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小學生狀告Google非法收集隱私:官方未予置評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Google又雙叒叕出現隱私問題了,這一次指出問題的是兩位小學生。

近日,據外媒報導,兩名小學生狀告Google非法收集他們的聲音、面部信息以及其他個人身份信息。

訴訟指出:"Google完全控制了'GSuite for Education'服務的數據收集、使用和保留做法,包括通過使用該服務收集到的生物識別數據和其他個人身份信息,並利用這種控制權,不僅秘密和非法地監控和非法地監控兒童,而且在這些兒童的父母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了這樣的操作。"

4月2日,美國北加州聖何塞地方法院受理了這項訴訟。

Google因何被起訴?

訴訟文件中顯示,提起訴訟的兩名小學生化名為HK和JC,他們通過父親Clinton Farwell發起了起訴。

訴訟中提到,Google通過給當地中小學捐贈Chromebook筆記本電腦,Chromebook筆記本電腦是預裝GSuite for Education 的平臺。該套件包括Gmail、Calendar、Drive、Docs、Sheet和其他Google應用程式的學生版本。

為了使用這些應用程式,孩子們必須對著筆記本電腦的錄音設備說話,以及對著筆記本電腦的攝像頭,而基於這樣的方式,Google獲得了大部分孩子的面部信息和聲音信息。

除了收集面部信息和聲音信息外,訴訟中還稱,Google在未獲其父母知悉或同意的情況下,非法收集和存儲孩子的物理位置、訪問的網站、在Google的搜尋引擎中使用的每個搜索詞(以及他們點擊的結果)、在YouTube上看的視頻、個人聯繫人列表等其他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訴訟,超過一半的美國學生使用Google的教育產品,包括伊利諾州的學生,其中大多數不滿13歲。

而伊利諾州之所以發揮作用,是因為它擁有國內最嚴格的生物識別隱私法:生物特徵信息保密法(BIPA)。

BIPA要求私人實體--比如Google--在收集我們的生物特徵之前,首先獲得我們的知情同意,包括面部指紋和聲音指紋。

因此訴狀稱,Google違反了BIPA和美國最嚴格的聯邦網絡兒童隱私法,即「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OPPA)。COPA要求網站和在線服務充分和明確地披露其數據收集、使用和披露做法,並在收集、使用或披露從13歲以下兒童收集的數據之前獲得可核實的父母同意。

如果事實屬實,那麼Google便同時違反了這兩項隱私保護法。

對此,Google拒絕置評。

不是第一次

而這起訴訟並不是Google第一次因其課堂產品招致批評。

今年2月,新墨西哥州總檢察長赫克託爾-巴爾德拉斯(Hector Balderas)起訴Google,稱其通過教育平臺違反了《保護智慧財產權法》。

該訴訟指控Google收集學生的位置、密碼、瀏覽歷史、在Google和YouTube上搜索過的內容、聯繫人名單和語音記錄等信息。

根據新墨西哥州的訴訟,Google教育目前在美國被超過8000萬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使用,其中包括超過2500萬在學校使用Chromebook的人。有趣的是,Google曾公開承諾將認真對待學生隱私,永遠不會為自己的商業目的挖掘學生數據。

而現在看來,Google又要打自己的臉了。

此外,該訴訟還聲稱,2014年4月之前Google一直使用該信息為其廣告業務提供服務,並且該公司已將這些數據存儲在個性化配置文件中,以供每個參加其GSuite for Education計劃的學生使用。它還指控Google沒有適當地披露此類數據收集情況,也沒有給父母提供查看和限制數據收集的方式。

訴訟寫道:這些做法不僅違反聯邦法律,也影響了13歲以下的兒童。儘管有相反的明確表述,但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監視是違反了習慣法中根深蒂固的長期權利以及新墨西哥州對不公平、欺騙性和不道德的商業行為的法定禁止。

這並不是Balderas首次起訴Google。2018年,Balderas因認為Google和其他公司違反兒童隱私法,特別是影響深遠的《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OPPA)條款,而將他們告上法庭。根據法院文件,該訴訟與與Chromebook有關的新訴訟是分開的,並且仍在進行中。

這樣看來,Google在隱私方面還有許多歷史遺留問題。

網友也藉此調侃稱:「Google在洩露隱私方面已經是慣犯了,見慣不怪!」

數據收集與個人隱私難兩全?

那麼,為什麼隱私問題總是圍繞著Google呢?

