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

2020-12-22 人民網陝西頻道

原標題: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

【聚焦·考古青年】

他們的眼睛非同尋常——那是代表當今人類,看到先人遺存的第一雙眼睛。

他們很年輕,卻天天與人類社會最古老的事物打著交道。他們擁抱科技與時尚,卻心甘情願舍城市之繁華而取山野之寂寥。他們面對的是殘垣斷壁、磚石瓦礫,卻能從中解讀出無窮的奧妙。

他們是考古青年。別人眼中的「酷炫神秘」,他們早已習以為常。

「我們研究人類的過去,定位人類的現在,服務人類的將來。」考古青年這樣評價自己的事業。

背上行囊、走向田野,考古青年似乎離人群焦點有些遠,卻是離人類歷史本源最近的人。他們用雙腳丈量廣袤中國大地,用雙手拂去歷史塵埃,為滄海桑田撥雲見日,為往聖絕學承上啟下。

上下求索 考古青年的浪漫主義

談到與考古的結緣,考古青年們十分坦誠:有的是因為一顆好奇心,有的是因為機緣巧合。不論出於何種原因入了此門,選擇從事考古事業的他們,都將考古作為自己的一生所愛。

「我從小常在野外玩耍,喜歡無拘無束的感覺。當時志願裡和野外工作有關的除了地質就是考古,我報了考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王永強說,他對考古專業是「一見鍾情」。

在他看來,考古的神秘正是其美妙之處,激發著他的求知慾。一點點揭露未知文明,解開一道道謎題,成為他源源不斷的動力。2015年,他主持發掘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遺址,找到了中國最早的用煤遺蹟,將中國使用煤炭資源的歷史最少上推千年。「這種滿足是普通人無法體悟到的,跟小孩子得到一塊糖一樣,甚至比糖還甜。」

當然也有不少人是「誤入桃花源」——被調劑到考古專業,經歷了迷茫,最終對考古「日久生情」。「說實話,當初考古不是我的第一選擇。」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大海坦言,「可後來,一切積極因素在我求學和職業生涯中萌發。」

作為被調劑來的學生,陳大海慢慢體會到了這份「偶然」帶來的幸運。他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人文環境,讓他對考古產生了濃厚興趣。「考古透物見人,是穿越時空無聲的對話,這深深吸引著我。人類既對未來好奇,也對過往好奇,它是一種本能,而考古就是沿著人類的這一本能不斷往前追溯。」陳大海說。與考古相伴,這位來自農村的青年慢慢尋找到興趣、自信,乃至人生使命。畢業後,他留在了南京,14年間,始終奮戰在考古前線。

上下求索,這是考古青年的浪漫主義。在他們眼中,考古是一門「缺憾」的學科,收集古人留下的殘缺信息碎片,復原歷史整體,如同管中窺豹,具有不確定性。想像與實證的交互,一次次刷新著人類對自身的認知,也是追尋者的樂趣之源。

「收集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然後新證據出現,結論得到證實或被推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教授鄧振華說,這一過程痛苦又甜蜜。

鄧振華的研究方向是植物考古,關注水稻的馴化史。此前,河南八裡崗遺址發現了當時最早的馴化稻證據,距今8500年。他曾認為,長江下遊水稻的馴化基因或許源自長江中遊。意外的是,近期他在與浙江義烏合作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馴化稻。這不僅暗示了長江下遊內部不同區域間水稻馴化過程的差異性和複雜性,也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稻作農業起源的模式問題。

「結論被推翻,當然會有挫敗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好事,讓我們不斷修正結論。證實或推翻,不論是哪種結果,我們一直在前進。」鄧振華說,「對未知的推理,足以吸引一群人。」

躬身田野 性格裡都有泥土的芬芳

「我們的性格裡都有泥土的芬芳。」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敏這樣形容考古人。

田野發掘調查,是考古學最基礎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作內容。一柄手鏟、一個背包、一本記錄冊、一方黃土,是他們的工作常態。考古界有一個基本共識:第一次下田野是考古學生的分水嶺,他們會在這裡決定離開,還是留下——離開是因為苦,留下是因為其心彌堅。

「田野工作有兩功,站功和蹲功。」張敏介紹,工人去土時,得站在旁邊時刻盯著,一旦出現現象要立刻抓住;清理文物只能用手鏟和刷子,太陽下一蹲大半天。更難忍的是野外危險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條件。田野不改其苦,他們不改其樂。

