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端午節後帶孩子去北京玩兒個把星期的,一看天氣預報嚇得趕緊取消行程。武漢這幾天最熱也就30度,北方卻一片熱浪滾滾,火爐的帽子武漢這幾天可以脫掉了。即便如此,熱天就是熱天,出門買趟菜回來就是一身水了。這種桑拿天兒,進門喝一碗冰鎮酸梅湯,那滋味不用我多形容哈。我們家的酸梅湯熬得濃濃的,倒入冰格凍成冰塊兒,喝的時候拿幾塊酸梅冰塊,加上涼白開,一杯酸甜解暑透心涼的冰鎮酸梅湯很快就可以下肚了,熱手心兒捧著冰涼的杯子都是享受。小孩子喜歡吃冰棍兒,酸梅湯做的冰棍兒可是有滋有味兒,健康衛生,當媽媽的放心!
原來以為酸梅湯的熬製很神秘,去年看到美食博主芹意拍的酸梅湯頓時口水上湧,今年說什麼都要自己熬著喝。查找了好多方子,選了一款宮廷口味的,去藥鋪配齊各味原料,煮好放涼,迫不及待嘗嘗看。果然是跟買來的一樣啊!我爹喝了連連說好(我做啥他都說好)。外婆怕酸,加了很多糖才喝服帖。媽媽和小姨說她們小時候沒有喝過酸梅湯,長大後才知道的。想必酸梅湯對老武漢一輩兒來說是後來引進的。而且烏梅烏棗的那股子標誌性的煙燻味兒,家裡人都認為不是武漢酸梅湯的特色,我推測是北方的口味兒吧。今年去桂林玩兒的時候喝到了無比正點的酸梅湯,沒有煙燻味兒。湯圓粽子都有南北兩派,難道酸梅湯也是?我反正都愛喝,是來者不拒派。
百度的結果:酸梅湯起源北京,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為老北京盛夏保健飲品。《本草綱目》說:「梅實採半黃者,以煙燻之為烏梅。」它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神話小說《白蛇傳》就寫了烏梅闢疫的故事。煮酸梅湯,烏梅也可以用楊梅代替,就沒有那股子糊味兒了。清朝時酸梅湯傳入宮廷,經過御茶坊改進,叫做「士貢梅煎」。這名字太雅了,有文化!
【冰鎮宮廷酸梅湯】
(方子改自百度百科)
材料:
烏梅35克,烏棗35克,幹去核山楂50g,甘草3g,陳皮5克,紅豆蔻1.5克,幹荷葉3克,幹薄荷3g,桂花和冰糖適量,水2升
做法 :
1.洗乾淨所有藥材,除桂花外,所有藥材泡在水中兩小時左右。
2.煮開藥材,小火熬1-2小時,加入桂花。
3.關火後加冰糖,自然冷卻。過濾湯渣。
4. 倒入冰格或者冰棍兒模子冷凍。
小廚心得:
1. 酸梅湯煮製很簡單,網上流傳的配方不少,這個方子做出來的口味兒跟我平時愛喝的很接近。我看到有用洛神花代替山楂的方子,估計這個比較現代吧,洛神花感覺上是近幾年才流行的。
2. 受市售酸梅膏啟發,我把酸梅湯熬得濃濃的,分裝到冰格,凍好。要用的時候挖兩格倒上涼白開,加冰糖或者白糖調味。重點是這麼做一次酸梅湯保存的時間可以比較久,而且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低於冷藏水溫的,透心涼啊,十分解暑。
3. 不冷凍的話,建議煮酸梅湯的時候不要加糖,否則容易放變質。熬得濃濃的,放冰箱冷藏,喝之前拿出來加糖兌水,濃淡酸甜自己掌握。
4. 小孩子最喜歡的吃法是做冰棍啦。。生津開胃解暑。一起做冰棍是很好的親子活動呢。
5.最後很葛朗臺地說,湯渣再加水煮煮一樣有味道。一副湯原料我總要煮兩次才扔湯渣。
【做法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