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電影工作室製作的電影《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講述了一個小女孩腦洞大開的故事。這部電影在上映前試映時,全場 4000 多人都看哭了,裡邊最惹人喜愛的角色就是紫色頭髮的小人 Sadness。
據說這一幕也發生在坎城影展上。隨後鋪天蓋地的影評也都直言,這的確是個催淚彈。美聯社甚至感慨道,「還有誰,比皮克斯還會提醒我們,好好地大哭一場有多暢快?」。
但這並不是第一部讓人淚崩的皮克斯電影。人們也把這種感懷當成最皮克斯最好的認可。
眼淚心理學家用了《飛屋環遊記》的開頭片段——展示了一對戀人從初戀到慢慢老去的橋段,看成人試驗對象到底會不會忍住不哭。雖然所有人都預料到了那些老派的淚點,卻無力控制自己的眼淚。而這一橋段僅僅發生在電影剛開始的十幾分鐘內。
我們會想,哭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皮克斯動畫人物的幼齒「萌」形象——這種大眼睛,圓臉蛋,不成比例地笑的四肢象徵著脆弱,自然會觸及人們內心最柔軟的情感,這種反應被稱為 baby schema ,指的是一種看到嬰兒總是惹人憐愛的情感反應。
也正因為 baby schema,迪士尼把 1920 年代的長相正常的米老鼠及其他卡通人物刻意變得比例誇張,因為迪士尼的卡通畫家也發現,觀眾對這種誇張又可愛的東西更沒有抵抗力。
同時,皮克斯卡通人物巨大的五官也比人類的形象更善於傳達情感。真正讓人無法控制淚點的原因,是我們看到眼前這些可愛又可憐的皮克斯人物,卻發現自己對於拯救他們無能為力。這種「無力感」最容易激發人們的淚腺了。當夾雜了憂傷、恐懼、失望等情緒,配合著無國界的友情、愛情、親情的故事線,人們的淚腺會變得更加發達。
科學家 William Frey 在 1983 年發現,32 % 的成年人會哭的原因跟電影、電視、書籍等有關,因此大人們去看電影的時候,已經有了要大哭一場的期待。更完美的是,在電影院看電影跟在家中洗個淋浴一樣,其實挺適合哭泣的。你可以獨處,在黑暗中也不怕被別人看到哭泣很丟臉。
當然,最終還有個更顯而易見的原因讓人們會哭—— 皮克斯的確很會講故事。
既然找到了會哭的科學依據,下次我們是不是就不會被皮克斯「騙走」眼淚了呢?我好像對此不太樂觀呢。
New York Magazine Why Pixar Movies Make Us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