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劇60講》第二季。上一期重點講述了高滿堂的代表作《闖關東》,這一期講講他的成長曆程和其他作品。今年7月,我曾經專程前往大連,和高滿堂老師進行了5個小時的長談,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
高滿堂是文藝少年出身,學生時代就開始發表作品。後來當了老師,但與文藝塵緣未了。他1983年調到大連電視臺當編輯,寫下第一部電視劇《荒島上的琴聲》,體量與電影大致相同。
那時候看不到電視劇劇本,他寫的時候也沒有清晰的文體意識。有一場戲,劇中人在等船,高滿堂就寫了很多心理活動:這個船怎麼還不來……導演陳雨田跟他說,心理活動誰能看得見,你得把它外化。或者放在畫外音裡,讓觀眾聽到。
高滿堂發現了編劇和小說家的敘述角度不同,編劇頭上得架一臺攝像機。就想到了臨摹電影劇本,但電影是高度濃縮的,蒙太奇切換頻繁,技術難度高。後來在《中外電視》上看到電視劇本,高滿堂才發現電視劇和電影也是兩回事,敘事、節奏、分場都不同。電視劇更像小人書敘事。
當時導演有絕對話語權,編劇沒有反駁與探討的空間。導演的知識也要比編劇多,但是對編劇很尊重,基本不修改劇本。高滿堂寫開會,能寫五六頁的對話。導演說,你應該切開,這邊開會,那邊上洗手間,兩個人議論這個會,這叫分切、平行。
上世紀80年代沒有民營公司,都是電視臺拍劇。遼寧省範圍內,最會拍電視劇的是丹東臺和遼寧臺,然後才是大連臺。丹東臺一年能生產三部電視劇,而它只是一個地級市的電視臺。當時也沒有版權交易,電視劇都是以貨易貨,各臺拿自己拍的劇與其他臺交換播出,都不給錢。
中央電視臺是最高平臺,各地方臺都搶著將自己的劇往央視送。中央臺影視部就設在總局大院裡的一排簡易房裡。一個地方臺派一兩個人,住在兒童醫院邊上的小旅館裡等待召喚。央視的選片人總是說「片子好就行,不用吃飯」。
小賓館裡條件艱苦,六個人住一個小房間,大家搶風扇;躺著一起身,身上就披了一個鬥篷;因為出汗太多了,床單粘在身上。其中一個地方臺臺長去找賓館負責人,問能不能給他單獨安排一個房間,人家說「這裡住的全是臺長」。
高滿堂有機會經常去北京。後來,他乾脆經常待著不走了。在北影廠的仿清樓學習,也在組裡做場記、做責編,邊學習邊創作,結識了很多大人物。這段時間高密度的學習,讓他在文本格式、創作手法、審美眼界上都有了提高,終身受用。
當時,導演必寫導演闡述,編劇必寫編劇闡述,每個演員都必須做人物小傳。導演會經常問演員「你還有更好的設想嗎?」建組完了看參考片,不看幾部同類型的影片,不敢開機。
80年代中後期,中央電視臺有一個特約作家組,王樹元、王朝柱、白樺、畢必成、陸天明等名家都在其中,高滿堂是歲數最小的一個。臺裡組織一年下去採一次風,高滿堂每次都是給大家背相機的,身上能掛七八個相機。
1987年,高滿堂寫出了6集的《竹林街15號》,創作趨於成熟。這部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獲得了「飛天獎」的提名。因為寫了「婚外戀」故事,被報紙口誅筆伐,說這是嚴重的創作傾向問題。但這只是文藝批評,並不妨礙播出與獲獎。
1989年,高滿堂又寫了一個劇叫《黑氣球》,後來改名為《婚變情錯》,也是一個情感錯位的故事。這一次沒能播出,發行了音像製品。整個80年代,電視劇表現情感生活少,但可以書寫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審查寬鬆,題材豐富,創作上有較高的自由度。
當時拍一個上下集的電視劇,投資在6000元左右,編劇的稿費是200塊一集,兩集就是400元。這已經是一筆很大的收入,有這400塊錢,可以天天請客,請很多天。
到了90年代初,有了市場萌芽,電視劇的長度上去了。短劇開始沒落,因為它帶不動廣告。飛天獎評委每年都呼喚短劇,但越是呼喚,短劇越少。
《突圍》是高滿堂這一時期的作品,講述了幾位知青攜手重返北大荒的故事。高滿堂的一個同學下崗以後,去北大荒種地,高滿堂就跟他去了訥河,採訪了一個多月。《突圍》透過幾位年輕人的困惑、迷茫以及自我尋找,探究了物質不斷豐富的同時,精神世界如何建立的問題。
2005年的《家有九鳳》,讓高滿堂打響了全國知名度。他在劇中用上了自己的生活積累:他的母親做事果斷,眼裡不揉沙子。他的嶽母有八個女兒一個兒子,劇中綜合了一下,寫了一個母親和九個姑娘的故事。
《家有九鳳》是一部充滿生活質感的家庭倫理劇,有著龐大的人物群像,創作難度可想而知。導演楊亞洲從《空鏡子》的兩姐妹,到《浪漫的事》三姐妹,到《家有九鳳》的九個閨女。
