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捕魚小子到斲琴大師,窮盡一生尋覓「知音」

2021-02-20 廈門文創XMCC

「表面上是我在制琴,其實是古琴磨塑了我。」

——斲(zhuó)琴大師林立正

據《列子》及《呂氏春秋》記載,琴師伯牙遇樵夫子期,每當伯牙彈奏《高山流水》,子期都能從琴音中感悟主題。二人於是結為知音,成千古佳話。後子期死,伯牙摔琴此生不復再彈。這便是「知音」一詞的由來。

《高山流水》在後世被分為《高山》、《流水》二曲,流傳廣泛,版本極多。1977年,《流水》作為人類音樂典範作品之一,被NASA收錄進旅行者金唱片中。

古往今來,許多人為「高山流水遇知音」而動容,卻鮮少有人注意故事背後的主角——古琴。

穿著樸素、一頭灰白的長髮紮成馬尾,下巴蓄著短短胡,面容和善,帶有隱者悠然的氣度,他正是斲琴大師林立正。

這位老者為了發揚傳承古琴技藝,不惜散盡畢生積蓄保存歷朝古木,更成為打開兩岸古琴交流大門的第一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 

斲琴,是指製作、修復古琴的工藝技術。斲琴人往往需要憑藉經驗和耐心獨自完成每一張琴,每一划、每一刀、每一道工法極為繁複。

林立正大師祖籍山東,從小隨家人遷居臺灣。自小家境清苦,高中肄業後吃苦耐勞的他為了養家餬口做過許多工作,一度出海捕魚討生活,卻因為朋友彈奏的一曲《流水》,打開了一生四十多年的斲琴生涯。

林立正回憶起自己二十多歲時,一位懂古箏的朋友為他演奏了一曲《流水》:

「可能因為那會兒我是打漁的,對帶有水的音樂比較敏感。」林立正開玩笑說:「這也是我第一次對古琴感興趣。」

後來一位朋友想要學習古琴,卻苦於無處可買,林立正自告奮勇要為他製作。

「當時人家還覺得我做不好呢,可是我是山東人,比較拗啊。」

就這樣,從小學過木工、有漆工基礎的林立正,憑著借來看過的琴、一本梅庵琴譜和想像力,土法煉鋼似的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把古琴。

 

 「從琴『痴』到琴『痴』」 

林立正真正開始學習制琴,則是從遇見古琴大師孫毓芹先生開始。

第一把古琴製作後,為了為琴配弦,林立正輾轉找到了孫毓芹大師。自古以來斲琴技術通常不外傳,孫毓芹對這位無師自通的年輕人十分好奇,也意外的喜愛:

「看過我自己做的琴後,老師對我提出的問題都一一指點,沒有任何隱藏。」

提起孫老師,林立正心懷虔敬地感激。在這一次交流後,他開始在孫老師門下系統學習。

孫毓芹老師的教學方法非常自由,會給出大方向,但需要學生主動地學習和研究:

「只要費的功夫比別人多,收穫人家也比不上。」

回頭看來,鑽研的學習過程雖然辛苦,卻正是這些踏實的根基,造就了林立正如今精湛的技藝。林立正從對古琴一竅不通的「琴痴」成長為對古琴了如指掌的「琴痴」。

 「寂寞的技藝」 

講求質感音色、共鳴傳律的古琴主要是由杉、松,搭配梓木或梧桐所構成,決定一床古琴的好壞,關鍵在於對木料的獨到見解。

當年,一邊學習斲琴的林立正一邊借著討海跑遍大江南北之便,無論是漢唐五代的古廟桁楹,或是宋元明清的棺槨地宮,只要符合舉之輕、擊之松、折之脆、撫之滑、木理直五要件,就算再難,他都想辦法保護收藏。

