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底挖出萬餘件戰亂寶藏!中國考古界搞了個大新聞

2021-03-03 人民日報

來源: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

記者:陳燮  童方  陳健  薛晨  黃毅

  20日,中國考古界搞了個大新聞——三百多年來只存在於傳說中的「張獻忠江口沉銀」,終於隨著出水文物被證實並非虛構!

前方高能預警!

讓我們先來欣賞一波寶物

  這隻「金老虎」最厲害啦!它叫做「永昌大元帥印」,印臺上陰刻「永昌大元帥印 癸未年仲冬吉日造」。也就是說,它誕生於公元1643年農曆11月,應是張獻忠自封「永昌大元帥」時所鑄造的。

  這枚金印,是當地警方破獲的江口沉銀盜掘案件中收繳的文物。咦,怎麼還跟盜掘扯上了關係?別急,繼續看完下面亮閃閃的寶藏,我們慢慢為你解密~

金冊

「西王賞功」金幣

「西王賞功」銀幣

大順通寶銅幣

金錠

各種銀錠

部分出水的「金銀萬萬五」

和手掌對比,銀錠好大呀!

這堆亮閃閃的寶物,

是怎樣重見天日的?

發掘工作背後,

又是怎樣的曲折傳奇?

讓我們繼續探秘~

張獻忠何許人也?

  張獻忠是陝西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參加農民起義,號稱「八大王」。

  1644年,張獻忠攻破成都,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但張獻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與南進的清軍展開惡戰。

  1646年,張獻忠在四川西充鳳凰山與清軍戰鬥時被箭射死。

張獻忠為啥"沉銀"?

  民間傳說,明末清初張獻忠兵敗四川,曾「江中沉銀」。

  《蜀碧》和《彭山縣誌》記載張獻忠在江口戰敗,船被燒沉,金銀隨船沉入河中;《蜀警錄》則記載張獻忠將搜羅到的金銀在江口沉於河中。

  當時流傳歌謠——「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然而,由於並無正史記錄,對於江口沉銀是否存在、具體地點在哪兒,之前史學界長期存在爭議。

寶物如何被發掘?

  

  近年來,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過程中,陸續發現了一些與張獻忠有關的文物,為破解歷史之謎提供了線索。發掘項目於2017年1月5日啟動,截至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萬餘平方米。


  2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20日,文物考古單位在岷江河道內圍堰抽水,將發掘環境從水下變成了陸地。

  考古人員從「陸地」向下發掘約5米,露出了長達數百米的堅硬河床,起伏的褐紅色河床狀似靜止的「怒濤」,文物就散布在「波濤」凹槽中的鵝卵石和河沙之間,文物堆積層約有2米厚。

  記者有幸現場目擊了一段裝有數枚銀錠的木鞘出水。這段圓筒狀的青槓木鞘躺在河床凹槽裡,長約1米,直徑約20釐米。

  中間整齊排放著好幾個比成年男子拳頭大的元寶狀銀錠,50兩一個。

  由於木鞘部分破損,附近還散落著一些大小銀錠。

  考古人員使用儀器對尚未發掘的河床情況進行探測。

  據介紹,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銀錠,戒指、耳環、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和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僅帶銘文銀錠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餘府、州、縣。

  30多位考古學家現場考察後認為:

  這是中國傳說中的、記載的幾處皇家藏寶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機構科學發掘出的批量寶藏;

  出水文物數量之多、等級之高,種類之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

  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義,可謂展開了一幅中國明朝晚期的社會歷史畫卷。

  

  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正與考古人員合作,使用先進儀器對尚未發掘的河床情況進行探測。

  本次考古發掘運用了大量新技術和最新科技手段,還面向全國公開招募志願者,為公眾參與考古提供了平臺。

  這麼多的寶貝~

  據了解,由於發掘只能選擇在枯水期開展,距離今年發掘工作結束還有約一個月。儘管出水文物數量巨大,但專家認為,目前的發現可能僅為江口沉銀的冰山一角。

冰山一角!!!

