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回歸《三塊廣告牌》

2020-08-19 西蒙影志

西蒙·言:愛作為電影題材而論,基本每一部電影都會在歌頌偉大的愛,而愛屬倫理學的範疇,我們由愛生恨,愛恨交加的人生便成了一齣戲劇。上帝砸下一顆關於母愛的幸福玻璃球,散落人間,有的人撿的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但人人都有。而馬丁·麥克唐納導演似乎只拿到一小塊幸福,所以他的《三塊廣告牌》顯得格外特別,用一位孤獨母親的視角,三塊血色的廣告牌,母親在找尋愛女兇手的多年間漸漸對沉默不語的社會失去了期待,邊寬恕愛邊仇恨愛。馬丁·麥克唐納鏡頭下的母親是多角度化的,打破常規母愛的主旋律,透析了母親脆弱、無力、故作堅強的另一重樣貌。

導演: 馬丁·麥克唐納

主演: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類型: 劇情 / 犯罪

豆瓣:8.7

豆瓣電影TOP159

01【來自一位母親的戲劇人生·米爾德麗德】

導演馬丁·麥克唐納不負眾望的又一部巔峰巨作《三塊廣告牌》榮獲第九十屆奧斯卡金像獎等多項提名。

延續馬丁·麥克唐納擅長的黑色幽默手法他再次突破了個人的編劇創新力,本片以三塊廣告牌,三封遺書,展示了一位失女母親痛恨警察不作為的報復事件。

影片憑藉弗裡西斯·麥克多蒙德精湛的演技突顯出一位充滿尖銳與偉大、惡毒與善良多層反向性格並存的女性形象使觀眾從柔情的母愛形象中抽離出來。

因此撼動觀眾的是一位母親在人性多變和悲涼社會環境中的孤軍奮戰最終找到希望的真理。

此片成功席捲影壇,脫離不開導演本身對母親這一角色的獨特構造,把對人物的詮釋和顛覆,一層層一幕幕的將人物形象展現的立體且豐滿。

攝影師本·戴維斯在影響如何成就人物中頗有見解,側面集中體現導演在電影上強調的是自然感、真實感。

因此在米爾德麗德與胖牙醫起衝突或者極具諷刺話語挑釁神父還是在衝進警局破口大罵狄克森,鏡頭從未喧賓奪主,反而簡單依靠鏡頭呈現故事,傳達表演,縈繞觀眾的便是與悲涼社會抗爭偏執的一副女版「馬龍·白蘭度」、西部牛仔的形象。

導演充滿張力的創作與黑色幽默都需要精深的旋律進行打造,影片以籠罩在死亡陰影下為背景,電影配樂師卡特·布爾維爾的音樂主要分割成「失去」、「宣戰」和「死亡」三個主要部分。

所以當布爾維爾寫「耶穌與默罕默德在黃昏下擲篩子」時便是對應導演主題中表達的「自我救贖」,因此導演通過多角度表現,當人間充滿傷害和苦難,救贖的價值遠高過仇恨。

【創造孤獨母親的藝術家·馬丁·麥克唐納】

01「細節」

精巧的細節設計是馬丁·麥克唐納成功把握細節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原因。威爾比手拿一本美國小說家弗蘭·奧康納極具荒誕感的作品《好人難尋》,暗示當時社會在米爾德麗德心中是充滿失望,荒唐跟庸俗。

隨後米爾德麗德翻動小甲蟲的這一動作,暗示小人物戰鬥的命運。跟鮮紅色背景中三廣告牌內容:「愛女慘遭姦殺」「威洛比局長」「為什麼還沒抓到兇手」的譴責,也是導演想通過廣告牌替米爾德麗德向社會發出質問。

但患癌自殺的威洛比寫的三封遺書則是馬丁·麥克唐納對此部作品最強烈的張力所在,逼出人物的靈魂不一定需要高深的剪輯技巧,用心別致一樣軒然大波。

第一封為影片的整體基調進行打碎重整,背景音樂加上遺書的畫外音,影片顯露的是一去不復返,卻又無所謂的感覺,改變了威洛比的人物形象,粗暴、好強其實也又有向命運妥協的性格。

