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近些年手遊陰陽師的熱度持續不減,想必大多數人對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了解,都是來自對遊戲背景設定的認知吧?尤其是日本陰陽師這一特殊的團體,更仿佛成為了平安時代的一個特定符號。
不過,雖然日本平安時代的「神鬼」之事著實為天馬行空的,但平安時代之所以能夠如此出名,則是由於自西元794年桓武天皇由平城京(今日本奈良)遷都至平安京(今日本京都地區)後,受奈良時代全面向大唐帝國學習的影響,直至平安時代開始,自大唐傳入的「唐風」逐漸同日本本土的「國風」相結合,從而在各個領域湧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政治及文化現象,對日本之後的文化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平安時代的「神鬼」與唐風的影響密切相關
既然提到了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也不妨解釋一下為何平安時代下充斥著豐富的「神鬼」色彩。首先,桓武天皇遷都的重要原因,並非如小說遊戲中說的那樣,是因為舊都平城京不堪妖魔侵擾,才重新選址平安京作為國都。
實際上,由於奈良後期,天皇與貴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為了削弱這股日益強大的貴族勢力,桓武天皇才最終決定遷都。這一舉措,同大明王朝朱棣為了削弱南方臣子,從而選擇遷都北京的原因大相逕庭。
桓武天皇畫像
其次,由於平安時代是一個「唐風」同「國風」並存,且並行融合發展的時代,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也同自大唐傳入的佛教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宗教共生形式,這也為日本平安時代下「神鬼」傳說的大量出現創造了一定的宗教基礎,即日本宗教史上的「神佛習合」階段。
至於最後一個原因,在我以後的文章中也會詳細介紹,那就是由於「物語文學」的出現,作者通過所見所聞,再將民間的傳說神話及個人感悟融合在一起,使得物語文學逐漸成為了日本古典文學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影響深遠,也為平安時代平添了一副神秘的「神鬼」面紗。
奈良時代為根基,平安時代為繁花
不過,在對平安時代下的「唐風」洗禮進行介紹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平安時代的「前史」,即為何平安時代能夠為唐風的傳入和融合創造如此夯實的基礎。要知道,早在西元7世紀,經過對古代中國文化的汲取,日本國內就已經出現了正統和蠻夷的意識區分,即古中國的「華夷意識」。
而在那一時期,大和朝廷並沒有完全統一日本列島,北面有蝦夷勢力割據,南面則有隼人部落聚集,所以日本中央朝廷在當時所採取的政策,便是一方面不斷徵戰開拓疆土,另一方面又將自大唐學習而來的政治文化向全國推行。
不僅如此,之後,日本又根據唐朝的行政劃分制度,對全國疆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劃分,而這些行政劃分的舉措,哪怕到了今天,在日本也仍舊有所保留。比如古日本將全國劃分為五畿(類似古中國的京畿地區,主要包括:大和、河內、山城、和泉、摂津)七道(類似行省,包括:西海道、南海道、東海道、北陸道、東山道、山陰道、山陽道。至於我們所熟知的北海道,則是在明治政府時期才設立下來的,時間較晚)。
而且,除了對全國進行整體的行政劃分外,還對具體的區域實行「條理制」,即細分行政區域。想要詳細了解日本這一行政區域的劃分,我們可以用現今我國的行政劃分來進行對比。我國的行政劃分的大小為:省——市——縣——鎮——鄉——村,而在日本則為:町——丁目——番地。現今日本所留存下來的某某町之類的名號,就是自古時流傳下來的。
直到後來日本遷都奈良平城京(西元710年),正如前文說的那樣,開啟了向大唐全面學習的「奈良時代」,其中就連平城京的規模和構造,也大致同長安相仿(基本呈正方形,總面積約為長安城的四分之一)。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國古代的都城建造都有用來抵禦外敵的高牆,但日本的都城四周不存在高聳的城牆。
此外,日本民間歌謠「和歌」發展的高峰,也出自這一時代,其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萬葉集》(由大師大伴家持編纂,總分二十卷)的出現。由於《萬葉集》是全文由「漢字」書寫而成,收錄詩歌約為四千五百餘首,所以也被視為唐風傳入的重要標誌。
「至於這裡的「漢字」為何用引號,則是因為《萬葉集》中的漢字並非漢字的本來含義,而是用以為日語注音的文字,如拼音一般。但與此同時,這一時期類似這種為日語注音的漢字已經較為固定,成為了日文書寫的開端。所以日本假名發展中著名的「萬葉假名」(共八十八個),也由此得名。」
所以說,正是由於奈良時代,日本向大唐文化的不斷汲取和吸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歷史背景和規模,再加上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又完成新的飛躍,更為之後平安時代繁榮的文化盛景開闢了嶄新的道路和天地。根據史學家吉川真司的觀點:唐風不是「和」與「漢」的互相排斥,而是在天皇統治的理念中,使「唐」範疇化並佔有一定地位。似如此理解「唐風」才有意義。因此,政治上的開明理念,也為唐風同和風的交織融合創造了基礎。
那麼,平安時代的日本,究竟受到了唐風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唐風同和風相互交融發展的呢?
