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子孫必知的「鄭姓常識」

2021-02-07 閩東鄭文化

        鄭氏,以國為姓,分衍自姬姓,血緣始祖后稷,姓氏始祖鄭桓公是周厲王少子。《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前806),友初封於鄭。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

        「鄭君乙立二年,鄭負黍反,復歸韓。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鄭」這個地名的地方,即後來的鄭國,鄭國自鄭桓公傳14世康侯名乙,歷23君,共431年,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鄭國公族逃亡,為紀念故國,改姓「鄭」,鄭姓便在歷史上誕生。

        宋國楨先生在《展鄭氏之雄風 揚滎陽之威名》文中發出這樣的感慨:縱觀滎陽鄭氏族人創造之豐功偉業,真可謂「勳名遍天下,功業滿人間」,而這個光輝燦爛的家族的根就扎在滎陽這片沃土之上。

        誕生在鄭國的文明:大中華首倡自由貿易的國家;中華第一個以商貿立國的國家;《質誓》為中華第一部保護商人利益的法典;弘高為中華第一愛國商人;中華第一義商(無名氏)為鄭國人;中華首位主張中央集權、鑄刑書,為法家先驅的鄭子產,甚被譽為春秋第一人及中國宰相的典範;現代長城的始創者鄭國,被秦始皇仿造而名聞天下。……

        鄭氏秦、漢、隋唐以來,公候接武,臺衡繼跡,世代顯貴,連榮不衰。對歷朝歷代中國版圖的形成,政局的穩定,均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中華第一水工專家鄭國;開邊立功的鄭吉、鄭眾;「一代師表」大經學家鄭玄;與王羲之齊名為「南王北鄭」的魏碑鼻祖鄭道昭;李白稱讚感化南詔「不勞一人蠻自通」的鄭回、鄭賣嗣;「臺教正宗第一人」詩、書、畫三絕的鄭虔;著作《通志》與《史記》並稱的鄭樵;開莆來學南湖三先生鄭露、鄭莊、鄭淑;中華第一位女性海商,率義軍創造首次打敗英國侵略者紀錄的巾幗英雄鄭一嫂;主張上海辦博第一人鄭觀應;中國漆藝針刻第一人鄭修鈐;開臺復臺鄭芝龍、鄭成功父子;臺灣第一位進士鄭用錫;清代隸書第一人鄭簠;……


一、鄭字簡說


        西周發跡於其歧山,後建都於豐鎬(鹹陽渭水之濱)。因華山高矗雲天,周天子在此祭告天地,封此地為「鄭」。並將皇族一支分封於此,立國名稱為「鄭國」。

        後,周幽王為博愛姬褒姒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引來犬戎北下都城,招致殺身城毀之禍。致使其子周平王不得已遷都洛陽。鄭武公掘突扈從平王東遷後,其封邑在都城東部,為區別舊地,取名「新鄭」。後來,在此新建的鄭國城邑被韓國所滅。如今戰國時代的鄭韓故城依然矗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1年,在鄭國故地出土了一對器型碩大,莊重精美的蓮鶴方壺,這是古代鄭人用於祭祀祖先的青銅禮器。現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是國寶級的重要文物。這對大酒壺(大酒罈),告訴今人,因為上述用途說明,它屬鄭,姓鄭,顯示了鄭人對祭祀祖先活動的鄭重其事,釋解了「鄭」字的來龍去脈。

 

㈠ 奠〔diàn〕:

    ① 向死者供獻祭品致敬:祭~。~酒。

    ② 穩固地安置:~都。~基。~定(使穩固安定,如「~~基礎」)。

 

㈡ 奠〔diàn〕〔動〕:

    ①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東西的基物。本義:設酒食以祭。

    ② 同本義。特指初死時的備供品敬禮。

      《說文》:奠,置祭也。

      《詩·召南·採蘋》:於以奠之。

      《周禮·牛人》:共其奠牛。註:「喪所薦饋曰奠。」

      《禮記·祭統》:舍奠於其廟。註:「非時不而祭曰奠。」《禮記·郊特牲》:故既奠。註:「謂薦熟時也。」

      《禮記·檀弓》:有司以幾宴舍奠於其墓。

       清·袁牧《祭妹文》:奠汝又不見汝食。

    ③ 又如:祭奠(為死者舉行儀式,表示追念);奠饌(置食物以祭);奠饗(置酒食以祭祀)。

    ④薦獻;敬獻。

       《儀禮·鄉飲酒》:主人坐,奠爵於階前。

    ⑤又如:奠獻(獻祭品以祀死者);奠儀(送給喪家用於祭奠的錢物);奠雁(古代婚俗。新郎用雁作見面禮到女家迎親,表示不再娶他人)。

    ⑥定;確定,規定。

        揚雄《太玄》:無地奠位。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奠,定也。」

      《周禮·天官·職幣》:皆辨其物而奠其祿。

    ⑦又如:奠位(定位);奠居(定居;安居)。

    ⑧放置。如:奠枕(安枕以臥。形容局勢安定)。


二、鄭氏郡望堂號

㈠ 郡望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東漢時期改郡為縣,隸屬北海郡。南北朝後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一帶。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裡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雍州郡】東漢時期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關中、隴西地區,包括陝西省西安市、鹹陽市西北部一帶地區。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遊、武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遊、武山西部的渭河上遊、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㈡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朝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因以為堂。

 

【博經堂】西漢朝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某一經,鄭玄卻力主博通諸經,因以為堂。

 

【安遠堂】漢宣帝支這執政時期,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漢宣帝提升他當了大司馬。後來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封他為安遠侯,派他衛戍西邊國境,是為西域都護使。


各大小宗支又有以下屬於自己的紀念性堂號:

