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的舌頭滑鼠,催生「黏膩」人機互動的新想像?

2020-12-24 虎嗅APP

本文來自「腦極體」的投稿。封面來自視覺中國。

還記得史匹柏電影《頭號玩家》當中,男主韋德購買的那件體感衣嗎?其中最為令人心動的一幕就是,即使在虛擬世界當中,當韋德握住虛擬女友的手掌的時候也依然能夠感受到女主手心的溫度。

這一點正是未來人機互動、「人機人」交互應該有的模樣:顯然,清晰逼真的視覺、如假包換的聽覺模擬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於人機互動的需求,能模擬出觸覺等體感信息,才能真正讓人們獲得相隔千裡又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還不夠。佛家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情通道,顯然我們的感覺器官還有可挖掘的地方。除了視覺、聽覺、鼻子的嗅覺和身體皮膚的觸覺之外,我們還有舌頭的味覺以及觸覺。

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感知系統過於健全,因此會陷入思維盲區,我們常常把嘴巴和舌頭當做語言交流的工具,卻絕少想到將舌頭這一感覺器官用在人機互動當中。

不過,現實中真有人想到了。最近德國的一名設計師就發明了一種「用舌頭控制電腦」的可穿戴設備,極具腦洞感的設計,簡直為我們打開未來人機互動的眾多可能的想像力。

這一被稱為「舌頭滑鼠」的奇怪設備,乍一聽感覺非常離譜,仔細琢磨卻又新意滿滿。那麼,這一設備的設計初衷是什麼,還有哪些場景可以應用,有沒有與此類似的可穿戴交互設備出現,未來的人機互動可以有哪些新可能?

這一切都非常值得想像。

舌頭滑鼠的「黏膩」靈感

這件「舌頭滑鼠」是這位德國設計師為獲得科隆設計學院的碩士學位而做的畢業作品,所以從成品來看還有一種實驗室的「粗糲」質感。設計師把這一可穿戴設備叫作「Tong」,其原理就是通過舌頭對控制器的操作,來實現與計算機的交互。

具體的用法是,人們可以將這個「舌套」放進嘴巴上顎,形狀類似牙齒矯正器,用自己的舌頭前後行動裝置內嵌的一小塊磁性材料來作為輸入信號,通過放置的用戶耳朵後的Wi-Fi模塊將輸入信息傳輸到其他連接的設備上,用以控制相關操作。為此她還開發了一個簡單的桌球遊戲來演示這一設備。

出於安全性和衛生考慮,Tong的材料採用一種熱塑性素材PETG,然後可用每個人不同的牙印在上面製成貼合上顎的固定器。電子設備則用一層薄膜樣的矽材料密封,避免穿戴者受到電擊。

根據設計者的介紹,這一設備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她的騎馬經歷。

在騎馬的過程中,騎手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手拉韁繩來和馬嘴之間進行觸覺交流,人可以通過韁繩來影響馬的姿勢,而馬也會根據感覺到韁繩的力度來調整動作。騎手要做到跟隨馬匹的突然運動(比如甩頭)來運動,避免傷害到馬的嘴巴或舌頭。

設計者被這種「通過最輕微觸碰,產生交流」的想法非常著迷,這類似於《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的納威人通過外露的神經與動物達成「融為一體」的交流一樣。而現在設計者把人和馬的觸碰交流換成了「人機互動」。

這一設備設計的初衷有一定是「即興之作」的成分,但是其卻有一定的實際用處。對於極少數手臂缺失的殘疾人或者漸凍症等患者來說,Tong就大有用處,可以幫助他們更方便的控制輪椅、指揮滑鼠等等。當然,對於經常雙手忙到飛起,恨不得需要第三隻手來操作一些簡單功能的設計師或者專業遊戲者來說,Tong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思路。

