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華夏文明歷代名跡中的五牛圖牧牛圖!看這些栩栩如生的牛,此乃天工之筆!:

2021-02-23 春秋仙峰觀

辛丑年是牛年。牛除了大量出現在工藝美術和木刻版畫中,呈現或神秘威嚴、或拙樸可愛的形象之外,在文人的筆墨下,唐代韓滉《五牛圖》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極為傳神,宋代李唐《乳牛圖》將子母牛舐犢清深的畫面描繪的栩栩如生,明人《牧牛圖》則一反宋畫寫實的風貌,以文人寫意淡墨暈染,書畫合一。

戴進《畫紈牛》中不似稚犢,反類靈獸的紈牛。

形神兼備的五圖

唐代 韓滉 《五牛圖》(局部)

唐代《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確的藝術表現力。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每頭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過對眼神的著力刻畫,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極為傳神。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託,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

唐 韓滉《五牛圖》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評韓滉說:「能圖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議者謂驢牛雖目前之畜,狀最難圖也,惟晉公於此工之,能絕其妙。」南宋陸遊《渭南文集》「跋韓晉公牛」中說:「韓晉公畫牛雲,予居鏡湖北渚,每見村童牧牛於風林菸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自奉詔紬史,逾年不復見此,寢飯皆無味。」元代趙孟評道:「五牛圖,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清代金農題跋:「愈見愈妙,真神品也。」清代朱彝尊《在曝書亭集》「九日宋中丞招集滄浪亭觀韓滉《五牛圖》復成二十四韻」題詩:「示客《五牛圖》,真氣豁我眸。晉公諳燮理,體物固能優。郭椒丁櫟輩,飲降各自由。宣和購遺蹟,已詫不可求。何期白石爛,此圖翻得留。」知名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評:「故宮收藏,以《五牛圖》為第一。」韓滉《五牛圖》的流傳沿革,根據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內府,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汴等收藏過,入清,曾藏於浙江桐鄉汪氏求是齋,金農曾兩度觀賞《五牛圖》,最後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後《五牛圖》流入清宮。 清朝末年,畫作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五牛圖》幾經輾轉,被香港企業家吳蘅孫買下。20世紀50年代初,吳氏企業瀕臨破產,吳薪孫自知無法再完好地保存這幅名畫,便忍痛決定出售《五牛圖》。 消息傳出後,周恩來總理收到一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髒汙,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託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

舐犢清深的子母牛

一母牛悠閒漫步,小牛緊隨在後,引頸低呼,母牛搖尾相應,親子間孺慕之情,藉由小牛眼嘴神態的傳達,表露無遺。幅中二牛體,皆先用墨筆鉤出輪廓,再以細勁的墨筆絲出呈渦紋狀走向的牛毛,而後再於牛的下腹等處加以烘染,二牛形體神韻描繪具佳。田野的竹叢以及蘆葦,亦敷色清雅,層次分明,是幅為一件很好的牛畫作品。

宋人 《畫子母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幅並無作者款印,裱綾有清代鑑賞家梁清標所書之題籤,云:「李晞古乳牛圖」。李唐,字晞古。河南孟縣人。擅山水、人物,也長於畫牛。徽宗朝進入畫院,高宗建炎年間,授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不過本幅牛體、皴石之用筆皆與李唐(西元1049-1130年)畫風有別,或屬明代早期之作

宋人 《畫子母牛》(局部)另一幅宋人《畫子母牛》所畫題材與《乳牛圖》相似,表現的是牧童坐在柳樹下,旁邊的鳥籠空著,桑鳲已經架在牧童的左手上了,眼神正全力的貫注在桑鳲鳥上,左手拿著芋頭正要逗弄牠。母牛低著頭吃小草,小牛搖步前來。一隻鸜鴝正停在母牛背上。畫家為了表現舐犢清深,特地在柳陰下畫出代表母親的萱草來襯託。這一幅畫寬六尺高五尺,牧童、柳樹、子母牛,分置在畫面的上下左右,取景頗為穩重。

