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梅戲演員餘順:守正創新服務人民做好新時代的答卷人
十三歲入行,二十歲擔綱主角,他是《天仙配》中的董永,是《女駙馬》中的李兆廷,是《花園扎槍》中的高懷德,也是《啼笑因緣》中的樊家樹,《長恨歌》中的李瑁,還是《霸王別姬》中的項羽、《徽商胡雪巖》中的胡雪巖;三十載從藝,他獲獎無數,好評不斷,是文化部「先進工作者」,也是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六個一批」青年拔尖人才。他就是國家一級演員、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副院長、省黃一團團長餘順。
十三歲入行 二十歲擔綱男主角 三十載青春寫就黃梅傳奇
餘順(圖片來自省黃梅戲劇院官方微信)
1986年,安徽省藝術學校(安徽省藝術職業學院前身)戲劇科黃梅戲表演專業招生,13歲的餘順過五關斬六將,順利通過專業初試、複試、總複試,最終在一萬五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以五百比一的概率進入該校學習黃梅戲表演。
小荷才露,頭角初顯,五年時間裡,在老師們的無私的教導和同學們的幫助關懷下,餘順自由地揮灑著自己的藝術天賦,很快就顯露出一名戲曲新星應有的素質,唱念做打各科專業成績名列前茅,高音唱段信手拈來,現代戲、折子戲出出精彩,沒用多長時間,他已成為班裡大小排練演出劇目主要角色的扮演者。
憑著紮實的專業功底以及豐富的舞臺經驗,1991年畢業後的餘順被分配到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這一待,就是近30年。在這裡,他俯下身、沉下心,不斷打磨自己的演技,豐富自己的表演形式,不久,就被選為《天仙配》的主演,一出「路遇」讓他家喻戶曉。
餘順(圖片來自省黃梅戲劇院官方微信)
作為黃梅戲劇種的看家吃飯戲,《天仙配》對演員唱念做各方面要求很高,且行腔吐字的規範極為講究,所以是一出典型的小生行當吃功戲。首場演出中,為了更好地表現出董永憨厚淳樸善良木訥的性格,餘順把自己關在宿舍,一邊壓腿活動一邊練習唱腔,對著錄像資料反覆揣摩,為了某句唱和某個身段動作,要反覆練習大半天,直到精疲力竭嘴巴抽筋方才罷休。特別是《天仙配》劇中最後一場,董永和七仙女生離死別中,餘順首次嘗試運用旋子三百六,以高難度的戲曲武功技巧來烘託劇情和豐滿人物,全劇尾聲達到高潮。
時至今日,餘順主演的全本《天仙配》已達近千場,無數舞臺經驗的磨練,多年生活經歷的感悟,帶有餘順個人標籤的董永,深深烙在了幾代戲迷心中。餘順也憑藉「董永」一角,斬獲省內各大獎項,並於2012年獲得全國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此後的餘順,開始越來越多地擔綱主角,為觀眾奉獻了一出出黃梅戲經典。
紮根實踐觀照生活 讓黃梅戲走進千家萬戶
餘順(圖片來自省黃梅戲劇院官方微信)
相比崑曲、京劇,黃梅戲作為一種年輕的劇種,擁有更靈動、更具包容性的特質,在給演員留出了更大的發揮空間的同時,也對演員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傳統經典黃梅戲《女駙馬》中,餘順扮演的李兆廷做功規範,舉手抬足章法嚴謹,集儒雅與個性為一體,出場起唱的「人情冷暖太可恨」,行腔流暢高音自如,一個家道衰落的書生形象頓時躍然臺上。行腔吐字,唱念做,一招一式,處處有交代,步法舉止,尺寸見功底,經年累月的訓練加上不斷豐富的閱歷經驗,餘順演出中舉重若輕的瀟灑和心手相應的自信讓他收穫了眾多掌聲和喝彩。
但對於一名優秀的演員來說,藝術只有進一步和再進一步,最好的作品永遠都是下一個。「要時刻提醒自己繃緊這根弦,如何在吸收的過程中再創作,如何把經典人物以一種更加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都需要不斷思考。」
2013年,省黃復拍黃梅戲經典劇目《風塵女畫家》,劇中男女主人公潘玉良和潘贊化,分別由孫娟和餘順擔綱主演,餘順說,「因為該劇唱腔經典廣為流傳,演出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創作,有壓力也有動力。」劇中,兩位表演者吸收傳統、大膽創新,勇於跳出常規舞臺表演的窠臼,用即興生活語言(語氣)和肢體行動,人物行動表演和聲腔演唱來處理角色,得到了評論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是餘順對自己的要求。「黃梅戲是平民化的戲劇,具有生活化的特質,這就要求我們演員時刻注意觀察生活,細心揣摩思考,在創作和表演時真正做到融技藝與情狀為一體,達到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既有意義,也有意思的效果,讓黃梅戲走進千家萬戶,推動黃梅戲藝術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守正創新服務人民 交好時代答卷
餘順(圖片來自省黃梅戲劇院官方微信)
作為一名黃梅戲藝術的傳承者和表演者,餘順表示,自己對於身處這個時代感到異常幸運。「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環境,我們是站在老一輩藝術家肩膀上的表演者,他們用高潔的人格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用精湛的演技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表演範式,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是我們的幸運。」
從繁榮到冷清,再到蓬勃發展,四十年的時間裡,黃梅戲藝術經歷過起落波折,始終在傳統和創新的拉鋸中不斷發展。每一代演員,都為了黃梅戲的傳承發展付出了許多,都在完成自我使命的道路上前進著。對於餘順來說,從接任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副院長、省黃一團團長開始,新時代黃梅戲如何在傳承中創新的問題就擺在了眼前,他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黃梅戲的音樂一直在變化當中,傳統是我們的基礎,我們要守護好這個傳統,但同時不能固守傳統。時代的節奏很快,觀眾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標準日漸提高,要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就要跟上時代,跟上生活,跟上人民,講好身邊的故事。從目前來說,我們不缺好故事好題材,缺的是講好故事的方式。」餘順認為,戲曲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從時代中發掘靈感,有選擇地借鑑音樂劇、歌劇、話劇、舞劇等各類藝術的表現手法,尋找當代觀眾能認同的表達方式,將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態巧妙通過藝術手法,移植到黃梅戲中,讓黃梅戲更好地活在當下,讓更多觀眾願意進戲院、喜歡進劇場,在黃梅戲中真正找到樂趣。
文化文藝工作者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餘順表示,作為一名黃梅戲表演者,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更要鼓足幹勁,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守正創新出精品,創作出更多有格調有品位的作品,向時代和人民交上滿意答卷。」(記者陳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