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都有退步寬平、清淡悠久的處事方式,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糾紛。
名利場中、人際關係的是是非非面前,退一步又如何?爭得 面紅耳赤甚至為了一件小事丟了性命更是得不償失。小事情不忍耐會引發大的禍端,道路窄的地方,如果我們退後一步,豈不是大家都方便通過?
司馬懿因為忍讓扭轉戰局,不戰而勝
我們知道,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作為敵對的雙方,深知對方的實力。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無功而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司馬懿的忍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司馬懿很了解諸葛亮,知道他一無堅強的後盾,二無健康的身體。皇帝昏庸無能,不能為諸葛亮北伐出點子也就算了,還經常拖後腿,讓諸葛亮在前方打仗也為後方操心..兵馬出行,糧草供應必須供應充足,才能保障前方士兵。
但是聰明的司馬懿就是不上當,不管諸葛亮派來的士兵怎麼罵他,不管罵得有多難聽,他就是穩如泰山、充耳不聞。面不改色。倒是司馬懿的手下人忍受不了,主動要求出戰。每次都被司馬懿阻止。
後來,諸葛亮又給司馬懿送來女人的衣服,這下徹底激怒了魏國軍隊的將領和士兵,大家強烈要求跟蜀軍決一死戰。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長途跋涉,將士疲憊,後備儲蓄不足,糧草很難在短時間內運到前線,他們迫切希望採取速戰速決的作戰方式。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用兵如神、計謀智力遠在自己之上,再加上在上方谷被困住,如果不是天降大雨他的命也許早就沒了。
司馬懿多疑是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因為他觀察細緻入微,總能從一些細枝末節推測出事情的本質。他悄悄把蜀軍使者叫來,看似漫不經心甚至有點關心的口吻,實則是在套話。單純的使者還真上當了。一五一十地說,丞相大事小事都要過問,非常操心,累病了,這幾天吃飯都少了很多。了解實情的司馬懿更加沉著冷靜,以靜制動,採取以守為攻的戰略。
因為太過操勞,重病的諸葛亮沒有完成北伐的心願,在軍營中去世。司馬懿因為他的忍讓,不動一兵一卒,取得了勝利。
2.、因為互不謙讓,不留餘地,三個勇士丟了性命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他們三個武藝高強、作戰勇猛,人稱齊國三傑,齊景公很寵他們三個,給他們優厚的待遇。但他們三個有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居功自傲,丞相晏嬰非常擔心,很想除掉他們。
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天,魯昭公來訪。晏子與齊景公等君臣四人坐下談心,三勇士配劍站在堂下,態度依然傲慢,仿佛不把任何人看在眼裡。
大家一邊喝酒一邊聊天,非常開心。晏嬰提議去摘桃子,因為齊國的金桃很出名,總得讓客人嘗嘗鮮。重點來了!七個人,晏嬰故意摘了六個桃,讓三勇士爭搶兩個桃。
果然,這三個人不假思索,都上當了。晏嬰向齊景公提議,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
公孫第一個站出來,說自己打死老虎救了國君,於是他獲得了一個桃。於是公孫得意洋洋的一邊吃桃一邊喝酒,偷偷看旁邊的兩個兄弟,仿佛是在向他們炫耀。
古冶子看見了,很不服氣地說,不就是打死一隻老虎嗎?我為了救國君,可是跳入波濤洶湧的黃河,跟把國君戰馬咬傷的大黿奮戰了一場,為了殺死它,差點丟了性命。難道這還不算大功勞嗎?
齊景公聽後,仿佛回想起了往事,非常感動。多虧了將軍,要不然我的命早就沒了,將軍該吃這個桃子。晏嬰趕緊把這個桃子給了他。
你看,到這時候,桃子也分沒了,風頭也讓兩個兄弟出夠了。自尊心極強的田開疆沒法忍受了。急得大聲爭辯:我當年討伐徐國的時候,可是出生入死,殺了他們的將領,俘虜了5000多士兵,難道連個桃子也不能吃嗎?
