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國美官方APP更名為「真快樂」的消息引發熱議。
不少網友認為,國美APP更名或將為了迎接黃光裕的回歸。然而亦有網友吐槽稱,「真快樂」完全看不出與國美品牌的相關性,貿然更名極有可能會讓人們模糊其業務屬性,同時也有被卸載的風險。
除了App更名為「真快樂」之外,近一段時間以來,國美還集中註冊了一批名稱中帶有樂呵盒、哎喲喂、真樂購、樂娛購等字樣的新公司。不難看出,國美勢要通過娛樂化、社交化的新零售模式,向年輕一代的消費主力靠攏。
那麼問題來了,已錯過網際網路十餘年的國美,在取名上花心思就能尋求破局?是否還有機會追上曾經的對手蘇寧,以及更強大的對手淘寶、拼多多和京東?一向喜歡拼速度、打價格的黃光裕,「王者歸來」能否帶領國美逆風翻盤?一切都是未知。
作為家電零售行業中最早的創業者,黃光裕和哥哥在1987年正式創立了國美。在那個以進口電器為賣方市場的時代,絕大多數商家通過抬高售價的方式謀取厚利,然而黃光裕兄弟卻反其道而行之,堅持採用「薄利多銷」的經營方式。
這是國美第一個重要的節點,當然也可以說是戰略選擇。
隨後幾年裡,黃光裕一邊賣貨,一邊在報紙上買版投放廣告,「買電器,到國美」的標語很快幫助國美打出名氣。1993年,兄弟二人各自發展,黃光裕繼續專注電器銷售領域,並很快在全國開設了大批連鎖店,搶佔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根據公開資料,國美1995年中擁有的門店數量是10家左右,到了1999年,國美已在全國88個城市開出了330家門店;再到2004年底,其門店遍布中國大陸、香港及東南亞區主要城市,並成立了30多家分公司。
1999年當黃光裕已把國美的市場份額做到了全國第一的時候,遠在一千多公裡外的江蘇南京,張近東正與核心團隊探討著是否要讓蘇寧做出第一次轉型,即由電器批發轉向電器綜合零售賣場。
2004年,黃光裕迎來了人生的的高光時刻,除了個人登頂中國首富之外,國美更是在他的帶領下繼續攻城拔寨,開店數量遠超年內登錄深交所的蘇寧。但這裡需要提一句,儘管國美的開店速度比蘇寧要快,但蘇寧的單店利潤卻比國美更勝一籌。
第二個時間節點發生在2006年,隨著業務版圖的擴大,資金充足的國美玩起了收購。
2006年,國美以52.68億港元的代價將永樂電器攬入麾下後;同年國美也曾計劃收購蘇寧,然而銷售額是蘇寧1.6倍的國美,市值卻僅為後者的2/3,「蛇吞象」本是難事,更何況以張近東的性子絕不允許自己心血被侵佔,此事最終不了了之;兩年後,國美作價36億元將大中電器收入囊中。至此,中國家電零售領域已是國美一家獨大。
2008年11月,黃光裕突然被警察帶走,沒有了「靈魂」的國美幾乎停滯不前,這第三個時間節點來得如此之快,以至於所有人還未真正反應過來就已發生。
在蘇寧、京東、阿里和後來者拼多多廝殺於江湖中的另一邊,國美在黃光裕入獄後陷入了一場曆日曠久的控制權爭奪戰。為了不讓國美落入外人之手,妻子杜鵑、母親曾嬋貞、妹妹都深度參與到國美的管理,但畢竟資望和經驗有限,因此在管理如此龐大一個商業帝國時,仍顯得力不從心。
財報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上半年,國美虧損分別約為4.5億元、48.8億、25.9億元和26.23億元,虧損總額已超過百億。僅2020上半年的虧損額,就已超過了2019全年數值。
營收方面,國美零售2020上半年錄得營收為190.75億元;2019年營收594.83億元,這意味著十年來國美仍在原地踏步,而蘇寧2019年營收已達到2703.15億元,京東同期淨營收為5768.9億元,阿里2020財年(截至2020年3月31日)總營收為5097.11億元。
多年「內戰」掏空了國美的「家底兒」,黃光裕在獄中的十餘年,錯失網際網路超級紅利期的國美已遠遠掉隊了。
加之網際網路時代中,人們注意力和消費行為快速轉入線上,以實體為戰場的國美越來越經受不住衝擊,但想要重振零售業務就必須尋找到轉型之路。在公司實控權最終定音之後,國美開始將更多精力放置於線上。
2014年中期業績發布後,國美高層曾表示過,公司將在當年下半年啟動「動力提速計劃」——依託同店增長、二級市場增長、電子商務、超市百貨聯營四大動力,支持國美在2017年再造一個新國美的計劃。
在這一計劃之下,國美也提出了四條改革措施——
首先是組織變革。除了繼續開設新店,還一改此前由一級市場來帶二級市場的組織架構,將原來二級市場裡的75家分公司獨立出來,直接劃歸大區管轄,而原來的四個大區變成七個大區,進一步促進管理上的扁平化和精細化。
其次是採購形式的改革。對以「返利」為基本原型的業務進行大幅調整,增加了若干個專業的採購公司,逐步取消生活家電等產品的代理商,全部改為自建代理平臺,改善中間環節的利潤空間和資金周轉。
第三是與重要廠商協同共建供應鏈。國美通過對IT系統的改造,與像三星、索尼、聯想、惠普、西門子等這類重要客戶協同管理供應鏈,實現雙方在庫存、物流、價格、促銷等在業務環節中的共享,並提升供應鏈的經營效率。
最後一點則是著力於線上能力的建設,以及用戶體驗方面的提升。按照既定目標,國美對電子商務寄予的期待是「要做國內的主流垂直電商網站,成為家電零售的主要平臺。」
到了2017年,國美又提出要打通國美APP、實體門店、美店(社交電商)的「三端合一」,大力拓展家·生活的智慧家庭整體解決方案。