此前,Google曾給出過一些回應:首先,Google認為數據收集是必要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消息傳遞服務的速度並改進其性能;其次,用戶可以自主控制數據,公司有提供一些提示,可以讓用戶隨時打開或關閉相關工具,並刪除歷史記錄。而Google所說的這些操作,一般會有很複雜的操作流程,大部分人會選擇放棄。

雖然人們對此感到無奈,但這件事也充分說明了在「體驗的便捷性」與「個人隱私」的選擇中做出取捨,實則是一個兩難之選。畢竟,即使Google屢次傳出侵犯用戶隱私的醜聞,依然有70%的美國用戶還會每天使用其產品或服務。

而根據AppBrain的數據,Google課堂在3月初還沒有進入受歡迎應用程式的前100名,然而截至3月28日,它的下載量已超過5000萬次。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10日發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確診病例數超過50萬例,是全球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

不得不承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Google課堂依然是美國學生必不可少的應用之一,但正像訴訟中提到的,被人盯著,終究是惴惴不安。被老師看穿,還是被Google看穿,聽起來都不是什麼安全的事情,但Google必須高度重視隱私問題。

相關焦點

  • 官方回應:不予置評
    阿里巴巴和蝦米方面回應稱不予置評。而接近蝦米音樂的知情人士也透露稱,蝦米音樂並沒有主編這一職位,也無名義上的運營總監。這番說辭似乎在變相否認了傳言的真實性。
  • 工信部下架8款APP:私自收集用戶隱私仍是重災區
    今日工信部官方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對未按照規定完成整改的8款問題App進行下架處理。  工信部下架8款APP  工信部表示,截至目前,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核查復檢,尚有8款APP未按要求完成整改。
  • 傳鬥魚虎牙將合併 鬥魚回應:對此不知情 不予置評
    據新浪科技的消息,今日有媒體報導稱騰訊正推動鬥魚、虎牙兩大直播平臺的合併,北京商報記者就此聯繫到鬥魚方面,對方表示,對此不知情,不予置評。
  • 官方不予置評,網友苦求別關:這是我的青春
    目前,阿里巴巴對此傳言回應:「不予置評。」網友紛紛呼籲:「蝦米給我挺住,這是我的青春!」「我買的10年SVIP會員怎麼辦?」□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蝦米關閉?傳言在風中飄11月29日傍晚,微博認證為「NOVA娛樂主理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相徵」發微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明年1月份關閉。一個時代要結束了嗎?」
  • FTC要求TikTok、FB等解釋如何收集使用用戶數據
    12月15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於當地時間周一宣布,將要求九家科技公司分享它們如何收集和使用用戶數據的信息。圖: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喬·西蒙亞馬遜、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Discorde、Facebook及其子公司WhatsApp、Reddit、Snap、Twitter和谷歌旗下YouTube都接到命令,要求分享有關其收集和使用數據的信息。從收到命令之日起,這些公司有45天的時間做出回應。蘋果和YouTube母公司谷歌等其他科技公司被排除在調查名單之外。
  • Chrome開始完善隱私沙盒功能 去第三方cookies
    在 Chrome 89 Canary 頻道版本中,谷歌新增了名為「隱私沙盒」(Privacy Sandbox)的設置來控制跨瀏覽器追蹤。  「隱私沙盒」的使命是「創建一個尊重用戶以及默認隱私保護的繁榮網絡生態系統」。第三方cookie會追蹤用戶的瀏覽活動。谷歌希望用技術和瀏覽器API取代它們。該公司旨在確保用戶在隱私沙盒生效後仍能獲得相關廣告。
  • 蘋果隱私標籤打臉Facebook:收集信息超級多
    據報導,本周早些時候蘋果更新App Store,裡面開始顯示App收集的用戶數據類型。其中,Facebook收集的信息格外引人關注。App Store標籤顯示Facebook收集多種用戶數據,光是標籤長度就有好幾頁。
  • 檸檬微趣IPO再闖關:收入靠一款小遊戲支撐 非法收集用戶信息多次被...
