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這件事,比拍出《指環王》系列更讓我尊敬

2021-02-25 虹膜

1

為了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收藏有超過兩萬小時戰爭紀錄素材的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聯合《指環王》電影的導演彼得·傑克遜製作了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作為技術狂人的傑克遜通過利用膠片上色和3D技術,力圖用館藏的老膠片與老兵們的敘述,還原那個殘酷年代的戰爭生活。

《他們已不再變老》(2018)

電影在北美影院上映後收穫了1700萬美元的票房佳績,也再次讓膠片上色這項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技術回到了大眾視野;巧合的是,一款能夠將黑白照片「轉換」成彩色的軟體也在近期開始在社交網絡中流行。膠片上色這項技術帶來的影響和爭議,以及其本身的意義也再次得到了討論。

事實上,這部《他們已不再變老》遠非第一部運用膠片上色技術製作的戰爭紀錄作品,甚至於,「彩色」與「高清」一直以來都是戰爭紀錄片的一大噱頭。

而早在2003年,英國的電視臺就利用數字上色技術,製作了第一套完整講述一戰歷史的7集電視片,就叫《彩色一戰》(World War I in Color),並請到了著名演員肯尼斯·布拉納擔任旁白。

《彩色一戰》(2003)

其它不少著名的紀錄片劇集,比如1999年的《彩色二戰》、2011年的《高清越戰》等,也都把這些技術上的噱頭印在其片名中。

《高清越戰》(2011)

在開場白中,隨著一幅幅黑白影像「神奇」地變為彩色,布拉納介紹到:「一戰,一直以來都只存在於黑白膠片中,因為那是唯一能夠記錄當時狀況的影像載體,但這並不是現實,戰士們經歷的一切,都是彩色…… 戰場的綠色,泥地的棕色,火焰的金黃……」 這些旁白無處不顯現著製作者對於這一技術的自豪,因為他們認為這便是他們的「現實主義」。

2

鑑於在我們生活的現實邏輯中,彩色意味著真實,那麼所有這些將黑白膠片上色處理的嘗試都是為了試圖往這個真實的方向靠攏,而幾乎所有影像的技術革新:高速率、3D(傑克遜的《霍比特人》是首部用高速率拍攝的商業劇情片),都無一例外是在做同樣的嘗試。

而在那個只有黑白膠片的時代,諸如喬治·梅裡愛這樣的早期電影人已經通過手繪膠片的方式把色彩加入到影像中;而最著名的早期膠片上色的案例,正是愛森斯坦的巨作《戰艦波將金號》高潮部分時出現的被染色的紅旗,強烈的政治煽動性不言而喻。

《戰艦波將金號》(1925)

到了1970年代,數字上色技術的出現讓更加複雜的膠片上色成為了可能。在電腦上,為了「還原」一幅黑白影像的顏色,技術人員首先需要劃分出場景中的第一格畫面中所有存在的色塊,隨後將每一個色塊根據一系列標準進行上色。這些標準包括:1. 常識性的色彩,比如皮膚、火焰或者森林的顏色;2. 所有需要考證原始資料的顏色,比如鏡頭中出現的服裝、道具的顏色等等。

在劃分出了每個色塊所需的顏色後,再由電腦對整個場景進行掃描,而如果在掃描中鏡頭中出現了新的元素,則還需要對這個元素進行單獨選色。和電影修復一樣,通常這樣的工作需要逐格完成,極其費時費力,而對於《他們已不再變老》中這樣的超過一百年歷史的老舊膠片,工作量更是難以想像。

數字上色的出現一度引發了一場電影上色的風潮,在維基百科中,就列出了上百部在當時經過上色的影片,其中不乏影史名作,諸如《卡薩布蘭卡》、《生活真美好》、霍華德·霍克斯的《夜長夢多》和《育嬰奇譚》、約翰·福特的西部片名作《關山飛渡》等等,甚至不少彩色片時期的黑白片,比如羅梅羅的經典殭屍邪典片《活死人之夜》也推出了上色版。

《活死人之夜》(1968)

在1980年代,媒體大亨Ted Turner旗下的特納娛樂就這樣出資重製了上百部影片,甚至在1989年意圖要推出《公民凱恩》的彩色版。

如此的改造行為引發了大量爭議,很快變成了一種對於電影作者性和對黑白電影本身的維護,因為膠片上色無疑會毀掉電影人專門為了黑白格式所創造的光影效果,尤其對於本身大多注重黑白質感的黑色電影(film noir)而言,堪稱天大的罪惡。誰能想像《凱恩》中肅殺冷酷的宮殿、檔案室被上色後會變成什麼可笑的樣子。