第二封則是米爾德麗德對威洛比寬恕的線索,不難看出之前無意識對吐血的威洛比喊出「baby」,是一種人物性格的自然反轉,從仇恨中抽離出寬恕,從狹隘中學會理解是失控人生下人性善良的作為。

正如導演其他影片《七個神經病》中表達的主題「用暴力勸阻暴力本就是一種荒誕」,本部影片也體現「憤怒會導致更大的憤怒」都是馬丁·麥克唐納擅長的黑色幽默色彩。

02「配樂」

米爾德麗與小鹿的臺詞設計「baby,你確實很可愛,但你不是她。」隨著《the deer》這首舒緩音樂響起,與女兒生前的爭執令米爾德麗德深感內疚,這時候觀眾感受到女主開始慢慢釋懷跟救贖。

狄克森血懟韋爾比時暴力場面卻配極優美的《his masters voice》活潑的鄉村曲目,旋律中間響起的低鼓,想比是導演對生命的叩問,撞擊的不僅是耳膜,更是心臟。

《billboards on fire》充滿宣戰意味的歌曲主要出現在廣告牌被燒毀時,米爾德麗德從胸腔中嘶吼出「羅比」時帶盡了悲憤與絕望,一副戰鬥的姿態充滿了一位母親的內心。

三塊廣告牌是他活下去的精神動力,在烈火中孤軍奮戰的米爾德麗德完全不遜色一位偉人的形象,音樂下瘦弱的背影、輪廓、與剪影只為保護心中對女兒的思念,實屬震撼人心。這便是導演對於人物性格動態轉換把握的淋漓盡致。

此旋律還出現在狄克森細讀第三封遺書中,烈火燃燒的警局,在威洛比局長呼喚愛的字眼之間,狄克森似乎瞬間長大了隨著史詩般的音樂有了使命感。

拼命保護的「安吉拉案件」這一特寫鏡頭在音樂中變得充滿靈魂。這時候在失控人生下,小人物的命運隨著旋律一遍遍一陣陣的在仇恨與寬恕中慢慢甦醒。

命運本身就是鮮紅與跳躍性,導演不斷通過細節投下一顆顆石子,最終在人物多層反向性格上呈現漣漪,以至於改變片中三者人物的命運。

影片愛爾蘭民歌《夏日中最後的玫瑰》開篇女主的命運猶如歌詞中「當所愛的人已經過去,誰還願意在這黑暗的世上獨自悽涼」一樣的孤獨。而最後則以《bucksin stallion blues》結尾歌詞則是「如果我能擁有你永恆的愛,我會珍惜與你的每一天」。

西蒙·結尾:米爾德麗德最終從仇恨於寬恕中變得不再孤軍奮戰,也許導演巧妙地人物性格設計使得他們彼此都找到了雖然失控是人生常態但勇氣、寬恕和愛也是人之本能。藉以《月亮與六便士》之言:卑鄙於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馬丁·麥克唐納是位注重人物性格詮釋的導演,即便現實荒涼還是會在夾縫中渴望愛的出現。《三塊廣告牌》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失控的人生,有仇恨,也終將寬恕仇恨。

