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了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收藏有超過兩萬小時戰爭紀錄素材的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聯合《指環王》電影的導演彼得·傑克遜製作了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作為技術狂人的傑克遜通過利用膠片上色和3D技術,力圖用館藏的老膠片與老兵們的敘述,還原那個殘酷年代的戰爭生活。
《他們已不再變老》(2018)
電影在北美影院上映後收穫了1700萬美元的票房佳績,也再次讓膠片上色這項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技術回到了大眾視野;巧合的是,一款能夠將黑白照片「轉換」成彩色的軟體也在近期開始在社交網絡中流行。膠片上色這項技術帶來的影響和爭議,以及其本身的意義也再次得到了討論。
事實上,這部《他們已不再變老》遠非第一部運用膠片上色技術製作的戰爭紀錄作品,甚至於,「彩色」與「高清」一直以來都是戰爭紀錄片的一大噱頭。
而早在2003年,英國的電視臺就利用數字上色技術,製作了第一套完整講述一戰歷史的7集電視片,就叫《彩色一戰》(World War I in Color),並請到了著名演員肯尼斯·布拉納擔任旁白。
《彩色一戰》(2003)
其它不少著名的紀錄片劇集,比如1999年的《彩色二戰》、2011年的《高清越戰》等,也都把這些技術上的噱頭印在其片名中。
《高清越戰》(2011)
在開場白中,隨著一幅幅黑白影像「神奇」地變為彩色,布拉納介紹到:「一戰,一直以來都只存在於黑白膠片中,因為那是唯一能夠記錄當時狀況的影像載體,但這並不是現實,戰士們經歷的一切,都是彩色…… 戰場的綠色,泥地的棕色,火焰的金黃……」 這些旁白無處不顯現著製作者對於這一技術的自豪,因為他們認為這便是他們的「現實主義」。
2
鑑於在我們生活的現實邏輯中,彩色意味著真實,那麼所有這些將黑白膠片上色處理的嘗試都是為了試圖往這個真實的方向靠攏,而幾乎所有影像的技術革新:高速率、3D(傑克遜的《霍比特人》是首部用高速率拍攝的商業劇情片),都無一例外是在做同樣的嘗試。
而在那個只有黑白膠片的時代,諸如喬治·梅裡愛這樣的早期電影人已經通過手繪膠片的方式把色彩加入到影像中;而最著名的早期膠片上色的案例,正是愛森斯坦的巨作《戰艦波將金號》高潮部分時出現的被染色的紅旗,強烈的政治煽動性不言而喻。
《戰艦波將金號》(1925)
到了1970年代,數字上色技術的出現讓更加複雜的膠片上色成為了可能。在電腦上,為了「還原」一幅黑白影像的顏色,技術人員首先需要劃分出場景中的第一格畫面中所有存在的色塊,隨後將每一個色塊根據一系列標準進行上色。這些標準包括:1. 常識性的色彩,比如皮膚、火焰或者森林的顏色;2. 所有需要考證原始資料的顏色,比如鏡頭中出現的服裝、道具的顏色等等。
在劃分出了每個色塊所需的顏色後,再由電腦對整個場景進行掃描,而如果在掃描中鏡頭中出現了新的元素,則還需要對這個元素進行單獨選色。和電影修復一樣,通常這樣的工作需要逐格完成,極其費時費力,而對於《他們已不再變老》中這樣的超過一百年歷史的老舊膠片,工作量更是難以想像。
數字上色的出現一度引發了一場電影上色的風潮,在維基百科中,就列出了上百部在當時經過上色的影片,其中不乏影史名作,諸如《卡薩布蘭卡》、《生活真美好》、霍華德·霍克斯的《夜長夢多》和《育嬰奇譚》、約翰·福特的西部片名作《關山飛渡》等等,甚至不少彩色片時期的黑白片,比如羅梅羅的經典殭屍邪典片《活死人之夜》也推出了上色版。
《活死人之夜》(1968)
在1980年代,媒體大亨Ted Turner旗下的特納娛樂就這樣出資重製了上百部影片,甚至在1989年意圖要推出《公民凱恩》的彩色版。
如此的改造行為引發了大量爭議,很快變成了一種對於電影作者性和對黑白電影本身的維護,因為膠片上色無疑會毀掉電影人專門為了黑白格式所創造的光影效果,尤其對於本身大多注重黑白質感的黑色電影(film noir)而言,堪稱天大的罪惡。誰能想像《凱恩》中肅殺冷酷的宮殿、檔案室被上色後會變成什麼可笑的樣子。
《公民凱恩》(1941)
在1986年,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與吉恩·西斯科爾在他們的電視節目《西斯克爾&伊伯特談電影》中專門騰出一集批判膠片上色,炮轟其為「好萊塢的新興破壞產業」,並半開玩笑地說:「並沒有人真的在乎《卡薩布蘭卡》中英格麗·褒曼的上衣是什麼顏色。」
《卡薩布蘭卡》(1942)
西斯克爾和伊伯特在節目中指出,上色版電影完全只是一群無腦商人借著相關版權法律缺失的空子,以所謂的彩色博人眼球來獲取金錢利益的醜惡行為。
執導了《馬爾他之鷹》、《夜闌人未靜》等黑色電影名作的約翰·休斯頓,在得知特納對他們作品的侵害後,也聯合起美國導演工會的不少成員對此表示抗議。至於《凱恩》的上色計劃,更是在遭包括威爾斯女兒等人的大量批評後,被完全終止。不過即便如此,依舊有不少黑白電影在之後的幾十年中被發行上色的版本。
3
所以,回到這部《他們已不再變老》,以及這麼多經過上色處理的戰爭紀錄片,是不是紀錄片就可以通過上色呈現所謂的「真實」了呢?