  

遺址曾遭人盜掘,當地擬建博物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正在介紹江口沉銀遺址考古階段性成果。

  過去幾年,沉銀遺址曾一度遭到盜掘。2013年下半年,巡查人員發現個別區域有盜挖跡象。2014年初,警方獲取線索,有人用專業潛水設備夜間潛入遺址區域,盜挖文物高價倒賣。此案被公安部確立為督辦案件。

  經過一年秘密偵查,警方梳理出以沉銀遺址文物為目標的6個盜掘團夥、3個倒賣團夥,涉案人員40餘名,涉及全國10多個省市。

  2015年4月,收網時機成熟,4月25日,眉山市212名民警組成的抓捕行動隊,在雲南、四川等多地對6個盜掘團夥骨幹展開同步抓捕。

  此次行動12小時內到案31人,扣押「西王賞功」錢幣27個、銀錠39個、各類錢幣逾千枚、其餘金銀雜件逾百個,還扣押大量涉案汽車、潛水服、氧氣瓶、金屬探測儀等。

  先前被盜挖的文物,包括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金冊、罕見的百兩金錠、西王賞功金幣等。

  盜掘是如何進行的?看看犯罪嫌疑人的交代,真是驚掉下巴:

  在江口發現銀錠後,起初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和其他村民一樣使用鐵鍬、鋤頭等農具,在岷江灘涂上掏挖、撿拾些價值不大的小銅錢、小銀餅等。

  2013年開始,在利益驅使下,他們「組團」從各種渠道學習掌握水下考古知識,併購買潛水服、氧氣瓶、鉛塊、「神劍二號」金屬探測儀和成分分析儀等專業工具,到成都、遂寧等地潛水基地學習潛水技術。

  為了增加潛水時間和深度,以便盜挖到更多、更好的文物,個別盜挖團夥還拉攏了曾從事過潛水職業的人員一起參與盜挖。

  

  盜挖團夥之間根據時間先後或勢力大小等因素,對盜挖區域有明確的界線。為防止被文管部門巡查人員發現,他們每次作案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有這樣好學的精神

不走正途卻偏偏要去盜寶

可長點兒心吧!

  

  警方收網後,追繳被倒賣的文物成為重要任務。專案組民警輾轉10多個省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將千餘件涉案文物全部追回,其中國家珍貴文物100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額3億餘元。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國寶級文物「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也就是上文出現過的那隻「金老虎」。

  

  專家表示,江口沉銀遺址地處幾公裡長、開放式的岷江河道,分布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如果僅靠嚴防死守,要實現全面保護難度很大。此案也從一個側面促使文物保護部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據了解,下一步,當地將本著集約節約、共享資源的原則,在張獻忠沉銀遺址附近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博物館。

建博物館?

想來以後有機會,

現場看到這些寶貝,

一飽眼福啦!