相關焦點

  • 《三塊廣告牌》:伍迪·哈裡森的反差人生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剛剛告一段落,儘管呼聲極高的《三塊廣告牌》最終無緣最佳影片,但在眾多影迷心中,它依然是無冕之王。
  • 三塊廣告牌:奉愛之名,亦正亦邪
    甚至如《人民的名義》:官商勾結瘋狂斂財,清官懶政不作為,警察坐辦公室不查案的現象,國內外比比皆是……電影《三塊廣告牌》中的海耶斯太太,她就恨透了這個「荒誕」的世界。《三塊廣告牌》以一場沒有頭緒的姦殺案開局,犯罪故事片沒有推理的劇情,也沒有血腥場面,而是獨闢蹊徑把視角放在了案發後,屬於影片的精妙之處,一次次黑色幽默的反轉,讓觀眾捫心自問——仇恨能否壓倒人性本善?
  • 電影《三塊廣告牌》對中產階級美學的挑戰
    而電影《三塊廣告牌》則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突破口,從單向到雙向的溝通,個人通過「廣告」這一載體與法律體系的對話,通過「廣告」反向地反省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統治下的中產階級生活,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引領觀眾重新回歸那些中產階級文化下迴避的「不可理喻性問題,諸如悲劇與死亡。」[1]導演Martin McDonald新作《三塊廣告牌》在威尼斯電影節、金球獎、奧斯卡學院獎均有所斬獲。
  • 強烈推薦Three Billboards三塊廣告牌
    眼看著希望慢慢消逝,但是這位做事果決的母親,與小鎮上碌碌無為的警察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她借用三塊廣告牌向負責該案的警長發起質問,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眾多人物相繼被捲入血腥、暴力的紛爭之中。《三塊廣告牌》是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的電影來講述一位強悍的母親租下三塊廣告牌寫上標語,譴責警局在其女兒被強姦燒殺後一直沒查出兇手。
  • 電影《三塊廣告牌》,我們需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講了一位絕望的母親米爾德麗德因女兒安吉拉慘遭殺害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這三塊廣告牌立馬在這個小鎮上掀起了一陣狂風暴雨,一系列的人物捲入其中。,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立馬就去廣告公司製作廣告牌,等觀眾看到廣告內容時,才發現,原來這是一位處於痛苦中的母親。
  • 《三塊廣告牌》:無處安放的憤怒和痛苦,在慈悲和寬容中得到救贖
    是的,憤怒,一個母親因無助和絕望,懟天懟地的憤怒。《三塊廣告牌》講的就是關於憤怒的故事。《三塊廣告牌》以一個母親的追兇問責為切入口,但影片整個故事並沒有專注於尋找兇手,而是圍繞著一位母親、兩位警察和三塊廣告牌展開,從中展現出整個社會赤裸裸的浮躁,把人與人溝通的局限性和憤怒情緒的傳染性表現的淋漓盡致。最終,憤怒和暴力情緒並沒有蔓延下去,導演把這種情緒加上懂得、慈悲和寬容,熬製成一碗雞湯,讓主人公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完成了救贖與自我救贖。
  • 深度解析《三塊廣告牌》人心是善惡相交的
    她是米爾德裡德,一位母親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三塊廣告牌》當我們被通篇的陰鬱緊張感扼住喉嚨無法呼吸的時候,好好思考一下這兩個問題。什麼叫善?什麼又叫惡?誰是受害者?誰又是加害者?
  • 青春影評人 |《三塊廣告牌》——奉愛之名,是善亦可是惡
    三塊廣告牌三個關鍵人物三封遺書《三塊廣告牌》的導演兼編劇馬丁·麥克唐納一貫擅長塑造冷漠、乖張的人物形象,把瑣碎、暴力、流血、黑暗但又不乏幽默元素當成故事主線,而他的《三塊廣告牌》亦是如此。米爾德裡德·海耶斯是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但女兒遇害的案件卻遲遲未曾了結,兇手依然逍遙法外。案件一直都沒有什麼進展,並未喪失為女兒討回公道的希望的她借用三塊廣告牌向負責該案的警長發起質問,並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眾多人物相繼被捲入血腥、暴力的紛爭之中。
  • 這部電影,你看到仇恨,我看到愛
    昨晚看了《三塊廣告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想跟大家聊聊。
  • 高曉松盛讚的《三塊廣告牌》到底是什麼