《公民凱恩》(1941)

在1986年,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與吉恩·西斯科爾在他們的電視節目《西斯克爾&伊伯特談電影》中專門騰出一集批判膠片上色,炮轟其為「好萊塢的新興破壞產業」,並半開玩笑地說:「並沒有人真的在乎《卡薩布蘭卡》中英格麗·褒曼的上衣是什麼顏色。」

《卡薩布蘭卡》(1942)

西斯克爾和伊伯特在節目中指出,上色版電影完全只是一群無腦商人借著相關版權法律缺失的空子,以所謂的彩色博人眼球來獲取金錢利益的醜惡行為。

執導了《馬爾他之鷹》、《夜闌人未靜》等黑色電影名作的約翰·休斯頓,在得知特納對他們作品的侵害後,也聯合起美國導演工會的不少成員對此表示抗議。至於《凱恩》的上色計劃,更是在遭包括威爾斯女兒等人的大量批評後,被完全終止。不過即便如此,依舊有不少黑白電影在之後的幾十年中被發行上色的版本。

3

所以,回到這部《他們已不再變老》,以及這麼多經過上色處理的戰爭紀錄片,是不是紀錄片就可以通過上色呈現所謂的「真實」了呢?

誠然,紀錄片中引用歷史影像並不涉及到對黑白片作者性的保護,而從80年代到21世紀,數字上色的技術確實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甚至在《彩色一戰》中呈現的彩色,和傑克遜的電影中的彩色,已經在技術水準上並無太大差別。所以,是什麼讓《他們》在如今從這些紀錄片中脫穎而出,而重點則是,作為一種藝術選擇,給黑白影像上色真的能代表真實嗎?

顯然,《他們》是一部為了電影院體驗而設計的電影,以此和以講述歷史為主的電視系列片劃清了界限。它的開場像極了傑克遜自己的《指環王》電影:黑底白字的開場字幕、悠揚的音樂、老兵的講述…… 

鑑於《指環王》本身便以霍比特人比爾博寫作回憶錄開始,那麼《他們》更加可以稱之為一部一戰老兵的回憶錄,甚至我們可以說,傑克遜正是用了讓《指環王》如此成功的史詩敘事結構來構造了整部紀錄片。

和《彩色一戰》不同的是,傑克遜的電影中只出現了超過100位戰時老兵的採訪錄音,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旁白,也幾乎沒有關於一戰歷史背景的介紹,也更沒有在正片中刻意加入任何吹噓上色技術的文字(即便電影宣傳時自然以其作為賣點)。

影片也沒有在一開場就急於展現上色後的彩色影像,而是以黑白無聲的素材開始,一直到電影第25分鐘,戰士們進入前線,才非常儀式感地將4:3的黑白畫面放大「變」為16:9畫幅的彩色。影片並不科普歷史,更多是在展現一位位普通士兵們從自告奮勇的參軍,到在營地與戰壕間的生活圖景和衣食住行。

電影完全由歷史素材和戰時的漫畫構成,必須承認,修復後的影像不論是黑白還是彩色部分,對於這些拍攝於1914-1918年間的素材而言,除了數字處理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果凍效應,畫質都已經臻於完美,觀看影片時,觀眾很快就不必再費力地去留意影像中的人工痕跡。

隨著黑白變成彩色的同樣還有聲音,電影極度細緻地將所有上色的戰爭素材進行了重新配音,重新演繹的士兵的對話閒聊、腳踏在泥土中的聲音、槍炮的轟鳴等等,一切都力圖讓觀影體驗變得更加「真實」。

老兵的回憶旁白貫穿了整部電影,也是連結其「敘事」的主要元素。不誇張的說,本片可能更是一部應該去「聽」的影片,其環境音之精準立體,讓人完全無法察覺任何後期的痕跡。

那麼,在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後,傑克遜的電影是否能證明膠片上色技術確實對塑造「真實」存在真正的意義了呢?或許答案依舊是否定的,影片由黑白轉為彩色的瞬間確實令人震撼,但技術的效應卻未能一直延續到影片的全部。

或許可以借用電影史學家大衛·波德維爾在討論戈達爾的3D實驗片《再見語言》時,就3D技術的言論來解釋(《他們》在北美也上映了3D版,筆者這裡只看了2D版,則不專門就本片的這個方向進行討論)。