「越老的古琴,聲音越好也是因為木材的關係。木材裡的樹脂、蛋白質等,會隨時間慢慢揮發,年代越久,木材裡細胞空間越大,共鳴效果也越好。樹脂揮發後,木材的纖維裸露在空氣裡會脆化。脆化後,傳音速度快、弦震的量會減低,音色會更好。」

▲林立正的工作室從外看來十分簡陋,門口擺放著許多木料

與琴廝守超過五十年的林立正與常人不同,他制琴少、研究多。經過他的巧思和鑽研,不僅讓傳統形制的古琴千變萬化,對古琴的材料、漆工的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奠定了林立正獨一無二的地位,臺北故宮曾破格將一把元朝古琴請出園區請他修復。

然而提起制琴,林立正卻覺得非常寂寞。

所有的工序加起來需要以年為單位計算,在製作過程中,制琴師要面對的只有一塊木頭。斲琴人一般需要獨自完成每一張琴。其中每一划、每一刀、每一道工法,每一個繁複的步驟都需要足夠的經驗和耐心。

不斷地和古琴打交道,也改變了林立正年輕時的浮躁之氣:「表面看來是我在制琴,其實是古琴磨塑了我。」

 「傳承」 

彈琴的伯牙需要聽琴的子期,制琴人亦是如此。

多年來林立正對於制琴全心投入、在選材上的一擲千金,源於他對藝術的卓越追求,然而在家人的眼裡,「為木頭一擲千金」、甚至還需要「專門為木頭租房」等為生活所發生的爭論和怨言經常讓他啞口無言。

幸好,次子林法能夠理解父親對古琴的深切感情。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的林法已是兩岸有名的古琴演奏家,也是少數善彈琴、又能制琴的琴師。

林法對辨音有著過人的天賦,在父親的徵召下,他回到父親工作室接下了古琴辨正音色的工作。如今,父子之間相輔相成合作無間,對林立正來說,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而對古琴技藝傳承的責任感,也讓林立正決定廣收門徒,並像當年的教他的孫老師那樣,不予餘力地把掌握的知識告訴學生:

