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李淵不到七年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

2020-12-24 騰訊網

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 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總起來一句話,他們所處得時代不同,所以就不能同日而語。

秦朝結束了戰國的紛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但是秦朝下車伊始就是對人民異常嚴苛,不人道的法律規定再加上頻繁的徭役和繁重的賦稅,讓老百姓無法正常生活。

戰國時代人民就已經是水深火熱了,好不容易盼來了國家一統,但怎知還是不能安居樂業。況且到了秦朝,已經不僅僅是底層人民不滿了,六國的遺老遺少們喪失了曾經的貴族特權,因而更加不滿。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終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率先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正的農民起義。只可惜沒多久就被秦朝平息了,但是倒下了陳勝、吳廣,還有項羽、劉邦等各路反秦力量,最終秦朝還是滅亡了。

秦朝滅亡後,到了後來反秦力量就分成了楚漢兩撥。四年打來打去,項羽可以說是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最終劉邦勝出建立西漢。劉邦之所以能用不到七年時間統一全國,這跟他的個人性格是密不可分的。劉邦這個人雖然自身的能力並不是很強,但是他能夠駕馭有本事的人,內政以蕭何、軍事以韓信、謀劃以張良。

所以說知人善任很重要,項羽就是吃了這方面的虧,縱然有千夫不當之勇還會打仗又如何。作為老闆的老闆,不可能所有的事兒都親力親為。這是劉邦建立西漢,再來看看李淵建唐。

唐朝和漢朝在建立的時候其實很類似,隋朝結束了兩晉南北朝以來的大分裂局面,但是到了隋煬帝接班後也是沒能讓人民安居樂業。隋煬帝本人暴不暴的暫且不論,就他在位時的那幾個浩瀚的大工程就足以讓當時的人民吃不消了,再加上幾次遠徵,對當時的社會和經濟破壞性很大。

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隋煬帝操之過急,可能他太想快速地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帝業了,結果一口沒吃出胖子倒把自己吃死了。

李淵建唐,說實話要比劉邦容易些。畢竟他的爺爺和父親兩代人為他積累了不少東西,在財富這方面他是遠勝於早期的劉邦的。李淵建唐的基礎就是隋朝失去了民心,上層建築又不斷地分裂。最終給了李淵一個大好時機,讓他在隋末的群雄中脫穎而出。

而曹操和劉邦、李淵比起來,就沒有那麼光明正大了。第一,漢朝到了漢獻帝時,雖然也算是氣數已盡,但是漢朝的影響力依然在,兩漢四百多年的積澱不可能跟秦朝和隋朝那樣,一觸即潰。況且東漢末年只是皇權被宦官、權臣等這些因素制約,所以才最終導致了東漢的羸弱。

當時底層百姓並不是十分痛恨東漢,再者還有孫權和劉備兩股勢力。曹操本來是想各個擊破將他們消滅的,只可惜赤壁一戰傷亡慘重,後來又去圖關中又是個失敗。沒辦法,只能怪曹操運氣不佳。他身處的時代,還不太適合改朝換代。

曹操死後曹丕篡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多多少少有些趁火打劫的意思,只是因為曹氏手中有兵馬,其他人不得不順從罷了。所以說,曹操窮盡一生能夠三分天下已經是實屬不易了。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歷史可以類比,但是不能分高低貴賤。李淵不懂劉邦的難,劉邦更不知道曹孟德的野心。他也想一統天下,只是碰上了孫劉兩個強敵,也只能耗盡一生三分天下了。