2012年,張敏在廣州南澳島的山林中做田野調查,傍晚時他迷路了。沒有手電,靠著對講機,他連滾帶爬走了4小時才走出山,衣服被剮爛,眼鏡也丟了。「我為什麼要來搞這個?」他不禁問自己。第二天,他「吃了點好的」,便忘了昨晚的恐懼,只覺得調查「收穫頗豐」。

對田野經歷刻骨銘心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汪盈。一個北京姑娘,本碩學的是古建築,沒下過田野,這樣的她曾被人質疑「幹考古你不行」。

2009年,26歲的汪盈進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第一次田野工作被派到河北贊皇參加南水北調工程搶救性發掘項目。那年正逢特大雪災,大雪封村,村裡沒有取暖設施,物資極其緊張,甚至連自來水都沒了。但考古隊的工作沒有停。

「有一天,我手上特別癢,整個手又紅又腫。我說怎麼冬天還有蚊子啊?」汪盈像講笑話一樣講著當時的情景:「同事說,哪有什麼蚊子,這是凍瘡。」

這樣的苦「勸退」了很多人,但不包括汪盈。現在的汪盈已是考古領隊,長期在內蒙古赤峰遼上京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曾經質疑的聲音如今變成了鼓勵和肯定。她把田野看作考古的「生命線」,「只有在田野中才能得真知」。

今年,在遼上京寺院遺址的發掘中,她和團隊發現了疊壓在同一夯土臺基上的三次不同建築柱網磉墩遺蹟。「金代對遼上京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因此遼上京始建時的樣子在地下。如果不親身參與到發掘工作中,是看不到這一層的。」汪盈說。「優秀的學者起于田野。做好田野基礎工作,研究才能做得紮實、走得長遠。」

接續文脈 在歷史坐標上鍛造中國氣派

公眾看待考古,往往帶有一層傳奇色彩的「濾鏡」。「考古就是挖寶」這一誤解曾風靡一時。

作為專業考古工作者,他們始終明白,考古的價值不在於挖到多精美輝煌的「寶貝」,而是發現珍貴的歷史線索、文化密碼。「重要的是信息,而不是物品。」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朱曉汀說。

初入行的朱曉汀也曾有過「挖寶」心態。剛工作時,她覺得每次野外發掘就像「奪寶奇兵」一樣有趣。隨著經歷豐富,她發現「挖寶」只是少數時候的運氣,更多的是「啥也沒有,只有沙子」。「原來,挖寶不是考古的目的。我們要避免抱著這樣功利的心態看待考古挖掘工作。有時即使是殘破的陶片,也是巨大的收穫。」她說。

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精美的文物,每個考古青年或多或少都遇上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許志強對一次發現記憶猶新。2012年,他負責發掘的一座明代墓葬,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花梅瓶。梅瓶之精美讓許志強和同事驚嘆。

「看到梅瓶,大家都很興奮,但過後,依舊要回歸客觀理性。」許志強認為,文物作為研究對象,精美也好殘破也好,都是歷史文化的符號。「要克制自己對精美的執著,否則可能會走上歧途。」他嚴肅地說。

從事考古,他們對文物有著特殊情感,這種情感純粹而淡泊,與佔有絲毫無關。他們更願意做一個守望者,站在歷史的坐標上守望文明。

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和時間賽跑。

張敏在工作中遇到過很多墓葬,一打開,發現裡面已經被盜空。沮喪的同時,更多的是惋惜。「如果它們能保存完好,即使我不來發掘研究也行啊!」他感嘆。

對於基層考古研究單位而言,很多考古工作往往是配合城市建設進行搶救發掘,時間有限,工作繁重。「這樣的工作是一次性的,沒法推倒重來,必須又快又精細,防止出現遺憾。」許志強說。

來自深圳市文物考古鑑定所的考古女孩顧寒梅形容考古發掘是「腦子始終在轉,手始終在動」。為防止出現遺憾,她不斷鍛鍊著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不斷擴大視野,在實踐中完善知識體系。

他們奮力奔跑,只因為這些是屬於全人類的文明記憶。解讀,並把文明傳承下去的使命擔在他們肩上。許多人為這份情感與責任,無言地付出著、堅守著。

長期在外考古,與家人聚少離多,註定是孤獨的修行。一位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報告的後記中寫道:「我不滿10歲的女兒承諾我在家連續住10天就給我發『綠卡』,這張『綠卡』我一直沒有得到。」

