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頭的人:有中華民族的牛品】
「頭拱地」是山東農村很流行的口頭禪,指在田間地頭牛拉著犁頭拱地往前走的牛勁和牛品,也指嫩芽拱開地墒露出尖尖角的勁道。推展開來,是指在公司現場或地頭髮力、解決問題創造絕活的地頭力。答案永遠在現場,問題一冒頭就把它解決掉,千萬不能讓問題成為信息。
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深入刻畫了牛勁和牛品,有地頭的人,還真得有點牛品:
一、勤勞精神:老牛終生面朝黃土背朝天,朝耕暮耘,汗灑田間。
二、奉獻精神:奉獻不惜力,活時獻奶汁,死時獻骨肉,但不求索取,又有何物能比。
三、低調精神:牛兒以自己辛勤汗水,贏得了世人的恭慕,然而,牛兒從不居功自傲,從不鬥勝爭強,一生默默無聞。
四、忠誠精神:牛兒是農民的忠誠朋友,對主人俯首帖耳,忠誠老實。「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五、淳樸精神:老牛貌不驚人,淳樸無華,腳踏實地,默默奮蹄,憨厚善良。
六、開拓精神:牛兒不畏荒山野嶺,荊棘亂石,總是奮蹄前行,不畏艱難,永不放棄,用自己的汗水換來一片片新的天地。
七、專注精神:聚精會神頭拱地,兩耳不聞耳邊風。大山大海橫不吝,走出一片大豐收。
——王育琨記
唐代·韓滉《五牛圖》
【作品名稱】五牛圖
【作 者】韓滉
【作品類別】繪畫
【創作年代】唐
【作品材質】紙本 設色
【作品尺寸】20.8cm*139.8cm
【文物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牛在農耕時代是非常寶貴的社會財富。牛對中國人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生產、習俗方面,更體現在對中華民族內在精神的塑造上。古人以牛為榜樣,學習牛的精神,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牛文化及勤勞、踏實、沉穩的民族個性。
韓滉畫牛的傳世作品有《五牛圖》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的五頭牛,動作神態各異,造型準確,極為生動。韓滉有過農村生活的經歷,對牛十分熟悉,他把牛畫出了人格化的魅力。畫面中的牛憨厚、馴良、樸實,它們的眼神和神態,有的活潑、有的沉靜、有的愛玩、有的莊重,畫得活靈活現。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8.8釐米,橫139.8釐米,無款印。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 (723-787)〔唐〕字太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
那時,韓幹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於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
從牛身上轉化來的人文精神,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倡導和追求的美德。一、勤勞精神:老牛終生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朝耕暮耘,汗灑田間。
二、奉獻精神:牛兒儘管用自己的辛勞贏得人間的豐收,並活時獻奶汁,死時獻骨肉,但不求索取,又有何物能比。
三、低調精神:牛兒以自己辛勤汗水,贏得了世人的恭慕,歷代文人和書畫家無不大加頌揚。然而,牛兒從不居功自傲,從不鬥勝爭強,一生默默無聞。
四、忠誠精神:牛兒是農民的忠誠朋友,對主人俯首帖耳,忠誠老實。魯迅先生有詩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已經成為忠誠於人民的代名詞。
五、淳樸精神:老牛貌不驚人,淳樸無華,腳踏實地,默默奮蹄,憨厚善良。
六、開拓精神:牛兒不畏荒山野嶺,荊棘亂石,總是奮蹄前行,不畏艱難,永不放棄,用自己的汗水換來一片片新的天地。唐 韓滉 五牛圖卷(全圖)
紙本設色 縱20.8釐米 橫139.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賞析:
《五牛圖》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韓滉通過對它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的描繪,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 在技巧語彙表現上,韓滉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幹畫馬、周昉、張萱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審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五牛圖》中所繪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託,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細緻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中間一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韓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循著中國捲軸畫從右到左的習慣展開觀賞,五頭牛列為一行,似乎緩步行走于田壟之上。右邊的第一頭牛,把路旁一叢小草咬了一口,正咀嚼得津津有味,它低側著頭得意地瞧著觀者,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第二頭牛則昂起頭向前瞻望,並加快步伐往前趕,似乎是要追上前面的夥伴。第三頭牛卻端端正正地站在畫卷的中央不動,它面向觀眾,張口「哞哞」地叫,好像在呼喚前後面的同伴,又像是對前面的路途和方向發出疑問。第四頭牛正舉步踟躕,回首顧盼,它半伸著舌頭舐著下嘴喘息著,猶豫著,眼裡露出驚奇的神色。最後的第五頭牛,穿上鼻環,帶著纓絡,神色異常嚴肅莊重,緩緩地向畫外的天地走去。五頭牛中每一頭既可獨立成圖,而相互間又能首尾連貫,前呼後應,彼此顧盼,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整幅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託,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不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神品。
作品典故:
據民間傳說:有一次,韓滉與友人談論繪畫之事,友人問道:「近 來論畫者談及驢、牛和馬,皆認為是常見之畜,最難狀貌圖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見?」韓滉稍加思索後回答說:「此話有一定道理,因牛馬都是人們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見,畫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誤筆,人們就能發現,所以一般畫家都不涉及此類題材」。說到這裡,他停頓一下繼續說:「不過,我以為自古迄今,農事為天下之本,而耕牛則為農家之寶。只要畫家能夠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畫出特色的。」友人聽了非常佩服他的獨到見解。
在一個天氣晴和的日子裡,韓滉帶領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迎著和暖的春風,心曠神怡。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在開闊的田野裡,有幾位農夫正在田間用牛耕地翻土。韓滉看得出神,連忙命隨從取出畫夾,他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食草;一頭牛翹首向前奔馳,仿佛是撒野的猛獸;一頭牛在回顧舐舌,露出一幅旁若無人的樣子;另一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離去的夥伴;還有一頭牛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仿佛耕地歸來,令人回味無窮。整個畫面,用筆粗放中帶有凝重,顯示出農村古樸的風俗。韓滉對這幅畫的創作非常滿意,取名為《五牛圖》。
作品傳奇:
《五牛圖》卷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
按明朝人的著錄,《五牛圖》卷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還曾題詞籤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只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滅宋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
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鑑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廣詔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徵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
清朝末年,名畫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20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髒汙,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託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裝裱修復完成的《五牛圖》卷舊貌換新顏,名畫重又煥發生機。
——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