反類靈獸的畫牛圖

周臣(約1460-1535),明代畫家,字舜卿,別號東村,今江蘇蘇州人。能詩,擅畫山水,得宋人法。兼工人物,古貌奇姿,無論工筆或寫意,均能各具意態。春秋時衛人寧戚,因家貧為人拉車,來到齊國,夜宿城外。時齊桓公郊外迎客,寧戚餵牛於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認為此人非平常之人,召見後舉為丞相。

周臣《寧戚飯牛圖》軸所繪就是手持樹枝的寧戚正在飼牛之景,牛軛置靠在山巖邊,暗示牛車在石背後。通幅畫家用筆勁利,表現樹石質感的皴紋、垂掛的藤蔓,皆為飛動的筆墨線條,帶有十五世紀浙派的風致。在唐寅、仇英,甚至較早的杜菫作品中,亦不乏類此的潑辣線條,據此,可略見當時不同畫派間交互影響的情形。幅中牛身先略加絲畫牛毛,再局部淡墨暈染,和宋人牛畫相較,已是文人寫意的形貌了。明人張路 《畫老子騎牛》主題是老子出關的故事。據說老子因感周代衰亡,決定西出函谷關。當時,守關的尹喜發現東方出現一片紫氣,推測將有聖人到來。不久,騎著牛的老子果然出現了,並應尹喜的請求,寫下《道德經》後才離開。這個故事因此在民間成為吉祥的象徵。

張路  《畫老子騎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中勁利粗放的線條是承自浙派的畫法。張路,號平山,河南祥符人。他曾為太學生,後來放棄仕途,而以畫藝聞名。張路的人物畫,本是學吳偉的,但後人的批評,認為他祇能得到吳偉的力,而不能得到他雅秀高逸的趣味。這幅畫衣紋用筆快速有力,但筆的轉折處還相當從容,並不是一味粗野的畫所能比擬。面部、手、書帙、牛眼等處,都用膠調赭,膠太重而變了色,稍微有點呆滯。

周臣(約1460-1535),明代畫家,字舜卿,別號東村,今江蘇蘇州人。能詩,擅畫山水,得宋人法。兼工人物,古貌奇姿,無論工筆或寫意,均能各具意態。春秋時衛人寧戚,因家貧為人拉車,來到齊國,夜宿城外。時齊桓公郊外迎客,甯戚餵牛於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認為此人非平常之人,召見後舉為丞相。周臣《甯戚飯牛圖》軸所繪就是手持樹枝的甯戚正在飼牛之景,牛軛置靠在山巖邊,暗示牛車在石背後。通幅畫家用筆勁利,表現樹石質感的皴紋、垂掛的藤蔓,皆為飛動的筆墨線條,帶有十五世紀浙派的風致。在唐寅、仇英,甚至較早的杜菫作品中,亦不乏類此的潑辣線條,據此,可略見當時不同畫派間交互影響的情形。幅中牛身先略加絲畫牛毛,再局部淡墨暈染,和宋人牛畫相較,已是文人寫意的形貌了。戴進《畫紈牛》軸圖似繪卜盧國獻紈牛之事。馭者發須捲曲,凸額大鼻,貌類胡戎。其身穿華服,腰配彎刀,帛魚與海螺,左手執鞭,右手握糜以控牛,精神專注。紈牛淺毛驪色,羊角犬面,不似稚犢,反類靈獸。背後巨樹垂藤,遠處煙靄,景色恬靜。

戴進 《畫紈牛》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戴進,浙江錢塘人,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幼師葉澄,及長又遠傚馬遠、夏圭,故其畫山水多有馬夏筆趣。其又工人物、花鳥、走獸,後人推為明代浙派祖師。明人 《牧牛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人《牧牛圖》軸畫牧童披頭散髮,坐在地上,對著匍伏在地的水牛,若有所言,畫中人物用筆筒捷而有力。牛身上毛被筆乾擦來表現。一童一牛,兩情相牽,題詩佔去畫幅之半,為書畫合一,文人畫表現方式。本幅原書籤題明人。據畫中題字,知為白下(今南京)人所畫,鈐印為「屢空道人」,生世待考。