德不孤,必有鄰。令人欣慰的是,現在,他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同道者。隨著近年來考古學科與公眾的互動與日俱增,人們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了解了它的科學性和寶貴价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學習從事考古專業,文物保護也逐漸形成大眾共識。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總書記的囑託,開啟了中國考古學新的機遇,振奮了無數考古青年,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了高遠志向。

「考古學關乎中國歷史,關乎文化自信。它是公益性的工作,更是名垂青史的事業。大力發展公眾考古,傳播傳承中華歷史文化,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陳大海說,「如果人生重來,我還會選擇考古。在這片廣闊的田野上,能夠尋找到詩和遠方。」

(責編:谷妍、鄧楠)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線田野工作者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
    這一消息經過媒體報導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各田野隊負責人第一時間在考古發掘工地現場組織業務人員學習和線上討論,並通過網絡將學習心得體會與在京同志交流。作為考古人非常慶幸身處這樣的偉大時代,見證並推動國家的考古學科繁榮,這是學科的幸運、研究者的幸運,也是一線田野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 致敬三八紅旗手丨在田野考古前線的奮鬥者—王倩倩
    2019年度青海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王倩倩王倩倩,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從事文物考古工作已二十一年,始終奮戰在田野考古第一線,多次主持了青海省境內多項重要的遺址及墓地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為青海省的考古研究與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 考古的PK|當奪寶奇兵遇到古墓麗影,紳士大盜遇見國家寶藏…
    曠野、古墓、尋寶、冒險、推理……這些元素構建起了人們對考古的想像,許多影視劇也基於此賺足了收視率。真實的考古工作可能是枯燥的,需要拿著考古鏟一點一點精細化操作。本期推出的是,8部傳播較廣的電影,它們都與考古或多或少有些關係。
  • 夙夜匪懈 考古新鄭
    春寒料峭的早春四月,清明未過,河南大學2015級考古專業19名同學踏上徵途,自開封南下,前往100公裡外的新鄭進行田野考古實習。
  • 張獻忠寶藏考古發掘結束:蜀王金寶國內首次現身
    張獻忠寶藏考古發掘結束:蜀王金寶國內首次現身 發現明代藩王金寶實物,系國內首次。多枚大西政權銀錠出水,銘刻有雙流縣、灌縣、溫江縣、德陽縣等多個地名。
  • 北大考古「團寵」引熱議:你可知考古系早已是女生居多?
    沒等到把錄取通知書捂熱,考上了北大並選擇考古專業的湖南女孩鍾芳蓉就遭到了網友的質疑。在許多網友看來,考古專業需要做田野調查,也比較冷門,其中女生更是少之又少,足以從側面說明了考古專業本就不適合女生。真相是這樣嗎?
  • 相思與期許:張光直的商丘考古夢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教授1989年籲請在商丘地區開展田野考古工作,以考古學的方法在商丘尋找早商文化、先商文化和商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皮保德博物館合作的中美商丘考古項目1990年啟動,1997年主要田野工作結束,中方領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長壽,美方領隊為張光直。
  • 「海南考古七十年」 重現瓊島歷史文明脈絡
    距今3000多年的陶缽形釜、紋飾精美的漢代四耳銅鼓、惟妙惟肖的明代侍女俑……展廳裡一件件文物讓海南的文明發展脈絡活了起來,帶領廣大觀眾從遺址、文物背後的故事去解讀海南歷史。  12月22日,「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通過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三個部分共300餘件文物,展示了海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
  • 那些勾引你入考古坑的電影
    ,隨後推出的《木乃伊》系列、《國家寶藏》系列和《古墓麗影》系列等都沒有跳出《奪寶奇兵》的框架。而且,考古系列因為其每個故事自成一派又可以讓主角不斷去嘗試新的冒險,因此往往這樣的題材能夠成為大IP。電影公司每過幾年推出這一系列新的電影,持久收割影迷的關注。就好像《奪寶奇兵》,40年了還那麼受歡迎,哪怕1942年出生的男主角哈裡森·福特即將80歲了,影迷們還是期待看到他在《奪寶奇兵5》裡的表現。
  •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將於22日省博展出 全方位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