這些都表明,國美想要依託實體、發力線上、做業務聯動這樣的意識是有的,只不過成效上卻是高開低走:一方面,這些措施並未給國美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收益;另一方面,國美在黃光裕入獄後始終處於被動競爭狀態,因此很多不得已做出的改變不僅沒有直接改善財務水平,反而模糊了原有的業務定位和經營風格。
單打獨鬥難以求變,借力網際網路友商也是一條不錯的選擇。
2020年4月,拼多多宣布,將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2億美元可轉債,期限三年,票面年利率為5%。一個多月後,京東也宣布戰略投資國美零售,以1億美元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境外可轉債。
兩樁合作下來,國美不僅獲得了3億美元的「彈藥」,股價也隨之上漲,同時還能夠與兩大巨頭形成了線上流量、線下物流和供應鏈等方面的互補。除了資金以外,這對於國美或是更重要的救助。
外人或許認為,拼多多和京東是因為看好國美才出手相助的,然而從「可轉債」這一點來看,強勢的一方其實是兩大金主,因為一來對於拼多多和京東來說,都算是一種保底、穩健的投資方式,風險可控;二來最後要錢還是轉股,其實話語權更偏重在認購方。
來源:企查查
與此同時,對於國美選擇通過「可轉債」進行融資,某銀行業資深人士也向《深氫商業》表示,「可轉債是上市企業一種非常重要的融資方式,但觸發條件一般都比較嚴格,所以一般而言,公司不到特殊情況可能不會現在可轉債。據不完全了解,國美手中的很多商業都已經被抵押出去了,眼下可能也只能採取這種方式了。」
「現在對於國美來說,最金貴的東西其實是時間,怎樣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業績做出一個顯著的提升,這不僅有助於優化公司本身的財務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在資本市場中的信心與議價能力。」
目前來看,國美處境確實不算太好,逆風翻盤儘管很難,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從當下國家對於新零售及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來看,至少從外圍環境上,對國美就是最大的利好。此外,國美34年來所積累下來的供應鏈體系、門店場景體系、物流服務體系,也是一個待被網際網路工具進一步挖掘的價值空間。
「儘管缺少內驅的網際網路基因,但客觀來說,國美整體的戰略打法沒有什麼問題,這些年國美一直在有意識地開發線上地帶,一來是自行著力構建,二來通過生態開放尋找與外部企業的契合點,只是暫時還沒有被有效激活。」一位行業分析師如是說。
該分析師進一步講到,「國美想要重回舞臺中央,目前比較大的看點在圍繞它提出的家·生活戰略然後把自己的『身份』做細分,即整體方案提供商(從單品到整套系統)、服務解決商(配送+安裝+調試等等)和供應鏈輸出商(線上體系+線下體系,生態內部+生態外部)。」
「特別是供應鏈、下沉渠道本就是國美的強項,現在也在不斷放開和科技能力強的網際網路企業做合作,來補足自身數位化運營弱的地方。加上黃光裕即將全面回歸,他對於國美不僅僅是創始人,他個人風格對國美的影響太深刻了。這樣看,國美還是有機會的。」
但不少人擔心,這位曾經的商業大佬恐怕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個新時代,畢竟就連曾經將播放器「快播」做到中文網際網路排名第一的王欣,在出獄後的新創業項目某款社交應用,至今也沒有砸出半點水花。
黃光裕身陷囹圄的十幾年時間裡,江湖早就改朝換代了,不管是電商平臺的天貓、京東、拼多多,還是社交帶貨平臺的小紅書、抖音、快手,這些企業無一不在講述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新故事。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國美高層多年來一直都向黃光裕匯報著公司業務、戰略進展,以及監管和行業內所發生的最大事件。值得慶幸的是,國美近一兩年的商業動態清楚地顯示著,這一次黃光裕也不再野心於「一統江湖」,而是「廣結善緣」、甚至做出一定讓步,以求幫助國美不被品牌方、消費者和市場無情的拋棄。
國美「求變」意決,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線上不好突,線下被圍剿,委身強者可能算得上另一條出路了:無論是線下的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大型商超開設「店中店」;還是於線上進駐天貓、京東等電商開設網店;亦或是與小米、百度、科大訊飛合搞IoT.對於國美來說,只要能在慘烈競爭中分得一杯羹,這些都是值得的。
另外提一句,國美或許也可以學學老對手蘇寧的做法,通過資本運作(比如買賣手中阿里的股票)「換取」利潤。當然了,這只是玩笑話。
不管怎樣,黃光裕的下半場同時也是國美的下半場,落難英雄能否重啟高光,國美能否重拾風光,還是讓時間交出答卷吧。
視頻號延伸閱讀
與我們交流
加微信號:zhaojicheng110
稿件同時發布於:
微博、頭條號、一點號、百度百家號
搜狐號、網易號、雪球財經專欄、企鵝號
南財號、凱迪號、商業新知號、知乎號、招商銀行社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