【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

【立本堂】【務本堂】【錫類堂】【翼經堂】

【著經堂】【奠邑堂】【注釋堂】【篤敬堂】

【七松堂】【孝度堂】【德遺堂】【留耕堂】

【宏宣堂】【崇德堂】【流光堂】【約禮堂】

【書種堂】【復訓堂】【松茂堂】【裕昆堂】

【雍睦堂】【貽清堂】【仁本堂】【章龍堂】

【慶遠堂】


三、鄭文化標誌

【鄭氏族徽】西周、春秋的家族有象徵著本家族的特殊標誌,後人稱其為族徽。郭沫若先生認為: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國名」,它與家族的稱號「氏」有密切關係。族徽作為家族的標誌,鑄制在青銅器上,運用於青銅銘文中,或者鑲綴在家族的旗幟上和家族成員的鎧甲上,它所突出的是形象。秦漢以后姓、氏和一,據說始於司馬遷《史記》首次將姓與氏以文字記載方式合一。鄭氏始封祖姬友,宣王時受封於鄭(在今陝西省華縣),即桓公。鄭國的姬姓、鄭氏和莊重的鄭字族徽,是深重的文化積澱,姬姓標誌著古老的族源,鄭氏和族徽象徵著莊重。


【鄭氏族旗】周認為以火可勝金,崇火德,尚赤;赤文黑底姬姓鄭氏族旗。鄭的始封祖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名友,宣王時受封於鄭(在今陝西省華縣),是為桓公。鄭國的姬姓、鄭氏和莊重的鄭字,是深重的文化積澱,姬姓標誌著古老的族源,鄭氏象徵著莊重。這種姓、氏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深入到了鄭文化核心部分,體現到文化的各個方面,姬姓標誌著古老的族源,鄭氏受封於鄭。周代鄭國尚正色赤、黑兩色。

 

【鄭氏族歌】——《水手》。選用鄭智化的經典催人上進的歌曲《水手》。用音樂表達了族人的困惑和迷茫,唱出了一族人的心聲;人生的真諦:勇敢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失敗。

 

【鄭氏圖騰】——麒麟。以《詩經·大雅·生民》為據,其文曰:「時維姜嫄,……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王國維解:「帝者蒂也,像花萼全形」,「武」即獸類足跡,故「帝武」就是花萼形的獸類足印,即圖騰獸麒麟。用白話釋譯:姜嫄(女性名)踩在麒麟的足跡上有感致孕,生下一個男嬰,取名后稷,后稷長大後,以他為首領的部族便以麒為圖騰。後麒字「鹿」旁改作「女」旁,成「娸」,以此為族姓,姬、娸、〓在古文中相通,故姬字實為麒字的變形,所以姬姓可說是「麒」的圖騰的象徵。《詩經》又以「麟之趾」來喻稱文王子孫,亦是佐證。鄭氏出自姬姓文王子孫,所以鄭氏圖騰也是麒麟圖騰。鄭國文物中多有麒麟圖騰。如鄭公大墓出土的蓮鶴方壺上的麒麟圖騰。

 

【鄭氏吉祥物】——牛。典故:商人弦高獻牛十二頭犒軍智退秦軍使鄭國免於一場浩劫。

 

【鄭氏族花】——蘭花。最早談及蘭的文獻是《左傳》,敘述的是戰國時代鄭文公和穆公父子間的一段傳奇性故事。鄭文公有一位嬌豔如花的如夫人-燕,一天夜裡做了一個相當清晰的怪夢,一位長發飄飄的老人親自送給她一束芝蘭,並且作這般的交代:「我叫伯鰷,是你的祖仙,為了你的子嗣-蘭,有國香,人人喜愛,所以特地將這花送給你。」翌日,沒想到鄭文公來看她時,真是巧合之至,燕姬趁機將夢中的情形細說了一遍,兩人商議一番後決定,如果真的得子,就命名為「蘭」。過了不久,燕姬果然懷孕且生個男孩,文公非常高興,除了取名為「蘭」(即穆公)外,後來更為了想讓公子蘭繼承大統,而將其他公子全部驅逐出境,而公子蘭在危疑震憾中,也無法安於其位,懷著憂鬱之心出奔到晉國。還好當時晉文公聽信大臣石癸的話:臣聽說:姬結成佳,其子孫必著,現今流落在此間的公子蘭,是后稷之妃的苗裔。天將啟之,必將為君,其後裔必蕃,如先使其得位,於與國土,又多了一個附庸的盟邦。晉文公認為石癸的話,說得很合理,於是派遣孔將和侯室多兩員大將率兵護送公子蘭回鄭,復國成功後即位為穆公。假如他的母親-燕不「夢蘭而生蘭」,則鄭國也不可能會有「公子蘭」復國。魯宣公三年,公子蘭鄭穆公病倒了,自己喟嘆著:「蘭死,吾其死乎?於是刈蘭而卒。」穆公以蘭而生,後又因「刈蘭而卒」,蘭之於穆公,正如玉之於賈寶玉一樣,已成為這位國君的命根子了。

鄭思肖與蘭

蘭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延伸 

    溫家寶總理2008年3月18日記者招待會上,引用鄭思肖詩《德佑二年歲旦》中的「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一句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既保持著自身的價值觀念---這一種文化能夠存在的根基,同時,又不斷應對現實的動蕩帶來的挑戰。而這動蕩在中國社會中最激烈的莫過於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權淪落外族之手。在這種時候,儒學人格往往表現為:堅貞的操守、張揚的個性。這一人格定位在鄭思肖的畫風中得以集中完整的體現。鄭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詩人、畫家。宋亡後隱居蘇州,坐臥必南向,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據《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後,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藉。或問其故,則云:『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

        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託他的亡國之思。鄭思肖詠蘭守志的行為還成了後代遺民的典範。如倪瓚在元亡後,扁舟箬笠,往來湖泖間,其《題鄭所南蘭》:「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悽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明末清初相似的現實境遇使鄭思肖成為更多畫蘭畫家師法的對象。朱元璋的後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題蘭石》詩中說:「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

       鄭思肖的畫蘭傳統,直接影響到漫長的畫蘭歷史。明清時,這一傳統已衍變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畫蘭不畫土,著重張揚個性。

       明代•佚人《蘭花》圖(旅順博物館藏)有王武題詩:「鄭生太迂魯,畫蘭不畫土。造物亦何心,春風自含吐。時去等飄蓬,知後落誰取。」清•諸升《蘭竹圖冊》(旅順博物館藏),亦畫蘭不畫土。清•原濟(石濤)《芬蘭圖》(南京博物館藏)畫兩支有根無土之蘭,並有題詩「根已離塵何可奪」,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濟等人畫風的揚州八怪,亦以畫蘭擅長,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鄭燮畫蘭尤為著名。