相關焦點

  • 五牛圖,有多牛?
    如此美好寓意,不止是我們的希望,也藏在一幅千年名畫中——千年前,唐朝宰相韓滉便是抱著這樣的期望,大筆一揮繪成流傳千年的《五牛圖》。五頭耕牛分別是:拓荒牛、好運牛、招財牛、旺家牛、如意牛。帶五牛圖回家,相當於把勤懇、好運、財氣、運氣、如意帶回家。不僅開運祈福,也有牛市之意。
  • 五牛納福,細讀韓滉《五牛圖》
    釋文:唐史稱韓滉與宗人幹(韓斡)相將名畫錄,謂馬牛雖目前之畜,最難為快,滉能曲畫其妙。今觀此圖,益信顧《宣和畫譜》載滉畫有《闕牛歸牧》諸圖,即趙吳興跋中所列。亦尚有四圖乃《石渠寶笈》鑑藏。《五牛圖》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令各異的牛。
  • 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深入刻畫了牛勁和牛品
    牛對中國人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生產、習俗方面,更體現在對中華民族內在精神的塑造上。古人以牛為榜樣,學習牛的精神,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牛文化及勤勞、踏實、沉穩的民族個性。 韓滉畫牛的傳世作品有《五牛圖》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的五頭牛,動作神態各異,造型準確,極為生動。韓滉有過農村生活的經歷,對牛十分熟悉,他把牛畫出了人格化的魅力。
  • 李可染與牧牛圖
    李可染喜歡畫牛,尤其喜歡畫各種牧牛圖。為此他還將畫室命名為「師牛堂」,且自稱「孺子牛」。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去世之前,他留下了許多以牛為題材的精品畫作。人們把李可染的牛、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和黃胄的驢,並稱為「二十世紀中國水墨四絕」。  李可染的牧牛圖凝聚了他半個多世紀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
  • 《五牛圖》的作品傳奇
    五頭牛中每一頭既可獨立成圖,而相互間又能首尾連貫,前呼後應,彼此顧盼,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整幅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託,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不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神品。▌作品傳奇《五牛圖》卷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
  • 牛年畫牛-欣賞十位歷代名家畫牛
    所以,歷代名家畫牛既表現出牛的動作與神態,又表現出牛的品性和精神,賦予牛人格化的魅力。一、唐·韓滉《五牛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兩代宰相之家的韓滉,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緊聯繫在一起,清正廉潔,心繫百姓。韓滉的《五牛圖》,用筆精細,描寫傳神,牛態之可掬,幾乎是呼之欲出。
  • 可染畫牛圖
    《榕蔭放牧圖》「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無華,氣宇軒昂,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看山圖》《柳塘牧牛圖》《五牛圖》
  • 韓滉《五牛圖》: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
    韓滉(唐)《五牛圖》,上圖為右邊部分,下圖為左邊部分。  古典名畫欣賞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韓滉《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元代大畫家趙孟頫在題跋中說:「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 流傳千年的《五牛圖》,憑什麼它是鎮國之寶?
    代表千百年來畫牛的最高水平九大鎮國之寶榜上有名韓滉,字太衝,唐長安人也。雖然身為宰相,也是一個難得的怪才,喜畫田家風俗,尤其擅長畫牛。他用簡練粗壯的筆調,勾勒出了牛的不同形色體態,堪稱古代畜獸畫中的上乘之作!
  • 唐代《五牛圖》亮相央視春晚,一幅不允許出國展出的鎮國之寶
    除夕之夜,牛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員張國立在《國寶回家》節目中,帶著一批特殊的國寶亮相。第*個出場的便是極為特殊而又應景的唐代《五牛圖》。大牢,也就是太牢,以牛祭祀,屬於祭祀中的*高規格。通常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用牛來祭拜三皇五帝,祈禱社稷昌盛、國泰民安。牛,在中外文化中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在西方文化中,它是財富和力量的象徵。在印度,牛可以在大街上自由穿行,代表的是印度的生存和生機。
