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20的時候,很多媽媽跟我們吐槽了自己直男老公送的禮物,畢竟直男們的禮物五花八門,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送不了。
現在六一兒童節到了,作為小朋友眼中最重要的節日,不少的家長們也陷入了恐慌之中,這幾天可謂「送禮綜合症高發期」,大家都怕自己給小朋友送的禮物翻車。
「上次花2000元給孩子買了個限量版大娃娃,他根本不喜歡,只能放在家裡又佔地方又落灰。」你覺得好玩的TA不喜歡,下了血本買的的可能孩子就圖個新鮮,隨後打入冷宮,不僅自己變成了熊孩子眼中「特別無趣的大人」,更可能送的禮物最後變成無人問津的廢棄品。別笑,別說你沒經歷過!
沒當媽前,覺得家裡都應該是些溫馨的布置。但事實是有娃後,滿滿一屋各種娃的東西讓人沒地方下腳,不禁讓人覺得房子再大,也永遠差一個儲物間,更糟心的是,那些雜物都是過去買給娃的禮物後來不要了。
「閨女,兒童節爹地絞盡腦汁想到了一件最特別的禮物。收下它,你將是幼兒園裡最靚的仔!」——@xixi奶爸 ▼
@小葉媽媽:
「之前在都抖音上經常看到玩具電動小汽車,就想著合適的機會給兒子整一輛,剛好要過六一,和老公商量了下拿出5000塊買了一輛『大奔』扛回了家。買回家後才發現,現實和抖音上刷到的孩子開車在大自然裡徜徉的美好想像完全不一樣。全程亂開亂撞,我跟老公兩人操心壞了。兒子玩了兩次就再也不碰了,簡直太鬱悶了,也不捨得丟掉,只能放家裡積灰。」@yaya-Ancona
「孩子他爸在兒童節給娃買了一份保險,還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孩子出生必做三件大事,取名字、上戶口和買保險。道理是有點,可老公兒童節買保險也太真實了吧!」@babyangelica:
讓孩子平時好好學習可難了,借著六一的機會把習題冊當做「禮物」送給她,沒想到孩子拿到手後認真「玩」了好幾個小時。▼@希言媽媽:
當孩子提出的禮物媽媽覺得不合適時,該送還是不送呢?▼@雙重性格的胡寨仙:
「實在太害怕買的禮物翻車或者孩子不喜歡浪費了,就給她買一堆平時喜歡的零食準沒錯吧?沒想到女兒小小年紀跟我說她不吃要減肥……要減肥!」▼
在特別的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比如兒童節、新年、生日,用來給孩子創造驚喜的禮物一旦不小心選錯了,不僅沒有驚喜,還可能收穫驚嚇。
既然小朋友的禮物這麼難買,家長們在買禮物這件事上踩了那麼多坑,為什麼還是鍥而不捨地在給孩子挑禮物呢?不買就是了呀,多簡單!
但當了媽的才知道,「怎麼可能!」 在孩子眼巴巴望著你的時候,是很難說NO的。
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她幼年的故事,從中或許我們可以發現點什麼:▼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遊戲力》的作者者勞倫斯科恩博士曾提出一個「蓄杯理論」:每個孩子生來都帶著一隻空杯子。而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裡面填滿「愛」與「親密」。當孩子的杯子被填滿時,他就是快樂的,安靜的,樂於合作的;相反,始終懷抱空杯子的孩子,總是會悶悶不樂,異常淘氣,甚至睡不踏實。」
那臺心水許久的CD機,或許就是父母給孩子的蓄杯時刻。
我們不是天生就有源源不斷輸出愛的能力,作為父母,我們也有一個杯子,也需要被蓄滿。當了家長就能發現,這種「蓄杯時刻」不僅僅發生在孩子身上,從家長的角度看,也能從孩子那裡得到蓄杯。
網友@靜靜姐說:
每次給兒子送禮物時,最開心的時候不是看到他驚喜的樣子,而是在外面兒子向別人顯擺時說的「這是我媽媽買給我的!」每當這時就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別偉大的事情。一句「我媽媽買給我的!」 這是孩子給父母的蓄杯時刻。
孩子收到禮物的瞬間,總是開心的;爸爸媽媽看到孩子開心時,總是幸福驕傲的。這份難得的親子間互相的「蓄杯時刻」,才是最好的禮物。
對於孩子來說,每次看到來自家庭的溫情瞬間,都會加深一次對美好生活抱有的尊重和嚮往;將家庭的儀式感在他們面前,仿佛心靈正在被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撫摸過,他們會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注和深愛。
通過各種小小的儀式感造就的「蓄杯時刻」,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成長曆程中,是能夠讓孩子幸福倍增的一個環節。
在家庭生活中共同建立的家庭儀式感,幫助孩子完成了自我認知,我們傳達給孩子怎樣的情感,孩子就會接收到怎樣的價值觀。
像這樣的儀式感,才是一個家庭的高配。
所以綜上所述,給孩子的禮物雖然真的很難挑,但買還是一定要買的。
今年你給你家娃準備了什麼六一兒童節禮物?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