       從鄭思肖到揚州八怪等蘭花題材的詩畫中,堅持操守,張揚個性成為共同的主題。由此可以看到儒學傳統的人格特徵發生了一些變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變為崇尚個性的張揚,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賞變為不改其志的堅貞,這是儒學注重個體道德修養的傳統在新的現實環境中發生的衍變,它們並沒有突破或逸出儒學的價值範疇,而是對傳統人格定位的補充、延伸。

        蘭對民間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秉蘭拂惡、贈蘭傳情、沐蘭致祭、執蘭迎祥、紉蘭上朝、燃蘭溢香、藉蘭祭祀等活動中,人們與蘭建立了各種的關係。


 •方秉蕳兮• 

  〔原文〕方秉蕳兮 《傳》:「蕳,蘭也。」《集傳》:「其莖葉似澤蘭,廣而長節,節中赤,高四五尺。」陸《疏》:「蕳即蘭,香草也。《春秋傳》曰『刈蘭而卒』,《楚辭》雲『紉秋蘭』,孔子曰『蘭當為王者香草』,皆是也。」

  〔原詩〕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解說〕方秉蕳兮,出自《鄭風•溱洧》。方,正。秉,執。蕳(音jiān),菊科,香草,亦名蘭,但不是今天說的蘭花。李時珍《本草綱目》以為:「蕳,即今省頭草。」陸璣認為蕳就是蘭,是一種香草,高四、五尺,莖節紅色而長,很像是藥草澤蘭。漢代池苑多種這種香草。也可以放在衣物或書中,可以避衣魚和書蟲。

【鄭氏族鳥】——鳳凰。《詩經·大雅》云:「有鳳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高崗」就是「岐山」(俗謂箭括嶺)。「鳳鳴岐山,興周八百年」,遂成吉祥之典。《周語上》云:「周之興也,鶩鷹鳴於岐山。」鶩鷹為鳳之別名。鳳為吉祥之鳥,岐山為周之發跡地,鳳鳴於岐,是大吉之象,古人認為它是周邦將興的預兆。古代,雞常被用作祭祀之物,歃血盟誓,動輒殺雞。家雞的祖先是美麗的野雞——雉類,具體說,是一類叫原雞的雞形目、雉科動物。《山海經》記述「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鳳凰」;「黃帝之時,以鳳為雞」。千百年來,鳳的地位至高無上,鳳是雞的文化轉型,雞是鳳的世俗化身。


《詩經·國風·鄭風》之《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 之。」 


《詩經·國風·鄭風》之《風雨 》:

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鄭氏族樹】——梧桐。鳳凰非梧桐不棲 。梧桐生矣 《傳》:「梧桐,柔木也。」

〔原詩〕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豈弟君子,來遊來歌,以矢其音。伴奐爾遊矣,優遊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矣。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純嘏爾常矣。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豈弟君子,四方為則。顒顒昂昂,如珪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於天子。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風皇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菶菶萋萋,雝雝喈喈。君子之車,既庶且多。君子之馬,既閒且馳。矢詩不多,維以遂歌。

  〔解說〕梧桐生矣,出自《大雅·卷阿》。梧桐,樹名,落葉喬木,生長甚快,木質鬆軟,故毛《傳》解釋為柔木。 

 

【鄭氏族石】——玉。《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周禮大宗伯》所說的「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磺禮北方」。

 《詩經·鄭風》中有: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形容女子佩玉瓊琚(玉名)在行走時將將作響。

【鄭氏族魚】——鯉魚。浦源鯉魚溪簡介:

        福建省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自然生態鯉魚溪,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人傑地靈,獨特文化賦予浦源溪靈性,「魚冢魚葬魚祭文一俗分三絕」,為周寧這個山區縣增輝的同時,締造了中華又一文明——鯉魚文化,因此,鯉魚成為了鄭氏族魚,浦源鄭氏享譽「錦鱗鄭氏」稱號。

       據世代流傳與近親宗支舊譜記載,現在我們對鄭氏始祖擇居浦源可以推知些許。

       首先,浦源鄭氏始祖是誰。浦源鄭氏一世祖追認朝奉公,而「朝奉」其實是宋代的官名,全稱「朝奉大夫」,並非人名,朝奉公墓碑銘文載「六五朝奉」「六七居士」可證。「六五」「六七」皆是年齡,朝奉公者諱鄭懷,字國珍,寧德福首人,宋嘉泰二年(1202)文舉特奏,至六十五歲時官職朝奉大夫,六十七歲時辭職了故稱為居士。

       其次,朝奉公屬籍情況。朝奉公屬籍寧德九都福首人,「雙廌峰瞻椿桂聯芳袍服百度」,族人居住在「雙廌峰」下,兩宋之季,族人科甲連第,其中不乏父子、兄弟取得進士者,加上推恩、舉薦等,族人相續入仕途者達三百多。隨著家族人丁的發展,福首地域有限,不斷有福首子孫遷居出來,以後漸漸發展成為分支並自己立宗衍派。

        其三,朝奉公如何選擇浦源。「莫昧朝奉掛冠懷梓先識宋祚」。南宋末期,朝廷腐敗,各地起義軍紛湧而出,朝奉公意識到趙宋將亡,遂於南宋孝宗(1127~1194年在位)晚年間主動棄官返回故裡,但此次他不想走古田方向的官道回鄉,許是為了散心或順便勘視自己的先人治辦的產業,於是折道周墩方向,途徑東洋(即今浦源),仰望太陽高掛,俯看溪水清澈,感到已臨近周墩,途中不斷趕路也略覺疲憊,恰見溪邊的一棵柳杉樹(即今靈檣),便睡意頓起,於是就在樹下打盹小憩。「比鯉溪鑑青紅逐浪錦衣萬衡」,朝奉公這一盹,夢見了自己乘坐在一條巨大龍舟的桅杆下,舟中載著成千上萬的人駛進東洋,陽光照著的水面金燦燦,仿佛天之銀河,銀河裡青紅逐浪,如花似錦。醒後,料知此處吉祥寶地,此柳杉樹有靈性,決意擇取此地安身,卻未能如願以償,便遺命兒子有二,其一「子孫不為仕」,其二「徙居東洋」。而福首鄭氏世代官家,宋末難免遭受起義軍的擾攘,由於突如其來的社會外迫,族人只得散居於先人治辦的產業基地作為安身之所。但浦源鄭氏二世祖仲七公由於有先考遺命在身,也不貪圖安逸在祖宗遺產之地,不僅自己徙居東洋,且將先父遺骸一齊帶往遷葬。