劇中有強悍的母親,不省心的女兒,古色古香的院落和街道。也有豐富的人生哲理,跌宕的命運沉浮,更像是一部涵蓋眾生相的社會劇。高滿堂說,「如今大家庭都解體了,原先的矛盾已經沒有了。我想借這部劇向傳統的家庭做一次告別。這部作品對我創作信心的提升極大,我至今懷念它。」
2007年播出的《大工匠》是工人題材的作品。高滿堂住的大雜院裡,基本上都是大連鋼廠的工人,大家關係很好,他還拿他們的安全帽養過小鳥。高滿堂的一個堂兄是鑄鋼分廠的廠長,他就去工廠體驗生活,採訪工人,直到堂兄去世。
高滿堂就此寫成劇本,複印給工人們看。但當他拿著劇本找投資時,市場已經轉型,因為題材不熱,找不到投資。有一天,工人們與高滿堂一起吃飯,提起這個劇本。得知暫時不能成劇的情況,他們問道,「是咱們工人拿不出手嗎?」
這句話刺激了高滿堂,他當時想哪怕借款也要拍這部劇。他拿著劇本去了北京,幾經周折,得到了鑫寶源和南廣影視的支持,得以開拍。導演陳國星給高滿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熱衷於在劇本階段死纏爛打的導演。
陳國星和高滿堂合作了《錯愛》《大工匠》。他有一點想法,都要給編劇打電話,經常飛機來回探討劇本。他是演員出身,能在地上打滾給編劇演戲,演完了渾身是土。他對劇本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和編劇的反覆交流中,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拍攝方案。
在《闖關東》之後,高滿堂寫了《北風那個吹》。這是一個轉型之作,有了明確的市場意識,認真考慮觀眾的興趣點。在眾多知青題材的作品中,這部劇強調了對知青情感生活和人生經歷的深刻反思。
高滿堂回憶,當時下鄉是無奈的,被動的,知青為農村帶來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反倒是給農民帶來了一些負面東西。幹了一年,秋後算帳,生產隊開不出錢,一人給發包火柴,讓回家過年。但是《北風那個吹》不強調這些東西,從喜劇視角切入,寫得很輕鬆,情感佔半壁江山。
高滿堂和安建導演合作了三部劇:《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大河兒女》。安建對劇作比較講究,理解也深刻,他習慣於把宏大的結構收到可控的視覺內來拍攝。比如《大河兒女》寫黃河上的船開起來做生意,但安建沒有把這條船放出去,而是把戲集中在碼頭上,在相對穩定的場景中完成了戲劇任務。
《闖關東》之後,高滿堂和孔笙導演一口氣合作了《鋼鐵年代》《溫州一家人》《溫州兩家人》。孔笙不會反覆探討劇本,和編劇談一次就完了,拍攝時幾乎每場戲都能加分。他基本不和演員指導性說戲,也不太動劇本。
當時拍《溫州兩家人》,幾個主要演員想改戲,孔笙只說了一句,「你覺得這樣好嗎?還是按劇本來吧。」他經常說,「不要瞎改劇本,編劇每句話應該琢磨了很長時間,乃至幾個月的時間,我們剎那間覺得要改,這個念頭要警惕。」
高滿堂和劉江導演合作了《滿堂爹娘》和《老酒館》。劉江在現場和演員交流最多,他坐不住,始終在忙。他經常說:大家一定要認真啊,這是高老師手工打造的劇本,誰都不許改。把文字轉換成視覺,他的準確度最高,也最熟練。
高滿堂和毛衛寧導演合作了《愛情的邊疆》《老中醫》。在為《闖關東前傳》做採訪時,高滿堂發現了黑龍江山裡有一個很大的地下電臺。他在舊址上看到一個罐頭瓶子裡放著一束花,知道當時這裡住著一個女監聽員。這個場景點燃了高滿堂的熱情,就想寫一個「聲音戀愛」的故事,這就是《愛情的邊疆》。
毛衛寧是個激情四射的導演,技術控,拍攝手法豐富、講究。聽他講話,別人插不上嘴。他語速很快,說完了總結一句:可以吧,就這麼定了吧。
由《老農民》《老中醫》《老酒館》組成的「老」字三部曲,陳寶國是貫穿始終的主角。從《鋼鐵年代》開始,他與高滿堂合作了六部劇,是配合默契的「老哥倆」。陳寶國在高滿堂的劇本裡,工人、農民、外交官、老中醫、手藝人、生意人,各種身份演了個遍。陳寶國在前期就會介入,有時一個角色會聊上一年,比如《老農民》裡的牛大膽,《老中醫》裡的翁泉海儒雅隱忍,《老酒館》裡的陳懷海寬宏仗義。
馮遠徵和陳寶國的CP,貫穿了《鋼鐵年代》《老農民》《老中醫》。一般來說,都是陳寶國進攻,馮遠徵被虐。但到《老中醫》裡馮遠徵「造反」了,說「我得折騰他」。他在前半部分極為搶戲,後面一看沒戲了,要求「你給我處理死得了」。他的下線再次迎來劇情高潮。
