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ktoria Mullova Adagio Bach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人間世》?
「人間世」是什麼呢?其實,人間世是一個很有趣的劇場,不停上演著一出出很複雜的劇情,總是在反轉,而我們有幸都是活在這裡面的演員。
年青時,如果我讀過《人間世》的第一個故事,那就好了。
想當年,我懷著一顆特別熱情的心加入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作為一個空降的VP(副總裁),對傳媒有理想,心懷天下,覺得自己想做點兒事情。
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動機很單純,不為名——為名的話,還不如在鳳凰衛視;不為利——起碼當時看不出來能有多少錢,只是直覺地認為有一個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就去了。結果,我在職場裡心力交瘁。
一開始,我還總覺得是別人的錯。經過十年的沉澱之後,我終於意識到,這全是自己的問題。所以,今天如果我再有機會去任何一家公司打工的話,我可能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那麼容易讓別人傷到自己,還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得比較善巧方便(隨順機宜而施設的巧妙智用),與別人方便的同時,也給自己方便,在不作、不痛苦、不憤怒、不抱怨的情況下,緩緩地把事情做成。
讀完《莊子》,我發現,我們每個人都被某種奇奇怪怪的方式扔到某個時空裡,其中最大的時空就是「從娘胎裡被扔出來的那一刻直到離開世界的那一刻」。
其實,在這個大時空裡面還有很多小時空。比如,我們大概平均三到五年就有一次新的變化——工作單位變了,有時候還會到一個新的城市;會進入一個新的家庭——從原生家庭進入和自己的配偶共同組建的家庭。之後,你還可能加入不同的社群組織,比如一些微信群、論壇,等等。其實就是被丟進了一個個新的小時空中。
時空對於我們來說,體現的是人和人的互動,而我們很難真正理解時空對我們的影響。所以,我們常常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旁邊的人讓你舒服,最大的痛苦也莫過於旁邊的人讓你痛苦。
在人間世裡,當我們一次次被扔進不同的時空之後,如果心智模式和溝通模式沒有改變的話,你會發現自己正一遍一遍地落入同一個族群——小時空當中。
你以為去了一個新團體,結果卻總是到了一個舊朋友圈。很快你就會發現,曾經在別的朋友圈裡折磨過你的人,在新的朋友圈裡面又會有一個差不多的人以類似的方式折磨你;你在別的朋友圈裡喜歡的人,在新的群裡還是找這樣的人去喜歡——老出現這種事就怪不得別人了。
這其實就是,你的心智模式、你與人溝通的模式,決定了你生存的環境。我們以為環境影響著我們,其實環境都差不多,我們一直都是在創造一個自己所看到的環境。
在同一個環境、同一個群落裡面,總有一些人活得很快樂,總有一些人活得很鬱悶。這只能說明,外在環境好像是變化的,其實是虛幻的,只有我們內在的那一刻與別人相處的心,才決定了外在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現在,大家都在講陽明心學,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世界因你而變,這句話展開來講就是,世界因你的心智模式而呈現出不同的樣子。
一個人情商的高低,本質上就是他能否隨時切換自己看世界的角度。而這種能力是可以經由覺察和訓練來獲得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像訓練我們的肌肉那樣,訓練我們以不同視角看世界的能力呢?
任何世道都很艱難,人心都很叵測,自有其險惡的一面,在承認這種無常的前提下,我們如何來訓練並建構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們可以先做一個訓練,把自己內心特別不喜歡的人的名字列出來,然後捫心自問:「他們真的有那麼討厭嗎?」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在心裡都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妒忌的人和羨慕的人。然後,你還會發現,為什麼自己在內心裡覺得如果還有一些人活得不那麼好,或者他們的身上突然出問題的時候,會隱隱地產生連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認的小幸福感?
你不需要告訴任何人上述想法,只需要問自己是否承認。如果你承認自己有一些陰暗的心理,那麼別人為什麼不能有?
