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天逐漸來臨,很多地方都提前開啟了高溫模式。對於怕熱的人們來說,夏天真是一個非常難熬的季節,即使吃著冰鎮西瓜,也難解心中的酷熱。現代社會有空調、電風扇,人們都難以忍受夏天的酷熱。那麼,古代社會沒有高科技,天太熱怎麼辦?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心靜自然涼」這句話,實際上有時候大家會發現,當天氣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句話真心沒什麼用。所以,古人在面臨高溫的時候,也並不是完全靠「心靜」來解決。雖然古代的科技比較落後,但是在解暑降溫方面還是有著一些令人驚嘆的發明。
很多人以為冰箱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發明出了原始的冰箱——冰鑑。在《周禮》和《吳越春秋》等古籍中,都有關於冰鑑的記載,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盛冰容器,在炎熱的夏天既可以保存食物,也可以冰鎮水果,又可以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可以說是集冰箱、空調的特點於一身,十分神奇。
1978年,曾侯乙墓中就出土過兩個巨大的青銅冰鑑,其精美複雜的工藝造型,至今令考古專家們讚嘆不已。不過,光有冰鑑沒有冰也不行,因為古代的冰鑑是依靠冰塊製冷的。所以,古代的達官顯貴在冬天時會儘可能的儲存冰塊,以留到次年夏天用來消暑。
在《開元天寶遺事》中就有這這樣的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席間。」這個「楊氏子弟」,其實指的就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從這段記載也可以看出,楊國忠的生活有多麼奢侈。古代的夏天可以說是一冰難求,可是他家的冰塊卻多的能夠堆成山來消暑。這麼多的冰塊再配上冰鑑,夏天也就不那麼難熬了。
對於古代的達官顯貴和有錢人來說,夏天其實有著很多方法消暑。比如,古代的一些大戶人家在建房子的時候,會在房子下面挖一個很深的地窖,然後在地窖的上方開有一個圓孔通向各個房間,造型類似於現在的地漏。每當冬天時,古人會在地窖中填滿冰塊,到了夏天時,只要將房子裡的圓孔打開,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冷氣冒出來。
無論是冰鑑還是冰窖,這些都是古代達官顯貴的專利,窮苦人家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在古代,窮苦人家夏天消暑的辦法很簡單也很粗獷,草蓆、蒲扇、涼茶是古人最常用的消暑之物。如果這些還不夠,那就只能儘量少穿一些衣服,甚至乾脆打赤膊了。
在古代,如果條件稍微好一些的人家,有時候還會用風扇車來消暑。風扇車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這是一種用人力來驅動的風車,也被古人稱為「扇車」。對於古人來說,風扇車是一件特別重要的工具,除了可以用來當作風扇消暑之外,它在古代也是一種重要的守城器械,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早期的風扇車沒有風道,所以扇出來的風是朝四面八方流動的,用來乘涼還可以,但是用來請選糧食就不行了。在《天工開物》裡,就記載著一種閉合式風車,裝有輪軸、扇葉板,利用曲柄搖手產生動力。這種閉合式風車還有一個特製的圓形風腔,曲柄搖手的周圍有圓形空洞,這個地方就是進風口,在左邊還有一個長方形風道,來自漏鬥的稻穀通過鬥閥穿過風道,就可以將穀粒從雜物中分離出來。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都還有這種風扇車存在。
對於古代的文人雅士來說,夏天同樣是一個難熬的季節。雖然他們可以一遍一遍告誡自己「心靜自然涼」,可是卻難當滾滾熱浪。例如大詩人李白在《夏日山中》寫得那樣: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看來,在滾滾熱浪之下,大詩人李白也只能放飛自我「裸袒青林中」了。不過,李白作為千古第一的大詩人來說,言談舉止確實是比普通人高雅,連打赤膊都形容的如此清新脫俗,實在令人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