高滿堂有「三不寫」:古裝劇不寫,軍旅題材不寫,青春題材不寫。不是對這三類劇有偏見,而是覺得自己不會寫,不適合,沒感覺。他很感激生活的饋贈,他提倡走出溫室去廣闊天地裡採集戲劇素材。
高滿堂很擔心電視劇兩極分化,要麼一味對觀眾教育灌輸,要麼觀眾想要什麼就來什麼。視頻網站唯用戶馬首是瞻的傾向很明顯。電視臺也被市場牽著鼻子走。他很擔心電視劇變得沒有營養和品位。
這兩年,現實主義回流是變好的跡象,但要走的路還很長,要警惕淺薄的現實主義,沒有社會矛盾,不講社會屬性,把劇情集中在家庭矛盾上。劇作越來越工業化,同時也越來越同質化了。
他覺得創作者著眼點在降低,大家更關心個體的喜怒哀樂,對國家的歷史、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反而關注不夠。以前劇作家關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現在觀眾不想知道「從哪裡來」,這種現象應該得到改變。
從1983年至今,高滿堂在36年的創作生涯裡,寫下了近60部影視作品。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也是一條仍然在向前延續的長路。在這裡,我們找來了高滿堂的全部作品列表於此。想補課的可以看起來了。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兒,謝謝收看。
高滿堂主要作品年表
1.1983年,2集《荒島上的琴聲》
2.1986年,6集《功勳》
3.1987年,3集《斷續濤聲斷續雨》
4.1987年,6集《竹林街15號》
5.1988年,6集《從夏到秋》
6.1989年,2集《婚變情錯》
7.1991年,2集《小城情話》
8.1992年,6集《停泊十天》(合作)
9.1994年,26集《小樓風景》(合作)
10.1994年,電影《瀟灑一回》
11.1994年,電影《大海風》
12.1995年,14集《給你愛心》
13.1996年,16集《渤海黃海在這裡相連》(合作)
14.1996年,2集《法官譚彥》(合作)
15.1996年,2集《午夜有軌電車》
16.1997年,2集《遠島》
17.1997年,17集《突圍》
18.1998年,17集《抉擇》
19.1998年,20集《咱那些日子》(合作)
20.1999年,2集《飛天飛去》
21.1999年,策劃、改編電影《橫空出世》
22.1999年,16集《難捨真情》
23.2000年,2集《相依年年》
24.2000年,2集《小巷總理》
25.2001年,電視電影《老馬和一個背影》
26.2002年,2集《美麗人生》
27.2002年,6集《遠山遠水》
28.2002年,26集《好人白小丁》
29.2003年,26集《家有九鳳》
30.2003年,電影《關東民謠》(合作)
31.2004年,電視電影《歌唱》
32.2004年,20集《金達萊》(合作)
33.2004年,電視電影《為你喝彩》
34.2004年,28集《錯愛》(合作)
35.2006年,28集《大工匠》
36.2006年,26集《常回家看看》
37.2006年,52集《闖關東》(合作)
38.2007年,40集《天大地大》
39.2007年,26集《漂亮的事》(合作)
40.2008年,36集《北風那個吹》
41.2009年,26集《滿堂爹娘》
42.2009年,55集《闖關東》中篇(合作)
43.2011年,38集《鋼鐵年代》
44.2011年,38集《雪花那個飄》
45.2011年,電影《郭明義》
46.2012年,41集《我的娜塔莎》(合作)
47.2012年,43集《老病號》
48.2012年,36集《溫州一家人》
49.2013年,41集《闖關東》前傳(合作)
50.2013年,32集《你幸福我快樂》
51.2014年,43集《大河兒女》(合作)
52.2014年,62集《老農民》(合作)
53.2015年,38集《於無聲處》(合作)
54.2015年,36集《溫州兩家人》(合作)
55.2017年,36集《最後一張籤證》(合作)
56.2018年,54集《愛情的邊疆》(合作)
57.2019年,40集《老中醫》(合作)
58.2019年,46集《老酒館》(合作)
59.2019年,50集《大運河》(合作)
主講人 | 李星文
編導 | 吳勇
攝影 | 吳勇 宋新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