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頒獎典禮在"名士之鄉"紹興啟幕。峰會上,重磅發布了第四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電子科技大學校友于欣格入選"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
于欣格,34歲,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本科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2009年畢業後繼續在學院攻讀光學工程碩士學位,導師為於軍勝教授,碩博連讀期間通過電子科技大學"優秀博士生出國培養計劃"選拔,派至美國西北大學進行聯合培養,2015年獲得電子科技大學光學工程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研究助理分別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西北大學開展研究。于欣格的研究方向是柔性光電子器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第一作者論文13篇(其中JCR一區5篇),申請發明專利10項、授權3項,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榮獲"成電傑出研究生"稱號。其中,2015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題為"Spray-combustion synthesis: Efficient solution route to high-performance oxide transistors"的學術論文,作為優秀論文被PNAS收錄為"This week in PNAS",且為ESI高被引論文;2016年,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Materials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題為"Metal oxide f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的學術論文,亦為ESI高被引論文。2017年,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可用於柔性光電子器件的薄膜電晶體研究》獲第二屆全國光學工程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稱號。
于欣格因開發了一種超薄類皮膚、無線的電子觸覺反饋系統,該系統可以實現多觸覺感知,而獲選今年的"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
于欣格的研究向業界展示了柔性生物電子的無限可能。他開發了一種可以集成在皮膚上的無線觸覺反饋系統,也被稱作"皮膚 VR",能舒適地貼附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最直觀的應用場景是:可以將傳統的聽覺和視覺虛擬實境技術擴展為多觸覺的感知,即便是虛擬的交互形式,也能讓用戶感受到真實的"觸摸"。
"皮膚 VR"無需電池驅動,採用無線射頻供電,實驗中,團隊在6*6英寸的大小的"皮膚 VR"系統中集成了32個獨立的無線控制振動反饋單元,可利用近場通信(NFC)技術實現精確控制,工作距離可延展到近1米。此外,他的課題組還成功將氧化物功能材料開發成織物的形態。
這些研究成果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傳感和反饋交互界面,不僅可以產生震動反饋,也能夠收集人體的健康生理信號變化,比如通過肌肉的收縮、動作方向的改變等遠程控制機器人、飛行器等設備,可廣泛應用在社交、遊戲、義肢的控制與反饋以及生物醫療、健康檢測等領域。
《Nature》雜誌官網截圖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感官系統。以于欣格為論文第一作者的"皮膚集成的觸覺界面"系統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上,他說:"我們的目標是研發出媲美真人皮膚的電子皮膚。與市面上同類設備相比,這個新系統十分輕薄,可以緊貼皮膚,而且不需要電線和電池。"
延伸閱讀: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2016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正式發布,至今已發布4屆榜單,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裡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裡程碑式進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的目的,不是為了跟隨時下最熱門的話題、追捧已廣為人知的明星,而是要讓更多正在默默耕耘卻值得被矚目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為更多人所認識、理解、支持、尊敬,進而得聚集更多的中國力量,改變這個世界的未來。
2020 年是全球局勢極端複雜多變的一年,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蓄勢待發,開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生物、醫療、環境、糧食、能源,這些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都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未來感到迷茫。時代在召喚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人,那些身處前沿科技領域的先行者。無論是不斷挑戰技術極限的科研工作者,還是致力於讓技術商業價值最大化的科技創業者,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力量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數據來源:電子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