誠然,紀錄片中引用歷史影像並不涉及到對黑白片作者性的保護,而從80年代到21世紀,數字上色的技術確實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甚至在《彩色一戰》中呈現的彩色,和傑克遜的電影中的彩色,已經在技術水準上並無太大差別。所以,是什麼讓《他們》在如今從這些紀錄片中脫穎而出,而重點則是,作為一種藝術選擇,給黑白影像上色真的能代表真實嗎?
顯然,《他們》是一部為了電影院體驗而設計的電影,以此和以講述歷史為主的電視系列片劃清了界限。它的開場像極了傑克遜自己的《指環王》電影:黑底白字的開場字幕、悠揚的音樂、老兵的講述……
鑑於《指環王》本身便以霍比特人比爾博寫作回憶錄開始,那麼《他們》更加可以稱之為一部一戰老兵的回憶錄,甚至我們可以說,傑克遜正是用了讓《指環王》如此成功的史詩敘事結構來構造了整部紀錄片。
和《彩色一戰》不同的是,傑克遜的電影中只出現了超過100位戰時老兵的採訪錄音,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旁白,也幾乎沒有關於一戰歷史背景的介紹,也更沒有在正片中刻意加入任何吹噓上色技術的文字(即便電影宣傳時自然以其作為賣點)。
影片也沒有在一開場就急於展現上色後的彩色影像,而是以黑白無聲的素材開始,一直到電影第25分鐘,戰士們進入前線,才非常儀式感地將4:3的黑白畫面放大「變」為16:9畫幅的彩色。影片並不科普歷史,更多是在展現一位位普通士兵們從自告奮勇的參軍,到在營地與戰壕間的生活圖景和衣食住行。
電影完全由歷史素材和戰時的漫畫構成,必須承認,修復後的影像不論是黑白還是彩色部分,對於這些拍攝於1914-1918年間的素材而言,除了數字處理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果凍效應,畫質都已經臻於完美,觀看影片時,觀眾很快就不必再費力地去留意影像中的人工痕跡。
隨著黑白變成彩色的同樣還有聲音,電影極度細緻地將所有上色的戰爭素材進行了重新配音,重新演繹的士兵的對話閒聊、腳踏在泥土中的聲音、槍炮的轟鳴等等,一切都力圖讓觀影體驗變得更加「真實」。
老兵的回憶旁白貫穿了整部電影,也是連結其「敘事」的主要元素。不誇張的說,本片可能更是一部應該去「聽」的影片,其環境音之精準立體,讓人完全無法察覺任何後期的痕跡。
那麼,在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後,傑克遜的電影是否能證明膠片上色技術確實對塑造「真實」存在真正的意義了呢?或許答案依舊是否定的,影片由黑白轉為彩色的瞬間確實令人震撼,但技術的效應卻未能一直延續到影片的全部。
或許可以借用電影史學家大衛·波德維爾在討論戈達爾的3D實驗片《再見語言》時,就3D技術的言論來解釋(《他們》在北美也上映了3D版,筆者這裡只看了2D版,則不專門就本片的這個方向進行討論)。
他表示,大多數的3D電影的兩大癥結在於:1. 一般的3D影像並不能真正模仿真實的空間,看著更像是一堆2D的影像有距離地層疊在一個立體的盒子裡;2. 3D真正的效果非常有限,在電影開始時,觀眾確實會對3D電影那種異樣的視覺假象變得敏感,但隨著影片進行,觀眾在心理上適應了新的環境後,3D似乎就不再這麼生動立體了,更別提製造更震撼的視覺效果了,因為它無法隨時刷新觀眾的視覺敏感度。
我認為波德維爾的話也可以用來放入本片中黑白轉換彩色的語境中,畢竟再精確的上色,觀眾永遠不可能真正看到所謂「戰士們經歷的真實」,而隨著觀眾對這個環境的習慣,自然就不再會對它感到敏感。
或許這正是為什麼,在這麼多關於戰爭的紀錄片中,最能被電影史記住的,反而是朗茲曼的《浩劫》,一部完全不使用資料影像,而是純靠口述而拍成的影片:我們能看到的,僅僅有經歷過燦慘烈歷史的一幅幅臉龐和他們漫長的講述。
《浩劫》(1985)
在《他們已不再變老》中,影像和口述各佔了紀錄片的一半。我在觀影時一開始打開了字幕,但我意識到自己一直不由自主地盯著字幕中的旁白文字,而最終不得不選擇關掉字幕來更好地觀看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但與此同時,潦草地聆聽又讓完全吸收老兵旁白成了某種不可能。
影片呈現的影像資料確實是異常寶貴,但從電影的角度,就我個人的觀看而言,它依舊不是一次真正「沉浸」的體驗。或許剔除旁白會更好?或許它應該由純粹的影像組成?
它無疑是一部必要的歷史片,但從電影層面上,我很懷疑它是否有超越於科普歷史這個層面上的「真實」,畢竟《波將金號》中的那一點震懾人心的紅,絕非為了模仿真實而存在。
引用:
Film coloriz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m_colorization#Hand_colorization
List of black-and-white films that have been colorize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lack-and-white_films_that_have_been_colorized
History of frame rates in cinem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gh_frame_rate#History_of_frame_rates_in_cinema
「Siskel & Ebert & The Movies-Colorization, Hollywood's New Vandalism (1 of 4)」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T1DkBOnqo
ADIEU AU LANGAGE: 2 + 2 x 3D - by David Bordwell
http://www.davidbordwell.net/blog/2014/09/07/adieu-au-langage-2-2-x-3d/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中國人面對苦難的生存哲學,都在《地久天長》裡
一部中國片的韓國版,打破了所有韓國票房記錄,說明什麼?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