但實際上,這一作品還有著一個更重要的啟發,那就是在我們進入未來全部虛擬實境的世界中,如何能夠在人機互動中更全面的模擬感官感知,而舌頭的味覺和觸覺是其中絕不容易忽視的一環。

走向「觸感」人機互動的可穿戴設備

如果細心留意的話,我們會發現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可以獲得豐富感知信息的大寶藏。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習慣通過視覺、聽覺等接受外界刺激以獲得快感,但是其他感覺也是我們的快樂之源。

以舌頭為例,舌頭表面有無數突起的舌乳,就像花蕾一樣,可以感受到甜酸苦辣鹹的味道,這是我們大多數饕餮者真正的幸福來源之一。

並且我們的舌頭足夠靈活,有三排不同方向的肌肉,輔助我們的咀嚼、吞咽和言語活動,此外還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羞羞的事情。

受舌頭的味覺啟發,有研究者就在嘗試用電在舌頭上製造各種不同的味道,而製成各種味覺裝置。日本明治大學的一位博士就受到在「食物中加入電流可以改變味道」的啟發,發明了一把「電力餐叉」,通過注入少量電流就可以讓任何食物變得更有「鹹味」,從而減少人們對鹽的攝入量,妥妥地抗高血壓神器。

理論上改變電流的大小,可以營造出不同的味道。雖然實際上沒有多少人會真正去拿一把通電(電量極小不會有傷害)的叉子去進食,但是這也同樣給我們啟發。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做出來一種模擬舌頭味覺以及觸覺的可穿戴裝置,可以在未來完全虛擬的世界中,模擬人類真實的進餐和接吻這類真實觸感體驗。

當然,「舌頭傳感器」的畫面過於「黏膩」,但和VR眼罩、可穿戴皮膚一樣並非不可想像。類似的裝置我們還可以延伸,那比如可以獲得真實觸碰感覺的觸覺手指或者手套。

現在我們在進行在線視頻和在線遊戲的時候,也只是同樣通過視覺和聽覺來獲得信息,再經過大腦分析變成相應的情緒和感受,而觸覺才是讓人們感覺更真切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要用「我不是在做夢,然後狠狠地擰一下自己的胳膊」這種套路橋段的原因。

一家東京的設計工作室就開發了一種稱作「Fulu」的手指上的觸覺設備,用戶只要帶在手指上,就可以體驗到各自虛擬的觸碰感覺。在演示中,當手機畫面虛擬地接觸到不同材質的物體,手指就可以接收到類似材質的觸摸感。

如果是在遠程對話中,用戶通過這個手指傳感器觸碰物體,與此配對連接的用戶的設備在另一邊也可以獲得這一觸碰感。

而這一發明絕對是異地戀的福音,未來對於隔空示愛、求抱抱的「過分」要求,也能部分的實現拉手手了。對於那些雲養狗、雲擼貓的用戶,也都可以通過這種設備來體驗貓貓狗狗的真實觸感。

以上這些還只是有「小打小鬧」的實驗室性質,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就是全沉浸式體驗的VR遊戲,幫助遊戲玩家獲得全身體感設備提供的超視聽的真實觸感體驗。

這類Full body haptic suits(全身觸覺套裝)加上觸覺反饋手套,可以獲得一種完整的觸覺反饋感受,可以複製柔軟的撫摸感,也可以感受強力的衝擊感,模擬在虛擬世界中的親密接觸和打鬥動作,在身體安全承受的範圍內獲得如臨現場的真實觸感。

此外,為給用戶增加嗅覺體驗,也有商家研發出可以釋放不同味道的香水罐面具,可以在一些特定遊戲場景中,來增加用戶的嗅覺體驗。

可以想見,未來幾年,全方面模擬人體的視、聽、嗅、嘗、觸的可穿戴設備將大行其道,為這個即將到來的沉浸式虛擬世界做好準備。

直面那個無處不「虛擬」的未來世界

幾年前,科技界一位大佬曾說過,我們總是高估一到兩年能夠做到的(熱門技術),卻總是低估五到十年能夠做到的(技術變革)。

如今來看,這句話仍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就在於其中包含著一種「長期主義」的技術信念,我們應當對於前沿技術始終保持一種寬容和耐心,儘管可能從一開始這些技術看起來非常的幼稚或者可笑,但很可能這些「離經叛道」的技術突破就會掀起一場人類技術生活方式的滔天巨浪。