你再捫心自問第二個問題:「自己還算是個好人嗎?」
於是,這兩個問題就形成很有趣的邏輯,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是好人而「橫行於世」的時候,為什麼都覺得自己屢屢受挫?因為我們對自己不誠實,我們有意無意活在了自我的暗示中——「我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人」「我是個好人」。
認為自己「我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人」「我是個好人」,這其實是我慢。但是,關起門來想一想,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有很多陰暗的心理,甚至還有很多對自己的不滿,只是我們不願意去討論、不願意去面對、不願意去思考、不願意去承認。
所以,生活中大部分問題的本質都是對自己「我是個好人,但我很多時候也不是好人」這個矛盾心理的不接受。
一個不願意承認自己存在我慢的人,後果一定是比較嚴重的。而一旦開始接受「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時,你就能夠瞬間理解別人也是這樣的,心裡就好受多了,慢慢也就活得比較海闊天空。
做好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不甘心僅僅做個好人。他很想獲得那些「壞人」得到的東西,但他又不能接受自己用壞人的方法獲得這一切。然後,一旦別人用這個方法對他,他又心生不解,甚至怨恨。
從表面上看是好壞的問題,其實是能力的問題。本質上,所有哭泣、悲傷、憤怒或者其他簡單的情緒表達,都是對自己能力不足的遺憾和怨恨,對自己無能的痛苦,但又不能表現出來自己無能,也不能告訴別人自己無能,這幾種情緒往往一交雜,就以一種很粗暴的形式表達出來。
「沒看到人間險惡的一面」
「看到人間險惡的一面」
「根本不知道人間有沒有險惡」
讀完《人間世》,我有一個直接的感觸:這個人間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沒看到人間險惡的一面;
第二種人,看到人間險惡的一面;
第三種人,根本不知道人間有沒有險惡。
以上三種人在人世間分別會遇到什麼麻煩呢?我覺得,麻煩甚至危險主要體現在各種人際關係——職場關係、親密關係、朋友關係等各種人際關係中。比如,職場關係。在職場中,為什麼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被人背後捅了一刀?其實是被嫉妒了。
嫉妒是人性惡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嫉妒是什麼呢?嫉妒就是特別不希望你好,你好了之後我很生氣,所以我想方設法讓你沒有那麼好—嫉妒是用來餵養「覺得自己好」這種感覺的食物。
人性裡面的嫉妒感是如此強烈,而且如此普遍。無人沒有,無處不在。所以,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對於別人可能會對我們產生這種嫉妒的恨要保持理解。不是防範,而是理解,非常非常理解。如果我們理解了別人對自己這種感受時,就會採取一種很謙卑的方式,這樣大家都舒服。如果不理解,一次又一次越努力地去表現你的好,就會被別人捅越多的刀。
你每次表現好,都是被人捅刀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漂亮女孩總是命運多舛、風言風語比較多的原因。
莊子教導我們,只知道世界有漂亮而不知道別人覺得你漂亮是一件罪惡的事情,就是在讓自己漂亮的同時,播下了仇恨的種子,你用你的好來襯託別人的壞,就是做了一個惡,這種惡其實就是造業。當然,這個好或漂亮是一種指代,包括你的智商、錢財、美麗、善良、好的口碑等一切成功。
我覺得,那些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逃跑的人,其實是善良的,因為他們沒有讓你有時間、有機會對他們作惡。也就是說,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避免了你可能多增添一層罪惡。
禪宗有一個公案:一個和尚知道有人要殺他,但是,殺和尚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罪孽,於是和尚為了避免別人再多添一層惡,就搬塊石頭,「啪」的一聲把自己砸死了。
活在人世間,我們不需要那麼壯烈,儘自己所能不要給別人留下作惡的機會即可。
一些人不僅僅自己被捅,還給別人留下作惡的機會,這其實也是不道德的,害人害己。
歸根到底,在人世間不管怎麼折騰,僅僅做個好人很危險,僅僅做個有心機的人也很危險,僅僅做個沒有覺察的人,還很危險。
於是問題就來了,如何才能不顯得那麼好?其實這可能是個偽命題。
真正顯得不那麼聰明的人,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他見過比自己聰明太多倍的人。他已知的「海岸線」越長,對無知的「海洋」的了解就越深,所以他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一種謙卑感。
以我自己為例,我特別喜歡做室內空間設計,正安的很多室內設計都是我做的。但是自從我認識了兩位設計大師之後,就再也不敢在他們面前展示我的設計了。
我看到的那些比較接近得道的人,他們總是表現出不那麼好的樣子,體現出他們和光同塵的一面,甚至有意地體現出自己的缺點。
記得第一次見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時候,我有一點兒不自然——雖然我也見過很多智者。然後,他就跟我分享了他頭疼的經歷,還問我中醫有什麼辦法處理這件事情。後來我才明白,他是有多麼大的慈悲啊!他什麼樣醫術高明的醫生沒見過?他的弟子裡面就有很多頂級的醫療專家,但他為什麼要和我談這個話題呢?實際上,他只是要讓我在那一剎那間感受到他並沒有那麼高高在上,他用這種方式來證明他也是一個凡人。
成熟懂事的大人都知道蹲下來和孩子聊天。孩子在用各種方法騙你的時候,你還配合他讓他來騙你,這就是慈悲,這就是智慧。
所以,慈悲跟智慧永遠都是並行的,真正的慈悲一定是有智慧的。真正的智慧也一定自然長著慈悲的心,這就是「智悲雙蘊」。
在人世間,我願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一個慈悲跟智慧永遠並行的凡人。
從本質上來說,《人間世》講了三種情況:好人該如何入世,壞人該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壞的人該如何入世,與這個世界優雅相處。
梁同學的私房筆記,必有各種不究竟,懇請斧正。
梁冬(太安)
2017丁酉年秋於自在喜舍
關注我,每天提高音樂造詣
歡迎文末留言發布您對本文的看法
往期華格納:1、西方音樂調性體系瓦解的標誌丨華格納歌劇《特裡斯與伊索爾德》「悲劇」性研究;2、如何理解華格納的「整體藝術」思想?什麼是他的「未來的藝術作品」?3、叔本華思想與華格納音樂的結晶丨楊燕迪解讀《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上);4、華格納=莎士比亞+貝多芬丨楊燕迪解讀《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下);5、跟華格納學如何向朋友借錢丨「皮厚如城牆」的華格納教我的十件事!