他表示,大多數的3D電影的兩大癥結在於:1. 一般的3D影像並不能真正模仿真實的空間,看著更像是一堆2D的影像有距離地層疊在一個立體的盒子裡;2. 3D真正的效果非常有限,在電影開始時,觀眾確實會對3D電影那種異樣的視覺假象變得敏感,但隨著影片進行,觀眾在心理上適應了新的環境後,3D似乎就不再這麼生動立體了,更別提製造更震撼的視覺效果了,因為它無法隨時刷新觀眾的視覺敏感度。

我認為波德維爾的話也可以用來放入本片中黑白轉換彩色的語境中,畢竟再精確的上色,觀眾永遠不可能真正看到所謂「戰士們經歷的真實」,而隨著觀眾對這個環境的習慣,自然就不再會對它感到敏感。

或許這正是為什麼,在這麼多關於戰爭的紀錄片中,最能被電影史記住的,反而是朗茲曼的《浩劫》,一部完全不使用資料影像,而是純靠口述而拍成的影片:我們能看到的,僅僅有經歷過燦慘烈歷史的一幅幅臉龐和他們漫長的講述。

《浩劫》(1985)

在《他們已不再變老》中,影像和口述各佔了紀錄片的一半。我在觀影時一開始打開了字幕,但我意識到自己一直不由自主地盯著字幕中的旁白文字,而最終不得不選擇關掉字幕來更好地觀看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但與此同時,潦草地聆聽又讓完全吸收老兵旁白成了某種不可能。

影片呈現的影像資料確實是異常寶貴,但從電影的角度,就我個人的觀看而言,它依舊不是一次真正「沉浸」的體驗。或許剔除旁白會更好?或許它應該由純粹的影像組成?

它無疑是一部必要的歷史片,但從電影層面上,我很懷疑它是否有超越於科普歷史這個層面上的「真實」,畢竟《波將金號》中的那一點震懾人心的紅,絕非為了模仿真實而存在。

引用:

Film coloriz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m_colorization#Hand_colorization

List of black-and-white films that have been colorize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lack-and-white_films_that_have_been_colorized

History of frame rates in cinem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gh_frame_rate#History_of_frame_rates_in_cinema

「Siskel & Ebert & The Movies-Colorization, Hollywood's New Vandalism (1 of 4)」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T1DkBOnqo

ADIEU AU LANGAGE: 2 + 2 x 3D - by David Bordwell

http://www.davidbordwell.net/blog/2014/09/07/adieu-au-langage-2-2-x-3d/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中國人面對苦難的生存哲學,都在《地久天長》裡

一部中國片的韓國版,打破了所有韓國票房記錄,說明什麼?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相關焦點