    >>>點此進入直播間,參與互動留言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1日消息(記者 陳望)《「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將於12月22日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通過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 海洋考古,the Sea is the History
    我說海洋考古。他隨即追問:那這個能帶來什麼利益呢?當時很想開玩笑打個哈哈過去說:「當年我在黑海戴好full mask 一個猛子紮下去來到一艘沉沒的海盜船旁邊最後我帶著滿滿的寶藏滿載而歸下半輩子不用再勞動」.大眾對考古了解多建立在影視和網絡小說對考古的渲染和曲解,考古看上去很神秘有很多寶藏的樣子,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做著很酷炫的工作然後吃穿不愁。
  • 考古系列動漫推薦:夏日寶藏動漫,《齊木楠雄的災難》
    外話「考古系列」這個是小編準備做的一個系列的動漫推薦,推薦那些前些年的老動漫。這是第一期,如果你們喜歡的話,我會繼續更新這個系列,感謝每一位支持小編的朋友們,你們的點讚和評論就是我繼續更新的動力。齊木楠雄的災難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寶藏動漫《齊木楠雄的災難》,這是一部校園,青春,搞笑,日常番,十分適合夏天觀看,輕鬆搞笑歡樂的日常生活一定會讓你的假期更加歡樂。這部動漫講的是擁有超能力的高中生齊木楠雄,能夠使用各種的超能力,因為太強所以他一直想過普通人的生活。
  • 剛剛,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在他看來,成立考古文博學院,可以使學科更加完善,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的培養更成體系,「在一個單獨的學院,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整合,教師的配備也趨向完善。」另一方面,他介紹,凡是成立學院,對於師資力量、教學資源都要求成一定規模,國內開設考古文博學院的幾所大學裡,教師隊伍都在30人以上,「這也就是要求,教師教學的領域要有相當的覆蓋面。」
  • 留守女生選北大考古專業:「沒錢途」是俗見,「羅曼蒂克」是偏見
    著名女考古學家瑪麗蓮·詹森在細述(吐槽)考古學者生活工作的著作《與廢墟為伴》中,曾半開玩笑半當真地提到「田野發掘,通常會選在類似沙漠或者叢林這種不僅炎熱而且蚊蟲滋生的地方,而且專挑每年天氣最熱、蚊蟲最多的時候進行。」——仿佛就像在故意刁難考古人一樣。
  • 考古是「屠龍之術」?杭州女考古學家:有夢想很難得
    專業從事考古工作4年的宋姝,是怎樣選擇了這條人生道路,又如何一步步走來?作為小鍾同學「看得見的未來」,女考古學家的實際工作與生活又是什麼樣的?我們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跟宋姝本人聊了一下午。這故事裡有夢,更有現實。
  • 我是考古女孩,我愛考古工作
    憑著最初的好奇,我走進考古的大門。那時的我根本不懂考古到底是什麼,可是開始系統學習後,我越了解越覺得奇,越品味越覺得妙,不知不覺,悠然其中,妙趣橫生,我開始讀懂了考古的意義,也堅定了從事考古工作的信念。
  • 潛心考古解讀黑龍江流域文明史
    在完成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課題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主動性考古發掘和研究有序開展。過去的五年裡,搶抓機遇,科學謀劃,注重多學科合作,加強科技手段運用,不斷提升保護意識和展示意識,使我省考古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突破,在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文物保護、對外學術交流與協作、科學研究、學科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 那些勾引你入考古坑的電影|史匹柏|哈裡森·福特|好萊塢_網易...
    《奪寶奇兵》  在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客座教授、編劇王策看來,《奪寶奇兵》開創了探險類電影考古主題的先河,隨後推出的《木乃伊》系列、《國家寶藏》系列和《古墓麗影  而且,考古系列因為其每個故事自成一派又可以讓主角不斷去嘗試新的冒險,因此往往這樣的題材能夠成為大IP。電影公司每過幾年推出這一系列新的電影,持久收割影迷的關注。  就好像《奪寶奇兵》,40年了還那麼受歡迎,哪怕1942年出生的男主角哈裡森·福特即將80歲了,影迷們還是期待看到他在《奪寶奇兵5》裡的表現。
  • 當時只道是「刺激」:那些勾引你入考古坑的電影
    在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客座教授、編劇王策看來,《奪寶奇兵》開創了探險類電影考古主題的先河,隨後推出的《木乃伊》系列、《國家寶藏》系列和《古墓麗影》系列等都沒有跳出《奪寶奇兵》的框架。即便劇情本身和真正的考古事業相差甚遠,但這並不影響觀眾對考古類題材電影的痴迷。
  • 江底挖出萬餘件戰亂寶藏!中國考古界搞了個大新聞
    民間傳說,明末清初張獻忠兵敗四川,曾「江中沉銀」。  《蜀碧》和《彭山縣誌》記載張獻忠在江口戰敗,船被燒沉,金銀隨船沉入河中;《蜀警錄》則記載張獻忠將搜羅到的金銀在江口沉於河中。  當時流傳歌謠——「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