        其四,鯉魚溪的雛形。「惟羨居士秉節承志卜著東洋」。仲七公(諱廷珏,字元昆)自南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定居浦源伊始,謹遵父命,修儒業而不出仕,以田園相伴,閒時沿溪踱步,心想溪裡本有魚兒,只要禁止捕撈尚可淨化溪水,亦可預警水源被投毒,何需要費工夫去照理。但反覆思索父親當年的盹夢,方悟到躍龍門的是鯉魚,唯有青紅尾尾才能使水面如花似錦,於是在浦源溪裡放養了鯉魚。由於浦源鄭氏一族有「子孫不為仕」的祖訓,子孫只得以農、工、商為生計,加上當時的人齒並不多,初始幾代根本無力建造堤岸。

        其五,鯉魚溪的形成。入明後,傳至八世祖晉十公(諱模,字懿顯)時,已經發展為當地望族,晉十公是個儒商,善於理財,富益一鄉,為人又剛毅公正,便當上了族長。「旌門義百金輸攬一都糧餉;貯宅仁十貫超援半鄉疫魂」,荒年出金銀盡納全鄉賦稅,災年出貫錢置辦鄉民喪事,洪武十六年,寧德知縣賜進士出身吳伯宗聞訊後贈匾褒曰「義門濟美」。晉十公當族長期間,也目睹山洪對溪魚造成的威脅,便決心修造堤岸,從自然環境上先護魚。帶領族人,在前人基礎上建造了「六潭九曲」。

       六潭:即桂花潭、枇杷潭、桃花潭、長魚(鱉魚)盯珠潭、鯉魚飛天潭、犀牛洗澡潭。

       九曲:即今觀音閣後面的九曲灣。

       堤岸工事告竣,晉十公便著手從社會環境上護魚。經過深思熟慮後,他以族長身份召集全族會議,為紀念先祖朝奉公,也為了鯉魚溪的深遠發展,應修造宗祠。待浦源鄭氏宗祠初建竣工,晉十公又馬不停蹄,召集全族聚會,訂立鄉規民約,禁止垂釣捕撈,違者予以懲處。條文已定,但遵守難,晉十公出了個苦肉計以殺雞駭猴,先暗示孫子偷魚,將孫子當場抓住,大開祠堂門,在宗祠門前吊打孫子,自甘認罰,宴請全村居民,罰戲三天,此後,村民遵循宗法鄉規,誰也不敢捕食溪中的鯉魚。

       其六,鯉魚溪的完善。浦源鄭氏宗祠建造後,村裡人口發展速度位居福寧府之首,當時的村居集中在鯉魚溪西岸的裡弄周圍,生活用水排汙到溪裡,導致汙染嚴重,鯉魚溪面臨著人為造成的威脅考驗。至明朝中葉,朝奉公十一世孫鄭學十公經過勘查地理後,決心為保護溪水的清潔而努力,為首建設一項規模極大的排汙工程,從池仔兜經過裡弄至下厝尾的汙水排出到大洋,並沿途修了七個池,以便清潔處理和防火作用,故而稱「七星池」。結合起來為「六潭九曲七星池」(遺址猶在)。從此,溪與下水道徹底分隔天地,鯉魚溪重煥光彩,魚兒也比之前胖大十倍,吸引來賞遊的才子佳人,其中不乏名宦富紳,他們舞文弄墨,留下騷句手跡。

        最後,鯉魚溪的官方確認。鯉魚溪不僅有鄭氏族人的世代愛護,明、清之季已備受地方政府的重視,被視為周寧的一顆明珠,發文禁止世人捕殺一尾鯉魚。同時,村裡自立護魚隊伍,閒時操練護魚武功。浦源鄭氏子孫也為抵禦外來侵擾譜寫下可歌可泣的篇章,如明嘉靖十一年(1532)出生的愛國愛鄉義士鄭仁三公,為抗倭而身首重棺。民國期間,國民黨軍隊騷擾鯉魚,鄭立城兄弟、鄭孝廉、鄭步恩等人與村的壯士們發揚頑強不屈的精神,同國民黨海軍部隊,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60年大鬧饑荒,浦源村人,寧吃野菜,餓死不吃鯉魚溪的魚。浦源的鯉魚,不但鄭氏裔孫不捕不吃,異姓的兄弟裔孫也是積極共同遵守和保護。才有我們的鯉魚永遠得到生存。


【鄭氏祖陵】——鄭莊公陵園。陵園坐北向南,南北長431米,東西寬123米,佔地80餘畝,總投資1379萬元,主要建築有山門、閣樓、牌坊、祭壇、大殿、祭殿、陵墓區、始祖塔等。其中始祖塔高達十四層,塑有十四代國君塑像,每層存有當時遺物。新建以來已有十多個國家的鄭氏後裔來新密拜祖,世界鄭氏後裔還將每年在新密舉行一次交流會,暢敘民族情誼,傳播民族文明。鄭莊公陵園的建設,對弘揚鄭文化,繼承先祖傳統美德,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鄭氏後裔在鄭莊公墓前拜謁先祖並設陵園。海內外鄭氏後裔漂洋過海,匯聚於河南省新密市溱洧交匯處鄭莊公墓前,隆重紀念鄭氏先祖鄭莊公,並舉行盛大的鄭莊公陵園建設奠基儀式。鄭國第三代國君鄭莊公,生於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薨,在位43年。他勵精圖治,平息內亂,開創了鄭國的鼎盛時期,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鄭國於周平王二年(前769)、四年,先後擊滅鄶和東虢,由於鄭地處中原腹地,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國力日漸強盛;加以鄭君擔任輔佐王室之卿士,政治地位優越,使鄭成為春秋初期的主要強國之一。鄭莊公繼位後,首先肅清國內分裂勢力,乎定了共叔段之亂,爾後採取遠交近攻方略,聯合距離較遠、對其威脅不大的齊、魯,共同對付鄰近的宋、衛。鄭國從平定共叔段叛亂之時至莊公去世的二十一年(前722~前701)間,對外作戰10餘次,多獲勝。較大的作戰共6次:周桓王二年(前718),在北制大敗衛之與國南燕軍;周桓王二年四月,鄭莊公為報去年宋、衛、陳、蔡聯兵攻鄭之役,發兵攻衛。一度進至衛郊。衛以甘屬國南燕(今河南延津東北)軍南下反擊鄭國。鄭大夫祭仲、原繁、洩駕率三軍北上迎敵。為出奇制勝,鄭莊公命太子忽、公子突暗率一軍迂迴至燕軍背後。燕軍按傳統戰法,全力對付正面鄭軍,對其背後疏於防範。六月,太子忽、公子突率所部及北制駐軍向燕軍背後突然發起攻擊,大敗燕軍是軍事史上較早的實施迂迴的戰例,其「不備不虞,不可以師」的的原則,為歷代兵家所借鑑。 