就如我們今天所介紹的可穿戴設備中這些比較另類甚至「黏膩」的人機互動設備,未來大概率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主流。

極具真實未來感的《頭號玩家》,給我們描繪了一個2045年的人類在現實廢墟至少建立起的一個虛擬「綠洲」世界,人們幾乎完全沉浸在虛擬遊戲當中,花費絕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人們的社交、情感關係以及財富大多都要建立在這一虛擬世界當中,為了獲得如同實際生活的體驗,人們會儘可能將自己的感受給虛擬化。

我們將通過這些虛擬化設備體驗前所未有的場景,可以去探索深海、宇宙,去火星漫步,也可以去過別樣的生活,做自己頭腦當中的「王者」。

當然,我們也可以得到非常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今年2月,一位韓國媽媽通過VR技術看到了幾年前去世的女兒,當中正是利用了觸覺手套,可以在虛擬場景中再一次感覺觸碰到了女兒的身體。這一刻讓人動容不已。未來很多人將會把自己或者父母、愛人、孩子變成這樣的虛擬形象,完成數位化「永生」的重塑,而我們又可以一次次通過沉浸式的體感設備來保留更加美好的回憶。

佛教經典的《心經》當中核心揭示的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奧義,其實正在通過這些全身感官的可穿戴設備來實現,我們的身體體驗看起來真實不虛,但實際上都是可以通過模擬刺激信號來獲得,我們以為的真實不虛,實際上都是一系列主觀加工的感受。

在這個第一次為期八天的小長假裡,如果你孤身一人看電影煲劇玩遊戲,那麼你很可能希望會有用這樣一套設備來體驗一把非常「黏膩」的虛擬生活。如果你能和家人一起或者呼朋喚友的聚會遊玩,那麼還請珍惜這一時光。

