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非言
10月初,德國「回聲古典」大獎(Echo Klassik)決出了今年最後一個獎項。奧地利古樂先驅人物、指揮家尼克勞斯·哈農庫特成為「終身成就獎」的獲獎者。「回聲古典」大獎由德國唱片工業協會主辦,是全球各大唱片大獎中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一項,也是唱片界發展和市場冷熱的風向標。
誰是古典音樂界的奧斯卡
對於古典音樂愛好者和新晉唱片收藏者,除了參考各類唱片工具書按圖索冀之外,唱片大獎也是同等重要的購物指南。全球經過十多年發展,業已形成歐美分庭抗禮的唱片大獎格局。美國的格萊美獨樹一幟,雖然其中古典音樂比例歷來微乎其微,但仍舊藉助格萊美其名成為業內霸主。歐洲則另有打算與混戰。老牌的《留聲機》大獎、與之叫板的《BBC音樂大獎》、全英古典大獎、由MIDEM改制的ICMA大獎、德國的回聲古典大獎、法國的維多利亞與金唱片獎,還有由各家古典音樂雜誌推行的唱片榮譽制度,比如德國的「德意志唱片大獎」等,都像一份份導購手冊一樣,呈現五花八門和七嘴八舌之態。然而在這些全球性質的大獎中,只有美國格萊美、德國回聲古典與全英古典是由各國的唱片工業協會主辦,有點類似於美國電影學院主辦的奧斯卡獎。其他國際性唱片大獎,多為雜誌及媒體主辦。
今年8月下旬極難得地迎來了兩個重要唱片大獎的部分獎項揭曉。由德國錄音工業學會主辦的年度「回聲古典」大獎於8月26日在柏林揭曉。頒獎典禮將於10月26日在慕尼黑的加斯泰文化中心舉辦。《留聲機》大獎在次日公布了12項唱片單項獎的獲獎名單。
本屆回聲古典大獎也是第21屆,共決出了22個類別的45個獎項,包括人物、單項和唱片獎三類。其中傳統意義上的三大唱片公司(即為索尼、華納/百代和環球)共斬獲45個獎項中的19項,反映出大廠牌在市場營銷和渠道方面較之獨立廠牌的巨大優勢。三大廠牌中,又以總部位於德國的DG公司為最大贏家。DG不僅贏得8項大獎,更是包攬極具影響力的男女年度歌唱家兩項人物大獎,滿載而歸。
地方保護主義的陣地
對比「古典回聲」和《留聲機》大獎獲獎唱片的差異化,也猶如對比環球獎和奧斯卡獎一般有趣。在兩者榜單中,除弗羅多斯在索尼旗下發行的《曼波》和男高音喬納斯·考夫曼進入「雙贏」格局外,無一共同點。與大廠牌在回聲古典的大獲全勝相比,DG與華納在《留聲機》中顆粒無收,Decca總算憑藉夏伊的勃拉姆斯的交響曲全集繼前年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後再下一城。名單中也有不少老面孔,比如曾獲的《留聲機》年度大獎的帕維爾·哈斯四重奏團和數度來華演出的法國鋼琴家巴維等,唱片公司自然也是以英國獨立廠牌諸如Chandos和Linn等為主。英國本位主義歷來是奉行獨立的英國唱片大獎的特色。回聲古典中德國獨立唱片也有不少斬獲。這些都是各國唱片大獎在國際化宣揚中的府第之見。因為唱片大獎有著促進唱片消費的功能,保護並提升本國唱片出口自然是這類大獎的宗旨之一。
正因為此,唱片大獎都難免有地方保護主義的特徵。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的唱片大獎均以推廣本土唱片品牌為榮。加拿大的「朱諾」、荷蘭的「愛迪生」、中國的「金唱片」、臺灣的「傳藝金曲獎」,都是對本地區唱片出版的最高嘉獎,此外挪威及芬蘭都有本國唱片業界頒發的年度大獎。進入這些林林總總的唱片大獎的候選名單有一定要求,除出版年限外,比如德國「回聲古典」需要候選唱片在德國的平面媒體上有過正面的唱片評論,《留聲機》大獎候選唱片均來自刊物中刊載過評論的唱片。其他地區類唱片大獎也需要候選唱片在本土有過出版發行。因此若干年前國內一支樂團出版了一套百張唱片大碟後,放話要奪得次年的「葛萊美獎」,實在是不切實際的放衛星計劃。
但有一項唱片大獎突破了國別和地區限制,實現了真正的國際化,那就是國際古典音樂大獎(ICMA)。該大獎的前身是1994-2010年間依附於每年冬季在法國坎城舉辦的唱片博覽會MIDEM的坎城古典音樂大獎(後來被命名為MIDEM古典大獎)。這一大獎由來自全球特別是歐洲各國的古典音樂媒體主編組成評委團,包括匈牙利、波蘭、盧森堡、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和法國。該獎對發行年限內唱片公司選送的近500套候選唱片進行投票。2008年,時任《留聲機》中文版主編的唐若甫出任了該獎歷史上惟一一位來自亞洲的評委。儘管如此,亞洲出版的古典音樂唱片在這一大獎的戰績幾乎為零。
然而,隨著中國音樂家尤其是鋼琴家的崛起,他們在海外灌錄並在海外發行的唱片越來越多出現在這些唱片大獎中,不失為令人振奮的消息。這也暴露了中國本土古典音樂唱片品牌在海外的推廣、發行和渠道的力不從心和勢單力薄,並且已經遠遠跟不上我國古典音樂產業外向型蓬勃發展的需求了。
---
對本文有話要說,請直接在音樂周報微信主頁回復內容,或寫信至投稿箱:yyzb1979@163.com
本報聯合趙世民在京主辦第三期歌唱養生培訓班,詳情請戳「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