       黃河下遊的諸國中,以形勢論,這時西方的壓力剛去,東方各國一時還透不過氣來。同時周室的尊嚴尚在,與王家關係較切近的國家到底佔些便宜;而鄭莊公又是一位不世出的雄主,敢於力徵經營,所以春秋最初期的歷史竟成了鄭國獨強之局。 

       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四十三年),鄭莊公病死,享年57歲,葬於今新密市境內。鄭莊公治理鄭國43年,是鄭國的極盛時期,此時鄭國疆土,南建櫟邑 (今禹卅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與衛、晉交錯,西控鞏、洛,脅宋迫許,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鄭莊公陵墓位於新密市曲粱鄉鄭伯嶺上,具茨、大隗二山屏其前,梅、泰二山環其後,溱、洧水環繞左右,港臺及新加坡鄭氏後裔為紀念鄭莊公多次到新密拜祖。


【鄭族詩歌】——《詩經·國風·鄭風 》

《鄭風》共二十一首,佔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總數的百分之十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後世的音樂歌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的不朽篇章。

 

【鄭氏族服】——周代鄭國時的衣著服飾,簡稱鄭氏族服,鄭服。

       概述:鄭國古時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有一種「深衣」(簡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連的。衣裳之間有帶(大帶用絲叫做「鞶」,革帶用皮),以資束縛。禮服的前面又有皮製的蔽膝,叫做「韍」或「韠」或「韐」,公族的韍是紅色的。又有包束足脛至膝的「邪幅」,叫做「逼」。內短衣叫做「襦」,長衣內塞綿的叫做「袍」,不加綿的叫做「衫」。下體近身的叫做「禈」,有袴衤官的叫做「袴」(不縫襠),也叫做「褰」、雨衣叫做「制」。

        男子頭上有冠,女子頭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公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劍等(玉是寶器,當時人非常珍重,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可見一個平民[匹夫]連藏一塊玉的權利都沒有的)。頭上有摘發的「揥」(象骨所制),耳旁有當耳的「瑱」(玉石所制),懸於冠上。公族的女子除佩玉和「揥」、「瑱」之外,又有「副」(祭服的首飾,用發編成的)、「珈」(玉制的首飾,加在笄上的),「髢」(假髮)等首飾。那時人的衣裳和現在人一樣,是用布帛做成的。布帛的質地最普通的便是麻絲。公族的衣裳上,繪有彩畫,織有文繡(所畫所繡的是日、月、星辰、山、鳳、藻、火之類,最有名的是「黼黻」:白黑相間的叫做「黼」,青黑相間叫做「黻」)。

       我們的禮服最是講究,普通的禮服喚做「端委」,最大的禮服叫做「袞」,其制度一時也說不完。平民們所穿的衣只是粗毛布所制,叫做「褐」。最貧賤的人甚至於「無衣無褐」。人們冬天所穿的有綿(絲綿)衣和皮衣,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羆等皮製成的。(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以掩之謂之「襲」,開衣露其裘謂之「裼」)公族穿著「錦衣狐裘」。睡時有「寢衣」和「衾」(被)、「裯」(帳)、「枕」等。齋戒時又有「明衣」(是布制的)。

冠也用布帛或鹿皮等製造,冠上下垂的有「纓」有「緌」,兩條絲線結於頤下叫做「纓」;有餘垂之為飾,叫做「緌」。有蓋板的帽叫做「冕」,以木為質,外加布套,上玄下朱,前俯後仰,這是公族所戴的禮冠;冕上懸有珠玉小顆,叫做「旒」。據記載:帽大致有冕、弁、冠三等,其制度之詳也已不甚可考。平民種田放牧時御雨蔽日戴的有「笠」(公族有時也戴笠),有竹做的。穿的有「蓑」,有草做的。鞋料普通用葛布,冬天有穿皮毛的鞋的。公族的鞋也用紅色,有的以「金」為飾、叫做「金舄」。平民們大致穿著草鞋或木屐。鞋是用在戶外的,進戶時把鞋脫在戶外,出戶時才再著上。那時人也穿襪子(用皮製的),但見君時要把它脫去。男子們打仗時所穿戴的有甲冑等。甲冑是用犀兕等皮製的,外塗丹漆。女子們講打扮的是「綠衣黃裡,綠衣黃裳」和「縞(白色)衣綦(綠黑色)巾」;用膏沐發以求光澤;或把鬢旁的短髮向上捲起,以求美觀。至於粉、黛和胭脂等等,那時候還沒有盛行。奇異的服飾是那時人所禁忌的,如鄭公子臧好聚鷸冠(鷸鳥的羽毛所作的冠)為鄭君所惡,派人把他殺了。

        敘述服裝。當由頭上的首服開始。古代首服有冕、弁、冠、巾、幘多種。冕是王公諸侯的首服,而弁卻是由天子至士的常禮之用。二者的差別,據《周禮》「夏官·弁師」,爵弁前後平,冕則首低一寸餘,冕前面的旒,也因爵位高低而有多少。

        冠是有身分的人共用的首服,小孩成年時即須行冠禮,表示他已能肩負成人的責任。《儀禮》「士冠禮」:「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從此這個孩子是有名字的成年人了。平時冠的顏色是用玄黑色,有喪服則用縞素(《儀禮正義》)。冠的形制,既須束髮受冠,冠必高聳。所謂峨冠,即是高帽子,中間用發笄貫簪。傳統喪禮中服御的麻冠,雖是禮經註疏家考證的結果,當仍與古制相近。但冠制總會因地方習尚與個人喜好而有不同的樣式,鄭的冠式,也未必處處時時完全相同。