  • 霍比特人&指環王系列大掃盲,一下子都明白了.
    正是指環王系列讓託爾金成為稱為舉世聞名的文壇巨匠,他的子孫到現在都完全可以靠它的版權吃喝不愁,霍比特人和指環王賣出的版權光電影就共改編成了六部,大家自己算算有多掙錢吧。老託爾金還歷時幾十年,陸陸續續寫了另一部巨著《精靈寶鑽》,並不斷的續寫和完善。託老去世後,他的後代整理成書。這套書我沒看過,聽說中國人很難懂,但是看懂的話會覺得比指環王更宏大,更好看。
  • 導演烏爾善拍《封神三部曲》打造中國版《指環王》
    烏爾善希望打造中國的《指環王》和《復仇者聯盟》,並將兩者融為一體。而《指環王》的製片人巴裡·M·奧斯本更是擔任了《封神三部曲》的製作顧問。烏爾善導演希望以《封神三部曲》為基石,打造一系列神話史詩電影篇章,並已開始為之後三十年的電影生涯做規劃。
  • 《指環王》:電影中沒有透露的,關於戒靈的8件事
    戒靈是《指環王》中可怕的生物,在託爾金所創造的指環王的世界裡,很少有生物能像戒靈一樣讓人感到恐懼。這些瘋狂的生物有很多名字,比如黑騎士和戒靈等。它們曾是人類,但後來被黑魔王索倫賦予的九枚力量戒指所腐蝕。他們被束縛在至尊魔戒上,腐化成幽靈的外殼,被迫聽從索倫的命令並對他保持忠誠。
  • 喬遷:公益這件事我做對了
    喬遷:公益這件事我做對了 2018-06-27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皮磊 這件事我做對了 《公益時報》:從最初埋下公益慈善的種子,到後來發起成立健坤慈善基金會,這跟你的家人有很大關係。兩年之後再來看這件事,你如何評價自己當時的決定? 喬遷:成立基金會和我的兒子以及母親有很大關係,因為我發現公益是我們之間溝通的一個很好的紐帶。
  • 指環王:關於湯姆·邦巴迪爾的8件事
    在《指環王》的奇幻世界裡,很少有角色能像湯姆·邦巴迪爾那樣神秘莫測。對原著的讀者來說,湯姆·邦巴迪爾肯定是一個謎。正如託爾金在他的第153封信中所說,湯姆·邦巴迪爾是他在作品中保留的一個角色。雖然關於《指環王》有很多不受歡迎的觀點,但有一個流行的觀點認為,湯姆·邦巴迪爾實際上是時間老人。甘道夫和邦巴迪爾自己都說過他是「老大」。如果這是真的,那麼任何實體都不可能比時間更古老。此外,邦巴迪爾的妻子Goldberry,據說是中土世界自然的家庭女教師,從而進一步鞏固了時間之父和自然母親的寓意。
  • 史詩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看看《指環王》就知道了
    important}之前說過了《指環王》系列在開拍前被好萊塢各大影業當球踢的故事,今天要說的是拍攝中途的趣事逸聞。,拿不出那麼多資金。彼得這導演,很喜歡拍攝中途突然改臺詞,按他的說法是他會根據實際拍攝的情況,感覺哪個鏡頭需要對臺詞做增減時就會這麼做。
  • 《指環王》系列要出新電影?主角伊利亞伍德重現江湖拍大片
    作為《指環王》系列的死忠粉,在系列電影完結之後,一直期盼啥時候能看到續作上映,然而結果往往令人失望。不過就在最近,曾飾演佛羅多巴金斯的Elijah Wood竟然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經過小編多方打探,原來,並不是要出指環王續作,而是代言了一款國產遊戲《劍與遠徵》。
  • Ian Holm走了,他這一生,跟指環王有這麼深的淵源!
    Holm爵士去世,享年88歲…這條訃聞不僅震驚了英國演藝圈,也令全世界的《指環王》影迷們傷心不已。然而沒想到的是,Holm老爺子對待《指環王》的拍攝態度異常嚴謹謙遜,令傑克遜大為感動,開拍那天,Holm老爺子把傑克遜拉到一邊,認真地說:「每一個場景我都會嘗試5到6次不同的演法,如果5到6條拍完還沒過,請您務必給我專門的指導。」但傑克遜很快發現,20年前已把角色琢磨透的Holm老爺子來,根本沒給他做專門指導的機會。
  • 影視推薦:指環王系列電影
    《指環王》是由彼得·傑克遜執導,伊利亞·伍德、伊恩·麥克萊恩、麗芙·泰勒、維戈·莫特森、西恩·奧斯汀、凱特·布蘭切特、約翰·裡斯·戴維斯等主演的奇幻系列電影,該系列電影講述了黑暗魔君索倫在數千年前鑄造了一枚具有無上權力的至尊魔戒,後來這枚魔戒輾轉落到了天真無邪的男孩弗羅多的手裡,弗羅多抵禦住了魔戒的誘惑,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最終前往末日山脈銷毀了魔戒的故事。2.
  • 《指環王》的咕嚕從何而來?遊戲《指環王:咕嚕》將揭露系列故事
    遊戲《指環王:咕嚕》將揭露系列前傳故事,預計 2021 年公開發售  提到奇幻電影,不少人聯想到的是由彼得傑克森所執導的《指環王》,這部奇幻史詩大作,改變了影史,讓沉浸於大銀幕上的中土世界旅程,並替往後的史詩故事鋪了路。  其中,或許大家對於「咕嚕」這個角色最為印象深刻,甚至希望多看到一點關於「咕嚕」的故事。