相關焦點

  • 劉邦與李淵不到七年便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
    與之相比,同樣是身處亂世的劉邦和李淵卻都建立起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同樣是雄傑,為什麼曹操就沒能開闢一個新時代呢? 劇照曹操 亂世雄傑:劉邦與李淵 關於劉邦與李淵,大家也是再熟悉不過了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子彧再次復盤,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秦滅六國看似只花了不到10年時間,但事實上,各國的抵抗十分頑強,秦軍可以說步履維艱。 (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 消滅他們就像掃除灶臺上的跳蚤一樣容易,現在正是天下一統、克成帝業的好時機啊,您還在等什麼呢?(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蚤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 劉備和劉邦差距在哪?都是漢中王,為何劉邦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
    ,流離不定,有著強大的對手(項羽曹操),卻多次以弱勝強擊敗他們,同時以蜀地作為地盤,初為漢中王,最終成功登基稱帝,只不過結局不同的是,劉邦統一了天下,而劉備到死只有蜀地,他們二人差距在哪?為何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就讓我們好好的分析分析,誕生於亂世的兩人,都算得上是當時最為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兩人面對的局面是不同的。首先是競爭天下的對手。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無獨有偶,近三十年後,小鄉長劉邦,僅憑几年就打贏楚漢之爭,一統天下。 一個是坐擁上佳資源的秦國君主,一個是拉攏人心、出身草根的鄉長,他們都實現了大一統的夢想。但秦國圓夢用了「六世」,劉邦卻僅用了幾年,這是為什麼呢?
  • 曹操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曹操二十餘歲時於徵討黃巾軍起家,以為國家討賊立功為本願,從此縱橫馬上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歲不出徵,可惜終究未能一統江山。但建安十三年的劉備已今非昔比,諸葛亮不僅能說服孫權抗曹,還能與之訂立平等的外交聯 盟。後一點尤為重要,保證了劉備不像過去那樣只能成為地方軍閥的附庸,而擁有了爭奪自己地盤的資格。劉備本已到窮途末路,卻突然反敗為勝,佔據荊襄,聯合 孫權,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劉備的參與和定盟,曹操只面對孫權一個強敵,赤壁即便失敗,後或可再度找到機會取勝,然而當三股力量彼此牽扯互相制約 時,要打破平衡就殊為不易。
  • 為什麼劉邦可以一統天下,軍事才能強得多的曹操卻不能?
    如果單單比「拳頭」,比起漢高祖劉邦帶五十萬大軍被項羽三萬鐵騎虐打的彭城慘敗,還有劉邦以三十萬大軍被匈奴險些困死的白登之圍,曹操的沙場歲月,簡直是光彩照人,一生大部分硬仗,都是親自統帥,雖說也吃過敗仗,卻是越挫越強,痛擊袁紹的官渡大戰,追亡逐北的白狼山血戰,都是古代戰爭史教科書般的妙筆。論「拳頭」硬度,不是一般的強。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
    曹操沒有稱帝,暫且不說,我們先來說說曹操為何不能統一三國?主要原因還是其錯失了三次次最佳的機會。這些幾乎其實如果曹操能把握好,當時絕對是可以統一三國的,可惜那時候沒有認真去研究,對於錯失的機會只有我們後人看了才覺得可惜,也許那時候他有自己的理由吧。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赤壁之戰後,曹操不斷南下,為何最終卻喪失統一天下的決心?
    此後,直到去世,曹操只是西徵馬騰、南徵張魯,打了幾場影響局部的小戰役,再沒有進行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種進取天下的大仗。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曹操喪失了統一天下的雄心,接受了天下三分的事實?
  • 曹操與司馬懿都是梟雄,但二者的格局卻不可同日而語
    起家時不過一郡之地,十幾年間,天下十三州,定其九州半,江山得了三分之二。這天下三分之二,可都是曹操實實在在打了下來的啊,還是曹操一句話說的好,盡顯其武功:「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若拿歷朝歷代開國之君與曹操相比,論起家基礎與最後成果之懸殊對比,有生之年完成度,能與曹操媲美者,也不過劉邦、劉秀、李淵父子、成吉思汗、朱元璋而已。而其他人呢,秦始皇帝掌權之時,秦國已半擁天下,南北朝無足觀,楊堅得天下最易,宋太祖多少承了柴榮基業,滿清立國是數代之功。反觀司馬懿呢?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雄略內斷,英猷外決。