        一般人則御巾幘,據說是卑賤執事不冠的首服。然而庶人也未嘗不能御冠,《禮記》「郊特牲」說到野夫蜡祭時,也是「黃衣黃冠」。野夫是農夫野老,也仍可衣冠行祭。 

        風日雨雪,但憑冠巾不足以禦寒。古人有臺笠,《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臺笠緇撮。」意謂以莎草制的笠帽,加在緇布的冠上。牧人長時在野,自然更須披蓑戴笠,《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正是寫實的描述。婦女有的用笄簪處理頭髮,有的以飄帶束在發端,有的以發尖梳合上指,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綢直如發……彼君子女,捲髮如蠆……匪伊垂之,帶則有餘;匪伊卷之,發則有旟。」髮式變化,也不輸於今日。

        次說衣裳。古人上衣下裳,上衣右衽,由胸前圍包肩部。裳的形制,似是以七幅布圍繞下體,前三幅後四幅,兩側重疊相聯,狀如今日婦女的裙子,不過折襉在兩旁,中央部分則方正平整。《儀禮》「喪服」:「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幅三袧。」鄭玄注云:「袧者,謂闢兩側,空中央也。祭服朝眼,闢積無數。凡裳,前三幅,後四幅也。」正是說明裳的制度。裳的下面是芾蔽膝。《詩經》「小雅·採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據鄭玄引漢制解釋:「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韠,以韋為之。其制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脛本曰股。邪幅如今行縢也。幅束其脛,自足至膝。」由此看來,邪幅是相當於今日軍中的「綁腿」。同時,裙下有長長的遮蔽,於觀瞻及保護兩方面,均屬有用。

        金文中賞賜之物,很多衣物。衣,或稱「玄袞衣」,當是繪有卷龍圖物的命服。或稱「戠衣」,戠即織的本字,當為以練絲織成的命服。或稱「玄衣黹屯」,黹為如銅器上雲雷紋的鉤聯紋,當是用這種紋飾緣邊的赤黑色命服。或稱冂衣,當是以苘麻織成的命服。市,《詩經》「小雅·採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屬於命服的一部分。金文銘辭中提到賜市時,有赤市、朱市、■市、■市、叔市等項。朱赤各如其意,指顏色,■(褐)可能是染黃,也可能指有聯環形的繡紋。■(青)可能指黑布,也未嘗不可能是皮韋。叔,可能是「素」的音借。這後面三種市的本義,到底還難肯定。總之,不外以顏色或花紋來表示榮耀而已。

        衣裳芾幅,究竟穿著不便,於是有深衣之制,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據《禮記》「深衣」篇的說明,這種衣服寬博而又合體,長度到足背,袖子寬舒足夠覆蓋肘部,腰部稍收縮,用長帶束在中腰,在各種正式場合都很有用。

        最後說到鞋子。古人鞋分屨舄兩種。據《周禮》「天官·屨人」鄭注,復下曰舄,禪下曰屨,則顯然依雙層底與單層底而有區別。金文所記賞賜禮物中,赤舄也是常見的項目。《詩經》「豳風·狼跋」:「公孫碩膚,赤舄几几」;又「大雅·韓奕」:「王錫韓侯……玄袞赤舄」;都與金文銘辭所見相符。紅色的靴,似乎須經特賜,則平日大致也有更平常的顏色了。鞋底編制方法與今日草鞋相似,類似的行屨,供普通人日常使用。否則單憑那種雙層底單層底的紅鞋子,恐怕未必經得起長時的跋涉。

       衣著的附件不少。最多的是佩帶的玉件。金文銘辭有賜「黃」一項,也是命服的一部分。名稱則有幽黃、匆黃、悤黃、朱黃之類。或謂黃即佩玉,與珩衡為一物。但也有人以為上述諸種「黃」的形詞,均為顏色,遂以為黃不是佩玉本身,而是系玉的帶子。如系系帶,是各種可染之色,自較合理。無論是佩玉,抑是系玉的帶,公族玉佩隨身,則無可疑問。男子須佩劍搢笏,劍象威武,笏備錄忘,在古代則是日常衣飾的附件。據《禮記》「內則」,一個人隨身攜帶的大小物件,還有佩中、小刀、佩刀、火石、火鑽,男子的搢笏帶筆,女子的針線包。雖然《禮記》「內則」專指子女事父母時的隨身物品,平時大約也須有這些小工具在手頭的。

 

【鄭氏族訓】〔按:各宗譜皆有。略〕

 

【鄭氏族學】〔按:原文編者「當推鄭學」〕

     〔鄭興〕東漢經學家。字少贛。河南開封人。任太中大夫。初治《公羊傳》;曾師事劉歆,兼治《左傳》及《周禮》。長於歷數。子眾,傳其《左傳》之學。著作已佚,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禮鄭大夫(興)解詁》一卷。


     〔鄭眾〕(?~83年) 東漢經學家。字仲師。河南開封。曾任大司農,舊稱「鄭司農」,以別於宦官鄭眾。傳其父鄭興《左傳》之學,兼通《易》、《詩》,明三統曆。世稱鄭興父子為「先鄭」。而稱鄭玄為「後鄭」。著作已佚。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禮鄭司農(眾)解詁》六卷、《鄭眾春秋牒例章句》一卷。

        東漢經學家鄭玄注《周禮》,多引鄭興、鄭眾父子之說。鄭興、鄭眾是父子一家之學,後人因稱鄭興、鄭眾為「先鄭」,鄭玄為「後鄭」。

鄭學,亦稱「鄭氏學」、「通學」、「綜合學派」等,是指東漢末由鄭玄開創的經學學派。


     〔鄭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人。東漢儒家學者,中國著名經學家之一。鄭玄先學今文經學,後習古文經學,網羅眾家,通融為一,成為漢代最大的「通儒」,是兩漢經學之集大成者。其經學成就及由其學術而、長的學派,後世稱之為「鄭學」、「通學」,或「綜合學派」。

 