晏嬰故意說,桃子分完了,等樹上的熟了再給他。田開疆感覺自己南徵北戰、戰功無數,卻在兩個國君面前被羞辱,他拔劍自刎了。公孫一看田大將軍死了,感覺自己顏面無存,也拔劍自刎了。剩下的古冶子一看兩個大哥都死了,自己怎麼可能獨活?於是也拔劍自刎。
為了兩個桃子,三個勇士丟了性命。晏嬰故意設計,做法不對,但他們三個如果頭腦清醒一點,能夠多一些忍耐,也不至於丟了性命。
相比司馬懿,他們三個的遭遇不知道好了多少。司馬懿天天面對辱罵,都能沉得住氣,怒火攻心仍能冷靜分析。可見,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晏嬰很顯然也對三勇士的性格脾氣了如指掌,知道他們有勇無謀,傲慢又愛爭強好勝,同時又愛講義氣,如果他們中一個死了,另外兩個也活不了。這一招太狠了,真是嘴比刀劍都厲害,殺人於無形。這個真實的例子,也被後人牢記,從中吸取教訓。
3.、禮讓三分是美德,與人方便就是於己方便
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有一天收到了老家來信,說是鄰居吳氏蓋新房子要侵佔他們家地基,要張英無論如何要給家人出氣,不能讓人覺得他們張家朝中無人,好欺負。
張英祖籍安徽桐城,他的三兒子可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張廷玉。以張英的才學、見識、涵養怎麼可能做這樣的事情呢?
張英看到老家的來信,不覺暗暗發笑。這些人,斤斤計較,有什麼意義?於是,他隨筆一揮,寫了一首詩: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書信寄回老家,張英的家人見狀,馬上採取行動,給吳家人讓出三尺。而吳家的人一看,張家並沒有恃強凌弱,自知慚愧,也主動讓出三尺,於是有了六尺巷的典故。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我們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凡成大事者,必然不會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會在小事上糾纏不清,他們都有寬廣的胸懷、遠大的抱負。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你看,六尺巷的故事,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忍耐和謙讓可以化幹戈為玉帛。
4.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智慧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有一次問拾得和尚,如果有人侮我,冷笑我,蔑視我,毀我傷我,嫌我恨我,詭計欺我,該怎麼辦?拾得和尚說,你且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默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結果如何?
你看,這是怎樣一種智慧和大度!人這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就像大自然不會永遠風和日麗、風調雨順一樣,我們我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有時候因為一件小事而計較得不償失。
與別人發生誤會,你忍下來,事情便有了轉機。在漫長的歲月裡,你為了心裡的理想,一個人拼搏,忍受著各種各樣的折磨,過程雖然痛苦,但是你會最終獲得成功。
聰慧如你,有才如你,不管你忍耐多久,總會有出頭的那一天。而且你會發現,你的忍耐力逐年增高,讓你變得更有涵養,更有魅力。
人生好比正弦波,有波峰,有波谷,波峰和波谷隨時都在轉化。在低谷中也能泰然處之的人才是真的有大智慧。當有一天我們走出低谷,回頭看看那些在苦難裡掙扎、寂寞裡執著努力的自己,會特別感謝當初的自己。所有那些歲月,都顯得更加珍貴。
再高的山峰也有攀登到山頂的時刻,再湍急的河流也有跨越的辦法。忍一時委屈,你沒有失去什麼,反而收穫了一份和諧的人際關係,更為廣闊的心靈空間。學會忍耐謙讓,你的人生才能收放自如。
總結:如果我們都有退步寬平、清淡悠久的處事方式,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糾紛。通過三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讓我們理解忍讓的好處,不忍的後果。小事情不忍耐會引發大的禍端,道路窄的地方,如果我們退後一步,豈不是大家都方便通過?能屈能伸才是大智慧,學會忍耐謙讓,人生才能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