    在高曉松的《曉說》當中,高曉松重點提到了《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還有國內眾多的明星,也都無償在公眾場合高度評價《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起初以為是電影宣傳需要,後來說的人越來越多,才知道,原來如果你連這部電影都不知道,而且不知道它有多棒的話,會顯得你本身沒有品味,沒有知識,不關心影視圈的動態。
  • 三個廣告牌:黑色幽默底色下的愛與寬恕
    在奉行政治正確的好萊塢,《三個廣告牌》對於政治正確的挑釁、一反套路的情節走向顯得都不是那麼討喜。但這不能影響我對這部電影的推崇,正是因為它的不迎合、不媚俗,才讓影片裡的人物與情感,有了真實的力量。故事的開頭,女主樹了三塊廣告牌質問警察,按理說下一步應該就是揭露警察隊伍的黑暗了;但並不是。警長敬業負責,廣受愛戴,無法破案實在是證據難尋。故事的結尾,dixon抓到了嫌疑犯的實錘 ,按理說下一步應該就是真相大白了;但並不是。兇手仍未確認。追兇還在進行。這個結尾,讓我想到了十二宮和殺人回憶。
  • 《三塊廣告牌》|誰被世界善待
    於是決定去觀看前些日子在奧斯卡頒獎上惜敗給《水形物語》的《三塊廣告牌》。意識到希望越來越渺茫,行動果敢的母親租下了出事地點處的是三塊廣告牌,並向負責這件案子的威洛比局長發出質問。因為這三塊廣告牌,這個小鎮很多人都牽連其中,甚至讓他們的一些生活發了變化。
  • 獲獎無數的《三塊廣告牌》,憑什麼打動你?
    《三塊廣告牌一個痛失愛女的母親,孤注一擲的走上對抗不作為警方的故事,三塊本來無人問津的廣告牌,引發了一連串的血腥事件。這部2017年上映的《三塊廣告牌》,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無數,由馬丁麥克唐納導演,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伍迪哈裡森、山姆洛克威爾等人領銜主演,導演一流,編劇一流,演技一流,電影自然也一流。
  • 《三塊廣告牌》怨恨終究會被平和所替代
    《三塊廣告牌》無疑是我在2018年看過的第一部好電影。三塊廣告牌,三個人,痛恨激發了米爾德裡德的仇恨;怨恨給迪克森帶來了不平和;寬容引發了威洛比的自責。她覺得案子破不了是因為小鎮警員的不作為、警長的失職,所以花高價錢租下離家不遠,天天路過早已廢棄的三塊廣告牌,「姦殺」「還沒抓到兇手?」
  • 《三塊廣告牌》明星抱團力挺 點映0差評上座率滿
    電影《三塊廣告牌》是一個暴力與黑色幽默齊飛的故事,電影講述了米爾德麗德·海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飾)為了替死去的女兒伸張正義公路邊豎起的三塊廣告牌用廣告牌指責當地警察局局長威洛比(伍迪·哈裡森飾)辦案不力,與當地警方對壘,雙方戰鬥則愈演愈烈,不少人被牽扯進來
  •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影片講述了一個為女兒伸張正義的母親,在小鎮的公路上樹立了三塊血淋淋的廣告牌,在這小鎮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矛盾和衝突由此展開。在這一過程中,電影主角不斷受到人性的拷問和反思,最終,愛和寬容化解了一切仇恨,主角完成了個人與周圍世界的和解。導演馬丁·麥克唐納是一名出色的作者型導演,《三塊廣告牌》便是他自編自導的作品。
  • 電影《三塊廣告牌》完整劇本
    1987年美國股災之後,發生在美國密蘇裡州一座小鎮上,米爾德裡德·海耶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飾)是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然而女兒遇害的案件卻遲遲未曾了結,兇手依然逍遙法外。眼看著希望慢慢消逝,但是這位做事果決的母親,與小鎮上碌碌無為的警察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她借用三塊廣告牌向負責該案的警長發起質問,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眾多人物相繼被捲入血腥、暴力的紛爭之中……
  • 三塊廣告牌講述的是什麼故事?結局又是什麼呢?
    本屆威尼斯電影節湧現不少製作精良的好萊塢電影,有腦洞大開的《縮身》,有類型多元的《水形物語》,有集驚悚和暗喻於一身的《母親!》,而馬丁·麥克唐納的新片《三塊廣告牌》,則帶來了一個密蘇裡州的母親向警察局尋仇的故事。
  • 《三塊廣告牌》:道出了多少我們不願承認的人生
    《三塊廣告牌》錯失奧斯卡最佳影片,我既驚訝,又不平,轉念卻有點理解。
  • 《三塊廣告牌》:相比較真相,我們更在乎人心
    這部一舉囊括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獎的《三塊廣告牌》,可以說是國內上映最及時的外語影片之一。 有網友表示看過這部影片之後覺得美國媽媽牛逼死了,比英雄聯盟好看一萬倍。 《三塊廣告牌》演員在獲得金球獎後合影鳳凰娛樂給出的評價是:影片劇本的巧妙反轉,即是將大英雄降落到小人物的身上。這種荒誕的反差,恰恰是小人物身上的堅強,是爆發的愛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