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海歸博士攻克人機互動反饋難題,發明「皮膚VR」

2021-02-08 網易

  「Can you feel this?」

  「Um,yeah.」

  這是科幻電影《頭號玩家》中男女主在遊戲裡跳舞時的一段對話,儘管是在虛擬世界,男主韋德也能夠感受到虛擬女主對自己的觸摸。

  

  這主要得益於韋德身上的 X1 觸感套裝,穿上這套裝備,遊戲世界裡的一切觸覺都可以真實地作用在現實世界的韋德身上。在和女主跳舞時他甚至調侃 「I got the X1 haptic boot suit with microfiber crotch in that.」

  史匹柏通過電影讓人們看到了 VR 應用的更多可能性。但實際上,支持 X1 觸感套裝的背後技術在 2019 年就已經實現。

  這項被稱為 「皮膚 VR」 的虛擬實境技術是由海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導師、香港城市大學 - 中科院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于欣格團隊研發。

  據他介紹,皮膚 VR 是一套輕柔、類皮膚、無線的觸覺反饋系統,可將傳統聽覺和視覺的虛擬實境技術擴展為多觸覺的感知。

  簡單理解就是,通過皮膚 VR 技術,遠在一千公裡外的親友只需要 「敲一敲」 手機屏幕,你就能真實感受到對方的觸摸。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使用場景,于欣格表示,不僅在社交通訊和娛樂領域,皮膚 VR 在生物醫療、健康、傳感等諸多領域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于欣格

  憑藉該研究,于欣格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是 「他開發的無線的電子觸覺反饋系統皮膚 VR,可以實現多觸覺感知,獲獎人的研究向業界展示了柔性生物電子的無限可能。」

無線操控還原現實觸感,可產生類似手機振動的觸覺反饋

  通過無線操控電子器件,皮膚 VR 可產生機械振動的觸覺,僅在一個 6 乘 6 英寸的大小的皮膚 VR 中,就集成 了 32 個振動反饋單元。

  

  圖 | 具有 32 個獨立控制觸覺的設備示意圖(來源:于欣格)

  「我們利用皮下機械感受器的敏感性,把頻率調節在人體容易感受的範圍內,類似像手機振動就是明顯的觸覺反饋。」 于欣格說。

  經過設計後,每一個振動反饋單元可以被無線獨立控制,在其工作頻率下(200 赫茲)均為諧振模式,從而大幅提升了驅動效率,即反饋的及時性。

  觸感的問題解決了,那麼如何實現無線操控呢?

  于欣格將目光瞄準了近場通信(NFC)技術,通過優化電子工程與電路設計,他實現了利用諸如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等觸控螢幕界面,即可無線控制皮膚 VR 的觸覺驅動,並能將對應的形狀力度等觸覺感知信息傳遞到佩戴者身上。

  

  圖 | NFC 電子和電路原理圖

  目前,用在皮膚 VR 上的 NFC 通信工作距離可以延展到近 1 米。針對產品的外在形態,于欣格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類皮膚形態,可以舒適地貼附在身體各個部位,低模量的軟矽膠可用於封裝和提供與皮膚間的粘附力,不藉助膠帶或綁帶就能自由穿戴在身上;另一種是通過織物形式做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穿戴的輕薄外衣,隨時穿戴在身上。

  「只要有需要,皮膚 VR 可以是任何形態。」 于欣格表示。

  

  圖 | 表皮 VR 設備在彎曲、摺疊和扭曲(來源:于欣格)

  值得注意的是,皮膚 VR 無需電池驅動,採用無線射頻供電。而為了解決無線充電的距離限制,其團隊採用特殊的系列電路電子設計,目前已經可以實現 VR 系統在一個 10 平房間內的無線供電。

可用於新冠監測,幫助醫護人員提升檢測安全度和精準度

  除通訊和娛樂的應用之外,皮膚 VR 在生物醫療、健康、傳感等諸多領域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圖 | 皮膚 VR 的不同應用場景(來源:于欣格)

  于欣格列舉了皮膚 VR 與醫療結合的三個應用場景:

  一.醫療檢測。以目前的新冠檢測為例,于欣格認為如果將皮膚 VR 技術應用到新冠病毒檢測環節,將能大幅保障醫護人員檢測過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現有的採樣機器人或採樣設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醫患隔離,但在精準度及體驗感上很不好。如果醫生通過遠程控制搭載了皮膚 VR 系統的採樣機器人,完成遠程篩查採樣,那麼採樣過程中 VR 系統就會對力度、精準度進行實時反饋,一方面可以提升醫護人員的檢測效率,減少其暴露風險;另一方面也可減少被檢測者的不適感。

