婚違約、也要說服對方生。
連推動同婚合法,也要「跳級」帶上子嗣問題。
這就催生了一個很悲哀的事實,如中國同志親友會主任阿強曾說:
即使同婚真的合法,也只能有效改善、並不能完全遏制騙婚。
在臺灣開放同婚登記後,女同性戀的登記數量,是男同的四倍。
而很多通過同婚的歐洲國家,男同女同登記的比例,也是懸殊巨大。
在豆瓣形婚小組裡,女同找男同形婚,往往不要求生子;而近八成的男同形婚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生小孩。
更讓飄飄覺得可悲的是,即使再退上一萬步來講,哪怕代孕真在中國合法,也未必能完全遏制騙婚現象。
——如果其費用遠超過騙婚成本,依然會有人因「代不起」而行騙。
照這麼說,騙婚就是一樁無法徹底遏制的暴行嘍?
倒也不是,即便它已經形成一個龐大族群,也依然有很多同性戀者,選擇不騙。想想看,那些曾堅決表示不會步入異性婚姻的同性戀者。
他們往往有開朗的笑容,大方的性格,自信並堅定自己的選擇。
而與之相反的,則是騙婚者的畫像。
是的,飄飄想說,導致騙婚的根源,還是——
騙婚者,對於自我沒有準確認知、或認知不堅定。
他們口口聲聲喊「被歧視」,實際卻是最不能接納自己的。
他們並不為同性權益爭取,甚至自己也通過「裝異性戀」,成為順從、固化偏見的傀儡、工具。
他們從幼年時,便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同。青年不敢出櫃,中年選擇騙婚。
等到年齡大了,更要無限美化、拔高自己當年「犧牲自我」結婚生子的壯舉,開始教訓其他同性戀「自私、不孝順父母,不關心人類」……
他們慷他人之慨,踩著女人的血肉大玩刻奇,自封英雄。
即使同婚合法,他們也未必有勇氣接受自己與別人不同。
甚至到死,也不能撕下自己蒙上的遮羞布——然而他們從沒想過自己、或者沒敢再往下想,自己根本不是羞恥的。
就拿《誰先愛上他的》中的騙婚gay宋正遠來說,他是一個十惡不赦、不值一文的人渣嗎?
似乎也不是。
他是教授,有學識,有社會地位,會樂器,懂情趣。
對於被自己利用的同妻劉三蓮,也並沒有像很多心理扭曲的騙婚gay一樣,縮起脖子就躲進裙角,挺起腰杆就非打即罵。
到生命的結尾處,他甚至是承認自己選錯了的——錯的不是你,錯的都是我
生命剩下的時間,他後悔,他想去「做回自己」。
可當他意識到這些時,已經太晚了。
他當初拋棄同性愛人,選擇步入異性婚姻的理由是什麼——
我需要一個正常的妻子,一個正常的婚姻,做一個所謂正常的男人。
你看,他不是完全沒有自我認知,他能明確知道自己是gay、愛的是誰。
他還用了「所謂」兩個字,這說明,他也並不認可世俗對「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與劃分。
可他堅持了嗎?
他堅持心中真正對自己的認知、對世界的認知了嗎?
沒有。
他選擇了妥協、順從、固化偏見。
他最終還是不敢見兒子。
他覺得自己是不好的。
他不是同志平權的助力者。
他,與騙婚的他們,都不是。
甚至於,他們所迫害的,也不僅僅是比性少數者更弱勢的同妻,而是同性戀群體本身。
不論是同婚合法、代孕、或是禁色浸淫的夢幻時代終於來臨……
但,如果自己不曾接受、認知自己,終究只能是犧牲個性,裹著符合大眾審美的衣服;
委屈自己,躲進女人的婚紗裙擺後;遺忘根本,活在自我編造的所謂「我是正常的」夢境裡。
宋正遠曾在一個昏黃的下午,在一間潮溼陰暗仿若生病的小屋裡,創作下一首叫《峇里島》的歌,燈影曖昧,愛人在側,一切都很好。
他唱「渴望你給的自由」。
他一直不知道的是,真正的自由不是別人賦予的。
作者:柳飄飄,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柳飄飄了嗎(DSliupiaopiao),業餘追劇,職業吃瓜。
今 日 好 物
今天二條推薦了超好吃的: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麵,《舌尖上的中國》力薦款。
吃過它一次,就會覺得其他的面,都是湊合。(點擊今天的二條文章,查看更多介紹)
點擊下圖,搶先入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