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馬斯·品欽全新長篇《致命尖端》|網絡時代的後現代啟示錄

2020-12-20 廣州日報

對文學圈來說,

這是品欽一次萬眾期待的回歸,

也是一份他獻給家鄉

「大蘋果城」紐約的珍貴禮物。

2020年可謂美國當代文學巨擘、後現代主義代表作家託馬斯·品欽在中國的「豐收之年」。

譯林出版社繼重版了他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精裝全譯修訂本之後,近日又正式推出了40多萬字的全新作品《致命尖端》。

這部外國文學愛好者期待多年的長篇力作,由南京大學博士、青年學者蔣怡傾力三年翻譯完成,南京大學副教授、品欽研究專家但漢松撰寫近萬字序言加以導讀。

《致命尖端》在中文世界首度引進與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和出版意義。對於這位現年83歲的老作家而言,此書很有可能是他寫作生涯的最後一本。據透露,成名後深居簡出的他,這次破例審讀了簡體中文版的序言,可見對此書的重視程度。

獻給家鄉「大蘋果城」紐約的禮物

託馬斯·品欽是當代文學巨擘,被文學批評大師哈羅德·布魯姆稱作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四位作家之一,屢次入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

《致命尖端》是品欽最新的長篇作品,也是他自第一部作品《V.》於1963年出版以來,首度以家鄉紐約為背景,獻給「大蘋果城」的禮物。

該作延續了品欽一貫以來的黑色偵探風格,是一部關於網際網路技術的小說。以一位紐約單親媽媽瑪克欣的角度,調查網際網路年輕富翁的一樁陰謀,涉及CIA的陰暗歷史、紐約的俄國黑幫、各色徘徊在邊緣的天才黑客。情節推進中有懸疑、驚悚,又以他拿手的冷幽默做陪襯,造就了一本閱讀趣味很濃的小說。

黑色偵探小說背後的紐約啟示錄:記憶之城與深淵之網

據說最近二三十年,品欽一直定居在紐約市,而且和自己的文學經理人梅蘭妮結了婚。1998年,有記者在曼哈頓街頭拍到這位年過六旬的文學隱士正牽著自己七歲的兒子傑克遜過馬路。

《致命尖端》是一部關於紐約城的黑色偵探小說。以商業詐騙調查為職業的瑪克欣與紐約的三教九流打過交道,深切了解光鮮的摩天大樓背後隱藏的罪惡。

《致命尖端》也是一部關於「網」的小說,只是「這張網不是蜘蛛的唾液結成的,而是虛擬的二進位代碼、伺服器、電腦終端和網線構成的隱匿賽博空間,如幽靈般懸掛在世貿中心遺址紀念公園的深井中」。因此,《致命尖端》更像是網絡時代的後現代啟示錄。

反思技術與人的處境

《致命尖端》英文書名「Bleeding Edge」,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科學中屬於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某種有潛在風險的最新的前沿科技,通常性能不穩定,而且會讓使用者付出很大代價。但也有可能變成主流技術,比如在網際網路發展初期,e-mail技術就被歸類為前沿技術。在該書中,品欽回到了網際網路成為現今模樣的起始點,反思了它轉變的利弊。

與《萬有引力之虹》把V-2火箭技術放在二戰的歷史語境下描述一樣,《致命尖端》凸顯了技術主題,將網際網路、虛擬實境置於9·11事件、後現代消費社會等宏大的歷史背景中。該書以網際網路發生轉折的2001年為背景,講述「.com」經濟泡沫破滅後的影響、網際網路模式的換代。