  二.健康監測。通過皮膚 VR 可用於收集人體的健康生理信號的變化,通過採樣處理可以及時分析出佩戴者的健康狀況以及潛在疾病發作危險,進而通過如聲音、壓力等物理刺激通過皮膚電子驅動器把有用的信息施加給人體,實現人機互動在虛擬和現實場景中的完美融合。

  三.遠程手術。皮膚 VR 的反饋機制也為醫生實現遠程實時手術提供了技術支持。醫生在手術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及時反饋來調整力度。

  四.知覺恢復。皮膚 VR 還可幫助殘疾患者通過佩戴義肢恢復受傷部位的感知。

  基於柔性傳感和反饋於一體的皮膚 VR 系統與醫療領域的結合還有很多的可能。于欣格預言,未來 3-5 年柔性電子技術將會有一個顛覆性的產品出現。

傳感 + 反饋一個都不能少,打造人機互動完整閉環

  不同於傳統可穿戴電子皮膚更注重傳感功能,人機互動是目前全球可穿戴電子皮膚的研究弱項。于欣格認為,開發具有完整閉環的柔性傳感與反饋系統尤為重要。

  人機互動技術包括傳感器(sensor)和反饋器(actuator),傳感器用來感受外部信息,然後把信息以數位化形式體現出來,概括來說這是一個把敏感信號轉化成電信號的過程。日常生活中傳感器也很常見,包括溫度計,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等。

  反饋器則恰恰相反,其需要把接收到的電信號轉化成力學、熱學等其他形式。以觸覺反饋為例,當別人觸摸你身體的時候,你會做出反應如動作、語言、情緒等形式,這些反應發生的過程就是反饋信息的過程。

  「這就類似在遊戲中,你的角色和別人對打,對方打你一下,你感受到了他傳遞給你的攻擊信息,並對這種攻擊信息作出反饋,你回打對方一下,這個有來有回的過程構成了一個傳感閉環。」于欣格舉例說。

  但是,反饋過程中轉化形式的複雜性大大增加了對反饋器的技術要求,這也導致該領域研究一直停留在 「電刺激」 的階段,難以找到新突破。

  基於此,于欣格開發了無線、無源供電的超薄可穿戴柔性電子作為傳感和反饋界面,可應用在社交媒體、遊戲、義肢控制與反饋等領域中。

「意外」 攻克的柔性電子反饋難點

  2009 年,于欣格本科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後繼續在該校讀研,碩士階段主要從事光電子器件的研究。

  2011 年 - 2015 年,于欣格於美國西北大學開啟了博士生涯,期間主要從事柔性金屬氧化物的柔性化與大規模列印的研究。讀博期間,他提出了採用溶液列印法合成柔性金屬氧化物薄膜以及其柔性器件的製備,並實現了可媲美真空物理沉積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器件。

  隨後,于欣格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 - 厄巴納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在此期間他發現,柔性電子器件的特殊性能解決很多醫療問題,這也成為了他日後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此期間,于欣格首次將柔性病理探測鎮,用於人類肝癌惡化腫瘤的精準檢測與定位,大幅提升了腫瘤病理活檢的成功率。

  2018 年,于欣格回到中國,任職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在此期間,他發表了系列柔性電子技術相關研究論文,並被收錄在 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Science Advances 等期刊上。

  回顧自己的研究之路,他坦言,「也說不上什麼契機就開始研究柔性電子技術,只是發現研究這個領域的人很多,但大家好像都卡在反饋器這個環節上了。」

  這讓他看到了行業發展的難點,也看到了未來的機會。其表示:「只要解決了反饋這個技術難題,柔性電子技術將迎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圖 | 于欣格關於皮膚 VR 的研究論文(來源:Nature)

  說來也是巧合,一次在做傳感器的過程中,其團隊為解決市面上已有傳感器對特定系統不穩定、不適配的問題,決定重新開發一個新傳感器,這次團隊另闢蹊徑採用了比較傳統的機械震動方式做傳感器,後來在實際工作中顯示了這種 「古老」 的配置效果也還不錯。