  • 牛年到,十大牛人牛作,詮釋中國「牛」精神!
    玉鼠回宮,金牛賀歲,牛年來臨,大家都在談「牛」、頌牛。的確,牛的形象,牛的文化,牛的寓意,都值得大書特書。牛對中國人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生產、習俗方面,更體現在對中華民族內在精神的塑造上。所以歷代名家鍾愛畫牛,佳作頻出。他們用手中之筆既表現出牛的動作和神態,又表現出牛的品性和精神,賦予牛人格化的魅力。
  • 牛年看牛畫,歷代名家筆下的中國牛
    這樣一來,「青牛」則象徵著一位來自東方文明地區的文化使者,帶著他的崇尚陰柔之德的智慧,隱向尚未開化的西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 楊晉《石谷騎牛圖》此圖款題為「畫白石翁詩意」,所提「白石翁」是明代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晚號白石翁,人稱白石先生。
  • 陽士琦大師「牛」作《五牛圖》琺瑯瓷 五牛齊聚,福祿壽喜財
    》為藍本融合皇家制瓷技藝,國寶瓷畫,創作出《五牛圖》琺瑯瓷。       《五牛圖》琺瑯瓷選用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唐朝韓滉創作的《五牛圖》為藍本,原作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五牛圖》琺瑯瓷在製作工藝上遵循乾隆時期皇家制瓷的全過程,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制的技術上都由粉彩(琺瑯彩)修復大師陽士琦老師全程打造,並採用了乾隆官窯御用霽藍描金工藝。
  • 「鎮國五牛」亮相央視春晚!領銜《國寶回家》,同款金萱彩繪限量搶~
    在牛年央視春晚中,張國立走心講述《國寶回家》,一大批國寶驚豔登場,與全國人民共迎新春。《韓熙載夜宴圖》、天龍山佛首等一批文物相繼登場,這些國寶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其中領銜出場的便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五牛圖》。
  • 「五牛圖」郵票能牛起來嗎
    「五牛圖」郵票及小型張將在3月20日,那麼,「五牛圖」郵票能像「民法典」「警察節」郵票那樣相對牛起來嗎,這無疑是不少集郵者和投資者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 牧牛圖——禪宗十境界
    忙忙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著語: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家山漸遠,歧路依差;得失熾然,是非蜂起! 詩的意思很明了,在此不再複述。暫且談一下著語大義。心牛從來就沒有失去,哪裡用得著去追尋?
  • 雷叔說畫|兩頭一模一樣的牛?
    上文這頭牛,是《五牛圖》的第一頭,其後腦勺、脖頸處線條以吳道子「蓴菜條」所為。這些我們上課時候都跟大家詳細展開分析過。此圖是有摹本的。比如,日本京都大原博物館就藏有一本摹本。日本學者認為大原本是真跡,而北京故宮本是南宋-元代的摹本。目前看,日本人的研究不太靠譜。
  • 2021故宮五牛圖系列創意新品 用文創點亮生活
    《五牛圖》,中國傳世名畫之一,現藏於故宮博物院。2021辛丑年將至,由故宮博物院授權開發《五牛圖》系列文化創意產品,以故宮博物院院藏《五牛圖》卷為源,融合新年賀歲,傳達福壽祥瑞、吉牛納福的美好寓意。   故宮博物院院藏的《五牛圖》卷,是唐代畫家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迄今約有1300年的歷史。畫上五頭牛從右至左一字排開,形象不一,姿態各異。它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
  • HAPPY 牛 YEAR!博物館的牛,到底有多牛?
    唐·韓滉 五牛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圖源:西園雅集)故宮博物院藏的《五牛圖》卷,是韓滉的傳世孤本之作,也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麻紙上的繪畫珍品。畫中五牛,五種不同形態,寫實生動。畫中太子向農夫詢問。右面是二牛耕地,一隻鳥跟在牛後,啄食地上的蟲子。善友太子見此情景「愍而哀傷」。這是在《惡友品》中新出現的情節。
  • 全新國民紅睛品丨選猛牛,五頭牛,就是牛!
    作為動物界「老大哥」牛是唯一一個,始終陪伴人類進化的動物勤懇耕耘,引領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有人拜Ta為神靈,有人視Ta為兄長可謂生得燦爛,死得其所波瀾不驚、從容淡定的憨實本色不屑於耍小聰明,不樂於玩陰要戰便戰,正面剛,硬碰硬小人繞著走,邪魔氣冷抖掂量一下再招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