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澳門的佛教文化源於祖國內地,歷史可追溯至唐朝鹹通初年,時至今日,佛教文化已經深深紮根在澳門人民的心中。早在澳門回歸之前,兩地佛教界就已經開啟了正式交往,回歸20年來,澳門佛教界心向祖國,為推動祖國內地和澳門地區佛教事業的發展與合作奠定了有力基礎。鳳凰網佛教編發刊登在《中國宗教》2019年第11期,由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普正法師作《同根同源共飲濠江水 法乳一脈合築同心圓——內地與澳門佛教界20年交流回顧》原文如下:
從1999到2019,時光如白駒過隙,20年前,澳門擺脫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伴隨著內地與澳門日益密切的交流與融合,兩地佛教界也同願同行,親密互動,往來不斷,共同發展,在文化、教育、學術、慈善等領域開展了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流合作,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促進澳門社會的繁榮穩定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澳門的佛教文化源於祖國內地,歷史可追溯至唐朝鹹通初年,時至今日,佛教文化已經深深紮根在澳門人民的心中。雖然由於歷史原因,澳門的主要宗教信仰為天主教,但是由於澳門本地居民多為兼信多種宗教和中國傳統民間信仰,很多都去佛寺燒香拜佛並自認為是佛教徒,如果按此計算,那麼澳門佛教徒人數約佔總人口的80%以上。佛教寺院方面,目前澳門登記的佛教活動場所共有40餘間,主要寺院有普濟禪院(又名觀音堂)、菩提禪院、蓮峰廟、竹林寺、樂山寺、功德林等,其中以始建於明朝天啟三年(1623),屬禪宗曹洞宗系的普濟禪院和建於清光緒年間,作為澳門淨土宗唯一道場的菩提禪院最為著名。澳門佛教組織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葉,早在1918年,張玉濤居士就仿效當時內地的居士林,在澳門創立佛聲社,召集信眾學習佛法。現在澳門境內影響力較大、活動較多的佛教組織包括澳門佛教總會、澳門佛教青年中心、澳門佛學社、澳門禪淨中心等。
20年來,內地與澳門的佛教界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繫與相互交流。早在澳門回歸之前,兩地佛教界就已經開啟了正式交往,1998年11月26日,以香港寶蓮禪寺監院智慧法師為團長,澳門菩提禪院住持健釗法師為副團長的港澳佛教界訪京團一行近百人拜訪了中國佛教協會,受到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刀述仁等的熱情接待。1999年5月,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為團長的內地佛教代表團在護送佛牙舍利赴港供奉期間就專程赴澳門進行訪問並拜會了澳門佛教總會。同年8月,應澳門佛教總會的邀請,以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一誠法師為團長的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對澳門進行了友好訪問。訪問期間,代表團受到了澳門佛教總會和健釗長老的熱情接待,在會晤時,雙方就未來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地佛教界間友好合作關係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並期許雙方能夠繼續加強聯繫、交流與合作。通過此次訪問,澳門佛教界向代表團表達了對內地各項事業的關心,對祖國繁榮昌盛的自豪以及和澳門即將回歸的喜悅,使代表團成員深深感受到了澳門與內地佛教界同根同源、法乳一脈的深厚法誼。
此後,內地與澳門佛教界的相互往來日益增多。中國佛教協會多次邀請澳門佛教總會回內地進行訪問交流。澳門佛教總會也多次組織訪問團、參觀團前往祖國各地進行參訪交流,並且積極參與世界佛教論壇、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等一系列大型國際性佛教會議。
在內地與澳門佛教界的交流合作歷史中,有一件對兩地文化傳承、心靈相通、法脈相連產生深遠影響的大事,那就是2012年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舉行期間,因為有佛頂骨舍利首次異地供奉的殊勝法緣,在澳門佛教總會、澳門宗教文化交流協會的共同誠意禮請下,佛頂骨舍利在赴香港供奉瞻禮後,赴澳門供奉瞻禮5天,這是澳門開埠400多年來首次舉辦佛教聖物瞻禮活動,蓮島數十萬信眾也有幸共沾法喜。2012年4月30日,在香港舉行圓滿法會後,佛頂骨舍利從香港搭乘包機飛抵澳門。在澳門瞻禮供奉的5天內,共吸引了15萬人次前往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虔誠瞻禮,其中僅5月1日當天就有超過8萬人次瞻禮。佛頂骨舍利在澳門瞻禮供奉期間,澳門當地還舉行了一系列佛教文化藝術展和佛學講座。佛頂骨舍利重光,適逢國泰民安的偉大時代,海內外佛教界無不歡喜讚嘆。佛頂骨舍利在澳門供奉瞻禮,是兩地佛教界共同的大事喜事,因緣殊勝,千載一時,飽含著內地佛教界以及內地人民對澳門同胞的深情,極大地增進了澳門的福祉善緣,促進了澳門社會的繁榮穩定,生動體現了佛教對於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促進祖國統一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展現出了兩地佛教界心繫澳門安定,人民和樂的慈悲情懷。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澳門回歸20周年紀念日,澳門佛教界舉辦了多場活動以慶祝這一盛事,內地佛教界對此也給予了積極響應,中國佛教協會為此先後安排兩個副會長級代表團赴澳門出席由澳門佛教總會和澳門佛教慈善會分別舉辦的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祈福法會,以實際行動展現兩地佛教界間緊密相連的深情厚誼和對澳門佛教界發展的大力支持。
內地與澳門猶如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澳門佛教界也始終秉持著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對內地同胞給予深刻認同和深切關注,在內地積極開展賑災、扶貧、助學等公益項目,神州大地處處閃耀著澳門佛教界慈悲喜舍的身影。1998年,澳門菩提禪院就與香港寶蓮禪寺一道,向內地貧困地區捐資助學。據不完全統計,以健釗長老和澳門佛教總會為代表的澳門佛教界先後在內地協助貧困地區興建希望小學共170餘所,資助大、中、小學貧困學生5000餘人,希望醫療所20餘間,慈善教育投入總額超過了5000多萬元人民幣。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澳門佛教界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極參與賑災,2008年汶川地震,澳門佛教總會專門舉行了法會為災區人民誦經祈福和籌款。
回顧來路,我們高興地看到,回歸20年來澳門佛教界心向祖國,與內地佛教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交往日益增多,法誼日益深厚,為推動祖國內地和澳門地區佛教事業的發展與合作奠定了有力基礎。展望未來,內地佛教界將進一步加深和加強與澳門佛教界的交往與合作,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砥礪前行,加強內地與澳門地區的文化聯結,團結兩地愛國愛澳力量,助力增強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繼續發揚佛教界服務國家大局的優良傳統,為促進兩地佛教事業的共同有力發展,為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