  受此啟發,于欣格打開了思路,決定用同樣的方式做柔性電子的反饋器,結果就成了。這樣的 「意外」 其實與其長久以來深耕一線研究息息相關。

  關於未來,他透露自己將繼續沿著智能化柔性電子器件的方向深入,包括柔性傳感器與觸覺反饋器的開發與研究,集成化智能皮膚電子的設計與研究,以及這些器件在人機互動中傳感、反饋和通信等方面的系統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34歲海歸博士攻克人機互動反饋難題,發明「皮膚VR」!實現跨距離...
    這項被稱為 「皮膚 VR」 的虛擬實境技術是由海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導師、香港城市大學 - 中科院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于欣格團隊研發。  據他介紹,皮膚 VR 是一套輕柔、類皮膚、無線的觸覺反饋系統,可將傳統聽覺和視覺的虛擬實境技術擴展為多觸覺的感知。
  • 特招入伍海歸博士劉煜:31歲晉升副教授
    穿上軍裝不到4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的海歸博士劉煜就雙喜臨門:去年,年僅31歲的他被任命為教研室主任,晉升為副教授。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他感慨地說:「能把自己的人生夢融入中國夢強軍夢,在強軍事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2011年6月,27歲的劉煜從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博士畢業回國後特招入伍,成為國防科大的一名教員。
  • 可穿戴的舌頭滑鼠,催生「黏膩」人機互動的新想像?
    這一點正是未來人機互動、「人機人」交互應該有的模樣:顯然,清晰逼真的視覺、如假包換的聽覺模擬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於人機互動的需求,能模擬出觸覺等體感信息,才能真正讓人們獲得相隔千裡又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還不夠。佛家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情通道,顯然我們的感覺器官還有可挖掘的地方。
  • 可穿戴的「舌頭滑鼠」,催生「黏膩」人機互動的新想像?
    這一點正是未來人機互動、「人機人」交互應該有的模樣:顯然,清晰逼真的視覺、如假包換的聽覺模擬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於人機互動的需求,能模擬出觸覺等體感信息,才能真正讓人們獲得相隔千裡又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還不夠。佛家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情通道,顯然我們的感覺器官還有可挖掘的地方。除了視覺、聽覺、鼻子的嗅覺和身體皮膚的觸覺之外,我們還有舌頭的味覺以及觸覺。
  • 人機互動:為何我們在同一個地方搞砸了兩次?
    交互的黎明沒有機器,就沒有人機互動可言。駕駛汽車、飛機需要交互,從一個自動售貨機或者ATM裡買飲料、取錢也需要交互,這些暫且不談。和計算機的交互方式,從打孔的一張張硬紙板,到鍵盤、顯示器組成的終端,再到滑鼠、觸摸筆等指點設備、再到觸控螢幕的普遍應用。基礎技術的進步和計算機應用的不斷湧現催促著我們一次又一次重新思考「人如何去操作機器,機器又如何去反饋、配合人」這個問題。
  • 34歲登上麻省理工重量級榜單,他研發「超薄皮膚」轟動國際
    電子科技大學校友于欣格入選"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于欣格,34歲,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于欣格的研究方向是柔性光電子器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第一作者論文13篇(其中JCR一區5篇),申請發明專利10項、授權3項,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榮獲"成電傑出研究生"稱號。
  • 向文杰:人機互動的終極形態是腦機交互
    我們需要用科技的變革給行業更好的效率,更好的人機互動體驗,所以我們更強調體驗,更強調互動設計。這張圖大家在無數地方看過,今天我用另外一個方式給大家解讀一下。當第一臺PC出現的時候,比爾蓋茨講過一句話,讓每個人辦公桌上有一臺PC,他做到了。
  • 華安鑫創:人機互動圖形設計業務獲得較快發展
    公司自主研發了3項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外觀設計專利,90項軟體著作權。基於當前的技術儲備,能夠參與到概念和新品車型的前沿開發,研發成果已經應用於下遊的主流車型,當前公司的技術研發實力處於細分領域的領先地位。
  • 安全為先價值為重 汽車人機互動醞釀超級進化