【鄭氏族碼】——鄭碼。《鄭碼》簡稱《字根通用碼》,是我國著名文字學家、享譽海內外的《英華大詞典》主編鄭易裡教授經半個世紀對漢字字形結構的研究,後期和鄭瓏高級工程師共同創造的重大科技成果。已獲中、美、英國專利授權,並通過國家級的鑑定。權威專家們確認《鄭碼》是國內最優秀的字形編碼系統。《鄭碼》規範、易學、快速、通用。用同一編碼規則不但可以輸入2萬漢字,還可以輸入68000個和10萬個漢字。

      《鄭碼》曾榮獲北京國際發明金獎和最優秀髮明大獎;榮獲第22屆日內瓦發明金獎。國家主管部門通過評比向國內外用戶廣泛推薦《鄭碼》。中國的中文之星等系統平臺選用《鄭碼》,美國 Microsoft 公司的 Windows 95/98/NT/2000/XP 中文系統選用《鄭碼》,美國 IBM 公司的 OS/2 和 JAVAOS 等許多中文產品也都選用《鄭碼》。

       《鄭碼》以單字輸入為基礎,詞語輸入為主導,用2-4個英文字母便能輸2字詞、多字詞和30個字以內的短語;在這種字詞交融輸入之下,輸入一個漢字的平均碼長是1.8-1.9鍵之間。他備有兩個詞庫,分別收錄25000和50000條詞語。

 

【鄭氏族拳】——鄭氏太極拳。

         鄭曼青教授(Professor Cheng Man-Ching 1902-1975)世稱五絕老人,精詩、書、畫、拳、醫。但薪火相傳下來而蓬勃發展的只有他的太極拳。

         鄭教授是楊澄甫的入室弟子,鄭教授於1938年兼任湖南國術館館長時,為了節省學員時間,把楊式太極拳108式淬取精華為37式,把重動作和類似的動作刪掉,打完一套鄭子太極拳約7分鐘。練習鄭子太極拳在保持中定的原則下,要求把身體放鬆,出手用意不用力(美人手),呼吸要細、長、慢、靜,運(丹田)而後動(手腳),動而後(只有放鬆身體,氣沉丹田,才能有動蕩效應),要求動作平正,速度均勻,分清虛實,全身重量放在一條腿上。學拳要吃得苦,要有恆心和信心,把太極拳生活化,更強調練拳時要湧泉有根腰有主,否則力學垂死終無補。在推手時先要學吃虧,吃大虧得大便宜,不丟不頂,捨己從人。

        1949年鄭曼青教授移居臺北,1950年初開始在臺北中山堂傳授太極拳。1951年在臺北成立時中學社,1957年鄭教授的入室弟子和學生已開始向東南亞傳授鄭子太極拳,1965年鄭教授到美國傳授太極拳。

        1993年由在臺灣的第一代弟子和第二代傳人發起,註冊成立鄭子太極拳研究會。據知,2003年世界上流行鄭子太極拳的國家和地區計有:臺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美國、澳洲、加拿大、哥斯大黎加、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南韓、東加王國、印尼、紐西蘭、俄羅斯、斯洛伐克等等。

 

【鄭氏族史】〔共同的鄭國史部分〕

〔鄭國史〕桓公寄孥於虢、檜二地,之後為國殉職,其子鄭武功繼承遺志,建立「鄭國」。鄭莊公時達到鼎盛時期。鄭國傳二十二君,十三世。到康候時為韓哀公所滅,子孫逃奔各國,以國為姓。〔詳見世系表〕

〔鄭國疆域〕鄭國初在西方,後東遷都新鄭(今新鄭縣附近)。其疆域約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大致:東有汴梁,南包許昌,西距虎牢,北越黃河。縱橫約一二百裡之間。

    鄭姓是一個勇於開拓進取的姓族,在其得姓之後不久便從姓氏的發祥之地遷移到全國許多地方。此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斷遷移,不斷開拓,造成了今天十分廣泛的分布。加上歷代鄭姓名賢輩出、公侯繼武,因此在不斷為時代作出貢獻的同時,還創造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


傳承文脈★延承血脈

  因修撰者的水平差別,多數修譜只是延承血脈,並未把家族文化傳承,甚或進行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使得原初的祖先崇拜信仰越來越衍化為宗教迷信。

    一.章龍譜局的編撰風格

①完整體例;②規範書寫;

③統一格式;④追溯祖源;

⑤考證人文;⑥一對一核對。

    二.電子家譜與傳統家譜的對比優點

①利於保存;②方便查看;

③隨時糾錯;④隨時上譜;

⑤照片留傳;⑥一次性花費。

     三.章龍譜局的業務風格

 ①拒絕史實編造;

 ②不接低級編撰;