    透過392頁的招股說明書不難看到,檸檬微趣當前面臨著重重問題,痴迷消除類遊戲導致產品結構過於單一,募投項目《賓果消消消》生命周期已經接近暮年,此外還因涉嫌非法收集用戶信息被多次點名。03涉嫌非法收集用戶信息遭多次點名2020年9月11日,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公布了涉嫌非法收集用戶信息的14款APP,其中《賓果消消消》赫然在列。
  • 極兔速遞因價格戰遭快遞企業聯合封殺 韻達對此不予置評
    對此,財聯社記者致電韻達速遞相關負責人,對方僅稱,公司對此事不予置評。而申通快遞、圓通速遞、極兔速遞方面則並未正面回復相關問題。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透露,極兔速遞進入中國市場後,以拼多多電商件為基本盤,快速佔領二三線城市市場,「通達系」對其進行封殺早已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至於選擇在旺季封殺,是希望避免大規模「價格戰」。
  • 9款APP被指靜默偷拍竊隱私
    原標題:9款APP被指靜默偷拍竊隱私   本報訊(記者 孫奇茹)如果隨意在軟體市場安裝了一款金融借貸APP,在你登錄註冊時,這款軟體可能已經默默打開攝像頭拍下了你的頭像信息,並竊取了你的簡訊、通話記錄等各種隱私信息。
  • 廢機油成了「搖錢樹」,房山查處3處非法收集存儲廢機油黑窩點
    近期,警方查處了3個非法收集存儲廢機油黑窩點,發現廢機油59噸,目前共有46名涉案人員因非法回收、處置廢機油被刑拘。 2020年4月,市公安局環食藥旅總隊在工作中發現:房山一處大院內存在非法收購廢機油窩點。
  • 東莞銀行、廣州銀行等App違規收集用戶信息 被責令整改
    原標題:東莞銀行、廣州銀行等App違規收集用戶信息,被責令整改   近日,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對外表示,近期,209款App被廣東省通信管理局責令整改或關停,其中201
  • 內部郵件和日誌顯示 Google 的隱私設置讓員工也感到困惑不已
    從谷歌為數據收集訴訟中而公開的內部文件來看,他們的隱私政策,不僅用戶沒能搞清楚,連他們自家的工程師都被搞迷糊了。
  • 被告人供述屬於「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情形,應予排除
    ,確認被告人供述屬於「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情形。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其中所規定的「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情形,表明法律對證據的合法性設定了較高的證明標準,增強了人民檢察院對證據合法性的證明責任。
  • 9款APP被指靜默偷拍竊隱私 涉及信用袋等
    原標題:9款APP被指靜默偷拍竊隱私   本報訊(記者 孫奇茹)如果隨意在軟體市場安裝了一款金融借貸APP,在你登錄註冊時,這款軟體可能已經默默打開攝像頭拍下了你的頭像信息,並竊取了你的簡訊、通話記錄等各種隱私信息。
  •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積極辯護,檢察院未予批准逮捕
    積極辯護,檢察院未予批准逮捕作者 劉高鋒律師一、案件概況自2019年始,犯罪嫌疑人(二、初步法律分析(一)行為人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通過會見,我們的初步意見是行為人不構成詐騙罪。因為,在這個案件中,行為人根本不直接收取會員的會費,也不參與所謂計酬的計算,更不參與所謂升職的考量。
  • 百度回應百度網盤破解版開發者被抓 官方:嚴厲打擊侵犯用戶隱私的...
    4月16日消息 據揚州網警巡查執法官方消息,百度網盤破解版Pandownload開發者已被抓,同時百度網盤官方於今日凌晨對此事做出了回應。百度網盤方面表示,官方一直積極配合警方,嚴厲打擊侵犯百度網盤用戶數據隱私的犯罪行為。同時,百度網盤也會持續通過技術不斷提升用戶體驗。
  • 狀告老乾媽的劇情……驚天大逆轉!騰訊:今天中午的辣椒醬突然不香...
    日前騰訊狀告老乾媽欠廣告費老乾媽稱騰訊遭遇詐騙騰訊狀告老乾媽的故事真是驚天大反轉7月1日,貴州貴陽公安雙龍分局通報,3人偽造老乾媽公司印章,冒充該公司市場經營部經理與騰訊籤訂合作協議,目前3人已被刑拘。
  • 26萬男性圍觀未成年人非法視頻!
    目前被害女性多達74人,其中16人為未成年人,最小年齡受害者為年僅11歲的小學生,加害者至少一萬人,而曾經加入過房間共享非法傳播視頻的用戶則多達26萬人。圖片來源:梨視頻下面鴨鴨說一下N號房事件的細節,N號房是代號「godgod」、「watch man」、「博士」三個20多歲的韓國男性創建並運營的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