  • 「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看李淵的立業之基晉陽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趙魏韓三家分晉,趙國將都城定在晉陽(太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天下分為36郡,在晉陽地區設置太原郡,郡治為晉陽。漢代在全國設十三州,并州刺吏的治所設在晉陽,這也是太原稱并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來源於此。當時太原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非常出名。
  • 讀了曹操的詩,感覺他是一名英雄,那麼他這個人到底怎麼樣?
    中國歷史上曹操這樣的軍閥何其多,孫權這樣的南方偏安勢力何其多。為什麼偏偏就三國這麼出名呢?因為劉備和劉備集團的這些人,歷史上還真就這一家。這幫人不管正史還是民間傳說都極具英雄史詩感。 曹操的成就是逆地緣學說級別的,以小半個河南山東這片四戰之地為基業統一整個北方,並打造好了統一全國的基礎的,三千年來僅此一例,再無二家。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最後一計,司馬懿窮盡一生也沒有破解!
    比如曹操早期的謀臣郭嘉,當時曹操還是兗州地區一個不起眼的小諸侯,郭嘉使用驅虎吞狼、二虎競食之計讓周邊諸侯鷸蚌相爭,曹操漁翁得利奪下中原。還有東吳謀臣周瑜,他巧妙利用東吳地方豪強和東漢官僚的對立,藉助豪強的力量殲滅官軍,成功為東吳奠基。而三國公認的頂級謀士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兩人在三國中期針鋒相對,兩人比拼結果也影響天下格局。
  • 歷史上真正的李淵,到底是什麼樣的?能建立唐朝只是因為兒子好?
    等到李淵拿下了關中和西邊之後,中原地區,三家大戰也分出了勝負。另一方面,自己僅率領數千騎兵,前往虎牢關阻擊竇建德。在這場虎牢關大戰當中,李世民以數千兵馬的實力,幹掉了竇建德的十幾萬大軍,而且生擒了竇建德! 李世民一戰封神! 眼見著竇建德被打垮,王世充再沒了希望。就這樣,李淵一口氣吞下了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家。 或者準確來說,是三家。
  • 曹操錯失的5位蓋世奇才,得其一可縱橫中原,全得則可以統一天下
    其中,有5人的能力非常出眾,毫不誇張地講,只要能得到其中的一位,便可以縱橫中原,而如果能「集齊」的話,則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目標。這5位蓋世奇才分別是:呂布劇照呂布兵敗投降後,曾主動向曹操建議:「曹公用兵如神,布勇武蓋世,如果曹公肯赦免並重用我的話,那麼將來由您指揮步兵,讓我統領騎兵,就一定可以統一天下,助您完成大業。」
  • 身為武將的曹彰為何沒有被曹操選為繼承人?
    有人說,很多開國皇帝都是在馬背上奪天下,而有戰場經驗的君主對治國更有經驗;進一步,又有人提問:曹操的兒子中,唯有曹彰有領兵作戰的經歷,為何他沒有被曹操選為繼承人呢?其實在筆者看來,所謂「武將治國都是大治」就是個謬論,而且曹彰也並非是個出色的武將。
  • 曹操與司馬懿,著實不是一個檔次啊!
    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毛玠說得好聽,這也只能算荀彧的理想)時,天子自長安東奔,群臣死於溝壑,洛陽已成殘垣。漢獻帝與一乞丐無異。所以曹操匡扶漢獻帝,類似於項羽扶立楚懷王,簡直憑空扶起一個朝廷。其實那時,天下哪裡還有漢室?曹操這一輩子,平黃巾,掃群寇,挾天子,平李郭,滅呂布,破袁術,伏張繡,破袁紹,定河北,撫關中。
  • 曹操很欣賞曹植,為何卻傳位於曹丕?曹植比曹丕差在哪裡?
    十餘年時間,曹操統一了北方,佔據人口最多、土地最肥沃的地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放眼天下,無人能與之抗衡,仿佛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天有不測風雲,曹操滿懷信心起兵伐吳,幾乎傾巢而出,親自率領幾十萬精銳,東吳人心惶惶,孫權甚至想直接投降。大都督周瑜力排眾議,認為曹軍雖然數量上佔優勢,但作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曹軍在天時、地利方面均處於劣勢,勝負未可知。
  • 劉邦病重,呂后請來良醫,劉邦為何寧死不治?歷史見證劉邦的無奈
    所以當項梁去世,劉邦得以自立門戶,西入關中,受封漢王。之後出漢中,殺入關東,同項羽一較高低,問鼎天下。因此,正是劉邦當初的急中生智,所以才給自己的事業迎來轉機,但是這個「急中生智」非一般人能想到。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鴻門宴前夜「策反」項伯、為義帝發喪號令諸侯等等不勝枚舉,所以劉邦就像是一個腦筋急轉彎高手,別人云山霧罩,他卻窗明几淨。
  • 他是「南朝第一帝」,一生滅國無數,卻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
    五胡十六國這數百年,華夏大地狼煙四起,在生靈塗炭的背景下,歷史生動地呈現出了其精彩的一面,在這數百年間相繼出現了不少的絕代梟雄,比如說基本統一了北方的羯人石勒,以及後來和王猛之間絕佳君臣搭配的苻堅,除此之外還有諸如慕容雙子星、太武帝拓跋燾等雄才大略的偉略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