  • 在尊重與熱愛中誕生的電影三部曲——《指環王》
    》對自己的意義時也給出了很溫暖的答覆。不過,這個提議這聽上去就很不靠譜啊當然最後《指環王》還是被拍出來了。《指環王》的原著體量非常大,整整有三大本,如果是單純把小說裡的故事拍出來的話,電影觀感肯定不好。導演彼得·傑克遜和他的事業夥伴同時是妻子的弗蘭·威爾士首先把《指環王》三部曲的故事精簡成了九十頁的故事大綱。之後在確定了要拍成三部曲之後又大面積的修改了大綱和編劇菲利帕·鮑恩斯一起開始劇本創作。
  • 拍出"指環王""史瑞克""雷神3"的導演,居然全都來自於這個大村莊!
    他曾直言,《納尼亞傳奇》系列能夠拍成,得益於彼得·傑克遜《指環王》系列的成功,而傑克遜在改編電影時儘量忠實於原著的做法,也給了其他人這麼做的信心。不哭不哭拍《指環王》都是他拍不了《金剛》之後不得已的選擇。為了買一張《金剛》原版海報,願意花15萬美元。
  • 原來這件事比我的快樂更重要
    《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 布魯斯是一個在地方電視臺汲汲營營於功利的記者,有一天因為主播工作被別人搶走,在公司失控暴走而遭到開除; 回到家後又無限上綱地抱怨身邊的一切
  • 關於《指環王》和《霍比特人》觀影攻略及小秘密(我佩美如畫)
    (《霍比特人》原著小說)作為老年的霍比特人比爾博•巴金斯的「意外」冒險經歷,《霍比特人》這本書在《指環王》系列電影中也出現過,還被《指環王》系列故事的男主角弗羅多•巴金斯翻開過。不同於加勒比海盜、007等系列電影,那些系列電影都不是一口氣就拍完了的,《霍比特人》系列的1、2、3集,連續不間斷地拍完,只有部分場景是後期補拍上去的。就因為這樣,《霍比特人》系列電影就混上了個「史上最貴」頭銜,它的總預算為45億元人民幣左右。
  • 《阿麗塔》的這30件事證明,卡梅隆又甩開了世界一大步
    這九年裡,他除了完成深海挑戰、籌備《阿凡達2》兩件大事之外,其餘主要心血都傾注到今天上映的這部《阿麗塔:戰鬥天使》(以下簡稱《阿麗塔》)中了。卡神之所以拍片這麼慢,是因為他要用每一部電影去推動世界電影工業向前走。他越是穩坐「世界之王」寶座,就越難攻克自己的上一項紀錄。
  • 從「文學」到「遊戲」,《指環王》系列何時可以完成這個轉變
    1937年,託爾金出版的《霍比特人》成為了整個指環王系列的序幕,為所有讀者構築出了一個奇幻的「中土世界」,1954年至1955年託爾金又相繼出版了《指環王》三部曲,也就是《護戒使者》《雙塔奇兵》和《王者歸來》。而託爾金去世後,他的兒子整理了未出版的遺稿,又在1977年至2018年間前後出版了《精靈寶鑽》《未完的傳說》以及「中土世界歷史」等書,補齊了整個系列以及中土世界的設定。
  • 彼得傑克遜:一位將《指環王》系列拍成經典之作的最佳導演
    《指環王/魔戒》系列電影在全球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影迷們都認為這部電影帶給自己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宏偉廣闊的虛擬世界讓影迷陷入其中,尤其是電影中各人物的刻畫以及各種人文情懷更是將藝術性和商業性統籌起來,帶給影迷一部傳世之作。
  • 這三十件事,你應該了解一下!
    可以用幾個最直觀的數據感受一下:《阿麗塔》單個場景需要100小時渲染,總計渲染時間5.5億小時,而《阿凡達》是1.5億小時;《阿麗塔》的數據量約是《阿凡達》的四倍。當然,《阿麗塔》的突破不僅在數據量,更在美學創新——它是影史首部以一個CG+真人的類人類角色為第一主角的電影,並且這個角色與真人演員同框主演,「恐怖谷效應」消失了,二三次元仿佛被打通,讓你很難定義阿麗塔究竟是真人角色還是動畫角色,其背後出色的「表演捕捉」技術更將改寫表演的定義。
  • 人物 ▎彼得傑克遜:從指環王到霍比特人,十七年一覺中土夢
    日前,帶著「彼得大帝」光環的傑克遜導演分別在倫敦與北京接受了時光網記者的專訪。交談之中,「大帝」不僅坦言造夢歷程中難以擺脫的夢魘,回憶起十七年「中土電影」生涯的點點滴滴,也為《指環王》與《霍比特人》引領下誕生了新一代中土迷而滿懷自豪。
  • 《指環王》經典系列兩大遺憾至今未補,何時讓粉絲如願
    在我看來前三部講述了完美故事結局,後三部是對前三部部分內容的擴充和講解。究其精彩程度,無可爭議。如果按我個人來說,我更喜歡前三部的主線內容,但視覺效果和精彩程度我更喜歡後三部。《指環王》系列的成功不僅僅是影片的環境製作。更在於人物造型的設定和戰鬥系統的寫實。在人物造型方面更加富有神秘感,新鮮感。讓我們瞬間感受到魔幻中土世界與我們認知歷史的區別,更容易進入劇情。戰鬥系統的粗獷表演更加貼切冷兵器魔幻時代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