其實,《頭號玩家》最終要告訴我們的是:在未來與真實的伴侶面對面的時光,將是多麼的寶貴。

相關焦點

  • 可穿戴的「舌頭滑鼠」,催生「黏膩」人機互動的新想像?
    這一點正是未來人機互動、「人機人」交互應該有的模樣:顯然,清晰逼真的視覺、如假包換的聽覺模擬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於人機互動的需求,能模擬出觸覺等體感信息,才能真正讓人們獲得相隔千裡又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還不夠。佛家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情通道,顯然我們的感覺器官還有可挖掘的地方。除了視覺、聽覺、鼻子的嗅覺和身體皮膚的觸覺之外,我們還有舌頭的味覺以及觸覺。
  • 與人共融機器人的神奇:用眼打字、舌頭控制滑鼠,還能煎蛋掃廁所
    靠眼動來打字還有舌套滑鼠、電子皮膚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譚建榮說,智能工業機器人具有單機自主、多機協同和人機共融這三個基本特徵,其中人機共融是智慧機器人的重要特徵,「人機互動、人機交流、人機一體」的新一代人機共融機器人將引領時代潮流。
  • 人機互動:為何我們在同一個地方搞砸了兩次?
    交互的黎明沒有機器,就沒有人機互動可言。駕駛汽車、飛機需要交互,從一個自動售貨機或者ATM裡買飲料、取錢也需要交互,這些暫且不談。滑鼠與圖形界面仔細觀察你面前的這臺「設備」,無論它是手機、筆記本、Pad還是各種規格的臺式機,都屬於「新時代」,它們的功能之豐富、強大,是幾十年前原始的機器所不可比擬的。
  • 科學家開發3D列印人機互動傳感器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近期開發出一種新的3D列印傳感器,使人類擁有能夠與軟機器人系統進行交互的能力。可植入軟機器人是設備中的3D列印傳感器該團隊3D列印了一個多功能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檢測單個變形模式並立即將它們全部解耦。該設備本身具有微流體通道,該通道中充滿了離子液體,彈性外殼和導電織物層。
  • 34歲海歸博士攻克人機互動反饋難題,發明「皮膚VR」
    針對產品的外在形態,于欣格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類皮膚形態,可以舒適地貼附在身體各個部位,低模量的軟矽膠可用於封裝和提供與皮膚間的粘附力,不藉助膠帶或綁帶就能自由穿戴在身上;另一種是通過織物形式做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穿戴的輕薄外衣,隨時穿戴在身上。  「只要有需要,皮膚 VR 可以是任何形態。」 于欣格表示。
  • 向文杰:人機互動的終極形態是腦機交互
    當便攜再往前一步的時候就是隨身設備,應該沒有一個設備比眼睛是更隨身的設備,可以隨時隨地擴展眼睛的能力,現在很多手環、手錶,可攜式設備可以很快擴展個人的想像和能力,它可以快速獲取信息。相比手機而言,雖然不可能取代手機,這個是不可能的,像手機也取代不了電腦。但是會產生一個情況,極大可能的擴展人類的想像空間和可能性。第二,更友好的交互。
  • 韓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的3D列印傳感器,可實現人機互動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N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穎的3D列印傳感器,使人類能夠與變形的軟機器人系統進行遠程交互。事實證明,該多功能傳感器能夠隨意拉伸和彎曲成複雜的形狀,它還具有光學,微流體和壓阻傳感功能。在測試期間,該團隊能夠將其傳感器集成到可穿戴和激勵驅動的執行器中,從而使用戶可以遠距離控制多個機器人設備。
  • 首爾科學家3D列印多功能軟體傳感器可實現人機互動
    首爾國立大學(SNU)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穎的3D列印傳感器,使人類能夠與變形的軟機器人系統進行遠程交互。  事實證明,該多功能設備能夠隨意拉伸和彎曲成複雜的形狀,它還具有光學,微流體和壓阻傳感功能。
  • 安全為先價值為重 汽車人機互動醞釀超級進化
    在自動駕駛時代,無論車內空間還是汽車與周圍環境的人機互動(HMI),都將迎來顛覆性改變。屆時,汽車底盤很可能實現通用化,製造將主要依靠機器人,而交互體驗仍離不開人的設計。■ 人機互動要以安全可靠為先《中國汽車報》:如何看待無人駕駛時代汽車HMI 未來的發展?姜立軍:近年來,隨著信息、通訊、電子行業的大發展,HMI 領域誕生了諸多新技術,但能夠實現車規級的並不多,關鍵在於產品能否滿足安全性和可靠性。
  • 研究人員通過可穿戴傳感器和AI軟體識別手勢
