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同事小張聊天時,便問她,這新年馬上就要到了,給孩子準備了啥禮物,她神秘地一笑,說早就準備好了,就等那天給孩子一個驚喜。
我覺得她對孩子特好,不管是六一、孩子的生日,還是新年,都會準備禮物,表達祝福,孩子特別黏她。
我很羨慕她,問她是怎麼把親子關係處理得這麼好的。
她笑著說,」很簡單,只要讓孩子有滿滿的儀式感即可。」
聽著簡單,可什麼是儀式感?
簡單來說,就是一場體驗。
小張每次送孩子的禮物很簡單,有時是一件新的衣服,有時是一套書或一個手工製作的玩具。
不僅如此,小張還會很正式地對孩子說一聲:節日快樂。
正因為此,孩子對這樣的節日特別期待,心情也會和平時不一樣。
長此以往,孩子也學會了對一些特別節日的重視。
比如,父親節、母親節,甚至是爺爺奶奶的生日,孩子都會提前準備禮物,禮物大都是自己做的手工,畫的畫,學的新歌或一段舞蹈。
小張說,孩子學會了愛他人,重視別人的感受,成了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
情人節那天,她給爸爸買了禮物,但是,為了不讓媽媽難過,還特意備了一份給媽媽,正是這種滿滿的儀式感,讓她學會了時刻為他人著想。
小張的話讓我很觸動,想起了心理學家榮格的一句話:
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對孩子來說,讓孩子有更多的體驗,遠比孩子掌握各種知識要重要得多,這決定了她未來能否成為生活的主人,是否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當然,孩子這種原始的快樂和幸福感,與其所處的家庭密不可分,與儀式感密不可分。
記得《小王子》中的狐狸先生說過:
儀式就是那一天註定與其他日子不同,某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正是因為不同,所以才會銘記。
每個充滿儀式感的人,都非常尊重每一刻,每一個場合的體驗,他們很自信,相信自己總能高歌前行。
有儀式感的孩子,期待會越來越多,反之會越來越少。
別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吐糟過年沒意思。
記得自己小時候,最希望的就是過年,這可是一年一次,最重要是這一天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收點壓歲錢,吃好東西,走親訪友等等。
曾有一位媽媽,分享過自己孩子對過年的一些感觸。
有一年過春節,孩子考完試,她跟孩子說一起去置辦年貨,一旁的孩子,頭也沒抬,隨口「哦「了一聲,壓根沒當回事。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期盼著過年,到了孩子這兒怎麼會那麼的漫不經心呢?
儀式感缺失是主要原因。
想想小時候,父母年二十九了還在為年夜飯忙碌,自己為了壓歲錢而不得不苦苦等待,和長輩一起打年糕、包餃子,哪個不是儀式滿滿,充滿期待?
你對一件事情的體驗,你在這件事上所花的時間,都是你生命中的組成。
如果多來點儀式感,認真對待生命中的各種體驗,也許你的人生會越容易開掛。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的:
儀式是很重要的,沒有它,人生如同乾涸的沙漠,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這種儀式感,會是他永遠難忘的時刻。
孩子過生日那天,她邀請了一些同學,一起來見證那幸福的一刻。
我給他買了一個大大的生日蛋糕。
當生日歌響起的剎那,家人、朋友都開始給她祝福祈禱,孩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的。
像這種重要的時刻,家長一定不能缺席。
可能你的缺席,會讓孩子覺得有一種莫名的寂寞。
父母越重視儀式感,孩子就越幸福。
因為在那一刻,有你的陪伴,比什麼都重要。
知乎中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高贊的回答是:是陪伴,是愛。
在中國式的親子關係中,大部分父母都很少對孩子說我愛你,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彼此深愛。
有數據表明,會生活,懂儀式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幸福感會更強。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粒種子,家庭便是培育種子的土壤,家庭的氛圍便是水和空氣,而家庭儀式感便是這種氛圍下的產物,它讓孩子倍感尊重,覺得自己長大了。
也許未來,等孩子再回過頭來,這段經歷將會是美好的回憶,相信會讓他更用心生活,內心滿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