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武術由北方往南方傳;寫民國武術,必須要寫北方武林。原只想探討葉問經歷的王家衛,把眼光投向了北方武林。最終,在《一代宗師》裡,北派武林人物與葉問互見,共同描繪出一幅「逝去的武林」長卷。
2014年3月,讀加君帶著滿肚子對《一代宗師》真實武林背景的好奇心,對徐皓峰作了一次很長的採訪。今天借著《道士下山》重新端出來看看,還是很過癮啊。
宮羽田為什麼扶葉問上位
——來自李存義扶植葉氏族人的故事
《一代宗師》中的每位宗師,都有一位以上原型。宮二的原型是民國奇女子們,其中一位是刺殺孫傳芳的施劍翹。梁朝偉演的是葉問加李小龍。張震的一線天,原型來自李書文和劉雲樵兩位八極拳大師。
王慶祥飾演的宮羽田也是綜合性人物,他既是曾任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近身侍衛的宮寶田,也有李存義的影子。片中他重視「北拳南傳」,提攜廣州人葉問,就是從李存義的事件變化而來。
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和北洋政府想用武術改變民族精神,強國強種是基本國策。當時武術的傳播重心一直在北方,李存義特別想讓南北融合,在天津辦武士會時,就提攜了來自廣東葉氏家族的葉雲俵。
一線天為什麼是個暗殺者
——有國民黨藍衣社背景
末代皇帝溥儀也學八極拳,這應該是個很顯赫的門派,為什麼其掌門人一線天參與暗殺被追捕?
徐皓峰解釋,整個清朝武術系統是隱藏在民間的明末將軍們建立的,所以民國武林是長達200多年的地下武林。這些人進入武術行當之後,門規訓練就天然地類似於特工式訓練。
張震的八極拳師承清末的「大槍」李書文,他跟李存義都是屬於反清復明一派。到辛亥革命前後,頂級的武人開始分流,一部分跟著北洋系統袁世凱、馮國璋,甚至於跟著滿清貴族,比如溥儀,始終站在社會主流頂峰;另一批人跟著黃興,一直到後來的國民黨。
片中一線天在豆腐店外打鬥時說,「八寶街、長天宮的東西到香港還能用嗎?」國民黨藍衣社(國民黨最早的特務組織)是在這兩個地方成立和開展活動的。注意到這句話,一線天的身份就十分明白了。
當時全世界的革命潮流是暗殺,俄羅斯的革命與日本的革命之所以成功,暗殺都是重要舉措。所以暗殺者在那時代不是低賤者,身份都很光榮,比如秋瑾。
丁連山為什麼是「裡子」
——幹掉日本浪人後入「鬼道」
趙本山飾演的金樓後廚丁連山,與宮羽田本是一個門派的師兄弟,互為「裡子」和「面子」。為什麼要分出「裡子」和「面子」?丁連山又怎麼成了「裡子」?
燉蛇羹那場戲裡,丁連山說過離開東北是在1905年。當時一個日本浪人叫薄無鬼,在東北奉天大街上,用武士刀畫一個圈,說這是日本領土,進來就死。很多熱血的國人都去挑戰,死了。圈越來越大。丁連山把薄無鬼幹掉,從此離開東北走進「鬼道」,他也得了外號叫「關東之鬼」。而宮寶森是「面子」,接替師兄做了中華武士會的會長。
「面子」和「裡子」的區分,形成於中華武士會時期。開始革命,武人組織分流,「面子」跟著頂級社會主流走,「裡子」跟著革命者和叛亂者走。不管跟誰走,都是兄弟,仍然相互照應。
後來沒有政治因素影響了,武林組織還是分成「裡子」和「面子」。這跟師徒制有很大關係。一個師傅招10個徒弟,定下當「面子」的可能就一個人,其他師兄弟都負責陪練,戰術策劃,幫他解決紛爭,給他當經紀人。所以片中有一句臺詞:「面子給人敬一根煙,裡子可能要在背後殺人。」武術界永遠是「裡子」多於「面子」。在社會上亮相的就是一兩個,師傅指定當「裡子」的人數十倍以上,門派才能成立。
宮二與葉問為什麼打出了火花
——就像兩個頂級鋼琴家的初會
宮二向葉問挑戰,在金樓來了一場火花四射的比武。觀眾看得出他們拳腳間的曖昧,卻不太明白,兩人到底是打出了感情,還是先就有意、以武傳情?
徐皓峰解釋,藝人以技藝而形成最重要的生活感觸,看待生活是以自己的生理作為標準的。所以一些作品寫音樂家的愛情,往往是兩個人相互看不上,突然各露了一手鋼琴,就一下喜歡得不得了,因為彈鋼琴是他們最細膩、最重大的生理感受。宮二與葉問的金樓比武,當作是兩個頂級鋼琴家的初會就可以理解了。兩人一動手之後,產生了巨大的技藝上的歡愉,會感覺「達到這種程度了,真好」,或者,「有些東西我沒見到過」,會出來這種欣賞。
三十歲後練拳也能成全國冠軍?
——演員學武術確實有優勢
張震為《一代宗師》苦練3年練成八極拳全國武術冠軍,已經成了勵志故事。年過30歲才練拳還能勝過其他專業武者,這中間有什麼門道?
徐皓峰解說,現在的武術是表演式的,照體操運動員和戲班子看來,恨不得五六歲就開始練功。但傳統技擊類武術絕不允許孩子16歲之前練武,認為會把骨頭架子練得異常。有人39歲才開始習武,也能成大家。
學武術跟學表演很像,對自己形體的感覺有一個自知和自控能力,而且往往演員的形象思維都特別好,所以演員學武術是有優勢的。張震有舞蹈基礎,身體素質也非常好,練得出來在情理之中。
另外,演員的身材比例、對造型的理解有先天優勢。李連杰就是這方面的例子。他為什麼能連拿6年全國武術冠軍?同樣一個動作,別人下的功夫可能比他大得多,但姿勢一擺,就是沒有他的力度和敏捷性。他天生的形象思維就是比同代的武術運動員強。
梁朝偉參加武術比賽會怎樣?