    據國外媒體報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裝置,利用可穿戴傳感器和人工智慧軟體來確定一個人想要做出的手勢。這是一種含有晶片類似薄膜的裝置,包裹在人的胳膊上。該設備無需使用大家慣用的鍵盤和滑鼠即可控制計算機,當然也可以用於遊戲方面,無需控制器就可以玩遊戲,另外該系統的應用方向還有比如代替方向盤的作用,或者是在醫療方面使截肢患者可以控制假肢或者設備與其他設備互動。研究人員認為此用途非常廣泛。研究人員表示,系統還可以保護個人隱私,因此可以使用攝像頭和計算機視覺來改善人機互動。該團隊創建了一個靈活的臂帶,能夠讀取前臂上64個點的電信號。
  • 34歲海歸博士攻克人機互動反饋難題,發明「皮膚VR」!實現跨距離...
    針對產品的外在形態,于欣格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類皮膚形態,可以舒適地貼附在身體各個部位,低模量的軟矽膠可用於封裝和提供與皮膚間的粘附力,不藉助膠帶或綁帶就能自由穿戴在身上;另一種是通過織物形式做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穿戴的輕薄外衣,隨時穿戴在身上。  「只要有需要,皮膚 VR 可以是任何形態。」 于欣格表示。
  • 柔宇發布RoWrite 2(柔記2)、智能音箱 人機互動技術更進一步
    人機互動技術更進一步,柔性技術未來可期  兩款新產品的落地,意味著人機互動技術的更進一步。自計算機誕生以來,人們便在不斷思考如何與計算機更好的交互,以至於計算機的發展歷史一度被認為是交互模式的變革史。
  • 極星發布人機互動(HMI)的未來理念
    攜手谷歌,極星將繼續提升未來人機互動的體驗更創新、更智能的個人專屬化設定,以及人機互動和安全功能的整合,為用戶提供無縫互聯的車內數字體驗,更便捷,更安全,更順暢極星即將發布全新設計理念,展示未來智能互聯科技和創新環保內飾
  • Rokid副總裁向文杰:人機互動的終極形態是腦機交互
    我們相當於是一個智能音響的鼻祖,但是我們並沒有把它理解成是一個音響,因為它是最簡單、最自然的人機互動的方式。就是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做出未來讓更多人使用、更容易使用的東西,這是我們最追求的方向和目標,我們理解的未來是這樣的。
  • 「與人共融機器人與新場景應用」分論壇昨天舉行
    2020-11-28 09:26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眼睛打字,舌頭控制滑鼠,照顧老人上廁所
  • 三星申請新專利"充電戒指",為什麼智能戒指成可穿戴新方向?
    專利描述了一個具有自拍攝像頭的可穿戴電子設備。該可穿戴電子設備包括一個主體,主體大小和形狀就是為用戶的手指設計。今年5月,蘋果通過了智能戒指相關的第二項專利。專利顯示,這款可拉伸的戒指,除了在外部集成了超聲波傳感器/力傳感器/觸摸傳感器,用於解釋和檢測用戶手勢,還配置了無線收發器/電源/麥克風,支持NFC通信。用戶可以將戒指佩戴在食指上,用大拇指進行操作。
  • 印刷柔性電極的自適應機器學習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用於手勢識別
    帶有印刷柔性電極的自適應機器學習功能的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用於手勢識別想像一下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在計算機上打字,在沒有控制器的情況下玩視頻遊戲或在沒有輪子的情況下駕駛汽車。這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開發的一種新設備的目標之一,該設備可以根據前臂中檢測到的電信號識別手勢。該系統將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慧(AI)相結合,有一天可以用於控制假肢或與幾乎任何類型的電子設備進行交互。
  • 用上觸控板的 iPad Pro,是蘋果對人機互動的一次妥協 | 愛範兒
    用上觸控板的 iPad Pro,是蘋果對人機互動的一次妥協 iPad 作為平板電腦誕生,至今已有十個年頭。
  • 「觸摸」未來:人機互動HMI為我們搭建通向新時代的橋梁
    而作為機器與人類之間「溝通」的橋梁,人機互動HMI在當下所扮演的角色正變得日益複雜起來。隨著智能化技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大到社會層面的工業生產、醫療衛生,小到個人層面的工作生活、交通出行,處處我們都不難發現人機互動的影子。
  • 【意盛波公開技術研討會】誰說智能手錶成雞肋,智能可穿戴產品就沒有未來!
    誠然,智能手錶雖已成「雞肋」,但智能可穿戴產品未來還有不錯的發展前途。也許你以前從未想過,有一天你能穿戴可以告訴你你喝得有多醉的手環,也從未想過你的手指也能接電話,更未曾想過還有可以在30秒的時間就升溫到40 左右的保暖內衣。而今天,這些曾經的天方夜譚都已經實現了。