    在自動駕駛時代,無論車內空間還是汽車與周圍環境的人機互動(HMI),都將迎來顛覆性改變。屆時,汽車底盤很可能實現通用化,製造將主要依靠機器人,而交互體驗仍離不開人的設計。大賽評委、廣汽研究院交互與體驗設計科及ADiGO 智能物聯繫統體驗設計負責人朱太平對《中國汽車報》記者說。據悉,「芯創杯」大賽由汽車電子產業聯盟、賽迪傳媒聯合主辦,中國計算機報社和賽普拉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承辦,旨在促進汽車人機互動交叉學科的發展,培養和挖掘更多創新型人才,為智能時代汽車產業的協同創新作出貢獻。
  • 34.98萬元起售,優化人機互動系統,新款奧迪A4旅行版正式上市
    共推出了4款車型,其官方的售價區間為34.98-41.88萬元。據悉,Avant 先鋒派 40 TFSI 豪華動感型價格上調2.1萬元;,Avant 先鋒派 40 TFSI時尚動感型價格上調0.8萬元。作為中期改款車型,新車在外觀方面,比老款的車型要更加運動,優化了人機互動系統,2.0T低功率發動機動力小幅提升。
  • Rokid副總裁向文杰:人機互動的終極形態是腦機交互
    我們需要用科技的變革給行業更好的效率,更好的人機互動體驗,所以我們更強調體驗,更強調互動設計。當第一臺PC出現的時候,比爾蓋茨講過一句話,讓每個人辦公桌上有一臺PC,他做到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不僅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是通訊的進步,裡面帶來一個點,覆蓋的人群越來越廣。
  • 京東副總裁何曉冬:GPT-3後,人機對話與交互何去何從?| CCF-GAIR 2020
    8月7日下午,在「人工智慧前沿專場」上,京東集團副總裁、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及智能人機互動業務負責人何曉冬博士進行了題為「多模態人機對話與交互: 理解、創作、決策」的演講。何曉冬博士的演講圍繞人機對話系統的發展與應用展開,結合對「AI新秀」GPT-3的技術探討,針對GPT-3等超大規模語言模型缺少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及主要還局限於文本數據的短板,提出將高複雜的知識推理與決策任務及多模態的信息處理技術作為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驅動力。
  • VR體驗《The Line》獲2020年艾美獎VR交互影片獎
    目前《The Line》已上架Oculus Quest和Rift,售價4.99美元(約合人民幣34元)。 【資訊編譯自:vrfocus】 【87870編譯文章,轉載須註明來源及連結,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 雷家祥教授與心理專家方雅聯手 攻克世界性難題——抑鬱症、精神...
    雷家祥教授與心理專家方雅聯手 攻克世界性難題——抑鬱症、精神分裂症 第十二代雷氏中醫世家雷家祥與十五年精神心理臨床實戰專家方雅聯手攻堅抑鬱、精分等各種心身疑難雜症,強強聯合身心同調,從跟本上解決世界性難題,受到病人的歡迎和好評!
  • 極星發布人機互動(HMI)的未來理念
    攜手谷歌,極星將繼續提升未來人機互動的體驗更創新、更智能的個人專屬化設定,以及人機互動和安全功能的整合,為用戶提供無縫互聯的車內數字體驗,更便捷,更安全,更順暢極星即將發布全新設計理念,展示未來智能互聯科技和創新環保內飾
  • 「觸摸」未來:人機互動HMI為我們搭建通向新時代的橋梁
    而作為機器與人類之間「溝通」的橋梁,人機互動HMI在當下所扮演的角色正變得日益複雜起來。隨著智能化技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大到社會層面的工業生產、醫療衛生,小到個人層面的工作生活、交通出行,處處我們都不難發現人機互動的影子。
  • 「皮膚VR」來了!讓你在虛擬世界裡擁有真實觸感
    12月10-11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頒獎典禮在浙江紹興舉行。2020年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入選者于欣格在現場介紹觸覺反饋電子皮膚的最新進展。
  • 不一樣的「注意力」:人機互動注意力的測量指標與利用
    在這裡,我們談到的注意力與大家非常熟悉的機器學習中的注意力模型(Attention Model,AM)不同,本文討論的是人機互動中的注意力問題。人機互動中的這種注意力也被稱為是用戶的關注焦點(User's focus Of Attention)。
  • 大陸推出裸眼3D量產顯示器 大幅提升人機互動水平
    大陸人機界面業務部門負責人Frank Rabe博士表示,「我們的量產顯示器採用了裸眼3D技術,將人機互動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並為未來互聯座艙內的直觀通信奠定了基礎。為了在提升安全性和舒適性的同時,確保精簡電子架構,我們將中控臺或儀錶板上的各種顯示器集成到跨域集線器中(Cross Domain Hub)。」
  • 輸入法AI賦能,帶來更多的創意和想像,極致的人機互動,你愛嗎?
    說起輸入法,眼前一亮的就是功能機時代的按鍵模式,記得那個時候買會手機都是奢侈的,並且鍵盤反饋也不是很好,後來慢慢演變成觸控螢幕,但是由於觸控靈敏度非常差勁,導致了實體鍵和觸控螢幕共同存在,我覺得這是一種妥協,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不斷完善,智能輸入法走進人們的生活,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