「就好像在種樹,哪怕只有一顆,只要用心栽培,就會開花結果。」


         我們在尋找手藝人        

創意事件捕手/快閃街區

文創產品集成商/手作藝人經紀

甄選提升生活質感的手作良品美物

打造以精緻手作為核心的全渠道平臺

wechat: hellowanfenyi

tel: 0592-5967523

相關焦點

  • 【斲琴隨筆】李明忠
    與諸多樂器製作相比,古琴在音聲質量的追求方面有著獨具特質的要求,如,為體現其散、泛、按音質的勻稱,為體現其各音區虛實的聲韻質量,為達到〝九德四芳,24況〞音聲質量的完美體現,歷代以來無數的斲琴大師、操弄名家在操弄和斲琴的結合方面作出過長期的實踐,為後世積累了一筆筆豐富的遺產和寶貴的經驗
  • 斲琴隨筆——李明忠
    本文僅就筆者在斲琴(制琴)方面的學習、思考,研製中的心得、體會簡作論述,以就教於識者。  與諸多樂器製作相比,古琴在音聲質量的追求方面有著獨具特質的要求,如,為體現其散、泛、按音質的勻稱,為體現其各音區虛實的聲韻質量,為達到〝九德 四芳,24況〞音聲質量的完美體現,歷代以來無數的斲琴大師、操弄名家在操弄和斲琴的結合方面作出過長期的實踐,為後世積累了一筆筆豐富的遺產和寶貴的經 驗。
  • 斲琴隨筆(下)——李明忠
    筆者在多次、多琴的研製、修復及操弄實踐中,深深的體味到:無此納音的合理設施,音聲則多不清越,多不純靜逸遠:「納音」的合理設 施,音聲則多現喧囂,多現空、泛、直、白、粗糙浮淺:無此「納音」的合理設施,則難以出現那嫋嫋的深遠餘韻。
  • 解讀碧落子斲琴法
    所著《斲琴法》見於《琴苑要錄》。他認為唐代張越、雷震只規定出琴的尺寸,但是「不言調聲之法」是很不夠的。於是他在文中除尺寸外,還講了削麵、調聲諸法。《琴苑要錄》中還有《斲匠秘訣》和《琴書、製造》部分,都是造琴法的專門著作。前者分二十條,編為口訣,便於匠人牢記要點。
  • 年輕人安放在民謠裡那些窮盡一生都沒說出口的愛情
    一首《董小姐》讓多少人想起自己那段無疾而終的愛情、想起那個現在還偶爾出現在夢中的女孩;一首《南方姑娘》讓多少人愛上那個喜歡穿著帶花的裙子、眼裡盛滿憂傷的女孩;一首《斑馬、斑馬》告訴你,一個漂泊孤獨的靈魂撫慰不了另一個受過傷的靈魂;一首《南山南》讓我們懂得,當我們窮盡一切都不能撫慰生活之痛,就把它升華成生命的靜穆之美……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這麼熱愛民謠,在人生中最充滿活力的時候,正是情感最充沛的年紀
  • 中國風音樂:在「窗子」之外尋覓知音
    日本流行歌壇閃爍的三點星光,在&34;之外尋覓知音1997年,在NHK評選出的&34;中,從1901年的民謠《荒城の月》,到1996年安室奈美的《Don&34;和歌&34;珠簾錦帳不覺曉,長恨綿綿誰夢知&34;四大天王&34;安全地帶&34;弄潮兒&34;20世紀感動日本的百首歌曲
  • 尋覓上海的城市知音:俄羅斯音樂家夫婦
    今天,我們走進上海音樂學院,尋覓上海的「知音」:俄羅斯音樂家夫婦亞歷山大·菲利洛夫和娜塔莎。娜塔莎性格幽默,現在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教授鋼琴。說到在上海的出行,熱愛自由的藝術家夫婦倆都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就是自行車和電動車了。「實際上,上海的公共運輸非常方便,地鐵又乾淨又漂亮。不過有的時候人太多了,我還是騎自行車自由一點。」夫婦倆都很喜歡使用共享單車出行,也能熟練地說出「ofo」、「摩拜單車」這樣的名稱。「我太喜歡共享單車了,用完了放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當然我也有自己的單車,不過現在我不用隨時帶著它出門了。」
  • 中國風音樂:在「窗子」之外尋覓知音
    日本流行歌壇閃爍的三點星光,在"窗子"之外尋覓知音1997年,在NHK評選出的"20世紀感動日本的百首歌曲"中,從1901年的民謠《荒城の月》,到1996年安室奈美的《Don't Wanna Cry》,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
  • 用一生,結交三百知音
    現代人,可能等到退休,才有閒情雅致坐在公園角落或養老院長廊撩撥琴弦,那時出現在身旁的,是知音,卻仿佛出現的有點晚。屆時,想攜手知音整出點兒動靜,估計也難了,廉頗老矣。熊三登島務農前,在上海拼搏十餘載,也算經歷過輕風細雨,僅僅悟出: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用一生,結交三百知音。聽起來似乎很酷,是的,用心看完本篇,實操起來更酷。
  • 風之谷:宮崎駿給久石讓獻花,高山流水遇知音,一生難求