受唐風影響,平安時代文學藝術得到蓬勃發展
先說最為重要的一項,即平安時代出現的日本正史「六國史」。其實早在平安時代之前,日本在正史記錄的領域十分蒼白,除了一本《日本書紀》之外,再無任何一部像樣的正史書籍。而受唐文化的影響,平安時代的歷史學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就在於《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五本正史的相繼問世,與前面的《日本書紀》合稱為日本「六國史」。因此,也有不少學者戲稱,在平安時代之前,日本不存在「正史」一說。
其二便是另一部著名和歌文學《古今和歌集》的出現。現今日本國歌《君之代》,便是源自西元905年,由紀貫之收錄入《古今和歌集》中的《我之君》改寫而成。雖然《君之代》的編曲工作早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但直至二十世紀末,日本通過的《國旗國歌法》,才最終確定下了《君之代》作為日本國歌的合法地位。另外,《古今和歌集》的出現,也被史學家視為國風文化現象中的首要代表作品。
其三,受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日本平安時代也逐漸形成了兩部樂舞,即唐樂和高麗樂。現今日本仍舊流傳下來的雅樂藝術,便是建立在唐樂和高麗樂的基礎之上。而類似琴、笛、簫、瑟、尺八、琵琶等由大唐傳入的樂器,在日本民間,尤其是皇室貴族之間尤為盛行,而在如今現存下來的雅樂藝術代表作之一《御遊》,所表現出的正是這樣現象。
其四,日本「日記文學」和「隨筆文學」相繼問世。「日記文學」中以《土佐日記》、《蜻蛉日記》、《和泉式部日記》、《紫式部日記》、《更級日記》等為代表,其中的《土佐日記》則是日本文學史上第一部完全由日文撰寫而成的作品。
之所以稱之為「日記文學」,則是因為這一文學體裁的記錄形式主要以日記體為主。而在「隨筆文學」領域,則以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這裡所謂的「草子」,就是日本隨筆的代稱。而之所以稱之為隨筆,主要是因為這一題材的內容多數由毫不相關的雜文構成,卻融入了作者本人對事物的思考和感悟,與多以敘述為主的「日記文學」有著明顯區分。
其五,日本平安時代逐漸形成的「物語文學」,在日本古典文學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順帶說一句,日本物語文學的產生,主要是受到了我國古代六朝時期及隋唐傳奇文學發展的影響。由於那一時期我國的文學體裁較為新奇,所以對日本物語文學也造成了兩種不同風格的影響。一種是以《竹取物語》為代表的虛構物語,另一種則是以《大和無語》、《伊勢物語》為代表的歌物語。
而日本物語文學的巔峰,則是由日本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紫式部所創作的《源氏物語》。由於《源氏物語》綜合了物語文學的兩種風格,推陳出新,為之後日本散文文學的出現開闢了道路。
總結:
因此,平安時代之所以能夠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想必各位已經有所瞭然了。但更為重要的是,平安時代雖然處處充斥著唐風的身影,但在其唐風原本的基礎上,日本本土的和風也同樣盛行,並與唐風形成了完美的融合,為之後日本文學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