6、「所謂愛就是『承認別人同時也要認識自己』」丨華格納《前奏曲與愛之死》;7、「有了《卡門》,我們可以向華格納理想的迷霧告別了!」 8、古典派的勃拉姆斯與未來派的華格納;9、為何華格納要聽現場丨由《女武神騎行》所想到的;10、如何理解華格納的「整體藝術」思想?什麼是他的「未來的藝術作品」?11、華格納導論丨其人其事;12、在生命中,音樂始終是我們最初和最後的愛丨蒂勒曼指揮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13、我為何迷上華格納的音樂?
14、極簡語言解說華格納的音樂是什麼?15、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15、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16、華格納導賞①丨歌劇創作歷程概述;17、作曲家華格納解析;18、中文字幕華格納歌劇丨斯泰因指揮《紐倫堡的名歌手》(第一幕);19、中文字幕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丨斯泰因指揮第二幕;20、中文字幕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丨斯泰因指揮第三幕;21、楊燕迪丨論華格納;22、《牛津音樂大詞典》裡的華格納丨「未來音樂」是什麼?23、酷愛華格納的徐志摩與豐子愷;24、郭沫若、鬱達夫筆下的華格納;
25、聆聽華格納並非想像的那樣困難丨先聽《羅恩格林》,然後《湯豪舍》;26、他是「富有藝術創造力的德意志精神的最後代表」丨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27、真的是華格納的音樂,喚醒了惡魔?28、《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論華格納丨「他最主要的矛盾是詩人與音樂家之間的矛盾。」29、華格納歌劇該怎麼聽丨聽「特裡斯坦」和「名歌手」;30、聽華格納,先聽音樂,還是先看劇情?31、華格納哲學理論指南;32、華格納音樂與叔本華哲學;33、華格納的一生都在冒險,不知是命運還是他的意志,他成功了;34、華格納家族與拜魯伊特音樂節;35、你不可錯過的華格納紀錄片;35、作曲家華格納的七個解析
貝多芬音樂演奏指南
貝多芬與鋼琴踏板
貝多芬與鋼琴藝術
有關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論貝多芬和聲的主要特徵
郎朗丨貝多芬奏鳴曲的秘密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
從音樂思想角度理解貝多芬
紀念貝多芬丨鋼琴奏鳴曲導論
貝多芬音樂中幽默因素的運用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與音樂精神
《告別》奏鳴曲的分析與演奏
論當代貝多芬演奏中踏板的使用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演奏技巧指南
《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創作成因
什麼是奏鳴曲式丨莫扎特和貝多芬
趙曉生解讀貝多芬奏鳴曲系列(一)
趙曉生解讀貝多芬奏鳴曲系列(二)
貝多芬最後三部鋼琴奏鳴曲導聆(一)
巴赫音樂欣賞指南
論巴赫音樂的精髓
巴赫的理智與柔情
巴赫《馬太受難曲》
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
巴赫詮釋與演奏指南
彈好巴赫的七個步驟
為何練巴赫很容易取暖
周海宏沒有聽到朱曉玫
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
如何演奏巴赫《英國組曲》
如何彈好巴赫《創意曲集》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
巴赫的音樂被人演奏的太快
管風琴大師史懷哲《巴赫論》
「誰彈巴赫,誰就是我的哥們兒。」
如何體現巴赫演奏的「中庸」風格
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
單簧管要聽莫扎特,雙簧管要聽巴赫
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有感
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
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
從巴赫本身出發,表達作品內在情感;
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
演奏巴赫復調鋼琴作品的八點要求;
《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鳴曲》詮釋
我為什麼不喜歡朱曉玫的《哥德堡》
聽周海宏、陸倍文談朱曉玫之後談朱曉玫
巴赫平均律最後一首(前奏曲的音樂美)
「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
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
巴赫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
你也是從這兩首小步舞曲開始聽巴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