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張婭
鴻海精密集團董事長郭臺銘不是一個按理出牌的人。比如2007年到2008年他與林志玲、劉嘉玲兩大美女的緋聞高潮迭起,正當媒體亢奮地猜測「臺灣首富第二春」情歸何處,他卻突然宣布與小自己25歲的舞蹈老師曾馨瑩閃婚。最近,有媒體很八卦的報導說,在為鴻海準備今年的慈善園遊會時,已生一女的曾馨瑩特意把兩隻「小老虎公仔」放進一個福袋,還表示虎年要為屬虎的郭臺銘力拼一對雙胞胎。
無論郭太的願望是否實現,郭臺銘的事業版圖確實多了兩個「新生兒」——液晶電視整機和筆記本產業(NB)。2009年12月3日,鴻海宣布收購戴爾波蘭工廠。自從去年跨入筆記本代工市場,2010年被看作鴻海真正意義上的「NB元年」。業內原來預計今年鴻海的代工量是由400萬臺起跳,而收購戴爾波蘭廠不但拉高了起跑點,還直接擴大了歐洲運營版圖。2009年的最後一天晚上,鴻海又正式公告,以21.76億元接手索尼的墨西哥液晶電視組裝廠,由此搶攻美洲市場。
回顧2009年,臺灣IT業最熱門的話題無疑是「防鴻大計」。從液晶電視到筆記本代工,郭臺銘的企圖心讓整個行業風聲鶴唳。幾乎所有與鴻海相關的產業都大致被劃分成鴻海與非鴻海兩大領域。臺灣《商業周刊》將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列為「防鴻總司令」,認為現在李焜耀的選擇就是尋找與鴻海競爭的系統業者,組成一個防鴻聯軍。
從鴻海的發展史,可以清晰看出臺灣電子代工業的成長路途。郭臺銘將鴻海的核心競爭力總結為三點:「Time to Market(即時上市)」、「Time to Volume(即時量產)」、「Time to Money(即時變現)」。 即時上市,是指在新產品開發上,一個新機種從設計到大量生產可以在8個星期內完成;即時量產,是指一開始就馬上要做到幾千萬的量;即時變現就是全球運籌,鴻海在亞洲、北美和歐洲都已完成了量產製造的建設。
財報顯示,鴻海2009年營收1.42兆臺幣(3046億人民幣),穩居臺灣電子代工業之首。2009年一項震動臺灣業界的收購案已經激活了郭臺銘的新布局。當年11月14日,鴻海旗下的群創光電宣布合併同為「臺灣五虎」之一的奇美電子,組成「新奇美」公司。併購後的「新奇美」除了超越友達成為臺灣最大的面板廠,還躋身全球面板第三大廠。通過併購,鴻海尋找到了液晶電視、LED電視、電子書等產品的突破口,有利於其在「防鴻陣線」中繼續突圍。
此前,臺灣面板業大型併購基本以擴大產能、建設新一代生產線和掌握上遊供應鏈為目的。但2009年的金融危機使得面板廠的競爭變成了爭奪「下遊出海口」的競爭。奇美因為無法消化龐大產能而陷入巨額虧損,反觀韓國三星,則因為擁有自己的品牌而衝淡了經濟不景氣帶來的訂單銳減。
但與宏、明基、華碩這樣從下往上形成自己品牌的企業不同,郭臺銘一直宣稱不會自創品牌。為了打造「下遊出海口」,鴻海目前繼續延續了緊貼客戶的戰略,比如與惠普共同投入重慶科技園,郭臺銘親自拜訪大潤發中國區CEO以幫助索尼設立專櫃銷售液晶電視。另一方面,郭臺銘也希望加大渠道建設形成大垂直的產業布局。2010年,鴻海將啟動萬馬奔騰計劃,鼓勵旗下員工返鄉設點,以加盟店模式將鴻海渠道帶進三、四級城市。根據規劃,鴻海渠道建設將分為五大領域,即賽博數碼的加速擴點、與德國麥德隆集團聯手設點、以員工返鄉創業為主的萬馬奔騰、與異業結盟的店中店、線上購物的電子商務。從產業鏈條來看,代工廠商通常位於品牌廠商和銷售渠道的中間環節。如果鴻海的「渠道擴張」計劃能夠成功,則在消化不斷擴大的產能規模的同時,既在產業鏈中掌握了更多話語權,也是與品牌廠商衝突最小的一個選擇。
最新的好消息是,1月27日蘋果公司正式發布平板觸屏電腦iPad。這款被稱為介於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間的第三代移動電子產品全部由鴻海代工。高盛方面樂觀估計,以iPad單季出貨150萬臺來計算,這將為鴻海的2010年帶進上百億元的營收。
從紅海到鴻海,只有一字之差,企業需要跨越的卻不止一道鴻溝。
來源:《商務周刊》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