——要是參加「武林風」,他能拿冠軍
梁朝偉練詠春練得骨折了兩回,如果他去參加武術比賽,會不會也拿獎?
徐皓峰笑答,梁朝偉學的是對抗性詠春拳,受的訓練都是擊打型的訓練,是跟綁著護具的人對打,不是表演套路。張震參加的是展示功力的套路比賽,而梁朝偉可能更適合去打「武林風」(讀加君註:河南衛視一檔以武術比賽為主題的綜藝節目),能拿冠軍。
如果梁朝偉對戰甄子丹?
——風格不一樣,觀眾有福了
甄子丹也塑造過葉問,他跟梁朝偉誰的輩份高?如果相遇對戰,誰能贏?
甄子丹跟葉問的長子葉準學詠春,梁朝偉跟的是葉問的徒弟梁紹鴻,兩人輩份差不多。
國際上,詠春拳受李小龍的影響,一直在演進,演進出了地面格鬥技術、操練上的打鬥風格,代表是德國和希臘。甄子丹在《葉問》1、2裡展示的詠春,就是這種詠春拳。典型場面是葉問1人打30個日本武士的技法。那些東西是通過外國人幾十年格鬥真打訓練總結出的一點點小的變化,讓人眼前一亮。這是甄版詠春的特徵——既有現代性,又有正宗的原汁原味的成分。
梁朝偉學的詠春來自梁紹鴻,被稱為「實踐詠春」。這一路的特點是,不去吸收新鮮的東西來改進和豐富詠春拳的技法,就用師傅教的東西應付一切,但能找到應付的辦法。梁紹鴻深度挖掘詠春拳,對付泰拳、綜合格鬥、武士刀的具體技法,是對原有經典的注釋。
梁朝偉和甄子丹的系統不同、風格不同。至於對戰結果,「擂臺上的對抗沒法說。如果他倆在同一部電影裡表演對抗性的場面,觀眾應該很有福氣,會看到兩種不同淵源的詠春的對抗」。
【訪談】
讀+:真的有內力嗎?
徐皓峰:內力不是武俠小說裡奇經八脈的力量。《奇經八脈考》是李時珍逞才氣的書,不知什麼原因對還珠樓主、金庸的影響特別大。可能才子喜歡才子,就把那本書當作武功內力來寫了。
真正的內力,跟戲曲和真正的中國舞蹈原理一樣,標準不是看胳膊腿。真正的美感其實是看身段,就是軀幹的轉折。
內力是中國人從戰場上總結下來的、用軀幹發力的一種方法。它跟流行的法式踢腿、英式拳擊區別非常大。常人的概念就是踢打,所以一碰上用軀幹發力的拳術,因為它超越了人的本能,會覺得匪夷所思。
像太極拳,一搭手,把人震開了。按照常規物理,應該是運動距離越長,發生的力量越大,手沒動,是軀幹在動,但是常人只盯著胳膊腿,所以覺得不可思議。
讀+:跟武術有關的「江湖」,指的是江西和湖北,這個詞有什麼來歷?
徐皓峰:「江湖」不是武術界。唐宋時江西、湖北有很多高僧,學佛的人要想求師學佛一定要到這裡來。武術界借用了禪宗界的詞,「跑江湖」不是賣藝,而是找高僧去參學。
中國的好多詞彙是從唐宋時的禪宗詞彙來的。「作家」這個詞也是禪宗詞彙,指的是參禪靜坐有成就的人,不是寫作的人。文人拿走了「作家」,武人拿走了「跑江湖」。
讀+:少林、武當同形意、八卦有什麼關係?
徐皓峰:湖北有武當山,武當最重要的拳法是形意、八卦跟太極拳,民國時三大內家拳的代表正好是武當拳術的代表。現在武當流傳的形意拳部分來自河北形意拳的傳承,等於《一代宗師》描寫的中華武士會宮家這一支的傳承,在民國時回報了武當山。因為內家拳認為張三丰是內家拳的祖師,所以一個河北形意拳的人把部分拳留在了武當山,這個人叫傅劍秋。
讀+:香港一直在拍功夫片,武行跟武林人士有多大關聯?
徐皓峰:武行也是武林的一部分。香港的頂級武指劉家良是黃飛鴻的傳人,袁和平的父親是北派南遷的一個武林人物。唐季禮年輕時是被香港武師專門培訓作為應付踢館的弟子,他的武功是很高的。他一開始是大成拳(形意的一個變體),所以也等於是形意。他們都是職業武人的身份。
讀+:經常有武指表揚非武術科班出身的演員武功練得好,這是真心誇獎嗎?
徐皓峰:有句話叫「拳無百日之功」,它的體系是從戰場的重兵器、長兵器體系下來的,所以不到3個月就可以把拳打得非常好、可以上戰場,達到職業武師的水準了。但必須是傳統的訓練方法。
還有句話叫「十年的槍,一輩子的劍」。槍練1年就可以像模像樣,說要10年,是因為長槍練得好的人太多了。「一輩子的劍」,劍是最難掌握的,拿槍拿刀劈砍是人的本能,但拿薄片兒似的劍劈砍是另一種方法,本能使不上勁兒。如果認真訓練,3個月就能有一個小成。所以能理解張震、梁朝偉為什麼能飛速成為一個專業的武人。
讀加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及標註以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