這是品欽嶄新的文學嘗試,也是他對當代前沿科技的反思。他探索了「深網」和極客的生活,呈現了網際網路中的許多前沿科技即將洪水般湧來的趨勢。

《致命尖端》

託馬斯·品欽 著

譯林出版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相關焦點

  • 《致命尖端》:網絡時代的後現代啟示錄
    諾獎熱門作家託馬斯·品欽代表作被引進 《致命尖端》:網絡時代的後現代啟示錄   繼《萬有引力之虹》精裝全譯修訂本今年春天在中國推出之後,2020年歲末,託馬斯·品欽的又一部代表性長篇文學作品《致命尖端》,被譯林出版社首度引進中文世界出版。對於這位現年83歲的老作家而言,此書很有可能是他寫作生涯的最後一本。該作品由南京大學博士、青年學者蔣怡傾力三年翻譯完成,南京大學副教授、品欽研究專家但漢松撰寫近萬字序言加以導讀。
  • ...萬有引力之虹|網絡時代|後現代|文學|託馬斯·品欽|致命尖端
    繼《萬有引力之虹》精裝全譯修訂本今年春天在中國推出之後,2020年歲末,託馬斯·品欽的又一部代表性長篇文學作品《致命尖端》,被譯林出版社首度引進中文世界出版。對於這位現年83歲的老作家而言,此書很有可能是他寫作生涯的最後一本。該作品由南京大學博士、青年學者蔣怡傾力三年翻譯完成,南京大學副教授、品欽研究專家但漢松撰寫近萬字序言加以導讀。
  • 美國當代文學巨擘託馬斯·品欽全新長篇《致命尖端》中文版首度引進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夏明勤)2020年可謂美國當代文學巨擘、後現代主義代表作家託馬斯·品欽在中國的「豐收之年」。譯林出版社繼春天重版了他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精裝全譯修訂本之後,近日又正式推出了40多萬字的全新作品《致命尖端》。
  • 美國當代文學巨擘託馬斯品欽全新長篇《致命尖端》引進出版
    2020年可謂美國當代文學巨擘、後現代主義代表作家託馬斯品欽在中國的「豐收之年」。譯林出版社繼春天重版了他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精裝全譯修訂本之後,近日又正式推出了40多萬字的全新作品《致命尖端》。這部外國文學愛好者期待多年的長篇力作,由南京大學博士、青年學者蔣怡傾力三年翻譯完成,南京大學副教授、品欽研究專家但漢松撰寫近萬字序言加以導讀。
  • 《致命尖端》:反思前沿科技和人的處境
    >  2020年可謂美國當代文學巨擘、後現代主義代表作家託馬斯·品欽在中國的「豐收之年」。譯林出版社繼春天重版了他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之後,近日又推出了40多萬字的全新作品《致命尖端》。這部長篇力作由南京大學博士、青年學者蔣怡傾力三年翻譯完成,南京大學副教授、品欽研究專家但漢松撰寫近萬字序言加以導讀。  出版方介紹,《致命尖端》原書出版於2013年,此次在中文世界首度引進與出版。對於這位現年83歲的老作家而言,此書很有可能是他寫作生涯的最後一本。
  • 先進美好,卻致命淌血:託馬斯·品欽的隱匿賽博空間
    《葡萄園》不過,這部《致命尖端》卻更像是網絡時代的後現代啟示錄。按照一些真假難辨的說法,品欽正是20世紀70年代在南加州的海邊小屋寫出了那部石破天驚的《萬有引力之虹》。「加州」之所以成為這位後現代小說家首選的地理坐標,當然有著深刻的文學成因。
  • 《現代啟示錄》:跨越四十年的精神吸引力來自何處
    持久有力的人文主義感動國內電影人經常談《西部往事》《美國往事》《教父》,但是談《現代啟示錄》的少。我覺得《現代啟示錄》的觀影門檻略高,觀看者精神性的進展開掘的深度,決定了他與這部影片共振的程度。我在20年前看過《現代啟示錄》,當時的感覺十分粗淺,覺得這部影片有點神經質。但是北影節我重看了這部影片,產生了令人戰慄的共鳴。原因究竟何在?
  • 《現代啟示錄》背後的「黑暗之心」
    《現代啟示錄》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從誕生之初就自帶「黑暗」屬性的《現代啟示錄》        作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電影生涯中最重要的電影作品,相對於講述家庭式愛恨情仇的《教父》,我個人更青睞於探討人性與戰爭本質的《現代啟示錄》。