 ③樹立正確信仰。


相關焦點

  • 鄭氏的起源
    馬來西亞鄭姓主要分布在馬六甲、柔南、沙撈越等地,並成立有馬六甲堂鄭氏宗親會、柔南堂鄭氏公會、沙撈越古晉省鄭氏宗親會、沙撈越詩巫鄭氏公會、吉坡鄭氏堂等宗親組織。新加坡鄭姓也是當地華人人口較多的姓氏之一,其宗親組織堂鄭氏公會成立於1921年,下設軍港及如切區兩個分會,於每年農曆7月。23日舉行祭典活動。
  • 每日一姓:鄭姓的起源
    北祖、南祖、中祖發展壯大,鄭姓家族出現了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到五代、宋以後,滎陽鄭氏開始走下坡路,鄭氏發展出現南北並茂的局面。鄭氏南遷,始於漢武帝下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鄭桓公的24世孫鄭吉與侄子鄭遠南遷到浙江會稽山陰,成為浙江鄭氏始祖。三國時期,鄭癢舉家遷居揚州丹陽,成為南渡始祖。西晉末年,鄭昭遷居福建永泰,成為福建鄭姓始祖。
  • 鄭氏「世界第一」,真牛!頂起!
    「世界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全球鄭氏子孫稱頌▲《鄭氏之歌》01歷史上為國捐軀的得姓始祖只有鄭氏太始祖鄭桓公中華民族幾千多個姓氏,得姓始祖為國犧牲的只有鄭姓。歷史上,豪華廟堂,宗祠遍地開花,皇室貴族宗祠更是為世人所敬仰,但是,只有鄭姓宗祠被皇帝御駕親訪,就是浦江「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大宗祠,這是鄭氏獨一份的榮譽。
  • 咱鄭氏家族就是牛!!!
    源流五5、源於改姓而來:①朝鮮族改鄭姓: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樸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②蒙古族改鄭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蒙古族寶裡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③裕固族改姓鄭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於繁複,後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 鄭氏的人才你知道多少?鄭家人該了解一下!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鄭」,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鄭氏家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鄭氏大家族。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鄭氏文化,傳播鄭氏正能量。 請咱鄭家人把此信息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了解鄭氏家族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
  • 這些鄭姓明星,延續著鄭家的正能量,是鄭文化的傳承者
    有一種絲毫沒有違和感的同姓明星,每次提到鄭姓明星總是倍感親切。1世紀大俠鄭少秋1947年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1970年出道,出演過《書劍恩仇錄》、《戲說乾隆》、《楚留香》等經典角色。2007年,香港媒體評選出「百大香港經典電視角色」,鄭少秋一人獨攬七個經典角色。
  • 全國鄭氏字輩(二)
    (現有崇字輩)湖北鹹寧鄭氏字輩:國家萬能光大運 怡茂常賢(良)顯俊傑(現有常字輩)湖北當陽鄭氏字輩(祖籍山東柳林縣):: 永開萬世學祖德大蒼龍湖北當陽鄭氏字輩(兩河鄭姓):大永恩文光宗耀國道德尚33.湖南邵東縣九龍嶺、高橋鄭氏字輩邵東鄭氏字輩(現有鄭氏15000人):(屬仕文公五子均近公鄭蕊支房。
  • 鄭氏各支始祖世系簡錄,鄭家人必藏
    姓鄭;請您先點擊上面「鄭氏鄭姓」,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鄭氏大家庭。是為山東汶上鄭氏一世祖。  鄭勝五、鄭龍泉:世居姚江,七世孫鄭龍泉,明末遷居上海縣,為上海始祖。  鄭行十:追你菊叟公,系莆田鄭氏九世孫,宋慶曆四年,入粵仕惠州路判,前遷居東莞縣文順鄉,因其高祖葬於莆田崇仁裡黃志善澳嶺西山,號西山鄭氏,故而襲稱入粵西山鄭氏。  鄭 冀:南宋嘉泰間自青州遷石首六湖山麓。
  • 全國鄭氏字輩匯總!鄭家人收藏擴散
    鄭氏宗親點擊進入鄭氏全球群涪陵市鄭氏字輩:朝方士玉國,如大宗有光, 道學維克永,從本家世昌重慶鄭氏字輩:心文 章光祖德 仁義紹家 重慶鄭氏字輩:文朝仕之國,光天明心憲, 仁宏德澤遠,時興登萬世。(現有憲字輩)長壽縣新市鎮雲臺安鄭氏字輩: (原籍湖北省麻城市孝感鄉):守聖明芝謨,卓朝廷大臣。 文章光尚國,才學超宗仁。
  • 鄭姓的女明星,第一位清新動人,第五位家喻戶曉!
    鄭姓的女明星第一位:鄭合惠子,1994年9月16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2013年,高中畢業的鄭合惠子考入了北京現代音樂學院播音主持系。2015年,鄭合惠子加入萬合天宜並正式開始演藝生涯。她是一個調皮可愛、清新動人的美女明星。
  • 鄭氏歷代十大先祖,姓鄭的快來對接一下!看看你是老鄭家多少世!
    姓鄭;請您先點擊上面「鄭氏鄭姓」,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鄭氏大家庭。是為山東汶上鄭氏一世祖。  鄭勝五、鄭龍泉:世居姚江,七世孫鄭龍泉,明末遷居上海縣,為上海始祖。  鄭行十:追你菊叟公,系莆田鄭氏九世孫,宋慶曆四年,入粵仕惠州路判,前遷居東莞縣文順鄉,因其高祖葬於莆田崇仁裡黃志善澳嶺西山,號西山鄭氏,故而襲稱入粵西山鄭氏。  鄭 冀:南宋嘉泰間自青州遷石首六湖山麓。
  • 【鄭歷2827/1/3】滎麟俊彥;陽虎傑孫.A:【浙裡回音壁】:探尋鄭人足跡 見證家族滄桑——鄭氏年譜(浙江2020分卷)
    鄭桓公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浙江鄭氏文化薪火相傳。西漢初年,鄭姓已成望族,為抑制宗族強大,統治者強令大族往南分遷。鄭桓公二十四世孫鄭吉與侄子鄭遠,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成為浙江鄭姓最早南遷衍播的鄭氏始祖。東漢末年戰亂,鄭氏開始第二次大遷徙。浙江各地的鄭姓,多為曹魏徵東大將軍鄭泰的後人。盛昌喧囂有歸隱,亂世浩劫多遷徙。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
  • 取名字大全男孩:鄭姓詩經中最唯美的女孩名字
    配上鄭姓,給人一種既正直卻和樂歡欣的感覺,念起來有種快樂的味道。 【鄭如堇】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這句話的意思是: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如」指如同,如果,給人親切甜美的感覺,形容女孩如花似玉的姿容。「堇」是一種草本植物,表現出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樣子。
  • 【鄭氏文化】收藏版鄭氏家規151——168條
    鄭氏家規,是不過時的教育範本。「江南第一家」堪稱鄭氏家族的典範,甚至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 霞浦蘆陽鄭氏宗祠
    福建省霞浦縣水門畲族鄉蘆陽村鄭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保存較好。蘆陽鄭氏宗祠建築面積約10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坐東朝西,面望霞浦第二高峰玉山峰,北靠風景秀麗的蘆峰。建築規模不大,但卻比較規整而精緻,整體布局單層兩進一天井。主體結構為硬式磚木結構,大門的左側是面向天井的大戲臺,戲臺頭頂正中心設有穿鬥層疊式藻井,藻井鬥搭出簷處,皆重掛雀群,雕刻有各種飛禽走獸,象徵吉祥福貴的浮雕圖案。而天井是用古老而傳統的三合土鋪設。
  • 鄭氏在臺灣----明鄭時期
    大家都知道,鄭氏在臺灣擁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這是因為有」延平郡王「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並在臺灣建立的南明鄭氏政權。        明鄭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東寧是一個獨立行政、以鄭氏王族為最高元首的獨立王國。        鄭氏政權在臺灣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等三世 ,1683年,鄭克塽向清廷投降,前後共歷5君、享國22年的明鄭時期結束,臺灣進入清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