    當俞伯牙彈到清新流暢,鍾子期說這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人生得到一位這樣的知己,此生無憾。而宮崎駿和久石讓,就是這樣的知己,同樣譜寫了一段感人的知音之歌。一個意外的相遇,你就是最懂我的人人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可見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不是誰都可以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那個最懂自己的人。
  • 《我家那小子》陳學冬陳若琳荒島求生 冒雨下海潛水捕魚
    在湖南衛視《我家那小子》中,陳學冬曾嘗試開直升機、懸崖山谷鞦韆,大姨還曾透露陳學冬瞞著她考了專業潛水證。
  • 能陪伴一生的知音很少,且行且珍惜!
    何為知音?是那個懂得你的笑,你的淚的人。笑笑哭哭便是一生,然而真正懂得你的人,又有幾個。知音難尋,一生的知音更難尋。當世間繁華落盡,世事百態閱盡,得失盡享,老來形態佝僂,言語緩慢,還有那麼一個人陪在你的身邊,或在你的心裡這情分無關愛情,更非親情,而是那個本來可以與你無瓜無葛,卻伴了你一生的那個朋友,這是一件多麼美好而浪漫的事情。因為信任,因為懂得,因為珍惜,而成就了彼此的一生情緣。
  • 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是成功的秘訣!
    「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讓人家敬重的關鍵。」這是紀錄片《壽司之神》裡主人公——全球最年長的三星大廚小野二郎所說的一句話。同樣這句話用來形容中井先生的一生也是頗為恰當。
  • 劍膽琴心,又遇知音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古琴大師在疫情期間丟失了他心愛的琴,熱心的民警拾到送還於他,失而復得的琴師為表達心中謝意,親身前往,為民警們演奏了一曲《寒山僧蹤》。琴曲深遠悠揚,賞心、悅耳,仿佛把人帶進了山水之中,深林之外,靜謐自在,讓人有心曠神怡,獨立悠然的境界。在疫情中早已疲倦不堪的民警們,聽了這首曲子,倦容一掃而過,壓力也舒緩了很多。
  • 貢布裡希「窮盡一生」寫就《偏愛原始性》
    這個說法似乎在著名美術史家貢布裡希也有所體現,他可謂著作等身,數十本出版物使得他成為二十世紀被談論最多的西方美術史家,但他卻「窮盡一生」研究或說延伸細化柏拉圖的這一觀點。《偏愛原始性——西方藝術和文學中的趣味史》是貢布裡希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他認為,二十世紀把原始的制像模式和方法納入創作中,就是要試圖突破技巧的各種極限。
  • 窮盡一生也要白,可以美白的面膜種草大集合,夏日美白攻略!
    窮盡一生也要白,可以美白的面膜種草大集合,夏日美白攻略!現在的小仙女選擇面膜,要麼就是選擇補水面膜,還有一種小仙女就是為了美白來得,即使自己本來也不是特別黑,但是不少的妹子,為了美白真的是不擇手段了啊!
  • 周星馳《功夫》的悲傷與溫暖: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這才是星仔真正的知音,只是一心想入斧頭幫時的那個星仔卻一直不知道。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到底誰才是那個真正的知音?我們一輩子尋尋覓覓,盼望著能夠尋找到一個真正懂自己、欣賞自己的知音,可其實真正的知音也許就在我們身邊,只是被自己心中的一份執念所遮蔽,一時之間看不到而已。
  • 周星馳《功夫》的悲傷與溫暖: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江湖人的熱血「知音」「天殘」和「地缺」那句「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的臺詞一說完,鏡頭馬上切換到了豬籠城寨的三位隱世高手,十二路譚腿高手「苦力強」、洪家鐵線拳高手「裁縫師傅」、五郎八卦棍高手「油炸小販」,他們依依惜別時的場景。
  • 「知音千古此心同」--各界送別越劇藝術大師袁雪芬
    25日上午,社會各界近千人會聚上海龍華殯儀館,送別新越劇的創始者和踐行者、一代越劇藝術大師袁雪芬。上午9時不到,不少戲迷就從四面八方趕來。通往殯儀館大廳的道路兩旁,擺滿了袁雪芬弟子、戲迷、文藝院團等送來的花圈,綿延長達百米。大廳前的廣場上,佇立著袁雪芬年輕時代的巨幅黑白照片和越劇《祥林嫂》中的經典定妝照。
  • 劉邦、李淵不到七年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
    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 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總起來一句話,他們所處得時代不同,所以就不能同日而語。 秦朝結束了戰國的紛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