本期編輯:崔鵬、胡程遠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張獻忠沉銀考古出水超萬件文物 大量龍紋金器或屬明朝宗親
    在四川彭山江口古鎮的岷江江底,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到底「藏」了多少寶藏?四川考古史上首次江底考古自今年1月5日啟動以來,截止目前現場考古已進行兩個多月。 據四川在線報導,截止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0000餘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餘件,包括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冊、銀冊和銀錠,同時還有戒指、耳環和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和鐵箭鏃等兵器。
  • 山東一小山包,挖出2顆考古界的勞斯萊斯,專家:乾隆才1顆!
    更不要說最早之前的山東大汶口文化了,堪稱中國的文化起始地。而在山東濟寧的一處小山包上,卻在挖防空洞時候露出一個黑洞。此事引來了考古隊勘探,結果經過數月的考古工作,清理出了上千件屬於明朝時期的隨葬品,其中有一件墓主所屬的朱漆金絲楠木棺槨,還有一些冠、冕、袍、靴等隨身衣物,以及文房四寶琴棋書畫等文物。而最驚動人心的是,挖出了2顆罕見國寶,即便說是挖出2顆考古界的勞斯萊斯都不為過!
  • 廣州又又又挖出了「寶藏」!不愧是古墓派~
    你家門口又又又挖出「寶藏」啦繼廣雅中學古墓葬、黃埔沙嶺先秦遺址後越秀區中山六路又有考古新發現中山六路一建築工地考古現場發掘出唐代至民國上千件遺物本次考古發掘項目(中山六路RJ-6/7地塊),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在「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核心地帶考古隊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堆積和上百處各歷史時期遺蹟,上千件遺物,發現宋代大型建築基
  • 張獻忠江口沉銀首期考古完美收官, 3萬件出水文物全球驚嘆
    本次考古發掘工作前後歷時3個多月,目前隨著岷江汛期的來臨,水位逐漸提高,按照既定的工作計劃,現場考古發掘工作結束。此次考古發掘面積20000餘平方米,出水文物30000餘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 遠古寶藏「三星堆」,到底挖出了什麼,為何被永久禁止挖掘
    這個疑問在上個世紀80年代終於被考古家解開。這是因為考古家在四川發現了遠古寶藏「三星堆」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現何為遠古?指的是距今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我國夏朝建立之前的那段人類秘史。
  • 江口沉銀,驚世寶藏背後的血腥歷史
    一、大西王的驚世寶藏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2010年被公布為眉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面積100萬平方米,清代以來的文獻中多記載明末大西軍領袖張獻忠曾沉銀於此。2016年12月26日,「江口沉銀遺址」進行首次考古發掘。2017年1月5日,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 農民丟失一把錘子,尋找時意外發現巨額寶藏,上交後獲175萬獎勵
    他挖出的坑越深,發出的響聲就越大。在挖到1.5米的時候,勞斯突然眼前一亮,一枚雕刻著古羅馬帝王頭像的銀幣出現在他的眼前。勞斯意識到這裡也許還有更多這樣的寶貝,於是他挖得更加賣力。接著,他陸續發現了不少黃金首飾和金幣、銀幣,這無疑就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地下寶藏。
  • 張獻忠寶藏考古發掘結束:蜀王金寶國內首次現身
    張獻忠寶藏考古發掘結束:蜀王金寶國內首次現身 發現明代藩王金寶實物,系國內首次。多枚大西政權銀錠出水,銘刻有雙流縣、灌縣、溫江縣、德陽縣等多個地名。
  • 大河口墓地挖出詭異盛酒器,造型好似晉侯鳥尊,專家:調酒用的
    晉侯鳥尊其實就是一種西周早期的盛酒器,但其造型卻非常的獨特,當時為了搞清楚晉侯鳥尊的來歷,的確是令專家們花費了很大的功夫,後因為其上面刻有銘文,為此成為了國寶級的文物。其實除了這件晉侯鳥尊之外,在其他的墓葬中也發現了差不多造型的鳥形器物,今天我們就來重點介紹一件,只不過它的用途和晉侯鳥尊還是有點區別的,專家說它就是等同於我們現代的調酒用的器具,但是不過這件古代的調酒器其價值是極其驚人的。
  • 揭秘寧波"小白礁1號"水下考古:打撈器物500餘件
    揭秘寧波"小白礁1號"水下考古:打撈器物500餘件   23日中午,記者從象山石浦出發,搭載快船經過2個小時,行程27海裡到達漁山島。記者發現這個遠離城市的安靜小島,沒有工廠機器的轟鳴,沒有公路汽車的呼嘯而過。小白礁位於北漁山島西側,因此到了漁山島後,隨即轉乘小漁船,10分鐘左右登上小白礁Ⅰ號沉船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平臺。
  • 圓明園被燒150年後,考古隊進行修復,卻挖出5萬件珍貴文物
    在中國的眾多建築物中,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可以稱得上是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在當今世界建築史上,已經很難有能夠與圓明園相媲美的建築了。這顆耀眼的明珠原本是我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國寶,但卻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被毀於一旦,裡面的許多珍寶也全部被海外列強洗劫一空。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盜墓賊發現江底「寶藏」,撈出金老虎賣770萬,涉案文物高達3億
    古玩市場寶藏在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寶藏沒有被找到的,所以其真實性也無從得知,早在2002年3月,《世界年鑑》公布中國寶藏之謎:西夏王陵藏寶,樓蘭王寶藏,李自成寶藏,張獻忠寶藏和太平天國石達開藏寶。江口沉銀是傳說中古代十大寶藏之一,文物不計其數,先是被盜墓賊發現,其中單單是國寶級文物虎鈕金印被賣了770萬,「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鑄造於1643年,是張獻忠江口沉銀的核心物證,純金製作,對於研究張獻忠有很重大的歷史意義,也是張獻忠的代表物證,以此可以印證到很多的事情。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這也是該項目繼今年1月當選「2019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後,再一次被考古界認可其突出價值與重大意義。
  •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陸航/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12-25 19:35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現實版「考古盲盒」挖出啥了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文考古發掘單位供圖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開幕,來自全省的51個考古項目在此「扎堆兒PK」,考古人分享、探討最新的遺址考古成果。河南商報記者從中選取了四個項目,為大家「盤一盤」咱河南這些「寶藏」文物。
  • 工地挖出神秘黑瓶,專家趕來,後續挖出7000多件文物
    ——雅斯貝爾斯(德)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643,閱讀約2分鐘1992年,石家莊一磚窯擴建時,一名工人挖洞時挖出一個神秘的黑瓶。瓶子造型別致,看起來真的很不凡,於是工人就把黑色的瓶子藏了起來。然而,這名工人的所有舉動都被同事看到了,於是有人上門索要。在爭執的過程中,驚動了其他同事。
  • 考古盲盒一月賣出超200萬:拎「洛陽鏟」發掘「文物」給文創什麼啟示?
    晚上8:03,河南博物院網店的「考古盲盒」顯示售空日前到上海參加參加上海廣播電視臺《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的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透露,這款商品從去年12月2日發布到月底,已售出超2萬餘件,收入逾200萬元,每天晚上8點的線上發布基本「兩三分鐘就售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