  • 《教父2》和《現代啟示錄》都是科波拉執導,哪部是其巔峰之作?
    我覺得《現代啟示錄》的觀影門檻略高,觀看者精神性的進展開掘的深度,決定了他與這部影片共振的程度。我在20年前看過《現代啟示錄》,當時的感覺十分粗淺,覺得這部影片有點神經質。但是北影節我重看了這部影片,產生了令人戰慄的共鳴。原因究竟何在?當然這個經歷與觀看的介質有關。
  • 專訪|阿乙:我沒有寫長篇的焦慮,但有致命經驗的焦慮
    70後最受關注的作家阿乙終於出了第一部長篇——《早上九點叫醒我》。小說名來源自阿乙讀過的博爾赫斯的一本訪談錄。博爾赫斯提到要寫一篇短篇小說,題目叫《早上九點叫醒我》。但在博爾赫斯的作品裡,阿乙並沒有發現這部小說,便就用這句話——早上九點叫醒我——做書名。
  • 《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這部彪悍的電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此片榮獲第32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更是被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最勇敢
  • 從尼採、康拉德直到科波拉——重讀《現代啟示錄》
    精英性並不在於他們的家族三代人拿了9個奧斯卡小金人,而是在於對時代和社會思想的貢獻。能夠不顧預算超支、周期嚴重延時(原定拍攝6周的《現代啟示錄》拍了一年半)、一片批評殺伐聲,甚至眾叛親離的困境,像個瘋子一樣堅持自己的判斷,這真的不是尋常人能做到的。40年後來看,它帶給觀眾思想的震撼和啟迪絲毫不減,但我們的接受卻更加狹隘了。
  • 從尼採、康拉德直到科波拉 ——重讀《現代啟示錄》
    很多導演,比如伍迪·艾倫,就經常被錯位地歸於前者……    《現代啟示錄》是科波拉的野心之作(儘管一開始曾決定由喬治·盧卡斯來導演,但這個創意核心一直是科波拉本人的)。雖然它不像《對話》(1974)那樣在一個簡單的故事中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四兩撥千斤,但的確比已經成為電影教科書級別的《教父》(1972)複雜且深入得多(有一種說法是,科波拉拍《教父》是為了給《現代啟示錄》積累資金)。
  • 重讀《現代啟示錄》:從尼採、康拉德到科波拉
    很多導演,比如伍迪·艾倫,就經常被錯位地歸於前者……《現代啟示錄》是科波拉的野心之作(儘管一開始曾決定由喬治·盧卡斯來導演,但這個創意核心一直是科波拉本人的)。雖然它不像《對話》(1974)那樣在一個簡單的故事中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四兩撥千斤,但的確比已經成為電影教科書級別的《教父》(1972)複雜且深入得多(有一種說法是,科波拉拍《教父》是為了給《現代啟示錄》積累資金)。
  • 重讀《現代啟示錄》:從尼採、康拉德到科波拉
    雖然它不像《對話》(1974)那樣在一個簡單的故事中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四兩撥千斤,但的確比已經成為電影教科書級別的《教父》(1972)複雜且深入得多(有一種說法是,科波拉拍《教父》是為了給《現代啟示錄》積累資金)。如果說科波拉電影屬於美國的精英文化,大概未必十分錯。精英性並不在於他們的家族三代人拿了9個奧斯卡小金人,而是在於對時代和社會思想的貢獻。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10)《現代啟示錄》
    9月30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來電影學者葛穎,與主持人張穎為你解讀世界經典電影系列(10)《現代啟示錄》。故事梗概很多影評人認為《現代啟示錄》其實是一部公路片。儘管它沒有公路,有的只是河流。好萊塢公路片的模式是,當一段路走完,人生境界也隨之發生改變。《現代啟示錄》的故事並不複雜,它講述了一位年輕的軍官,受命去處理一個在美國軍方看來已經發瘋的另一個軍官,因為此人完全打亂了美國軍方的亞洲戰略。年輕軍官在一路尋找的途中,看到了整個越戰的真實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