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
說起日本平安時代,老規矩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稱之為平安時代?就和奈良時代一樣,因為當時日本的首都從奈良搬遷到了平安京,所以這一段時期被稱之為平安時代,也可以稱之為平安京時代(以當時首都地名命名)。
其次,我們在對應一下此時所對應的中國朝代是哪一段時期?平安時代時長長達400年,對應中國的唐末、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其實南宋直至1279年滅亡。
上一篇我們說過日本的奈良時代,雖然奈良時代可說的話題有很多,但是平安時代更值得一提。因為這是日本最後一個歷史朝代,因為平安時代結束後,日本正式進入幕府時期,屬於西方意義上的封建時代。
這裡我們只是順便提一下西方意義上的封建和中國式封建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辛亥革命之前2000多年都被稱之為封建朝代,天下為公,官員吃公糧,百姓納國稅。早就有了公私之分!另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有的官員都需要經過一定的制度層層選拔,效忠於皇帝陛下。
不過在西方,每一個階層是分層級的,上級只能管理下級,不能管理到下下級,而且這種管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歐洲貴族世襲罔替,土地私有,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們「聽調不聽宣」。皇帝陛下如果要強來,那麼他們很可能用刀槍說話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西方是不可能的!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歐洲不能統一的原因吧!
好!這隻做課外閱讀,接下來我們正式講日本的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第一任天皇就是桓武天皇,這是一個很有報復心的天皇。在奈良時代,日本佛教日益強大,甚至影響皇權,或者說皇權的統治離不開佛教的影響。所以桓武天皇即位之初,就決定要遷都,離開佛教勢力龐大的奈良,遷都至平安京。
桓武天皇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除了遷都,他在積極維護法制,刷新吏治,改革制度,改良軍制,開疆擴土等等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此時期的其他天皇也都積極進行了改革,整頓機構,提高工作效率。
不過,與此同時,地方豪強也日益強大,甚至威脅中央。朝中貴族更是涉入了攝關政治,以大化改新功臣自居的藤原家勢力最為顯著。
之前我們說過,日本天皇在奈良時代的時候,每一任天皇必須流有藤原家族的血液,所以出現了很多近親結婚的現象,以至於很多日本天皇壽命不長,身體殘疾。到了平安時代,年幼的日本天皇,也帶有藤原家族的血液,需要有人攝政治國,那麼藤原家族扶搖直上,一家獨大,獨攬朝綱。雖然後期藤原家族內部也出現多次內鬥,不過日本政治的核心還是牢牢掌握在藤原家族手裡。
後來隨著藤原家的內鬥,平氏、源氏的崛起,日本各個貴族也出現了互相爭鬥的現象。這也為後期日本歷史朝代的結束,封建時代的開始,奠定了基礎。
在宗教上,在中國隋唐時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也引進了中國佛教。佛教在日本也被日本化,並且日益強大,影響了本土宗教神道教,神道教一直處於邊緣地位。不過在平安時代後期,日本本土文化得到了宣揚,神道教從此復活並開始盛行。
在建築上,由於遷都,所以很多建築再次興建,不過由於收到唐文化的影響,日本的建築風格一直是唐風建築。各類建築和雕刻都是唐朝風格!
在其他方面,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的隋朝,日本的音樂也是採用中國隋唐古風,日本的書法也是採用中國的書法。
在整個平安時代,雖然唐朝到了末期,日本隨之派遣的使者減少,不過在文化上和其他方面的學習日本一直都是緊跟中國步伐,略有改動形成日本風格。
那麼我們要了解日本歷史,需要了解平安時代的什麼呢?
主要是兩點,第一平安時代是日本最後一個歷史朝代,從此以後日本進入歐式封建時代。第二平安時代日本貴族崛起,為後期進入歐式封建時代奠定了基礎。
在了解日本系列的文章裡,作者主要為讀者梳理一個了解日本歷史的框架,並不是詳細的日本歷史事件或者人物。
因為對於想要了解日本歷史的讀者來說,第一步並不是要一個個詳細的事件去陳述,而是先給讀者建立一個框架。即:了解日本時代的順序,以及時代的大致特點。另外了解日本各個時代所對應的中國朝代,這樣更方便研究和記憶日本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